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巴牌坊原是圣保禄教堂的前壁。教堂于1602年奠基,1637年全部竣工。1762年7月5日耶稣会被逐出澳门,教堂1831年被改作澳门的卫戍部队摄政亲王营的兵营。1835年1月26日黄昏因厨房柴薪起火导致整座教堂被烧毁,仅留得用花岗石雕砌成的前壁,让后人凭吊。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11/18
大三巴牌坊原是圣保禄教堂的前壁。教堂于1602年奠基,1637年全部竣工。1762年7月5日耶稣会被逐出澳门,教堂1831年被改作澳门的卫戍部队摄政亲王营的兵营。1835年1月26日黄昏因厨房柴薪起火导致整座教堂被烧毁,仅留得用花岗石雕砌成的前壁,让后人凭吊。
更新日期:2019/11/18
崇祯十年(1637年1月26日─1638年2月13日)圣保禄教堂正面石壁(俗称大三巴牌坊)建成。该石壁全部以花岗石建造,并以耶稣式的画面展现出时代风格,其装饰手法相当古朴且具有一种协调有序的想像力和象征力,包含有西方巴洛克(Baroque)风格与东方形象技巧相结合的种种成分,从而在外来与原有的结合之中,使葡萄牙、中国及日本的各种风格相互交融。该石壁无塔楼,由三排立柱将整个墙壁以纵列分为三块。中间部分最高,且分为四层,另外两部分分列两旁。四层石柱呈叠式排列,底层为爱奥尼亚(Ionic)式结构,其他为混合式。上部正中哥林多(Corinthian)式柱渐缩成一三角形塔状墙。有一铜柱鸽形物象征圣灵。周围四星环绕。右边为太阳,左边为月亮。石柱完整而与墙壁脱离,仅起装饰作用。下部几幅浮雕和壁龛摆放著塔瓦列斯•布拉嘉(Tavares Braga)设计的铜像,构成石壁装饰的组成部分。整个建筑整体顶部有一方尖物,中间石砌托座上竖有拉丁十字架。圣保禄教堂正面墙壁由三大部分决定了它的整体构成。第三层为圣母玛利亚雕像。她站立在壁龛内,四周被玫瑰和百合花环绕,象征纯洁,六个天使分列两旁对圣母表示无限崇敬。再向两边,左面是生命之树,一条七头龙被踩在圣母脚下,一幅骷髅及一柄剑,象征死亡;右面三个天使身后是生命之泉,一艘迎风破浪的船在海上幸运之神的保护下航行。一个被征服的魔鬼头颅及一个女人身体。正门上方是关于圣母的石刻题字“MATERDEI”,其周围有花环绕。正门第二层及第四层还展示了其他一些雕塑品。如就置于中部壁龛的基督像,周围环以百合花和菊花及其喜爱的器具。第四层是耶稣会的一组圣像。右边是耶稣会的缔造者圣依纳爵(S. Inácio)和圣德波雅(S. Deborjal);左边是圣沙勿略和圣刘易斯•贡沙加(S. Luís Gonzaga)。嘉尔定(António Francisco Cartim)神父于1644年写的著作中还提到另外两座塑像,即圣彼得和圣保禄(S. Paulo)。这两座雕像可能列入该石壁的最初修建计划,但始终没有付诸实现,仅仅是把他们的姓名刻于第二层两侧方尖形石壁衔接处,这表明当时确有将该圣像纳入石壁装饰的设想。教堂门外是一意大利石砌台阶,宽8. 1米,共68级,以精心雕琢的石条整齐有致地铺设于教堂前地。Maria Regina Valente, Igrejas de Macau, pp. 12—19. 很多学者认为石壁前的石阶为1640年建,然1637年在澳门的芒迪称:“教堂有一个新的美丽的前壁,通过许多台阶可以登上它宽大的斜坡。”(Peter Mundy, The Travels of Peter Mundy in Europe and Asia: 1608—1667, Vol. 3, pp. 162—163).
