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下令开辟马路,掘毁关闸一带村民的坟墓。1849年3月5日,他限令设在关前街的中国海关“关部行台”八天内撤出,3月13日派兵捣毁海关,并随即拆毁竖立在市政厅的刻有《澳夷善后事宜条议》的石碑,并擅自审判在澳门的华人。其扩张行径激起了中国居民的义愤,1849年8月22日在关闸附近,被望厦村民沈志亮等人刺杀。澳葡当局历来视亚马留为英雄,澳门有四条街道挂上他的名字,这些街道的中文名称分别是东望洋街、关闸马路、亚马喇圆形地(铜马广场)和亚马喇马路。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1848年下令开辟马路,掘毁关闸一带村民的坟墓。1849年3月5日,他限令设在关前街的中国海关“关部行台”八天内撤出,3月13日派兵捣毁海关,并随即拆毁竖立在市政厅的刻有《澳夷善后事宜条议》的石碑,并擅自审判在澳门的华人。其扩张行径激起了中国居民的义愤,1849年8月22日在关闸附近,被望厦村民沈志亮等人刺杀。澳葡当局历来视亚马留为英雄,澳门有四条街道挂上他的名字,这些街道的中文名称分别是东望洋街、关闸马路、亚马喇圆形地(铜马广场)和亚马喇马路。
更新日期:2019/01/15
中国近代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光照,族名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南屏乡(今属珠海,与澳门一水之隔)人。1841年入读澳门马礼逊学堂。1847年随校长塞缪尔‧布朗赴美,入读孟松学校及耶鲁大学。1854年毕业,为中国最早的留美著名大学毕业生,也是第一个获外国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次年经澳门回国,先后在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江海关等处任职,并曾一度经商。1860年赴太平天国天京(今南京)参观,向洪仁玕提出实行新政的七项建议。1863年入曾国藩幕,为筹建江南制造局,赴美购买机器。多次向清廷建议选派青少年赴美留学,以振国势,1872-1875年受命主持选派幼童赴美留学,任留美学生监督,开创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之先河。为国家培养了詹天佑、唐绍仪等100多位名人,在中国现代化事业上贡献良多。容闳堪称中国留学生之父。1875年兼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副公使。1895年返国后,曾多次向清政府提出改革的方案。1898年参加变法维新活动,戊戌政变后逃离北京。1900年在上海参加唐才常主持的张园会议,被推为“中国国会”会长,旋因清廷通缉而出逃香港,途中结识孙中山。1902年再度赴美,居美期间积极支持同盟会的革命事业。1912年4月21日病逝于美国寓所。著有《西学东渐记》等。其女儿曾居澳门,孙儿现尚在澳门。
容闳,1828-1912
又名国芬。广东香山杨梅斜村(今属珠海)人。早年随叔父赴美国夏威夷经商。1870年创办芳植记公司,从事甘蔗种植和制糖业,后渐发迹为夏威夷巨富,成为早期的华侨“百万富翁”,被誉为“商界王子”,并成为夏威夷国王驸马。1878年后,曾任夏威夷政府枢密院顾问、华人商董、中国驻夏威夷领事。1882年辞职。1890年变卖资产60万美元,返香港、澳门投资火轮业和酒店业,定居澳门。首先引进汽车来澳门,出资捐建从关闸往前山的七公里长的宽敞石板路,并在家乡创办学校和其他慈善事业。1906年在澳门病逝。
陈芳,1825-1906
英国上议院议员、勋爵、皇家海军大校。1833年代替东印度公司派出的大班,被任命为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监督,处理英国商人在广州的各项事务。1834年7月15日到澳门,提出以武力占领香港的主张。7月25日擅自进入广州,要面见两广总督卢坤。由于违反惯例,卢坤令行商劝他返回澳门。律劳卑态度傲慢,断然拒绝,导致中英贸易中止、广州至澳门交通被封锁。9月5日律劳卑要求停泊虎门的两艘英舰闯入黄埔,以威胁中国改变既定政策。卢坤调集大军据险设防并断绝英国商行的粮食供应,以惩戒其践踏中国法律、砲轰城寨、军舰擅闯珠江之罪,限期派人要把他押回澳门。时人称此事件为“律劳卑战争”或“律劳卑的失败”。律劳卑被迫于21日在清廷恢复贸易的条件下率领军舰退回澳门。10月因患疟疾死于澳门。
律劳卑(William John Napier),1786-1834
清代军政大臣。字元抚、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福建候官(今福州市闽候)人。嘉庆朝进士,曾与龚自珍、黄爵滋、魏源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学。1831年任河东河道总督时曾修治黄河下游,1832年任江苏巡抚,又兴修白茆河、浏河等水利。1838年(道光十八年)任湖广总督时,严禁鸦片,成效卓著,是主张禁烟的代表人物。同年受道光皇帝之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输入,次年到广东。为了解西方国家情况,派人翻译外文书报,编成《四洲志》。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协力查禁鸦片,严令英美烟贩缴出鸦片237万斤,在虎门当众销毁,并积极加强海防,倡办民团,多次击退英军武装挑衅。他认为,广东中路的要口,“虎门为最,次即澳门”,在澳葡人“兵单力薄”,因此增派军队对澳门水陆加倍严防,并亲自到澳门巡视。林则徐抵抗外国侵略的壮举,激发了澳门同胞的爱国精神。1840年1月任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他严密设防,使英军在广东无法得逞。因受主张投降的官员诬陷,被革职。次年被派赴浙江筹划海防,不久发往新疆充军。1842年抵伊犁,曾在新疆兴修水利,开垦屯田。1845年起用为陕西巡抚,擢云贵总督,因病辞职回籍。1850年起用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镇压农民起义,在潮州途中病逝。著有《林文忠公政书》等。
