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培芳,字子實,號香石,別署九天仙客,香山縣(今屬中山市)人,生於高州府石城縣(今廉江)。清代著名詩人、教育家、進步學者。[1] 黃氏家族原籍江西省高安縣(元代筠州)。元朝末年,先祖元朝西台御史黃化之,因直諫罪被貶嶺南,途中得病。後人流寓於廣東南海、東莞一帶。明初,黃氏落籍於香山縣。在明代,香山黃氏家族名儒輩出,最著名的有“雙槐公”黃瑜、“粵洲公”黃畿、“文裕公”黃佐。 明代黃氏家族成為聞名於嶺南的“文獻之家”。黃佐進士出身,歷任廣西督學、南京國子監祭酒、詹少府詹事等。黃氏家族在政治上顯赫一時,入清以後,黃氏家族在政治上走向衰落,但其後人“詩書世業歷十數世而家風不墜”。[1] 祖父黃冕、父親黃紹統學術造詣高深,道德文章為嶺南儒林所推崇。尤其黃紹統在廉江、海南等邊遠之地,充任教官,兢兢業業,艱難育人而終其一生,更為人們所景仰。 培芳九歲時,隨父黃紹統到海南瓊州任職;從小跟父學習儒家經典,並受到父親的為人品行所影響,自幼敦行績學,不務虛名。 1789年,黃紹統病逝於瓊州。11歲的培芳由堂兄黃沃棠帶回廣州生活。 培芳從小聰明,稍長工詩。一次,他赴縣試,題詩於山寺之中,為當時大學者、詩人翁方綱所見。翁方綱主動登門訪問,從此,他與培芳成為忘年之交。之後,培芳受教於廣東名詩人鄭士超、馮魚山等人,他詩才大進,並以少年詩人聞名於嶺南。後來,翁方綱讚揚培芳與番禺張維屏、陽春譚敬昭為“粵東三子”。從此,他與張維屏、譚敬昭齊名,為全國詩界所推崇。 1797年,培芳補弟子員,開始科舉仕途生涯。但他對科舉八股的厭惡和官場黑暗十分痛恨,使他從一開始未能專心學業;1804年考中副榜(副貢生),進入太學肄業;1822年充補武英殿校錄官。 培芳中年後,絕意科舉,不再涉足科場。他工詩文,善書畫;被時人譽為“粵東七子”之一。 1806年,培芳在廣州應元道院(今廣州三元公道院)授徒講學。1808年,應廣州知府之聘,他主講於廣州羊石書院;從此繼承父業,致力於興學育人的千秋之業。他恪守先父的辦學宗旨,嚴謹治學,在羊石書院任教多年,學生眾多,人才濟濟,其中最有成就有許乃普、羅文俊等。 1830年,培芳出任韶州府乳源縣教諭,後調任瓊州府陵水縣教諭,1835年,補肇慶府訓導。鴉片戰爭後,他出任教官,成為大埔縣教諭,後半生中,他發揚父輩的高尚風格,任職教官期間,為改變當地教育事業的落後狀況和振興儒林之風,不遺餘力。 培芳從教一生,桃李遍粵東,門下多出碩儒,成就卓著,對嶺南近代早期教育發展史作出重要的貢獻。更重要的是,為適應時代進步的需要,他倡行教育之改革。他異常痛恨當時各類學校均屈從於科舉八股舉業之需要,只教學生背誦時文,引誘學生追求功名利祿。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學校為科舉之學而設”,勢必“滅裂人才”,變學生為只有一片“俗腸私意”而全無真才實學的“俗儒”。 這種教育弊端造成了社會之在害,“俗儒”一得官,必定是“罔上行私,囊民肥己”的“俗吏”。他把教育之改革視為挽救社會危機、人才危機之大事。從道光初年起,他與廣東經世派之著名學者張維屏、林伯桐、曾釗、梁廷枏等在廣州學海堂、粵秀書院、越華書院,肇慶端溪書院,東莞寶安書院等廣東著名學府提倡實學,嘗試教育改革。 培芳的教育改革思想,重視德育教育。他針對當時人們為追求功名利祿而品德淪喪的狀況,親自制定“學規”,要求學生“官涵美襟期”,即注意道德修養,以去掉“俗腸私意”,把自己培養成為“天地間不可少之人”。 在改革教學內容方面,培芳認為,只學時文,“規模狹隘,難以為學”。他突破只教八股時文的陳規,力求教學之內容“至大至博”,上至六經諸史,天文地理,下到道德經濟以及詩古文詞,總之“有關於國計民生,有裨於人心學術”內容都列為講授課程,力求把學生培養成為真才實學的人才。 培芳繼承和發揚我國古代傳統教育中的精華,在反對科舉八股的艱難鬥爭中,培養新型人才,造就一批憂國憂民之士。這些人後來多數成為鴉片戰爭中的愛國之士,有的還是中國近代早期學習西方的先行者。 培芳當時與張維屏、林伯桐、吳藝修、曾釗等人成立進步的學術團體“希古堂”,眾人結社雅集,著書立說,提倡新學風,針砭時弊,鼓吹改革,講述興利除弊之學。在培芳等人努力下,鴉片戰爭前夕,廣東知識界的改革派勢力為之活躍,而他成為領袖人物之一。 1839年,林則徐到廣州主持禁煙,培芳先成為積極參與禁煙運動,後成為林則徐領導的廣東地主階級抵抗派的中堅力量。1839年12月,他參加林則徐召集的廣東知識界領袖人物會議,制定全面防衛計劃,以對付英國侵略者即將發動的戰爭。