圣保禄教堂正面石壁建成
圣保禄教堂,原乃葡国天主教之耶稣会(Jesuits)教士来澳所筑者。其初只建一小修院,不久又增设一小教堂,及后再扩大,遂成为后来之圣保禄教堂及修院,兹将从西文典籍所搜得之历史记载,详为译述于后。攷葡萄牙人之东来。其所到各地,必有天主教教士,接踵随来者。自从一五一四年,葡人初到中国之上川岛后,不久,就有耶稣会始创人,葡属果亚之天主教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co Xavier),于一五五零年来到上川岛,但谋入广州不遂,殁于岛上。迨至一五五七年,葡人入居澳门后,接着又有耶稣会教士彼利士(皮雷斯) (Francísco Peres)神甫,爹利亚(泰玛诺)(Manuel Tiexeira)神甫,及品度(平托)(Andre Pinto) 修士等三人,于一五六二年七月廿六日,来到澳门,筹划树立天主教之远东基础。此即圣保禄教堂之创办人也。据一五六三年爹利亚神甫,向葡国之耶稣会报告有云:“……盖澳中已有三百葡人,需要耶稣会建立教堂。”于此可见,当时耶稣会已立意兴建圣保禄教堂矣。至一五六五年十一月廿一日,耶稣会教士,实行在小丘山傍,用木板土石等,筑成一座栈仓型小室。此等栈仓房,葡人惯常用作创办传教基地。如在巴西及其他各处殖民地,亦都如是创立者。在一五七二年时,该室遂被扩充为研习拉丁语文,及神学等之潜修所。当时由主管人安东尼华士(António Vaz)主持,另有耶稣会神甫八人助理之。作为培养天主教传教士之远东中心基地也。自从一五七二年,耶稣会在澳门建立起该所传教基地后,大得葡国舍巴施莺葡王(D. Sebastião)之赞许,并获谕令,由麻六甲(马六甲)海关税项下,每年拨助一千元,充作该所经费。至一五七九年,葡国红衣主教殷利基(Cardial D. Henrique)承袭王位后,每年增拨一千元。该所由于得到充裕补助,逐渐改建成为一间设备稍具完善之修院矣。此项补助经费,直至葡王约翰四世(D. Joáo IV)时,即一六三九年才停止供给。一五八零年,罗明坚神甫(Miguel Ruggieri)到澳门后,更于该修院之山傍,增建一座小教堂,以为华人祀奉圣母者。现时大三巴之遗址,即圣保禄教堂之前身也。后来,教廷于一五九四年十二月,委范礼安神甫(Fr. Alexandre Valignano)到澳视察,后者奉命将该修院及小教堂,分为两部管理,并令加授法律一科。但不数年,两部又复合并为一。统由洗尼拿神甫(Manuel Dias Senior)总理之。且又加授一科艺术。嗣后,天主教徒,遂认为该修院与教堂,是一间纯粹属于圣母无原罪之神圣教堂与学府矣。该学府,后来竟扩展为一间远东闻名之圣保禄修院。由该院出身之学徒,皆具有大学程度。又因当时西方之学者,东来中国后,多聚居于此,故该院所存之图书,实为一时最完美之宝藏也。据贾典神甫(Fr.Cardim)一六四四年所著之记载有云“耶稣会于澳门高处,建此修院,经常可容六十人。其所授科学,由文法以至神学,皆有可得博士学位之程度者云。” 自从一五八零年,罗明坚神甫在澳门奠定此一间教堂联同修院,作为远东传教基地后,十余年间,设备已臻完善,而蓄积及藏书,亦渐丰富,但在一五九五年,一场火灾,将整座教堂,联同修院,完全焚毁。所有积蓄及藏书,亦难幸免。据前澳门代权官傅列打士(Guimaraés Freitas)所著之《澳门忆述》,其中曾记述该教堂修院之图书室云:“其藏书室真是神奇诡秘,传说埋藏在隧道中之密窟内,丰富珍贵,及宝藏甚多,但为火灾焚毁,损失无余。因此澳门之古典文献及纪录,所遗无几矣。” 该教堂及修院,自经过此第一次火灾后,耶稣会以传教之需要,不容缓置,故不久又复照样建回一所小型之教堂及修院。不料至一六零一年,又遭第二场火灾,只烧賸修院之一个讲堂,权作教堂用耳。按爹利亚神甫所记“……在一六零零至一六零一年间,未到日本前,此教堂和修院,实为在中日两国传教之枢纽,故修院内,设有研习神道学,拉丁文学,及艺术等三科,但已无地方供作研究圣经之用矣。当火警发生时,居民奋力汲水灌救。因人多挤拥,几连圣体也找不到出路搬走。起火时,由教堂蔓延,烈焰冲天,整座教堂尽艘,只余残壁。幸修院之讲堂无恙,火焰越过讲堂,燃烧三科研究室,无一幸免。所以事后,只得暂将焚余之讲堂,权作教堂,以待将来筹得款后,再谋重建耳。” 