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普,原籍江西省吉安市[1],生于澳门。澳门著名牙科医生、社会活动家。[2] 1941年底,日本侵略者在澳门出版中文报纸《西南日报》,开办日语学校,企图蒙蔽澳门人和蚕食中华文化教育。期间,澳门进步人士关玉书先生在望德女子中学开办达用国语讲习所,两个月一期,教授国语,与日语学校对抗。当时参加人员极为踊跃。 1942年,光普和吴岸芳、黄炳泉等人领导讲习所历届毕业生于1月16日正式成立“修社”,租用下环街一间平房作临时社址。修社把讲习所的热血青年组织在一起,切磋国语,组织座谈会和读书会,演唱抗日歌曲,以国语表演话剧、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后来不少同学积极投身抗日救国队伍。抗战胜利后,修社暂停活动。 1949年,修社同学重新会合。1987年恢复活动,光普担任永远会长。[3] 1944年7月初,李嘉(成俊)带领光普等十多名来自澳门总理故乡纪念中学、培正、濠江等学校青年学生,徒步走到五桂山。抵达部队驻地当天,正好是“七七”事变抗战七周年纪念日。光普和李嘉等人参加中山抗日义勇大队举办的首期青年游击训练班,代号为“纽约桥”,意为训练班起到沟通家乡与海外的桥梁的作用。[4] 光普发起成立牙科医学会,进一步提高澳门牙科医生的专业水准。1981年,他在全澳进行一次牙齿普查,之后举办牙齿卫生常识展览。1982年,他组织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四个国家和地区的牙医举行牙科医学研讨会,获得成功。 1984年,澳门街坊总会成立,光普担任总会会长。 1988年,光普获选为澳门第四届立法会议员,后为澳门街坊总会顾问、广东省第六、七届政协委员;2002年获授金莲花荣誉勋章[2];2012年获授大莲花荣誉勋章。[5] 光普热心社会慈善活动,扶危救困,不遗余力,并创办一个青年中心、一个老年中心和妇幼中心。[6] [1]吴志良、杨允中主编:《澳门百科全书》(修订版),澳门:澳门基金会,2005,第411页。 [2]《港澳大百科全书》编委会:《港澳大百科全书》,广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797页。 [3]《港澳大百科全书》编委会:《港澳大百科全书》,广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664页。 [4]《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载“百度百科"网,2012年11月30日,http://baike.baidu.com/view/1803691.htm?fromsyno&hold=source。 [5]《澳门特区政府颁布2012年度勋章、奖章和奖状获得者名单》,载“网易新闻中心"网,2013年6月30日,http://news.163.com/12/1201/00/8HJLBLR700014JB6.html。 [6]《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2》,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2002,第360页。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