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更新日期:2019/01/15
何仲恭,來自北京。澳門政府視學處官員。 何仲恭在華務科教翻譯人員學習國語,擔任崇實中學國語教師。[1] 1937年7月7日,日寇發動侵華戰爭,澳門人口驟增,葡萄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採取所謂中立政策,日軍炮火雖未及澳門,但到處爪牙密佈。澳門居民和全國人民一起,度過八年抗戰的艱苦歲月。 1936-1940年,澳門學校學生從8000人增至30000人,許多聞名嶺南教育家如張瑞權、譚維漢、陳道根、區茂泮、廖奉靈、黃啟明、劉年祜、郭秉琦等來澳門辦校,或被聘在澳門私校主政,大批著名的教師如數學的新、舊四大天王劉芙初、胡金昌、潘子湘、張兆駟等,大學教授、名師宿儒如符俊、黃漱石、歐陽韶,著名體育、童軍教練如梁松、李朝炷、梁碧霞、謝不凡等,著名音樂教師蕭文、俞安斌,著名國音導師關玉書、何仲恭,美術名師司徒奇、何磊等,人才鼎盛;促使澳門學校的管理水準、教學水準、設備水準大大提高。澳門近代教育事業因外力作用而走向成熟。[2] 由於澳門經濟發展緩慢,難以留住人才,除何仲恭之外,其餘幾位都先後離開了澳門。[1] 現錄何仲恭的詩兩首: 《奉和彥明西灣步月次原韻》[3] 時危且覓苦中娛,海靜波平話鏡湖。 月朗奚須重秉燭,更深應挾夜雲俱。 短榻當窗怡自如,拋書倏發臥聲呿。 青胥歷徧猶酣適,應比遊觀意更舒。 《遊西望洋山造其極巔》[4] 連袂登高縱笑歌,襟懷豁朗鏡初磨。 坐觀沿岸紛纓絡,煙水微茫隱翠螺。 [1]劉羨冰:《澳門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鄧開頌等:《澳門歷史新說》,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0,第815-818頁。 [3]《奉和彥明西灣步月次原韻》,載《覺音》,1924年第23期,第8頁。 [4]《近代作品》,載“愛書堂"網,2012年12月20日,http://www.booksloverhk.com/poetrecent48b.htm。
何仲恭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2月16日-1704年2月4日)2月,澳門議事會議員若瑟•埃薩(José da Cunha de Eça)去世。若瑟·埃薩是伊莎貝爾•埃薩(Isabel da Cunha de Eça)的父親,加斯巴•法蘭古的岳父。若瑟•埃薩去世後,2月12日,公薩維斯•山度士被選為議事會議員,接替若瑟•埃薩之職。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XVII, p.26.
澳門議事會議員若瑟•埃薩去世
曹善業,字子基,原籍香山縣上沖鄉(今屬珠海市香洲區前山鎮上沖村),生於澳門。曹有長子。1892年秋,孫中山畢業後,得到曹善業、何穗田及港紳陳賡虞資助來到澳門,在鏡湖醫院擔任首席義務西醫,創辦西醫西藥。孫中山擬在澳門實施“藥局贈藥”,向鏡湖醫院借款1440兩開辦藥局,此舉得到醫院董事們的積極支持。曹有作為鏡湖醫院早期倡辦者,最具資歷,以他為首簽名作為孫中山借款的擔保人之一,借出相當於鏡湖醫院半年經費的銀兩給孫中山。[1] 對於孫中山在澳門行醫的宣傳,曹善業盡力相助。[1]他和盧九、陳席儒、吳節薇、宋子衡、何廷光(又名何連旺,字穗田)等澳門知名人士聯名,在1893年9月26日和10月7日在《鏡海叢報》和葡文週報《澳門回聲》刊登“春滿鏡湖”告白,介紹孫中山在澳門的地點、時間、業務範圍及高明的醫術,表彰他的崇高醫德。[2] 1896年,父親逝世後,曹善業接管家業。1890年1月,他將父親創辦的繅絲廠改造為織造匹綢廠。同時,他與何連旺、宋子衡、盧九、陳恆等創辦其祥絲廠,1898年3月,其祥絲廠關閉。曹善業以時寶堂司理人的身份,出價3010元買下其祥絲廠的鋪底、上蓋、機器、家俬等。 曹善業在經商之餘,熱衷於政治和社會活動,1891年任澳葡政府迎接俄國皇太子訪澳公會董事;1894年任公鈔局替理;1895-1896年任公鈔局書吏;1902年任業鈔公會正會員;1894年、1896-1898年任理商局局員等職。 