该教堂和修院,自遭遇第二次火灾后,本澳之葡商及市民,甚望作第三次重建。故对筹划捐款,皆甚踊跃赞助。其详情据花奴基利刺年报(Annual Report of Fr.Fernão Guerreiras,1601 — 1602)载称: “教堂既受上帝光荣之火洗礼,当时有三大火头焚烧,全澳市民,不论男女,皆来帮助灌救,事后,全市民商,齐集甲必丹前开会,讨论筹款重建办法,盖当时有一葡国商船,载货往日本销售,在归程中,半途失踪,倘该货船遭遇不测,则全澳葡商将会破产,若能平安获利归来,各商人均愿将该船货物所值百分之点五金钱,捐作重建教堂之用。果然不久之后,该失踪货船,竟由日本获得厚利归澳,因此耶稣会迺筹得不少捐款。计有三千一百三十巴度金元云云。”(每一巴度金元,约值现时港币一百元) 是次筹款重建教堂和修院,获得全市葡商热烈支持,捐得巨额金元。所以耶稣会士加意设计重建,筑成如是魁宏瑰丽之教堂,致令今人见到其遗留下来之前门石壁,即大三巴牌坊,犹惊叹赞美。当时重建教堂之图则,是由士扁奴刺神甫(Carlos Spinola)设计。约在一六零二年兴工。故今在大三巴牌坊右侧墙脚处,尚可见到当年兴工奠基时所置之石牌, 石上刻着之拉丁文(Virgin Magnae Matri Civitas Macaensis Libensposvit.an. 1602),意即“澳门市供献与至崇之圣母,一六零二年”。 此次重建教堂,自従于一六零二年奠基后,最先在后面建成一所教堂,暂作应用。所以其始初之门面,不似现在牌坊之美丽,且是次重建工程,着重坚固精美,故费时颇久,后来得到日本教徒参加工作,始克完成。盖天主教在十六世纪时期,流传于日本长崎一带地方,当时日本人称之为“切支丹”。后来因为日本政府严禁奉教,致许多日本天主教徒,都受到迫害。尤其是在一六二二年九月十日之一次大事变后,日本之天主教徒,纷纷逃来澳门,藉国外宗教庇荫,来三巴门附近一带匿居。其中不少是建筑家及艺术家者。因此,耶稣会士认为是一好机会。利用以工代赈方法,招集此等日本教徒,来建筑教堂,及宏丽之前门石壁。且如此办法,工资廉宜,悭回不少经费,因为此次工程,历时长久,经费浩大。而前时所筹得之捐款,虽不算少,但仍感不数。故建筑方式不得不采取逐步完成办法,随时征求募款。迄至一六三七年,前门石壁之工程始告竣。斯时彼得文地神甫(Peter Mundy) 适来澳巡视,迺令将教堂与宏丽之前门联合起来,盖此种联并建筑法,颇属出于勉强者。致人今仍可从其遗迹看到。因现时牌坊之背后,尚留有旧日教堂联并时,其屋顶之砖痕,殊非出于自然建筑者。至于教堂门前之许多石级,更为后来一六四零年始添筑者。攷其初时,想仍未有建筑石级之意,故其建修院时,尚无预留建石级之位置。致令后来所建之石级,偏侧一便,不能正对前门。此等逐步添筑痕迹,至今仍斑斑可攷。
圣保禄教堂筹建时期
大三巴牌坊,即圣保禄教堂毁后所遗留之门阙,其造型为意大利教堂格式,迺欧洲中世纪盛行之建筑样式,与西班牙型接近,是文艺复兴时期之建筑,和东方艺术混合构成者。故其绝不类似葡萄牙之建筑物,而多仿巴西及葡属各殖民地之建筑形式。圣保禄教堂之建筑设计者,迺士扁奴刺神甫。来自意大利,曾认识罗马之耶稣会教堂“谢萨”(The Church Gesu)。其或以谢萨堂之图则为蓝本,配合当年逃难来澳之日本教徒中建筑家、艺术家等意见,参杂多少日本色彩,遂建成此一座东方之天主教代表建筑物。该牌坊之门面,是一幅具有雕刻装饰,可分为五层图案建筑面。完全为花冈巖砌成,有四种不同式之石柱,用几何式长方形石础互相支撑,并嵌以各圣神之铜像。各铜像及顶层之铜鸽,皆为当时澳门有名之波加劳铸炮厂所造,门前有石级一幅,亦可分为六层,每层有十一级,连上下合共有六十八级。两傍有石栏干,其最上层和最下层皆作平台,用长石铺砌。门前有中国式之石围杆夹一对,现已失其一矣。整个牌坊分作五层,兹逐层分述于下。牌坊之底层,为入门处。有门一道。间以较粗大之伊安匿式(爱奥尼亚式)(Ionic)石柱,分作四排。正中门较阔大,门楣上刻有圣母(Mater Dei)二字,两旁之门,其门楣亦刻有耶稣会简写之(I.H.S)三字母。[1] 牌坊之第二层,亦有石柱十枝,皆作罗马建筑艺术之可连特式的(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与底层之石柱相连系,但较为幼小耳。