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更新日期:2019/01/15
作家。葡萄牙文學象徵主義派代表人物。生於科英布拉。1891年畢業於科英布拉大學法律系。1894年4月到澳門,在利宵中學及其附屬的商業學院任教。多次代理法官職務。1900年一度出任物業登記局局長。他對中國的歷史和語言頗有研究,喜歡收集中國的藝術品,曾將若干珍貴中國名畫贈給葡萄牙政府,現分別藏於里斯本和科英布拉博物館內。他出版了一部詩集《漏鐘》(Clepsidra);還出版一本雜文集《中國》,文中記述了孫中山1912年5月在澳門接見中西知名人士的情景。澳葡政府為紀念他,將爐石塘街命名為庇山耶街。1982年澳門發行的100元澳門幣即以其肖像為圖版。
庇山耶(Camilo de Almeida de Pessanha),1867-1926
徐佩之,澳門官員、葡語翻譯。 20世紀30-40年代,徐佩之是澳門華務局主管檢查中文報刊和翻譯工作的華籍官員。[1] 1944年8月15日,徐佩之和何曼公、余寄萍、陳霞子、李鏗、潘豪等創辦《市民日報》,這是澳門市民報業公司(民營股份制)創辦的報紙。 《市民日報》原為週刊,出版後不久改為日報,最初出版時,內容以副刊、娛樂消息為主要內容,沒有新聞版,之後,改為一般性日報。社長由何曼公擔任。1955年由嚴慶騏接任社長。60年代初期,該報每日出對開一張至一張半,主要有澳門新聞及少量中國新聞、國際新聞、狗經、連載小說和廣告。近年來以議論政府施政的言論增多。社長何曼公,督印人飛歷奇,總編輯龔文,總經理朱耀德,社址設在澳門大街45號三樓。[2] 1937年抗戰爆發後,澳門四界救災會辦事處設在澳門營地大街104號二三樓《朝陽日報》、《大眾報》共用的社址內。其後,該會聘請28位各方面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知名人士為名譽顧問,包括著名醫生柯麟,澳葡政府華籍官員徐佩之、何仲恭,葡籍官員施基喇,中山縣長楊子毅,國民黨澳門支部負責人、教育會會長梁彥明,商會主席徐偉卿,華人代表梁後源,著名殷商崔諾枝、高可寧、范潔朋、黃照、畢侶儉、李際唐、陸電明、劉敘堂、盧煊仲,天主教神父嚴紹漁、顏嚴若,還有社會知名人士梁鴻勳、曾仲衡、盧光功、黃槐、馮順遇、陳聲始、劉玉麟、葉伯衡、陳作基等人。[3] 1956年4月1日,鑒於澳門沒有一個面向社會的群眾性美術組織,吳喜雨、關萬里、徐佩之、陳善朗、趙偉夫、馮印雪、陸昌、郭奇波、陳子明和譚智生等成立“澳門美術研究會”,並聘請何賢為名譽會長,該會與廣東美術工作者協會有聯絡。1968年改名為“澳門美術協會”,是目前規模最大而且人數最多的民間文化團體。[4] 現澳門大學圖書館藏有《葡國魂詩集本事》(Sumariodosluziadas),由AntonioMariadaSilva(施多尼)撰寫,徐佩之翻譯,鉛印本。[5] 1939年,汪兆鏞去世。徐佩之、王惺岸合撰挽聯:[6] 嶺南文獻賴公傳,驚聞絕筆空山,薄海共悲頹魯殿; 濠上風煙堪自悅,留得避兵故宅,小樓長記榜湖船。 [1]濠江風雲兒女編輯組:《濠江風雲兒女》,澳門:澳門星光書店,1990,第107頁。 [2]《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760頁。 [3]《澳門歸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第124-125頁。 [4]中國文聯港澳台辦公室、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當代中華藝術的多點透視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論文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第494-499頁。 [5]“澳門大學圖書館古籍影像系統",載“澳門大學圖書館"網,2013年12月1日,http://library.umac.mo/html/e_resources/rarebook/mainview.asp?Id=167。 [6]胡善兵:《文獻整理的優秀成果:〈汪兆鏞詩詞集〉》,載“澳門文獻信息學會"網,2013年5月1日,http://macau-mdis.org/art_show.php?id=591。
徐佩之
乾隆九年(1744年2月13日-1745年1月31日)2月26日,葡印總督委任富商月旺•疏夏為澳門王室大法官。Manuel Teixeira, Os Ouvidores em Macau, p.114.