林则徐,1785-1850
晚清高官。字孝达,号香涛,晚号抱冰。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同治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1873年授四川学政。1879年反对崇厚与俄国签订《里瓦几亚条约》。1882年(清光绪八年)任山西巡抚。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从山西巡抚调升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于广西边界重挫法军。1889年调湖广总督,开办实业,倡兴教育。1894年代刘坤一为两江总督。《马关条约》议订时,他曾上疏阻议,呼吁变通陈法,力除积弊。1898年4月,撰《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1900年,北方义和团运动时,力主镇压,保护使馆。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创东南互保,镇压两湖反洋教斗争和唐才常自立军起义。1901年与刘坤一联衔会奏变法条陈。1902年充督办商务大臣,再署两江总督。1903年上奏后办京师大学堂。1906年,晋协办大学士,擢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兼管学部。1908年督办粤汉铁路。1909年厘金”及“澳门界址”等问题与葡人多有交涉。
张之洞,1837-1909
北爱尔兰人。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45年(1863-1908),被清朝政府视为“客卿”。1854年(咸丰四年)来华,1854-1858年间,先后在英国驻宁波和广州领事馆担任翻译和助理。1859年参加中国海关工作,任粤海关副税务司。1861年起,代理总税务司职务。1863年1月(同治二年十月)继李泰国任海关总税务司。1885年(光绪十一年)6月被英国政府任命为驻华公使,未就。1908年休假离职回国,仍挂着总税务司的头衔,直至逝世。赫德主持中国海关近半个世纪,在海关建立了总税务司的绝对统治,并把他的活动伸向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各个方面。他曾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顾问的身份参与清朝政府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各种交涉,如1885年《中法和约草案》,以及后来的中缅交涉和印藏交涉等。1887年,赫德派其秘书、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主任金登干前往葡萄牙里斯本,就澳门的地位问题与葡国政府谈判,双方最后于1887年3月26日签署《中葡里斯本草约》,共四款,其中第二款“定准由中国坚准,葡国永居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与葡国治理他处无异”,第三款“定准由葡国坚允,若未经中国首肯,则葡国永不得将澳地让与他国”。草约签署后,以两广总督张之洞为代表的地方当局多持异议。葡萄牙全权代表罗沙(Tomás de Sousa Rosa)于1887年8月11日到京议约,但双方对澳门及其属地界址等分歧甚大,赫德从中“调解”,并向总理衙门陈述意见。最后两国分别由奕劻、孙毓汶和罗沙于12月1日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并于1888年4月28日在天津换文。该条约第二款对《中葡里斯本草约》予以承认,从而正式承认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门”。
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
字芸墅。安徽宣城人。清乾隆初年由拔贡生保举知县事,先后在广东任河源、香山、阳春等地知县。乾隆十一年(1746)权澳门同知事,两年后实授澳门同知。在任内,曾报请查封唐人庙。1748年发生葡萄牙士兵在澳门杀死华人李廷富、简亚二一案,葡人驻澳兵头若些拒不肯向中国交出凶犯,他反复与之交涉,最后终获解决。又与香山知县暴煜制《澳夷善后事宜条议》12条勒石刊布,重申中国在澳门的行政司法主权。但朝廷对该案处理结果不满,被降职去任。遂返乡隐居,不复为官。他平生好文,著作除与印光任合著《澳门纪略》外,还有《辛辛草》、《吴越吟》、《耳鸣集》等。
张汝霖,1709-1769