互相间隔,有窗户三,居中者较大,但各窗框,已毁灭无存矣。另有石龛四个,各立耶稣会之圣人铜像一尊。但根据罗马教堂惯例,其教会之首创人像,应立于入门之上方处,故该堂初建原意,本欲铸圣保禄(St. Paul)及圣彼得(St. Peter)二人之铜像,置于第三层之突出处者。后因当时欠缺经费,致未能照办。牌坊第三层之正中石龛内,置有圣母铜像一尊。两傍有石柱六枝,皆属联合式(Composite)雕逐工精。其余竖立堂顶者,皆为多力式(多拉克)(Doric)之简单石柱也。牌坊之第四层,亦有联合式石柱四枝,柱身较为粗壮,盖所以支撑顶层也。正中石龛内,立耶稣基督铜像。两傍另有圣保禄及圣彼得二人石刻浮雕,此二像本该用铜铸成,置于第二层之重要地位者,但为节省金钱计,故改用石刻浮雕而置于第四层。其二人拉丁文名圣保禄(St. Pavlo)及圣彼得(St. Pedro)两字,则分刻于两傍最开之柱趸上,此显然出于勉强。牌坊之顶层,为一二等边三角形面。边沿作歌匿士式(Cornice)之线条。正中镶铜鸽,顶端坚一十字架,两傍各立饬柱两枝,状颇巍峨。牌坊由第三层至第四层之内壁,有一暗道相通,可达顶端者,作为清洁各层时之通路。其暗道在圣母像和耶稣像之后侧,不易被人发现。牌坊之地底,筑有隧道两条。一条上达大炮台,另一条下通至关前街之李家围内。现今该隧道之出口,仍然存在。但已被封闭,不得进内耳。盖当时澳门治安不足靠,抢劫者有之,仇教者有之,故耶稣会士,筑此隧道以防不虞,收藏财宝,及遇有意外时,预作逃避后路也。查该隧道,早在小型教堂时期已设备。当一五九五年第一次火灾后,澳门代权官传列打士所著之《澳门忆述》中,曾纪录其事。不过当年之隧道,只属略具规模,后再扩大,竟通至李家围耳。惟后世一般谣传,更夸大其说,或言该隧道可通至东望洋灯塔;或谓其可通至青洲教堂;更有说其可达对海氹仔路环者,此皆不足信也。又传其中藏宝甚伙,都属忆说,盖无人能进内探其究竟,至今尚属一个谜。据葡人蒙特托朱沙士之“澳门史”所载:“当一七六二年耶稣会士被逮解离澳门时,皆是孤身无物。想其财宝早已安排处置妥当者。假使果真埋藏隧道内,亦当被其后来迁徙耳。盖事后之耶稣会士有化装潜逃返澳者,且其中一人竟于一七七五年被选为议事局员,虽然后卒败露被斥。”大三巴牌坊,无论其传说如何神秘,建筑如何危岸,而香港大学工程科之师生和职员,曾于一九五二年六月同到澳门,对此大三巴牌坊,作过一番精密之测绘研究,当时搭棚探讨,摄影制图,对其建筑,已有详明之理解。
大三巴牌坊建筑艺术之构成
很多地方都流传着秘道的都市传说,例如香港礼宾府的秘道、台北圆山饭店的密道等。当然,澳门也少不了自己的秘道传说,当中最广为流传的秘道在澳门的地标——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的秘道传说(上)——牌坊下失落的金库
大三巴牌坊原是圣保禄学院附属教堂,即圣母教堂的前壁,经过1835年大火洗礼后留下的前壁遗迹一直屹立不倒之外,还成为澳门的城市地标,被冠以“三巴圣迹”的雅号。事实上,教堂的兴建充满着历史的时代烙印,本文尝试以前壁上的铜像作切入点,探寻其如何受宗教改革运动影响而出现。
视觉艺术化的布道︰后宗教改革视野下的大三巴牌坊铜像
万历八年(1580年1月16日─1581年2月3日)由于耶稣会天主之母教堂是用稻草搭盖的屋顶,而当时常有华人放火烧房子,故耶稣会副省会长佩德罗•戈麦斯(Pedro Gomes)神父下令给教堂加盖瓦片,并给教堂的地面镶上木板。城市派来了许多奴隶,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工程很快便结束了。Monumenta Historica Japoniae por SCHÜTTE, Josef Franz, S. J. , ed. lit. ; RUIZ-DE-MENDINA, Juan, S. J. in Japoniae Informationes 1549—1654/proposuit Josef Fraz Schütte S. J. , 1975, p. 386. 及Domingos Maurício Gomes dos Santos, Macau, Primeira Universidade Ocidental do Extremo-Oriente, p. 7.
