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1日─1927年12月31日) 6月,爲促進粵澳交通發展,中山籍人鄭芷湘、鄭禮卿、吳梅一、黃昌垣等發起組織“岐關車路公司”,於本月向廣東省建設廳呈請幷獲准修築岐關車路,最終得到行使在將來所修車路上永遠行車之權利,而以公司純利百分之十繳納政府。六位創辦人每人繳優先股200元,共籌得1200 元。爲了向民間籌集股本興辦車路,該公司動員了不少港、澳華僑知名人 士及政界要員參股,實備資本20萬元,分爲400股,每股5元,以“優先股”、“農田股”等方式吸收投資。公司最終於7月正式開辦,悉力籌劃築路工程。計劃工程分五期進行,前四期工程築東路,第五期工程築西路。 爲加快進度,决定采用邊築路、邊行車營業的辦法。公司開辦之初,挂出 “中山縣岐關車路有限公司”的招牌,暫在廣州設臨時籌備辦事處。幾個月後,將籌辦處遷至澳門,租賃新馬路(Ave. Alm. Bibeiro)67號二樓辦公,懸挂“竹廬”二字(“竹廬”與“築路”爲廣州話諧音),以便就近指揮築路工程。至11月,公司正式開始修築岐關車路。[1]

[1]《拱北關民國十六年華洋貿易統計報告書》(1927年12月31日),載莫世祥等編譯:《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1887─1946)》,第363頁;梅士敏:《岐關車路60年》,載《澳門日報》1988年3月24日。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