晚清官员。字瞻孔,号卓如。广东香山(今中山)人,生于澳门望厦,就读于望厦赵氏父子的著名私塾,学业优异,1822年(清道光二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任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光录寺少卿等。1836年任顺天府尹。1840年林则徐开展禁烟时,曾奏请封关禁海,断绝一切中外贸易,受到林则徐驳斥;同年被调为福建布政使。1852年回澳门休假时,适值康公庙落成,应邀为该庙撰写碑记。1856年转任陕西巡抚。以堵截太平军有功,1859年署四川总督。次年被奏劾,革职回籍。1862年重新起用。1866年任内阁侍读学士。工书,善画。1870年病故。
曾望颜,1790-1870
因亚马勒事件,令沉寂已经许久之澳城,又得乘机扩展起来。未士基打(美士基打)(Vicente Nicolau de Mesquita)本迺一个澳葡土生之军曹,竟然率兵占领关闸汛及拉塔山炮台。后更掳去汛兵三名,勒迫广东官吏交凶,及索还亚马勒之首级和断臂。还驻军北山岭,作城下之需求。时值满清末叶,政治已经腐败,外交更为荏弱。凡事不惜压迫人民,以保其苟延残喘之帝制。虽丧权失地,仍爱粉饰升平。是时处理该事件者,为两广总督徐广缙(徐广晋)。既以沈米烈士定谳,复得道光皇帝之圣宠嘉奖。王先谦所编之东华录,其所载清朝道光皇帝对徐广缙奏报办理沈米狙杀亚马勒案件经过所颁之上谕称:“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己卯,两广总督徐广缙等奏:西洋兵头亚马勒(亚马留)在关闸外被人杀死。该国领事将关闸汛兵掳去三名,求为缉凶。旋缉获凶犯沈志亮,据供亚马勒行为凶暴,在三巴门外开辟马道,平毁附近坟墓。该犯祖坟,亦被平毁,心怀愤恨,起意杀死除害。臣等当即恭请王命,将沈志亮正法枭示。札知该知事,遂将汛兵三人交出。数月以来,一切安静如常,得旨,所办万分允当,可嘉之至。朕幸得贤能柱石之臣也。”读此上谕,真所谓有此糊涂总督,更有此乌龙皇帝也。该事件果如此便算完结乎?数月以来,果一切安静如常乎?此不过上下相孚,以求谮治苟安之政策耳。而当时澳葡对于满清处理该事件,还未满意,乘机需索赔偿,正未有艾也。 闻未士基打进攻北山岭拉塔炮台时,战情异常剧烈。据葡人朱萨士之《澳门史》记载,其第三四三至三四五页云:“当此紧张时局,澳葡土生军曹希士基打曾向执政议会要求,许其选一劲旅,率领攻取北由岭拉塔山炮台,虽任何牺牲,亦所弗恤云。在场之外国长官亦嘉其志,议会亦绝无顾虑与以手令,任其前去,以免司令官之阻挠也。当时议会主席为马达主教,亦扬手示意,虔诚祝福其到前线去。“未士基打既获议会手令,迺到司令部挑选十六名敢死队,并携带榴弹炮一具——该炮迺法国海军司令前赠亚马勒者,整师向郊外进发,并向拉塔炮台射击,弹落守卫丛中,众皆辟易。但该炮只一发就脱轮损坏耳。再乞司令许其冲锋,袭击炮台,愿随往者又二十人。迺散作单行,沿崎岖山径攀援前进,冒猛烈炮火,不顾一切。司令以为危险,鸣号召其退回。讵未士基打仍率领卅六人,反吹号前进。未几,一弹中号手,未士基打迺咽喊向前。扑近台基,炮火遂失效用,遂被其冲上炮台,犹如独臂之圣灵(Passaleao)来相助者。故后来澳葡改称北山岭为Passaleao 也。“当时正烈日悬空,一葡兵以国旗覆于胸前,冒弹先登炮台,此为唯一之伤者。而满清士兵见大势已去,迺携带死伤士卒,弃垒逃亡。是时只余一满清军官留守垒中,正拟引炮反击,忽中弹倒地。未士基打迺割取其首级及手臂,插于刺刀上,携归留作战利品;后更将炮台之药库及城墙炸毁,破坏殆尽焉。”照葡人所纪如是,而此场战争亦惨酷矣。溯自道光二十九年亚马勒事件发生后,澳葡军曹未士基打既领兵将古关闸汛墙,及拉塔山炮台占领。至是澳城之领域就猝然扩展至北山岭区。后来延至光绪年间,始由署前山同知蔡国桢派兵收回。据新修《香山县志》续编之杨文骏《查覆澳门新旧界址情形疏》有云:“一查由关闸至北山岭一带陆路约四五里,道光二十九年经葡兵侵入,认为葡界。光绪十五年署前山同知蔡国桢增设汛房,葡人照会争为两国公共之地,后经蔡国桢派兵收回,常川驻守,禀奉核定仍归中国独。”“一查拉塔石炮台,自道光二十一年创建,二十九年被葡兵侵入占驻炮台,认为葡属。光绪十六年署前山同知蔡国桢派兵收回,加筑围墙,仍将望厦村山后大炮数座移入,常川驻守。”惟古关闸汛墙自光绪十五年由蔡国桢派兵收回,增设汛房,常川驻守后,延至同治十三年时,又因界务龃龉,被葡人拆毁,改建现在之关闸。事先于同治二年,澳葡已自将澳城墙垣拆毁,而澳城区域,遂被扩展至新关闸现址矣。据杨文骏之《查覆澳门新旧界址情形疏》亦有云:“一查莲花茎有关闸一所,建自前明万历二年,为防御洋人要隘。嘉庆十四年立游击专营,为前山营添关闸汛,以把总一员驻防,后改都司专营,归前山协管辖。道光二十一年新建拉塔石炮台,将把总移驻炮台,仍兼关闸汛务。道光二十九年将该把总及炮位防兵,退迁望厦村山后。其关闸汛墙,系同治十三年被洋人拆毁。改建绿衣馆,并设大关闸,竟将三巴门以北至关闸地方,自称为葡界。”在道咸同光年间,中国之满清皇朝,正是多事之秋。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中日大战,义和团事件等等,内政腐败,中干外露。于是英法德日等帝国主义者,皆乘机拓殖攫地。当时澳葡有亚马勒事件借口,进兵关闸汛及拉塔炮台,作城下要胁,因此得将澳城区域,扩展开来,由三巴门城墙以北,至关闸地方,自认为葡界耳。历年经过,据新修《香山县志》续编之杨文骏《查覆澳门新旧界址情形疏》记载称:“一查塔石、沙岗、新桥、沙梨头、石墙街五村,共民房铺户数百家,系同治二年占去添设马路门牌。”“一查龙田村,民房一百余家,系光绪五年占去将村左村后两处,改造马路。光绪九年,编入西洋户籍,设立门牌。”“一查旺厦村,民房五百余家,系光绪九年占去添设绿衣馆,及马路门牌。”“一查青洲,在关闸之西,拉塔石炮台之南,本系前山营所属之岛……并非人租界。光绪十二年,葡人竟将其租与英人,开设公司,在该岛建窟,制造英坭土砖,每年收租银一千二百両。”如是云云,可知自从道光廿九年起,终清一代,澳城已递年扩展。由封关逐吏,停税毁碑,拒交澳门地租,宣布为自由港。以至占领关闸,进兵北岭,拆澳 城,驱澳丞,编门牌,开马路,将我国锦绣山河的整个濠镜墺,合并各小村,联筑 青洲岛,成为此广袤之澳门市焉。