佩德罗•戈麦斯神父下令给教堂加盖瓦片
万历三十年(1602年1月23日─1603年2月10日)圣保禄教堂重建奠基,由佩德罗•卡瓦略神父主持。这次重建的奠基石碑至今犹存:Virgini Magnae Marti Civitas Macaensis Libens posuit An. 1602. 意思是:1602年澳门市民为童贞天主圣母所建。圣保禄教堂1602年奠基碑文,转自郭永亮:《澳门香港之早期关系》,第55页。
圣保禄教堂重建奠基
大三巴牌坊,其建筑固宏伟,而其彫刻更精巧。其对宗教之宜传,直教石头去说法。仅就一幅门面石壁,竟能把耶稣会之教义,都发挥无遗,据天主教徒解释。牌坊上之彫刻,有如下之含义:牌坊之顶层,作三角形。顶端有一铜十字架,是天主教徽号。三角形之中心,嵌一铜铸之白鸽,是象征天主教之圣神,有四颗星辰,环绕四周,两傍更有一太阳,一月亮,表示圣神是站在日月星辰三光之中。换言之,圣体有定时通过上帝恩赐而出现云。牌坊之第四层,正中有一尊耶稣基督铜像。边栏刻有菊花,以显示神圣纯洁,此原属日本人之习俗,盖日本人以菊花为最神圣纯洁之物,说日本人建筑牌坊,足征信矣。耶稣像之两傍,各刻有一个耶稣信徒之浮雕。右便是圣保禄,左便是圣彼得。更右傍有绳一条,表示惩罚之意。更左傍有麦一束,像征约瑟和大卫之居。最后之两傍柱身,各刻一东方笑狮,表示其宗教已及于远东云。牌坊之第三层,迺整座牌坊所有雕刻物含义之重要中心。中央为圣母马利亚(Virgin Mary)铜像。周围绕以玫瑰和百合花,以表示纯洁之意。更刻有六个天使,或礼拜,或焚香,或歌颂,所以显示虔敬云。圣母像之两傍,左便刻一生命树,右便刻一喷水泉,此二物均属天主教圣经中所说,伊甸(Eden)乐园中之灵物。离生命树傍,另有一幅浮雕,题有中文“圣母踏龙头”五字,刻有一条七头翼龙,中间之魔首顶上,立一圣母。此迺圣经所传说,昔一女人毁灭魔蛇之事迹,是中世纪时代之神话。七头翼龙之左,又有一幅浮雕,刻着一具骷髅,横卧地上,手执箭矢,傍置镰刀,是象征死神者,故题有中文 “念死者无为罪”。离喷水泉之傍,又有一幅浮雕,刻有一艘古式帆船,上方为一位圣母,此迺表示传教士航海东来,得到圣母保护。又因耶稣会士筹建此圣保禄教堂时,据说日本货船得圣母庇护,平安归澳,曾捐助货值百分之点五巨资,遂得筑成此牌坊,故教会人士谓,此帆船实为不可缺少之雕刻也。在帆船之右,又有一幅浮雕,刻有一只怪兽,被箭刺著,张牙舞爪,备极凶恶,是象征魔鬼者,故亦题有中文“鬼是诱人为恶”等字,两傍尽处,亦刻有东方笑狮。牌坊之第二层,只有四导铜像,及三个窗门,正中之门较大,两傍各刻一棵棕树。左方棕树之傍,其铜像为圣方济各沙勿略(S. Francisco Xavier),故像下刻有S. FCOX字样。隔窗更左处,其铜像为亚莱萧江沙加(B. Lviz Gonzaga),故其像下刻有B. LVIS,G等字,右方棕树之傍,其铜像为圣依纳爵罗耀拉(S. lgnácio Loyola),故其像下刻有S. IGNA字样。隔窗更右处,其铜像为方济各波芝亚(B. Francisco Boria),故其像下刻有B. FCO. B.等字。该四人者,天主教信徒皆称之为圣人,盖用以代表东来传教之殉难者云。牌坊之最下一层,只有大门三道。各柱傍门侧,均作棱形或长方形之图案。正门楣上,刻有拉丁文圣母二字,表示救世者,愿世之欲得救者皆入其门。两傍之门楣上,所刻耶稣会之简写I.H.S.