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諾枝,廣東省南海縣(今屬佛山市南海區)人。澳門大慈善家和政界領袖、同善堂主席。崔樂其之父。 

諾枝小時學習中文六年,進入澳門三巴仔聖若瑟書院學習葡文,不久輟學。跟從父親學習洋服、木匠等手工業;後受僱於巴士度律師事務所。他15歲時,在葡國船艦工作,六年後擔任澳督府庶務員,前往里斯本任職五年。他回到澳門後,升任澳督府庶務處長。[1] 

1923年,諾枝等發起組織“華童教育會”,發動熱心教友捐獻,在望德堂區興建校舍,開辦“公教學校”,同年在澳葡政府註冊立案,並取得教授葡文津貼。[2] 

諾枝任職30年,1925年獲准退休,每月領取退休金。歷任同善堂值理、副主席、主席,中華總商會值理、副會長、會長及鏡湖醫院慈善會值理。現今,在澳門慈善機構同善堂內,放置著諾枝的銅像,以表達對他的敬意。[1] 澳門同善堂成立於1892年秋,倡建者共408人,皆為熱心公益的社會賢達﹑港澳海外紳商和華僑。成立初期的堂址位於議事亭前地12號,與孫中山的“孫醫館”毗連。20多年後,因政府徵址興建郵政局而被拆去,遂在現址爐石塘重建堂址,1924年落成沿用至今。[3] 

諾枝富甲一方。20世紀30年代,他發起籌款資援抗日活動。1938年廣州淪陷和1941年日寇侵佔香港後,受難同胞紛紛來到澳門避難。1942-1944年,澳門處於最艱難時期,數以萬計的難民聚集在澳門,人口從抗戰初的十多萬人增到三四十萬。日寇不時對澳門實行經濟封鎖,斷絕糧食供應。當時民不聊生,哀鴻遍野,甚至發生人吃人的慘事。澳門慈善機構同善堂積極開展施粥濟貧活動,每日施粥一千多份,最高紀錄達16000多份,不少人因此保全了性命。[1] 

諾枝時任同善堂總理,不顧自己70多歲高齡,親自為難民施粥。抗戰後期,同善堂每日施粥兩次。另外,諾枝派發衣服、棉被,為難民禦寒。同時,同善堂聘請醫生,早晚開診,施藥贈醫。[4]諾枝熱心公益,經常發動社會人士捐資公益事業,自己帶頭捐款,獲得澳門政府頒授勳章。 

1945年,諾枝在澳門病逝,終年83歲。[5] 

長女崔瑞深積極投入愛國救亡的浪潮,擔任澳門四界(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救災會宣傳部的勸銷股主任。[6]女婿(最小女兒崔瑞愛丈夫)許聲泉投入抗日戰鬥中。許聲泉曾服役國民政府裝甲部隊,參加抗日戰爭,戰後在韶關和澳門海關工作兩年;1948年生育一子許仕仁,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務司司長。[7] 

兒子崔樂其是澳門知名實業家、慈善家,誠興銀行創辦人,澳門立法會第二、三屆官委議員,澳門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同善堂值理會副主席,澳門基本法協運會副監事長;澳門法國文化協會理事,廣東省第七屆政協委員,澳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市務委員等職;獲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銀蓮花勳章、獲授葡萄牙殷皇子軍官勳章及功績紳士勳章、英勇勳章、文化功績勳章及慈善功績章。[8] 

現存崔諾枝大屋在澳門瘋堂斜巷7號,1918年興建,後來成為公教學校校址,目前大屋成為大瘋堂藝舍的展覽場地,是整個望德堂文化創意產業區的一部分。[9] 

[1].《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793頁。 [2].顧明遠:《中國教育大系:20世紀中國教育》(四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第4041頁。 [3].虞山:《救急扶貧雙甲子》,載《澳門雜誌》,2013年10月1日,http://www.macauzine.net/?action-viewnews-itemid-458。 [4].《崔諾枝:贈醫施食》,載“中國社會工作協會"網,2008年5月22日,http://www.cncasw.org/gypt/gyxm/gycsj/xd/200710/t20071023_2042.htm。 [5].吳志良、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第177頁。 [6].濠江風雲兒女編輯組:《濠江風雲兒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 [7].林鋒:《澳門四界救災會抗日救亡片段》,載《紅廣角》,1999年第6期,第6-7頁。 [8].《香港最新政務司長(接替曾蔭權)背景》,載“深圳搜孤焦點"網,2010年10月1日,http://sz.focus.cn/msgview/1787/30754058.htm。 [9].《崔諾枝大屋》,載“澳門街道網",2013年10月6日,http://macaostreets.iacm.gov.mo/c/route/detail.aspx?gid=4&id=0ac2a544-9188-4625-b0e6-402080367488。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