未士基打率兵扩澳城界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2月14日─1601年2月2日)12月31日,英国伊丽莎白女王(Queen Elizabeth)正式批准“伦敦商人对远东印度贸易公司(即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允许它在15年内垄断好望角与麦哲伦海峡(Magellan Strait)之间的贸易。这个公司由215名爵士、高级官员和商人共同组成,董事会成员24人,经理1人,是当时英国最大的贸易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获得特许状后,立刻选定托马斯•史密斯(Thomas Smith)爵士这位当时英国最有海外经验的商人为总经理。刘鉴唐、张力主编:《中英关系系年要录13世纪—1760》第1卷,第74页;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第2章,第25—27页。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正式批准成立“伦敦商人对远东印度贸易公司”
崇祯八年(1635年2月17日─1636年2月6日)1月,葡印总督利尼亚雷斯伯爵(Conde de Linhares)米格尔•诺罗尼亚(Miguel de Noronha)与英国东印度公司托马斯•史密斯先生签订临时协议宣布休战,英国东印度公司因此而获得了在印度与葡萄牙各商站进行贸易的特权,并准许英人有权出入澳门。但葡方的条件是,必须把葡萄牙人的财产从澳门运往果阿。随后,英王查理一世(Charles I)颁发委任状,任命若翰•威德尔(John Weddell)上校为船队指挥官,拿塔尼耳•蒙特尼(Nathaniell Mountney)为首商,准备来华贸易。刘鉴唐、张力主编:《中英关系系年要录13世纪—1760》第1卷,第110—111页。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卷1,第15页。
葡印总督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签订临时协议宣布休战
万历十一年(1583年1月24日─1584年2月11日)英女王批准英国“中国公司”组织一次对华航行,由爱德华•芬顿(Edward Fenton)指挥,航至巴西时,遇阻于西班牙舰队,被迫回国。刘鉴唐、张力主编:《中英关系系年要录13世纪—1760》第1卷,第59页。
英女王批准英国“中国公司”组织一次对华航行
崇祯十年(1637年1月26日─1638年2月13日)6月25日,英国商船到达澳门附近的麦子山(Monte de Trigo,今珠海市斗门区三灶一带),当时澳门的情况十分微妙,尽管英国同葡印总督缔结条约中允许英国商船来澳门,但由于当时澳门的繁荣全赖于葡萄牙船队的往来贸易,澳门议事会考虑到本地商人的利益,坚决反对英商进入澳门参加对华贸易。故议事会采取种种方法拖延时间,阻止英国商船进入内港。英国商船只得移泊氹仔(Taipa)。7月5日,澳门总督邀请若翰.威德尔上校及随行英国商人进入澳门。7月15日,若翰.威德尔不顾澳门葡人的阻挠,率领商船离开澳门,直奔广州,在珠江口勘查广州河口水道,并找到了虎门入口,还调查了珠江口明军防御力量。但是广州官方声明:英商不得在澳门贸易。7月22日,英国商船返回伶仃洋。7月29日,若翰.威德尔再次率领船队向广州进发。8月6日抵达珠江口,当时广东官员要求等待上级批复,但是若翰.威德尔没有等待中方批覆就率领船队驶进内河,向广州挺进。8月6日,澳门选出四位助理与议事会解决如何对付澳门海岸出现的4艘英国船的问题。8月12日,中英展开炮战。仅仅半个小时,虎门炮台陷落。英军登陆占领炮台,缴获44门小炮以及2艘平底船、1只渔船。8月15日,若翰.威德尔派鲁宾逊、拿塔尼耳.蒙特尼2人与通事番禺人李叶荣(Pablo Noretti)一起去广州谈判通商。到达广州后,受到广东总兵陈谦的热情接待,“红夷到日,即入总府。见万众喧嚣,即发回哨船”。[10]8月21日,通事李叶荣带来海道副使郑觐光和广东总兵陈谦的一封信,称:广东给英国人在国内买卖任何商品的自由,并指定三处为英船的停泊所,还指定由李叶荣为经纪人,派两三个人到广州准备购办货物,并请求英国人将明方的炮和船放还。若翰.威德尔满意有关安排,立即将炮及帆船放还。8月24日,李叶荣返回广州,由首商拿塔尼耳.蒙特尼和约翰.蒙太尼(John Mountney)、鲁宾逊3人陪同前往。他们携带西班牙银元22000八单位雷阿尔(Reais-de-oito)及两小箱日本银,其中10000送给官员们,其他用作投资。到广州后,购买白糖1150担、糖米50担、米85担、酒100坛,并住在华商揭邦俊家。后在琶洲处被明方捕盗船抓获。[11]8月30日,若翰.威德尔命令船只前移两里,到达大虎岛。[12]9月6日,若翰.威德尔接到澳门总督与议事会的书面抗议,要求英方退出中国海域。若翰.威德尔却依仗李叶荣背后的关系表示反对。[13]当时,两广总督张镜心督促广东总兵陈谦出师浪白,9月10日,副总兵黎延庆等率葡萄牙人支援的3艘火器船对英船进行攻击,“打死夷人数名”。[14]9月26日,若翰.威德尔将船队退回伶仃岛。27日,船行至距离澳门4里格远的地方。然后,船队委员会向澳门葡萄牙人投递了抗议书,阐述了对在果阿和澳门遭到冷遇而不满的理由,指责澳门葡人向中国纵火船提供军需和装备,对扣押英人一事他们要负责。澳门葡人拒绝承认。