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十年(1921年1月1日─1921年12月31日),內港浚港工程連接陸路東西兩旁之填築完成,並建以堤岸,以備民船和小輪船灣泊;又辟建船廠,為民船裝造修理之所。從前因青洲海灣泥淤,愈積愈淺,船隻逐漸退泊灣仔。現建船塢,各船又復回青洲海灣。[1]
[1]《中華民國十年拱北口華洋貿易情形論略》(1922年2月21日),載莫世祥等編譯:《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1887─1946)》,第334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民國十年(1921年1月1日─1921年12月31日),內港浚港工程連接陸路東西兩旁之填築完成,並建以堤岸,以備民船和小輪船灣泊;又辟建船廠,為民船裝造修理之所。從前因青洲海灣泥淤,愈積愈淺,船隻逐漸退泊灣仔。現建船塢,各船又復回青洲海灣。[1]
[1]《中華民國十年拱北口華洋貿易情形論略》(1922年2月21日),載莫世祥等編譯:《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1887─1946)》,第334頁。
更新日期:2019/01/15
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5月7日,署理總督佩雷拉.馬加良斯 (João Pereira de Magalhães) 批准,授權儲蓄銀行批准一項16萬澳門元的貸款,建造為海事署和工務司船隻服務的斜體船塢,並放置向這些機構求助的私人船隻,並要求澳門船塢應儘快建造船塢以及船台、絞車和鍋爐等。這一工程先是由造船工程師瓦倫特.阿爾梅達上尉負責,後則交船舶機械工程師維吉利奧.科雷亞 (Virgílio Lopes Correia)上尉負責。工程於本年5月15日正式動工,直到 1933年年初才全部完工。斜體船塢總長135米,寬11.2米。 但斜體船塢建成後,一直沒有投入使用,直至1952年8月28日。施華:《澳門政府船塢:造船和修船100年》,第48頁、第51—52頁及第56頁。
署理總督佩雷拉.馬加良斯批准
蓮花大橋是澳門第三座大橋,也是陸路通往內地的第二條通道,連接京珠高速公路,對珠澳交通、經濟將會起着促進作用。這是珠澳兩地友好合作、迎澳回歸的大型建設,更顯示澳門與大陸一脈相承,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蓮花大橋命名,因為蓮花是澳門的象徵。它西起珠海橫琴島,東接澳門路氹填海區,橫跨兩地之間的十字門夾馬口水道,全長一千七百多米,寬三十米,雙向六綫行車,氣勢宏偉,宛若長龍。大橋分行車道及行人道,中央是珠澳分界線,兩地共投資二億元人民幣建造(其中澳門段七百二十米,造價近八千三百萬元),一九九八年九月和十月間分別施工,九九年十一月十四日合攏,十二月十日揭幕,待各項工作準備妥當,二零零零年三月廿八日通車。由於兩地行車交通不同,本澳車輛靠左行,而內地車輛靠右行,為解決過境換線問題,珠海段橋頭設計了新穎的雙圓引橋,使得雙方車輛經過引橋時完成自動換線行駛。澳門段的配套工程路氹城邊檢大樓,設有旅客出入境櫃台廿八個,水警稽查隊櫃台四個;大樓左右兩側設有出境或入境車輛檢查通道;外圍還有停車場、候車站和巴士站等設施。整座邊檢大樓佔地六公頃,建築面積九千平方米,各項設施齊備。 在大橋開幕禮上,前澳督韋奇立和前新華社澳門分社社長王啟人均表示蓮花大橋是珠澳“雙方努力合作的結果和結晶,象徵友誼、合作和對未來充滿信心。”這麼説,蓮花大橋是一座通向未來的橋。
蓮花大橋通向未來
