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1月24日─1793年2月10日)2月6日,廣東海面海盜活動日益猖獗,香山知縣許敦元再次向澳門議事會提出要求,武裝兩艘船幫助廣東政府消滅海盜。議事會理事官諫咧爐提出,可以答應香山知縣的要求,但先決條件是:清廷承認葡人在澳門半島直至關閘的權利;承認葡人對灣仔和馬騮洲島的權利;承認澳門政府 對行為不檢的居澳華人有驅逐他們的權利;承認澳門政府有沒收負債華人的貨物和財產的權利;承認澳門政府有懲罰犯罪華人和處決謀殺基督徒的權利;承認澳門葡人憑議事會的許可即自由赴廣州做生意的權利。[1]2月 13日,香山知縣許敦元稱:派船協助清朝水師剿除海盜,屬善後之策,功成可論賞,事前未便要恩。現在兵船已集,你們澳門葡人如願效力,可即 日隨同出海,果能捕盜有功,所請之事中可行之者,香山縣自當稟求大 憲,量為允行。而洋面肅清,澳門葡人既無驚擾,且有獎賞利益,是一舉兩得之事。倘或挾此要恩,不必你們葡人勞動了。澳門葡人提出的九項要求,許敦元逐條給以回復: 

1.據稟請,自關柵外起,至澳外島嶼等處,可得耑緝奸匪出沒, 及驅逐外國夷船灣泊。查關柵至澳門一帶,民居錯雜。各處島嶼,亦有漁船農舍。應由內地兵役巡查,非爾等所能越分稽察。若有盜船賊艘潛駕至澳窺伺,則爾等世居邊土,自應為天朝捍衛,當稟知地方文武衙門,協同緝拿防禦。至於外國夷船來澳,爾等本應稽查。倘或逗留,更應隨時驅逐。此系爾等分內之事,毋庸另行求請。 

2.據稟請,在澳華人查系閒遊匪類,即驅逐出境。有來貿易營生者,查系殷實,方許住居。查地方匪棍,原應查拿驅逐,以免擾害良民。但華夷各有官司,不能越分管理,中華有不安分之人,爾等之不敢擅自驅逐,亦猶澳內有不安分之夷,天朝不肯逕自勾問,必須飭知爾等夷目查究也。嗣後如有匪徒擾害地方,爾等應仍遵向例,稟知文武衙門拿究。至於貿易之人,來向爾等租賃房屋,查明若非殷實,即 不必租與居住,此可聽爾等自便。如華人住居內地房屋,自與華人貿 易,爾等無從過問,毋庸另為置議。 

3.據稟請,民夷帳目彼此有欠,準將貨物傢伙搬至亭上,發賣補還。查負欠固應償還,而華夷各有管束。爾等系夷人頭目,夷人欠華 人之債,爾等可以便宜行事。若華人欠夷人之債,爾等亦擅將貨物搬赴亭上變抵,華人不能輸服,必且滋生事端,仍應稟知就近衙門,嚴 追給領,毋庸另議更張。 

4.據稟請,除人命大案稟縣定奪,其餘漢人倘有過犯,爾等自行責罰。查華夷自有攸分,冠履不容倒置。爾等西洋夷人世居內地數百餘年,踐土食毛,與齊民無二。遇有罪犯,原可照天朝法律懲治,然我大皇帝猶複重念爾等究系外夷,除人命至重,殺人者抵償外,其餘軍徒杖笞等罪,均聽爾等自行發落。豈爾等外國夷人反可管束華人擅加責罰耶?華人如有過犯,自應由地方官問理,爾等未便干預。 

5.據稟請,華人殺死夷人,亦如夷人殺死華人一樣填抵,要在澳地明正典刑,使內外共知警戒。查殺人必須抵命,而天朝法度亦不容稍有紛更。定例殺人犯先由縣勘實,收監議罪,招解至省,由府司, 由院層層覆審,情真罪當,然後奏聞大皇帝。俟命下之日,即於監內 提出該犯正法,所以昭慎重也。因從前夷人殺死華人奏免收監解勘。 是以復原情定法,即在澳地審訊,仍交爾等收管,俟詳奉憲行到日, 就近正法。原所以順爾等夷情,而防兇犯之兔脫也。若華人殺死夷 人,則自應遵照常經,收監解勘,俟題奉諭旨勾到,然後正法,豈敢擅改舊章?況殺人重於抵償,只須將兇犯明正典刑,以昭炯戒。爾等所請在澳正法之處,本屬不關緊要,毋庸置議。 

6.據稟請,住澳洋人能雇船往還省城,置買貨物,憑用亭上文 據,稅餉照內地規例輸納,關口不得多索使費,及額外加征。查爾等澳夷,原不禁省中來往,關津隘口,亦複例應稽查。但爾等一經報明,立即驗放,不許留難掯勒。至於貨物輸稅,自有一定規則,亦當移知關口,嚴查額外加征。 

7.據稟請,丈量洋船,照從前頒行則例,不得另外征輸。查洋船丈量,既有舊定規則,豈能另外征輸?當轉稟大憲,查明應行則例, 照額徵收,以示體恤遠人之意。 

8.據稟請,修蓋房屋,免受泥水匠稟照批准使費之苦。查爾等澳夷,雖例禁添造房屋,其隨常修葺,並不禁阻,泥水匠役只應稟明興工,何得藉口使費,從中需索,自當查明飭禁。 

9.據稟請,遇有受屈負冤,官府不為伸理者,懇制憲准赴轅門陳訴。我大皇帝懷柔遠人,凡所以惠保撫綏者,無微不至。歷來爾等從 無受屈含冤,地方官不為伸理之事,未便無由無故,妄請准赴大憲陳訴,致幹告訐挾制之愆。[2] 

這一次談判的結果同上年一樣以失敗而告終。

[1]高美士:《張保仔船隊的毀滅》,載《文化雜誌》第3期,1987年。

[2]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ⅩⅧ, pp. 684—688; 《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匯編》上冊《香山知縣許敦元為澳蕃稟請備船捕盜以九事要恩事下理事官諭》,第409頁;祝淮:《新修香山縣誌》卷4《海防•附澳門》,將香山知縣許敦元駁澳門議事亭九請之事系於嘉慶六年至七年間香山知縣許乃來之身。兩次情形完全一致,當是嘉慶時,葡人複以九請告許乃來,許乃來予以拒絕,但拒絕批駁之詞應出自許敦元。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