葡印總督委任富商月旺•疏夏為澳門王室大法官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2月12日-1688年2月1日)葡商霍門•克魯斯(Luís Homem da Cruz)第六次擔任澳門議事會理事官。其第一次出任在1671年,後又在1673年、1675年、1678年及1683年出任是職。Manuel Teixeira, Os Ouvidores em Macau, p.198.
葡商霍門•克魯斯第六次擔任澳門議事會理事官
生於澳門。1967年獲葡萄牙科技大學經濟金融高等學院經濟學學士學位,並先後在普利第茨、倫敦等地大學進修。曾就讀斯坦福(Standford)大學與葡萄牙美國商會、葡萄牙工業協會在葡共同舉辦的管理課程。大學畢業後在Factoring Portuguesa公司工作,進行市場資料研究,此後先後擔任葡萄牙工業研究所助理技術員、葡萄牙全國航運公司研究室負責人、CUP集團屬下工貿總公司研究室主任、葡萄牙全國航運公司研究規劃及特殊運輸分析處處長。1971年參與了重組葡萄牙全國航運公司的工作,此後擔任該公司管理委員會成員及董事。曾擔任Ribamar旅遊公司行政委員會主席。1985-1987年擔任Transcolmar公司行政委員會顧問。1989年出任澳門東亞大學副秘書長。1992-1999年起擔任澳門基金會管理委員會主席。2001年病逝於里斯本。
盧德奇(António Rodrigues Júnior),1935-2001
曹善業,字子基,原籍香山縣上沖鄉(今屬珠海市香洲區前山鎮上沖村),生於澳門。曹有長子。1892年秋,孫中山畢業後,得到曹善業、何穗田及港紳陳賡虞資助來到澳門,在鏡湖醫院擔任首席義務西醫,創辦西醫西藥。孫中山擬在澳門實施“藥局贈藥”,向鏡湖醫院借款1440兩開辦藥局,此舉得到醫院董事們的積極支持。曹有作為鏡湖醫院早期倡辦者,最具資歷,以他為首簽名作為孫中山借款的擔保人之一,借出相當於鏡湖醫院半年經費的銀兩給孫中山。[1] 對於孫中山在澳門行醫的宣傳,曹善業盡力相助。[1]他和盧九、陳席儒、吳節薇、宋子衡、何廷光(又名何連旺,字穗田)等澳門知名人士聯名,在1893年9月26日和10月7日在《鏡海叢報》和葡文週報《澳門回聲》刊登“春滿鏡湖”告白,介紹孫中山在澳門的地點、時間、業務範圍及高明的醫術,表彰他的崇高醫德。[2] 1896年,父親逝世後,曹善業接管家業。1890年1月,他將父親創辦的繅絲廠改造為織造匹綢廠。同時,他與何連旺、宋子衡、盧九、陳恆等創辦其祥絲廠,1898年3月,其祥絲廠關閉。曹善業以時寶堂司理人的身份,出價3010元買下其祥絲廠的鋪底、上蓋、機器、家俬等。 曹善業在經商之餘,熱衷於政治和社會活動,1891年任澳葡政府迎接俄國皇太子訪澳公會董事;1894年任公鈔局替理;1895-1896年任公鈔局書吏;1902年任業鈔公會正會員;1894年、1896-1898年任理商局局員等職。 曹善業秉承其父之風,對澳葡政府多有貢獻,得到澳葡政府的嘉許。 曹善業擁有眾多的物業:水坑尾街兩間、白馬行街兩間、天神巷兩間、大炮台街兩間、高尾街一間、十八間(街名)兩間、草堆街四間、爐石塘兩間、趙家巷一間、桔仔街兩間、連興街一間、興隆街一間、連勝街四間、柚果里一間、由義巷34間、下環街六間、黑侄巷三間等。1908年2月,曹善業因欠銀一案,上述物業被按察司按時價估銀43150元。 後來文史學者發現,當時曹善業名下的物業有兩處與孫中山有密切關係,“草堆街80號”是孫中山當年在澳門創辦的“中西藥局”的舊址,另外一處“由義巷”被確認為當時興中會澳門的通信聯絡點。 1905年,曹善業被推舉為鏡湖小學校長,該校是晚清時期最有影響的華人學校。[3] 1908年3月23日,因居住澳門業主曹善根、曹善麟(兩人均為曹善業弟弟),控告曹善業欠銀,將他名下物業於是日估價出投招買,包括水坑尾街、白馬行街、大炮台街、草堆街、天神巷、由義巷等物業80餘處,總共約值銀50200元。[4] 1924年,曹善業去世,年僅59歲。 曹善業的弟弟曹善允是香港律師、社會活動家;是香港大學、聖士提反書院、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金文泰中學和民生書院等學府的創校人及籌款人之一,多次為聖保羅書院籌募經費;參與創辦雅麗氏紀念產科醫院、何妙齡醫院、1922年與歐海倫醫生合作創辦贊育醫院;1915-1916年,曹善允在在華人社區推動種痘運動。1925年省港大罷工期間,他設法維持社會秩序,獲得港府肯定,屢獲殊榮;他又發起組織創辦民生書院,被推舉終身出任校董會主席;創辦“曹存善堂”等商號,同時擔任香港華商總會(香港中華總商會前身)名譽值理。[5] 2008年初,在珠海鳳凰山公路隧道附近,發現了曹子基(善業)夫婦墓。