接著,林則徐出任兩廣總督,培芳和梁廷枏等受聘於林則徐,襄助軍務,參與民族自衛戰爭的重大決策。 1840年11月,投降派代表人物琦善到廣州,取代林則徐主持“夷務”。琦善倒行逆施,鎮壓民眾力量,媚外賣國。當時,廣東民眾和愛國人士掀起反琦善鬥爭,培芳和林則徐、梁廷枏等發動幾十名熱血義士聯名,借助道光皇帝之力打倒琦善。 1841年初,培芳受聘為兩廣總督祁𡎴的幕僚,繼續參與領導廣東民眾反抗英國侵略者的鬥爭。1841年8月,英國侵略軍重新挑起戰事,主力沿海北上;同時留守香港的英軍,不斷襲擊廣州,企圖逼使廣州地方當局執行不平等條約《廣州和約》的全部條款,使廣州成為不設防的城市。當時,培芳等領袖在兩廣總督祁𡎴的默許下,發動和組織廣州一帶民眾反擊英軍的挑釁。 培芳親自到周邊村落,在廣州及附近各縣發動民眾組織團練五萬多人,在虎門至廣州沿江險要處分兵設防。同時,他舉薦香山人林福祥率領香山民眾愛國武裝——香山水勇在廣州一帶遊戈巡邏,多次痛擊英軍。 培芳等發動、組織廣州城保衛戰,在三元戰役後,繼續有效地維持廣東人民抗英的戰略優勢,使英軍不敢正視粵東、越虎門一步。在這場戰鬥中,他為捍衛民族利益和國家主權作出突出的貢獻。[2] 培芳著作較多:《易宗》九卷、《書訓纂》12卷、《詩文參》20卷、《禮記鄭注翼》12卷、《春秋左傳翼》30卷、《十三經或問》13卷、《四書闡注闡》19卷、《四書考釋》19卷、《增訂四庫全書字辨》四卷、《十七史詳節補訂》273卷、《史傳事略》、《香山志》一卷、《重修肇慶府志》22卷、《重修新會縣志》14卷、《浮山小志》三卷、《嶺海樓藏書總目》三卷、《端州金石略》兩卷、《永思錄》、《粵嶽子》、《雲泉隨劄》三卷、《儒林錄約刻》四卷、《羅經簡明錄》、《相地要訣》、《虎坊雜識》四卷、《日下偶筆》四卷、《縹緗雜錄》、《藤陰小記》、《困學紀聞十箋》20卷、《香石山房叢鈔》四卷、《參同契摘要》、《陰符經注》、《校正火龍經》11卷、《兵略》、《良方偶存》、《繪事隨筆》、《碑帖偶跋》、《粵嶽山人集》、《嶺海樓文鈔》12卷、《嶺海樓詩鈔》12卷、《感舊集選》四卷、《廣三百首詩選》、《才調百首》、《唐賢三味集評鈔》三卷、《香石詩話》四卷、《粵嶽堂詩話》兩卷、《國風詩法隅舉》、《七古評鈔》、《七律評鈔》四卷、《秋興詩評》、《志札》、《香田水草》、《香說詩說》等50多種,共數百卷,被稱為“嶺南名儒”。[3] 培芳自幼生長海邊,喜歡遊覽,足跡遍及嶺南名山大川,多次“出遊吳越、涉江淮、歷燕趙齊楚”,飽覽北國壯麗河山和江南綺麗的風光。他的詩篇別具“山水清音”的韻味,對祖國山河充滿熱愛之情。 培芳作為一個憂國憂民之士,以詩作武器,反映社會矛盾,抨擊統治者的腐敗,歌頌人民反侵略的鬥爭。他的詩作,摒棄了那種“吞花臥月,弄月嘲風”的驕逸詩風,表現了品格高尚的現實主義傾向。 1853年,培芳以74歲高齡,重返故里香山,建造三公祠,以紀念黃氏家族的明代“三公”,並寫下《荔山小草》詩集。他六上羅浮,尊羅浮山為粵嶽,命名廣州居室為“粵嶽草堂”,人稱“粵嶽先生”;80歲時,重遊泮水;[2]1859年去世,終年81歲。 黃培芳的兄長黃沃楷,堂兄弟黃沃棠、黃芝;黃培芳之子黃熊文、黃照文。侄子黃鼎文;孫子黃泰奎、黃崇奎、黃應奎。侄孫黃藝奎、黃映奎等都有著作傳世。其中,黃映奎之子黃慈博(佛頤)是清末民初南社社員,著有《廣州城坊志》等文獻多種。[4] 現錄黃培芳的詩兩首:[5] 《春晚登蓮峰》 群峰繞翠擁嵐光,客裡登臨是故鄉。 海國深春無落雁,川原芳樹有斜陽。 人來近郭遊偏易,山愛佳名喚亦香。 久坐莓苔鐘又動,留霞暝色起蒼蒼。 《澳門蓮峰寺》 奇辟蓮花逸,蓮峰翠作屏。 海浮天外白,山擁寺前青。 薄岸魚龍躍,虛堂草木靈。 南隅原不盡,一氣接滄溟。 [1]《黃培芳》,載“中山市檔案資訊網",2012年12月10日,http://www.zsda.gov.cn/plus/php_mr_details.php?renid=170460。 [2]朱新鏞:《鴉片戰爭時期香山愛國學者黃培芳》,載《中山文史》(第25輯),中山:中山政協,1992,第267-273頁。 [3]《黃紹統、黃培芳父子‧清》,載《中山文史》(第18輯),中山:中山政協,1990,第65-70頁。 [4]趙國勇:《黃培芳在荔山鄉》,載《斗門文史》(第9輯),珠海:斗門政協,1989,第40-41頁。 [5]李暢友:《港澳詩選注》,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第189-190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