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1912年12月31日)7月,澳門疏浚海道港口工程自上年夏興工,於本月正式竣工。其海道以灶氣燈、浮椿為記。10月24日為正式開放航路之日。《中華民國元年拱北口華洋貿易情形論略》(1913年3月28日),載莫世祥等編譯:《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1887-1946)》,第280頁。
澳門疏浚海道港口工程竣工
由新馬路起至新填巷止的一段路,是營地大街的延續,也是這條街最寬闊的路段,店舖毗連,商業興旺,闢有小休憩區,設置椅櫈及植樹,讓居民及途人閒坐休息。這裡往昔稱為“橋仔頭”,為船艇寄碇處。但今從環境來看,該處屬市中心地帶,遠離海岸,原來怎會是“橋仔頭”? 追源溯始,也略知澳門半島地形變化。往昔“橋仔頭”附近一帶屬北灣,堤岸是半彎形,海岸線由媽閣起,沿下環、司打口、橋仔頭、蘆石塘(即爐石塘,今名庇山耶街)而至沙欄仔,皆為海浸之地,沿灣設有系列水口,如桔仔圍水口、吉慶里水口、十八間水口等,在古地圖上仍註有這些水口名稱。所謂“水口”,與“橋仔頭”一樣,皆為渡頭,船艇停泊,方便貨運及旅客上落。往昔紅窗門關卡在今紅窗門街與天通街交界附近,由中國汛兵駐守,下臨“橋仔頭”海邊。一八六八年,澳門有關方面將北灣填海成陸,由彎形改成直線之堤岸,在新填地上築路建屋,不要説“橋仔頭”湮沒,而各水口也蕩然無存,有些只剩下十八間[即商人巷]、桔仔圍、吉慶里作街名,環境大變。其實,這一帶之地形變化,可從街名追尋舊跡,如新填巷、新埗頭街、木橋街、快艇頭街……也可以想像當年這一帶仍是海浸之地,可作歷史佐證。“橋仔頭”雖不是街名,三四十年前[約1960-1970年代],從老居民説話中仍會聽到,而今已鮮有人提及了。
“橋仔頭”地名追溯
新口岸“長命橋”對老居民來説存有一份懷念,新移民可能不知它在哪裡?從一幀舊照片還可見其面貌。正如“台山”不是山,“長命橋”也不是橋,都是名不副實。所謂“橋”,其實只是一條防波堤,長逾百公尺,由新填海友誼大馬路堤邊直伸向海中心,盡處向左與一橫列的亂石基連接成直角,像巨人似的手臂環抱海面,形成一個避風塘。那是六十多年前(約1940年代)新填海區填海成陸時建築的。由於長期缺乏浚深,沙泥沉積,河床淤淺,鮮見漁船駛入停泊避風,只是偶見三兩小艇在撒網捕魚。防波堤鋪砌平整寬闊,可以讓人漫步向海中心,觀賞海景,起着橋的作用,也許形容其長,於是呼為“長命橋”。長命橋橫臥海面上,海上船隻往還,波浪逐擁,可觀日出日落景色,波光粼粼,景致美好。平時,有不少人到來垂釣,消閒度假;晚上,情侶席地而坐,談情説愛,看海聽浪,富有浪漫氣氛。潮退後,塘內泥坦裸露,有些漁人踏着泥濘捉魚謀生;孩子們則在堤畔捉蟛蜞玩耍。橋盡處設有燈塔,指引船隻夜航;附近建有一座罾棚,吸引遊人觀看捕魚。而今,“長命橋”以東大片海灣已填成陸地,即“新口岸填海區”,高樓林立,道路縱橫,成了澳門新發展區,而“長命橋”也就埋在沙土下(即今商貿城對開海堤邊),湮沒在澳門現代化進程中。從此,“長命橋”這名字已在地圖消失,只存在老居民記憶裡。
“長命橋”舊跡湮沒
光緒九年(1883年2月8日─1884年1月27日)9月16日,從里斯本來的公共工務部工程師囉利囉(Adolfo Ferreira de Loureiro)少校抵達澳門。其任務為研究起草一份關於澳門港口狀況及需要的報告。據1865年至1881年的一份統計資料,內港堆積的沉積物形成的淤塞層已達1. 25米厚,當澳門的經濟需要進一步向海上發展時,情況就越發嚴重。葡國工程師的方案於1884年公佈,但因不具備條件而未實施。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231頁;王文達:《澳門掌故》,第30頁提到的1883年修改內港填築計畫的工程人員羅利老應即是阿道夫.羅萊路。
公共工務部工程師囉利囉少校抵達澳門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