[15]同时,张镜心又实行“檄道厅亲至澳门宣示汉法,以法绳澳,以澳驱红,节节相促,受我戎索”的方策。[16]10月初,广东市舶司会同香山县差官及驻澳提调、备倭诸官下澳,传唤议事会理事官、通事、揽头到议事会宣谕,要求澳门议事会理事官戎猫州弗黎厨(Francisco de Araújo de Barros)[17]、揽头吕沈西及通事刘德来广州调停处理英商之事。[18]10月16日,几名澳门葡人前往广州调停中英关系。10月18日,召开了一次会议。当时会议试图迫使英商达成以下协议:即刻退出广州,永不再来;对中方给予此次在此经商的特权,应先付给酬金28000雷阿尔。但是,英国商人表示反对。[19]在葡人的调停下,广东方面将英商及其款项、货物全部发还,并完成了他们的贸易。11月22日,中英双方签订贸易协定:“允许(英商)自由经商,扩大贸易,长久居住,但英方每年应缴付(中国)皇帝2万两白银及4门大铁炮和50支毛瑟枪。”11月26日,英商离开广州,回到碇泊澳门的船队上。[20]Monte de Trigo,一般人译为横琴岛,似不妥。Monte de Trigo,意为“麦子山”。葡语及英语文献中均有出现。英语仅见于《芒迪游记》,作Monton de Trigo。Montón为西班牙语,意即“堆”。西班牙语也有Monte,且与葡语同意。显然,芒迪将Monte误作Montón。有人称芒迪懂葡语与西语,不知所据。仅此一例可知其西语水准实很低劣。否则不会将Monte与Montón混淆。葡语中,有图示[图载“A Portuguese Seventeenth Century Map of the South China Coast”, in Santa Barbara Portuguese Studies(Journal of the Center of Portugueses 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1994, VolumeI, p. 241, 但失考]。据图,Monte de Trigo为今三灶岛,但航海资料的文字涉及则是指三灶东侧一小岛。“沿着高澜山航行,可见一圆岛,然后在它的尽处又可见一更长、形成圆湾的大岛。再前面是4个小岛,共中之一便是称为Monte deTrigo的又圆又高的岛屿。(Ms. Cadaval 972, f. 95v°)”这一“又圆又高的岛屿”之汉名暂缺。无论准确度还是可信度,航海资料均高于图籍。前者成于明末,后者乃清初一示意性图示,不很准确。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1卷,第18—19页。博克塞:《300年前的澳门》,第51页。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l卷,第19页;刘鉴唐、张力主编:《中英关系系年要录13世纪—1760》第1卷,第116—117页。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1卷,第19页。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1卷,第19—20页。施白蒂:《澳门编年史:16—18世纪》,第44页。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1卷,第19—20页;《明清史料》乙编第8本《兵部题失名同两广总督张镜心题残稿》称:“本月初三(8月22日)日,夷船扬帆直入铳台,兵放铳堵御,自辰至末,夷船不敢径入,泊回原处,打坏小料船一只。”中英双方记录差异甚大。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1卷,第21页;《明清史料》乙编第8本《兵部题失名同两广总督张镜心题残稿》称“李叶荣带夷目二人进省”,又称“带同夷目二名,夷仔一名”,又称“旧澳夷通事李叶荣往谕,随夷目二名进省投见”,又称“红夷头目三名雇船一只”,又称“其前后羁留夷人五名内,查三名的系头目,一名噧呾缠,一名毛直缠,一名嘛道呧。其夷奴二名,则无名可查”。噧呾缠,应即为蒙特尼(Mountney),而嘛道呧应为蒙特尼之弟约翰.蒙太尼(John Mountney),如此,毛直缠则应为鲁宾逊的译名。可知,他们三人应是分两次进入广州的。[10]张镜心:《云隐堂文录》卷3《参镇压庇奸之罪疏》。[11]《明清史料》乙编第8本《兵部题失名同两广总督张镜心题残稿》。[12]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1卷,第23页。[13]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1卷,第23页。[14]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1卷,第23页;《明清史料》乙编第8本《兵部题失名同两广总督张镜心题残稿》。[15]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l卷,第24页。[16]张镜心:《云隐堂文录》卷1《报镇将驱逐红夷疏》。[17]此处理事官葡文名字据Manuel Teixeira, Os Ouvidores em Macau, p. 107. 而来,但与“戎猫州弗黎厨”音不合。[18]《明清史料》乙编第8本《兵部题失名同两广总督张镜心题残稿》。[19]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1卷,第26页。[20]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1卷,第26页。
若翰.威德尔率领英国商船前往广州贸易不果
