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頭保存一幀四十年前拍攝石仔堆木屋區的舊照,今天才可窺石仔堆木屋區原貌。記得當時前往青洲採訪新聞,途經白朗古將軍馬路與青洲馬路交界附近空地,遠遠望見石仔堆木屋,高低參差,倒映在水面上,仿如“水鄉”,別具特色,於是舉機拍照。
據説六七十年前[1930-1940年代],自來水公司成立初期,原擬在這裡興建一座小型儲水塘,因技術不足,未能解決防漏問題,只好將計劃擱置,由於海邊堆放碎石建築材料,時人呼之為“石仔堆”,以致其名不脛而走,成了地名。其後,貧苦人家陸續到來,沿海邊以木板鋅鐵建屋居住,有百數十間,由近白朗古將軍馬路延伸至青洲收容所,成了本澳著名木屋區之一。
區內木屋密密麻麻,由馬路邊擴至海上,雜亂無章,巷道狹窄曲折,縱橫交錯,仿如迷宮,衛生情況惡劣,近岸滿地垃圾,老鼠亂竄。在酷熱天時,受猛烈陽光曝曬,室內熱氣難消,仿如焗爐;嚴寒冬季,屋內外氣溫相若,有如冰窖。居民平時害怕火警,燬屋傷人;颱風吹襲時,又擔心居所倒塌。這種種情況,才是“水鄉”的真實寫照。
由於社會建設發展,石仔堆木屋清拆,連地貌也改變了,成了今天的新區,“石仔堆”空餘名。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