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五年(1916年1月1日─1916年12月31日)5月25日,澳門政府在對面山(灣仔)興建一石橋、船塢及船廠。[1]
[1]澳門歷史檔案館藏民政管理檔,第134號卷宗,第S-C號文件,轉引自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93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民國五年(1916年1月1日─1916年12月31日)5月25日,澳門政府在對面山(灣仔)興建一石橋、船塢及船廠。[1]
[1]澳門歷史檔案館藏民政管理檔,第134號卷宗,第S-C號文件,轉引自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93頁。
更新日期:2019/01/15
民國三十五年 (1946年1月1日-1946年12月31日)大豐銀號碼頭在內港“藍舢板碼頭”左側建成。該碼頭是何賢大豐銀號的專用碼頭倉庫,為一幢4層高具有“殖民時代風格”的建築。該建築由華人建築師陳焜培設計承建。時人稱該建築為“大豐倉”。據稱,該碼頭倉庫在1946-1956年10年間曾儲藏港澳金市半數以上的黃金。金豐居士:《大豐碼頭,昔日金庫空餘陰森》,載《新報》2008年1月10日。
大豐銀號碼頭在內港“藍舢板碼頭”左側建成
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1912年12月31日)7月,澳門疏浚海道港口工程自上年夏興工,於本月正式竣工。其海道以灶氣燈、浮椿為記。10月24日為正式開放航路之日。《中華民國元年拱北口華洋貿易情形論略》(1913年3月28日),載莫世祥等編譯:《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1887-1946)》,第280頁。
澳門疏浚海道港口工程竣工
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5月7日,署理總督佩雷拉.馬加良斯 (João Pereira de Magalhães) 批准,授權儲蓄銀行批准一項16萬澳門元的貸款,建造為海事署和工務司船隻服務的斜體船塢,並放置向這些機構求助的私人船隻,並要求澳門船塢應儘快建造船塢以及船台、絞車和鍋爐等。這一工程先是由造船工程師瓦倫特.阿爾梅達上尉負責,後則交船舶機械工程師維吉利奧.科雷亞 (Virgílio Lopes Correia)上尉負責。工程於本年5月15日正式動工,直到 1933年年初才全部完工。斜體船塢總長135米,寬11.2米。 但斜體船塢建成後,一直沒有投入使用,直至1952年8月28日。施華:《澳門政府船塢:造船和修船100年》,第48頁、第51—52頁及第56頁。
署理總督佩雷拉.馬加良斯批准
蓮花大橋是澳門第三座大橋,也是陸路通往內地的第二條通道,連接京珠高速公路,對珠澳交通、經濟將會起着促進作用。這是珠澳兩地友好合作、迎澳回歸的大型建設,更顯示澳門與大陸一脈相承,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蓮花大橋命名,因為蓮花是澳門的象徵。它西起珠海橫琴島,東接澳門路氹填海區,橫跨兩地之間的十字門夾馬口水道,全長一千七百多米,寬三十米,雙向六綫行車,氣勢宏偉,宛若長龍。大橋分行車道及行人道,中央是珠澳分界線,兩地共投資二億元人民幣建造(其中澳門段七百二十米,造價近八千三百萬元),一九九八年九月和十月間分別施工,九九年十一月十四日合攏,十二月十日揭幕,待各項工作準備妥當,二零零零年三月廿八日通車。由於兩地行車交通不同,本澳車輛靠左行,而內地車輛靠右行,為解決過境換線問題,珠海段橋頭設計了新穎的雙圓引橋,使得雙方車輛經過引橋時完成自動換線行駛。澳門段的配套工程路氹城邊檢大樓,設有旅客出入境櫃台廿八個,水警稽查隊櫃台四個;大樓左右兩側設有出境或入境車輛檢查通道;外圍還有停車場、候車站和巴士站等設施。整座邊檢大樓佔地六公頃,建築面積九千平方米,各項設施齊備。 在大橋開幕禮上,前澳督韋奇立和前新華社澳門分社社長王啟人均表示蓮花大橋是珠澳“雙方努力合作的結果和結晶,象徵友誼、合作和對未來充滿信心。”這麼説,蓮花大橋是一座通向未來的橋。
蓮花大橋通向未來