以林则徐命名的纪念馆实在不少,如福州、虎门、伊犁等地均设有林则徐纪念馆,早年亦有人提出将广州的东山湖公园改成林则徐公园,并在公园内组建林则徐纪念馆,虽然计划最终未能成功,但相信谁也不能否定林则徐在近代史中的地位。澳门在有限的城市土地内建有林则徐纪念馆,更属难能可贵。1839年,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坚决执行杜绝鸦片的政策,并于虎门销毁200多万斤鸦片。由于当时濠江正是鸦片交易的集散地,故同年7月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来澳巡视,并在9月3日于天后殿前天阶的亭台会见葡萄牙官员,谕以其必须安分守法,不许囤贮鸦片等物。亭台今日仍旧保存,可惜亭台屋簷下曾悬有一块寓意公正的“心”字匾额现已不见了。传说当年林则徐巡视澳门时所过之处“不但华民扶老携幼夹道欢呼,即夷人亦皆叠背摩肩,奔趋恐后,恬熙景象”,可见这位伟人的魅力。澳门林则徐纪念馆位于罅些喇提督大马路莲峰庙内,1997年11月落成,由莲峰庙慈善值理会筹建和管理。该馆楼高2层,面积接近1,000平方米,共斥资400多万澳门元兴建。未进馆前已先可在左方看到林则徐站立远望的雕像,其气宇轩昂、目光炯炯的神态中展现出的民族气魄和风骨,与纽约东百老汇街前端的林则徐铜像所表达的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可谓如出一辙。而且该座雕像的出现要较纪念馆早6年之多,这是1989年由唐大禧和林彬两人所制,整个雕像高约4米多,重8吨,奠石上是澳门知名书法家梁披云先生所书的碑文。现在馆内陈列井然有序,分“巡阅前的澳门”、“查禁鸦片与巡阅澳门”、“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永恒的纪念”几部分。展品包括林则徐当年在庙内的办公桌、澳门昔日风貌等大量珍贵历史图片,亦展示了林则徐1839年来澳巡视的事迹和路线、当年民众吸食鸦片的器具、林则徐与朝廷之间的各类文书以及《澳门新闻纸》译稿本等200多件珍贵展品。除此之外馆内亦有各种清代船只的模型,包括中国水师船、葡萄牙商船及走私鸦片船等。在纪念馆的中央,摆放了真人大小的蜡像模型,栩栩如生,再现了当年林则徐接见一众葡萄牙官员的情形。除了长期展览外,纪念馆亦不时会组织临时展览和活动。
澳门林则徐纪念馆
中国近代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光照,族名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南屏乡(今属珠海,与澳门一水之隔)人。1841年入读澳门马礼逊学堂。1847年随校长塞缪尔‧布朗赴美,入读孟松学校及耶鲁大学。1854年毕业,为中国最早的留美著名大学毕业生,也是第一个获外国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次年经澳门回国,先后在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江海关等处任职,并曾一度经商。1860年赴太平天国天京(今南京)参观,向洪仁玕提出实行新政的七项建议。1863年入曾国藩幕,为筹建江南制造局,赴美购买机器。多次向清廷建议选派青少年赴美留学,以振国势,1872-1875年受命主持选派幼童赴美留学,任留美学生监督,开创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之先河。为国家培养了詹天佑、唐绍仪等100多位名人,在中国现代化事业上贡献良多。容闳堪称中国留学生之父。1875年兼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副公使。1895年返国后,曾多次向清政府提出改革的方案。1898年参加变法维新活动,戊戌政变后逃离北京。1900年在上海参加唐才常主持的张园会议,被推为“中国国会”会长,旋因清廷通缉而出逃香港,途中结识孙中山。1902年再度赴美,居美期间积极支持同盟会的革命事业。1912年4月21日病逝于美国寓所。著有《西学东渐记》等。其女儿曾居澳门,孙儿现尚在澳门。
容闳,1828-1912
英国上议院议员、勋爵、皇家海军大校。1833年代替东印度公司派出的大班,被任命为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监督,处理英国商人在广州的各项事务。1834年7月15日到澳门,提出以武力占领香港的主张。7月25日擅自进入广州,要面见两广总督卢坤。由于违反惯例,卢坤令行商劝他返回澳门。律劳卑态度傲慢,断然拒绝,导致中英贸易中止、广州至澳门交通被封锁。9月5日律劳卑要求停泊虎门的两艘英舰闯入黄埔,以威胁中国改变既定政策。卢坤调集大军据险设防并断绝英国商行的粮食供应,以惩戒其践踏中国法律、砲轰城寨、军舰擅闯珠江之罪,限期派人要把他押回澳门。时人称此事件为“律劳卑战争”或“律劳卑的失败”。律劳卑被迫于21日在清廷恢复贸易的条件下率领军舰退回澳门。10月因患疟疾死于澳门。
律劳卑(William John Napier),1786-1834