三个字母,可作拉丁文(In Hac Salus)之减笔,作“借此十字架可以得救”解释云云。兹将澳门评论英文月刊(Macao Review) 之著者佛兰斯士(J. D Francis)所解释牌坊上之石刻意义,翻译如下:“此为一神学之石刻。集合一切圣人,其中以圣母主之。总而言之,其顶层,首先通过圣人工作;次层,是基督化人,代世人受难,牺牲死亡,克伏魔鬼;中层,通过圣母,使人得到恩赐,更由圣母力量而得永生。所以救世,是上帝藉耶稣功德,给人们以灵魂。其下之二层,是通过圣母及诸圣人之功德,而使人们得救”。整座大三巴牌坊之石刻,在宗教家看来,确像一本圣经;在艺术家看来,确属一幅精美图案;在历史家看来,乃一宝贵古迹,其价值诚有不可磨灭者也。关于大三巴牌坊之历史,前人每多不求深究,致附会多端,或视作神秘非常,或说成谎诞不经,以至误妄百出,讹传失实者,兹且举数事,并辩正之:常有阅读历史或澳门纪略等书,见载澳门有天主堂名唐人庙者,辄附会以为唐人庙即三巴寺或疯堂寺。其实皆错,盖唐人庙已在雍正十二年二月二十日,被中国海防同知张汝霖封禁矣。《香山县志》载:“雍正十二年二月张汝霖奉督抚檄,委香山司巡检顾麟,集殷商蔡泰观蔡宝观等,会同县丞顾嵩封唐人庙。”又张汝霖《为封唐人庙事论澳夷檄》云:“…至该夷目呈称,此寺并非唐人建立,称唐人寺迺讹言相沿。不知唐人寺之名县志有载,即通志亦载其名,进呈御览。如以唐人寺为讹传,将志载三巴板樟等寺亦讹言相沿乎?又称本国王令寺宇系重伏乞恩祐等语。夫今之所封乃唐人进教之唐人寺,非尔夷礼拜之夷人寺也。三巴诸寺,以尔夷人奉尔教原不禁止。”观此则足知三巴寺,不在张汝霖所封禁之列,其不是唐人庙也明矣。又有谓牌坊顶之铜鸽和十字架原属金制者,曾被人盗去而易以铜制者代之。殊不知该铜鸽和十字架在初建时,由澳中著名之波加劳铸炮厂,与铸铜像铜钟同时用铜铸成者,详载柏力架著之《著名制炮厂》一书(A Celebrated Cannon Foundry by J. M.Braga,1943.)所传金制是捏造者。至于传说坠道之如何深远诡秘,附会天灾节是火烧大三巴之无稽,前章早已辩明,兹不复赘。总之大三巴被毁,说是由天火所致,未免太玄。禁本谓为逸马伤田,农民报以一炬,则尚属可信。诚如是,则大三巴牌坊,其为早岁之澳门农民运动一纪念碑碑欤!
大三巴牌坊宗教彫刻之表现
时间: | 民国时期(1911-1949年) |
1930年代 | |
地点: | 澳门半岛--花王堂区 |
耶稣会纪念广场 | |
大三巴牌坊 | |
大炮台(中央炮台) | |
关键字: | 教堂 |
宗教建筑 | |
圣保禄教堂 |
资料来源: | 利冠棉、林发钦:《19-20世纪明信片中的澳门》,澳门历史教育学会,2008, 第78页。精装ISBN 978-99937-927-1-0;平装ISBN 978-99937-927-0-3 |
藏品所有人: | 利冠棉 |
数位作品提供者: | 澳门历史教育学会 |
权限范围: | 利冠棉授权澳门基金会使用。如需使用有关资料,需征得有关版权实体的同意。 |
系列: | 明信片中的澳门--澳门教堂 |
语种: | 中文 |
英文 | |
葡文 | |
资料类型: | 图片 |
明信片 | |
黑白 | |
鸟瞰图 | |
笔迹 | |
登录号码: | p0007128 |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