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1日─1927年12月31日)本年,據澳門政府民政廳總體統計資料顯示,澳門本年總面積(包括氹仔島和路環島)為14. 47平方公里,人口為157175人(包括所有國籍),比1920年普查增加73191人,增長率為9. 37%。其中據本年3月31日戶口清冊,華人高達152738人,而1920年華人居留者不過79807人。[1]至本年,氹仔經過填海後,面積由1919年的1. 3平方公里擴展至3. 48平方公里;路環則由1910年的5. 61平方公里擴展至6. 66平方公里。1919年,大氹與小氹仍是兩個分離的小島,至本年方連成一體。[2]

[1]《拱北關民國史六年華洋貿易統計報告書》(1927年12月31日),載莫世祥等編譯:《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第363頁;總體統計資料,澳門省政府民政廳,澳門官印局,1935年,第4頁及第5頁,轉引自古萬年、戴敏麗:《澳門及其人口演變五百年(1500─2000)》,第83頁及第101頁。又據《粵僑導報》1947年第13、14期合刊之《發動國民外交收回澳門:中央接納國民要求正籌劃中》知:本年度,澳門境內共國人144296人,占全市人口97. 2%;葡人3575人,僅占2. 4%。參見廣東省檔案館編:《廣東澳門檔案史料選編》,第21頁。

[2]梅士敏:《澳門填海史話》,載《澳門日報》1983年2月14日。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