曹善業秉承其父之風,對澳葡政府多有貢獻,得到澳葡政府的嘉許。 曹善業擁有眾多的物業:水坑尾街兩間、白馬行街兩間、天神巷兩間、大炮台街兩間、高尾街一間、十八間(街名)兩間、草堆街四間、爐石塘兩間、趙家巷一間、桔仔街兩間、連興街一間、興隆街一間、連勝街四間、柚果里一間、由義巷34間、下環街六間、黑侄巷三間等。1908年2月,曹善業因欠銀一案,上述物業被按察司按時價估銀43150元。 後來文史學者發現,當時曹善業名下的物業有兩處與孫中山有密切關係,“草堆街80號”是孫中山當年在澳門創辦的“中西藥局”的舊址,另外一處“由義巷”被確認為當時興中會澳門的通信聯絡點。 1905年,曹善業被推舉為鏡湖小學校長,該校是晚清時期最有影響的華人學校。[3] 1908年3月23日,因居住澳門業主曹善根、曹善麟(兩人均為曹善業弟弟),控告曹善業欠銀,將他名下物業於是日估價出投招買,包括水坑尾街、白馬行街、大炮台街、草堆街、天神巷、由義巷等物業80餘處,總共約值銀50200元。[4] 1924年,曹善業去世,年僅59歲。 曹善業的弟弟曹善允是香港律師、社會活動家;是香港大學、聖士提反書院、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金文泰中學和民生書院等學府的創校人及籌款人之一,多次為聖保羅書院籌募經費;參與創辦雅麗氏紀念產科醫院、何妙齡醫院、1922年與歐海倫醫生合作創辦贊育醫院;1915-1916年,曹善允在在華人社區推動種痘運動。1925年省港大罷工期間,他設法維持社會秩序,獲得港府肯定,屢獲殊榮;他又發起組織創辦民生書院,被推舉終身出任校董會主席;創辦“曹存善堂”等商號,同時擔任香港華商總會(香港中華總商會前身)名譽值理。[5] 2008年初,在珠海鳳凰山公路隧道附近,發現了曹子基(善業)夫婦墓。曹子基墓碑身寫著“皇清誥授資政大夫顯考諱善業號子基曹公府君之墓”。資政大夫為清代文官正二品官銜。在墓葬遺址發現一塊“聖旨”碑,屬於曹子基夫婦墓的“奉天誥命”碑,碑額為“聖旨”二字。 2011年6月27日上午,曹善業第十五子曹思泉(軍)四個兒女一行,專程從廣州回到珠海市博物館,對珠海文保工作者對其先輩曹子基夫婦墓的發現和搶救性保存,表示衷心感謝。[6] 曹思泉於2013年1月3日逝世,終年96歲。[7] [1].林廣志:《晚清時期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6,第173-174頁。 [2].《曹氏家族資助孫中山澳門開辦西醫》,載《珠海特區報》,2011年9月21日。 [3].《澳門曹家》,載“族譜錄紀念網",2013年6月10日,http://jinian.zupulu.com/master/?mid=30088。 [4].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主編:《澳門編年史》(第四卷‧清後期1845-1911),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2153頁。 [5].《曹善允》,載“維基百科"網,2013年6月1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B%B9%E5%96%84%E5%85%81。 [6].《祖籍珠海的澳門商人,曾資助孫中山在澳門行醫曹子基後人珠海尋根》,載“珠海視窗"網,2011年10月16日,http://info.zhuhai.gd.cn/News/20110629/634449361873687664_1.aspx。 [7].《厚德傳世》,載“族譜錄紀念網",2011年12月30日,http://jinian.zupulu.com/master/?mid=69141。
曹善業,1865-1924
乾隆十五年(1750年2月7日-1751年1月26日)葡商米蘭達.索薩第一次被選為澳門議事會理事官,他是18世紀澳門社會十分重要的人物,先後於1750年、1754年、1760年、1768年、1772年、1774年、1775年、1777年及1779年九次擔任理事官。Manuel Teixeita, Os Ouvidores em Macau, pp.200—201.