由新馬路起至新填巷止的一段路,是營地大街的延續,也是這條街最寬闊的路段,店舖毗連,商業興旺,闢有小休憩區,設置椅櫈及植樹,讓居民及途人閒坐休息。這裡往昔稱為“橋仔頭”,為船艇寄碇處。但今從環境來看,該處屬市中心地帶,遠離海岸,原來怎會是“橋仔頭”? 追源溯始,也略知澳門半島地形變化。往昔“橋仔頭”附近一帶屬北灣,堤岸是半彎形,海岸線由媽閣起,沿下環、司打口、橋仔頭、蘆石塘(即爐石塘,今名庇山耶街)而至沙欄仔,皆為海浸之地,沿灣設有系列水口,如桔仔圍水口、吉慶里水口、十八間水口等,在古地圖上仍註有這些水口名稱。所謂“水口”,與“橋仔頭”一樣,皆為渡頭,船艇停泊,方便貨運及旅客上落。往昔紅窗門關卡在今紅窗門街與天通街交界附近,由中國汛兵駐守,下臨“橋仔頭”海邊。一八六八年,澳門有關方面將北灣填海成陸,由彎形改成直線之堤岸,在新填地上築路建屋,不要説“橋仔頭”湮沒,而各水口也蕩然無存,有些只剩下十八間[即商人巷]、桔仔圍、吉慶里作街名,環境大變。其實,這一帶之地形變化,可從街名追尋舊跡,如新填巷、新埗頭街、木橋街、快艇頭街……也可以想像當年這一帶仍是海浸之地,可作歷史佐證。“橋仔頭”雖不是街名,三四十年前[約1960-1970年代],從老居民説話中仍會聽到,而今已鮮有人提及了。
“橋仔頭”地名追溯
光緒十八年(1892年1月30日─1893年2月16日)9月29日,媽閣碼頭工程竣工。該工程於1891年年初動工,僅花一年零幾個月時間,碼頭及其附屬設施均已全部完工。葡萄牙國王卡洛斯一世(Carlos I)頒佈敕令,將新建媽閣碼頭命名為“唐‧卡洛斯一世國王碼頭”。施華:《澳門政府船塢:造船和修船100年》,第19頁。
媽閣碼頭工程竣工
民國四年(1915年1月1日─1915年12月31日)4月,為滿足澳門政府各部門及海洋貿易的需要,港務局批准將政府船塢遷至沙梨頭碼頭旁。至7月,港務局長鱸些喇再次就遷址問題向港口管理委員會提交報告,同時建議緊急徵用碼頭,並租用青洲修道院房產,以設立辦公室和存放疏浚工程所需要的物資。但因港口工程與港務局之間關係緊張,最終不了了之。施華:《澳門政府船塢:造船和修船100年》,第28頁。
政府船塢遷至沙梨頭碼頭旁
本澳路窄車多,交通擠塞,居民嘖有煩言。為了疏導交通,除挖隧道外,還建行人行車天橋,廿多年(約1970-1980年代)來已有卅多條。說起天橋,最早是往昔大賽車期間在賈羅布馬路出現的臨時行人天橋,方便南灣與新口岸行人來往,賽車後即拆卸。有一年,竹搭的天橋因觀眾聚集看賽車,不勝負荷,突然折斷,多人受傷,之後改為鐵架天橋。行人天橋分佈較廣,粗略統計,荷蘭園馬路、東望洋斜巷、賈羅布馬路、約翰四世馬路、火船頭街、漁翁街、何賢紳士馬路、巴波沙馬路、黑沙環馬路、黑沙環海濱公園及氹仔史伯泰海軍將軍馬路、運動場馬路、氹仔機場前,各有一條;友誼大馬路、水坑尾街、罅些喇提督馬路、羅理基博士大馬路及氹仔孫逸仙博士大馬路各有兩條。初建的行人天橋,都要拾級上下,人們怕費時費力,貪圖方便,寧願冒險橫過馬路;後來增加配套設施,設置電動扶手電梯及路欄,吸引行人使用天橋。其中使用率最高的是水坑尾街麥當勞前天橋,而行人稀疏的是黑沙環馬路與馬場海邊馬路的天橋,主要原因選址不當。別具特色的行人天橋是連接大廈而建,如約翰四世馬路的天橋,連接中華廣場和一定好商場。何賢紳士馬路的行人天橋,設有斜坡式路面,是本澳唯一方便坐輪椅的殘疾人士使用的天橋。行車天橋建設,規模較大,佔地較多,耗資甚巨,利用率高,行車暢順。這類天橋分別座落高士德馬路、羅理基博士大馬路、友誼大馬路、罅些喇提督馬路、馬場北大馬路及氹仔機場前等處。從目前交通狀況來看,以後還將會陸續增建天橋,密如蛛網,務求路路暢通無阻,屆時,將成澳門交通特色之一。
蛛網式的城市天橋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1916年05月25日 | |
關鍵字: | 船舶 |
建築 | |
船舶工程 |
資料來源: | 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第五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2291頁。ISBN 978-7-218-06327-0 |
版權資訊: | 澳門基金會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t0003409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