生于葡萄牙。1939年起定居澳门。在澳门中学毕业,并服兵役。1943-1976年在澳门担任公职,1966-1974年任澳门市政厅厅长及咨询会官委委员;1976-1980年出任咨询会间选委员。澳门电力公司行政委员会创会人及首届主席。曾任澳门消费者委员会主席及在公职推行使用中文委员会主席、法律翻译办公室顾问及律师高等委员会成员、澳门语言状况关注委员会成员、澳门大学校董会成员、澳门司法委员会成员及澳门基金会信托委员会成员、澳门扶轮社社长、促进学会主席、仁慈堂值理会主席、葡萄牙红十字会澳门办事处负责人及澳门俱乐部大会主席等工作;1987年起为澳门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1976年任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秘书长,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基金会委员。早年在澳门地区参与筹办土生葡人的聚会,是第二届土生社群聚会筹委会主席,1980-1984年出任第一届立法会直选议员。1996年成为第六届立法会官委议员。特区成立后委任为法官委员会委员。曾获多项荣誉勋章和荣衔,包括葡萄牙殷皇子绅士勋章、葡萄牙公职军官勋章、澳门政府颁授体育英勇勋章及体育功绩勋章、葡萄牙红十字会荣誉勋章。2003年4月因交通事故丧生。
欧若坚(Joaquim Morais Alves),1924-2003
珠海香山杨梅斜村(今属珠海)人。陈芳之孙。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夕返回香山,以家乡居屋作为同盟会联络点与军械存放处,策划反清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于11月在澳门参与组织发动前山新军起义,光复香山。辛亥革命后,任首任香山县知事兼警察局长。二次革命失败后被免职,迁居澳门。1922年复任香山县县长。1931年任香山县公安局长。
陈永安,1885-1937
又名鹏超。广东新宁(今台山)人。早年赴新加坡经商。1908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与林君复组织同盟会澳门支部,任副会长兼秘书,并主办澳门濠镜阅书报社。1911年与李天德等在香港创办《民生丛报》,并参加黄花岗之役筹款工作。武昌起义后,参与策动香山县前山新军起义和香山县政府反正。广东光复后,任省临时参议会议员、都督府枢密部参谋。1912年任茂名县(今高州)知县。二次革命后,曾随朱执信从事反袁讨龙(济光)活动,并在澳门教私塾六年。1918年任台山沙捐兼清佃局总办、台山金属团务总局局长等。1926年后,创办香港爱群人寿保险公司、太和医院、广州爱群酒店等。抗日战争时期,寓居澳门、香港。1953年在香港病逝。著有《爱竹斋诗钞》、《爱竹斋全集》等。
陈卓平,1877-1953
革命烈士。原名国俊,又名振,号点农。广东新会潮莲乡(今属江门)人。早年就读于香港皇仁书院。1925年考入岭南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岭南大学组织工人罢工。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在香港、上海等地从事地下斗争工作。1930年在香港组织交通站;同年与岭南大学同学廖梦醒(廖承志姐姐)结婚。1934年在上海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1937年出狱后被派往华南沦陷区工作。1941年底香港沦陷,随后到澳门一年多,做情报工作,并与母亲在澳门一起生活。1943年至重庆,任《新华日报》记者兼编辑、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秘书。1945年10月8日在送柳亚子回沙坪坝住宅后返回途中,被国民党士兵枪击误杀牺牲。
李少石,1906-1945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缔造者。名文,幼名帝象,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1879年(光绪五年),随母赴檀香山,他的长兄孙眉资助他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接受西方的近代教育。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激起了孙中山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热情。他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思想。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结纳反清秘密会社,联络有志之士,准备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1895年2月,在香港联合爱国人士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并决定在广州起义。同年10月,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走日本,赴檀香山,后又游历美国、欧洲。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洲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初步形成了三民主义思想。1900年10月,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今惠阳)三洲田发动武装起义,因饷械不继而失败。1904年孙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罗(今泰国)、美国等地向华侨及留学生宣传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革命团体,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建立联系。