葡商米蘭達.索薩被選為澳門議事會理事官
崔諾枝,廣東省南海縣(今屬佛山市南海區)人。澳門大慈善家和政界領袖、同善堂主席。崔樂其之父。 諾枝小時學習中文六年,進入澳門三巴仔聖若瑟書院學習葡文,不久輟學。跟從父親學習洋服、木匠等手工業;後受僱於巴士度律師事務所。他15歲時,在葡國船艦工作,六年後擔任澳督府庶務員,前往里斯本任職五年。他回到澳門後,升任澳督府庶務處長。[1] 1923年,諾枝等發起組織“華童教育會”,發動熱心教友捐獻,在望德堂區興建校舍,開辦“公教學校”,同年在澳葡政府註冊立案,並取得教授葡文津貼。[2] 諾枝任職30年,1925年獲准退休,每月領取退休金。歷任同善堂值理、副主席、主席,中華總商會值理、副會長、會長及鏡湖醫院慈善會值理。現今,在澳門慈善機構同善堂內,放置著諾枝的銅像,以表達對他的敬意。[1] 澳門同善堂成立於1892年秋,倡建者共408人,皆為熱心公益的社會賢達﹑港澳海外紳商和華僑。成立初期的堂址位於議事亭前地12號,與孫中山的“孫醫館”毗連。20多年後,因政府徵址興建郵政局而被拆去,遂在現址爐石塘重建堂址,1924年落成沿用至今。[3] 諾枝富甲一方。20世紀30年代,他發起籌款資援抗日活動。1938年廣州淪陷和1941年日寇侵佔香港後,受難同胞紛紛來到澳門避難。1942-1944年,澳門處於最艱難時期,數以萬計的難民聚集在澳門,人口從抗戰初的十多萬人增到三四十萬。日寇不時對澳門實行經濟封鎖,斷絕糧食供應。當時民不聊生,哀鴻遍野,甚至發生人吃人的慘事。澳門慈善機構同善堂積極開展施粥濟貧活動,每日施粥一千多份,最高紀錄達16000多份,不少人因此保全了性命。[1] 諾枝時任同善堂總理,不顧自己70多歲高齡,親自為難民施粥。抗戰後期,同善堂每日施粥兩次。另外,諾枝派發衣服、棉被,為難民禦寒。同時,同善堂聘請醫生,早晚開診,施藥贈醫。[4]諾枝熱心公益,經常發動社會人士捐資公益事業,自己帶頭捐款,獲得澳門政府頒授勳章。 1945年,諾枝在澳門病逝,終年83歲。[5] 長女崔瑞深積極投入愛國救亡的浪潮,擔任澳門四界(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救災會宣傳部的勸銷股主任。[6]女婿(最小女兒崔瑞愛丈夫)許聲泉投入抗日戰鬥中。許聲泉曾服役國民政府裝甲部隊,參加抗日戰爭,戰後在韶關和澳門海關工作兩年;1948年生育一子許仕仁,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務司司長。[7] 兒子崔樂其是澳門知名實業家、慈善家,誠興銀行創辦人,澳門立法會第二、三屆官委議員,澳門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同善堂值理會副主席,澳門基本法協運會副監事長;澳門法國文化協會理事,廣東省第七屆政協委員,澳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市務委員等職;獲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銀蓮花勳章、獲授葡萄牙殷皇子軍官勳章及功績紳士勳章、英勇勳章、文化功績勳章及慈善功績章。[8] 現存崔諾枝大屋在澳門瘋堂斜巷7號,1918年興建,後來成為公教學校校址,目前大屋成為大瘋堂藝舍的展覽場地,是整個望德堂文化創意產業區的一部分。[9] [1].《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793頁。 [2].