曹子基墓碑身寫著“皇清誥授資政大夫顯考諱善業號子基曹公府君之墓”。資政大夫為清代文官正二品官銜。在墓葬遺址發現一塊“聖旨”碑,屬於曹子基夫婦墓的“奉天誥命”碑,碑額為“聖旨”二字。 2011年6月27日上午,曹善業第十五子曹思泉(軍)四個兒女一行,專程從廣州回到珠海市博物館,對珠海文保工作者對其先輩曹子基夫婦墓的發現和搶救性保存,表示衷心感謝。[6] 曹思泉於2013年1月3日逝世,終年96歲。[7] [1].林廣志:《晚清時期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6,第173-174頁。 [2].《曹氏家族資助孫中山澳門開辦西醫》,載《珠海特區報》,2011年9月21日。 [3].《澳門曹家》,載“族譜錄紀念網",2013年6月10日,http://jinian.zupulu.com/master/?mid=30088。 [4].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主編:《澳門編年史》(第四卷‧清後期1845-1911),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2153頁。 [5].《曹善允》,載“維基百科"網,2013年6月1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B%B9%E5%96%84%E5%85%81。 [6].《祖籍珠海的澳門商人,曾資助孫中山在澳門行醫曹子基後人珠海尋根》,載“珠海視窗"網,2011年10月16日,http://info.zhuhai.gd.cn/News/20110629/634449361873687664_1.aspx。 [7].《厚德傳世》,載“族譜錄紀念網",2011年12月30日,http://jinian.zupulu.com/master/?mid=69141。
曹善業,1865-1924
世居澳門的葡萄牙人,孫中山的摯友。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就學時,飛南第在香港法院任翻譯,兩人相識,遂成知己。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孫中山畢業後,準備在澳門行醫,曾請飛南第在澳門代為申請行醫執照。1893年飛南第主辦澳門《鏡海叢報》,孫中山棄醫從政時,將自己的醫療器械和生活用具贈給飛南第留作紀念。1895年10月,廣州起義失敗,孫中山潛往澳門飛南第處,飛南第護送他到香港,脱離險境。在這一年11月6日《鏡海叢報》上,刊登了這次起義的電訊,並全文刊登孫中山撰寫的《農學會序》,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又在頭版頭條位置發表文章,高度評價孫中山的品格。辛亥革命後,飛南第為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取得成功感到高興。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飛南第時任澳門市議事公局(即市政廳)議員,特意致函孫中山表示祝賀,並建議澳葡當局升旗誌慶。以後和孫中山書信往來。1912年5月,孫中山返澳門時與飛南第晤面。1921年5月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曾擬聘飛南第為顧問,他以年事已高婉辭。飛南第逝世後,葬於澳門聖美基墓園。
飛南第(Francisco, H. Fernandes),1863-1923
人物: | 何連旺,1855-1931 |
時間: | 清後期(1845-1911年) |
1855年 |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
1931年 | |
關鍵字: | 晚清澳門華商 |
賭商 | |
工業 | |
澳門地區官員 | |
政治活動 | |
社會活動 | |
慈善公益 | |
新聞 | |
華人宗族 | |
實業家 | |
慈善家 | |
社會活動家 | |
知新報 |
資料來源: | 黎細玲編︰《香山人物傳略1》,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年,第538-539頁。ISBN978-7-5034-5235-2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i0000388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