1905年8月,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从1906-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多次组织武装起义。1907年镇南关起义时孙中山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在全国引起巨大震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为争取欧美等国支持革命事业,在美、英、法等国进行外交活动,12月19日,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被迫宣布退位,中国结束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具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2月13日,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选为理事长。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即主张起兵讨袁,但党内意见分歧,仓促应战,旋即失败。1914年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次年发表《讨袁宣言》,1916年又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1917年段祺瑞解散国会,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大元帅,誓师北伐。1918年因受桂系军阀和政学系的挟制,被迫去职至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发表《实学计划》,并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回广东,次年就任非常大总统。1922年因陈炯明叛变,退居上海。1923年在驱走陈炯明后回到广州,重建大元帅府。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同年11月,应邀北上讨论国是,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两大号召,同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段祺瑞、张作霖作斗争。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1929年,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主要著作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他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重要的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11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
孙中山,1866-1925
字苹庵,一号任肩。广东顺德人。1902年被聘为香港《中国日报》副刊主笔,宣传革命。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冬赴日本留学,曾与卢信等人在东京创办《大江月报》。1909年回国,常为香港《中国时报》和广州《平民日报》撰文。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聘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稽勋局审议员。二次革命失败后,弃职回乡,不问政事。曾主持上海精武体育会。1930年任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委员。1938年曾组织民团抵抗日军攻占广州。失败后避居澳门,创办独特的手抄本抗日救亡爱国文艺杂志—─《淹留》半月刊。每期出版数量甚少。为居港教育家蔡元培甚为赞赏,每期购几份,以示支持。1941年底香港沦陷后,1942年从澳门迁居广东曲江,又曾创刊《予心》。1943年4月在韶关病故。
廖平子,1880-1943
人物: | 亚马留(Amaral, João Maria Ferreira do)(澳督),1803-1849 |
时间: | 清中期(1760-1844年) |
1803年 | |
清后期(1845-1911年) | |
1849年08月22日 | |
地点: | 澳门半岛--花地玛堂区 |
关闸广场 | |
关闸拱门 | |
关键字: | 澳门总督 |
军事 | |
军人 | |
殖民政策 | |
东望洋街 | |
关闸马路 | |
亚马喇马路 | |
亚马喇前地 |
资料来源: | 吴志良、杨允中编︰《澳门百科全书》,澳门基金会,2005年,第184页。ISBN99937-1-032-6 |
版权资讯: | 澳门基金会 |
语种: | 中文 |
登录号码: | i0000051 |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