顧明遠:《中國教育大系:20世紀中國教育》(四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第4041頁。 [3].虞山:《救急扶貧雙甲子》,載《澳門雜誌》,2013年10月1日,http://www.macauzine.net/?action-viewnews-itemid-458。 [4].《崔諾枝:贈醫施食》,載“中國社會工作協會"網,2008年5月22日,http://www.cncasw.org/gypt/gyxm/gycsj/xd/200710/t20071023_2042.htm。 [5].吳志良、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第177頁。 [6].濠江風雲兒女編輯組:《濠江風雲兒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 [7].林鋒:《澳門四界救災會抗日救亡片段》,載《紅廣角》,1999年第6期,第6-7頁。 [8].《香港最新政務司長(接替曾蔭權)背景》,載“深圳搜孤焦點"網,2010年10月1日,http://sz.focus.cn/msgview/1787/30754058.htm。 [9].《崔諾枝大屋》,載“澳門街道網",2013年10月6日,http://macaostreets.iacm.gov.mo/c/route/detail.aspx?gid=4&id=0ac2a544-9188-4625-b0e6-402080367488。
崔諾枝,1867-1945
成克大,字子來,直隸大名(今河北省大名縣)人。首任粵海關監督、澳門海關開創者。 父親成基命是明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兄長成克鞏是清少傅兼太子太傅、大學士、戶部尚書。清順治十七年(1660),克大考中舉人,性格激烈齟齬,不合於時。 克大幼時喪父,以母親在而不仕,居家奉母20餘年。母親去世後,克大獲授內閣中書,遷戶部廣西司主事,擢戶部貴州司員外郎。當時黔粵軍務興,度支數倍他司,克大練達精密,處之裕如。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春,克大創設粵海關,奉命擔任監督(當時海關設滿、漢監督各一員)。克大經過家鄉時,受兄長成克鞏的告誡“勿厭清貧”。廣東香山(澳門),舊為西人所居,名為鬼卒,俗尚火攻。聽聞克大到來,其酋長率隊來迎,刀劍森列,儼若勁敵。克大宣聖上恩威,無不懾服。 康熙二十七年(1688),克大正式在澳門設置海關機構,名曰粵海關澳門關部行台,下設大馬頭、關閘、娘媽閣、南灣等四個稅館,具體負責徵收關稅事宜。任職期間,他不納賄賂,開清廉之氣;處事公允,有大國之風。有位商人激怒鬼卒,奔訴求救。鬼卒追趕至門,氣勢洶洶。 克大神色自若,手檄通譯,召集酋長,曉之以理,事情得到解決。克大完成差事後,復任戶部江西司郎中;升任貴州鎮遠知府。鎮遠時值兵患後,民憊財殫,苗人雜處。克大招集流亡,興辦學校,查禁奸宄,約束屬下,政績卓然。郡人為屏山遺愛碑紀其事。 後來,因成克鞏去世,克大乞求回鄉。他好為詩歌,兼善顏真卿書法;著有《春秋精義》、《歷遊詩》行世。克大去世時,62歲。 成克大是首任粵海關監督,同時是澳門海關的開創者,任職期間,不僅能妥善處理內外糾紛以維持國體,而且樹立海關官員清貧廉潔的典範。 成克大著有《歷遊詩》、《春秋精義》等文獻。 現錄成克大的詩兩首: 《仲冬赴澳》(二選一)[1] 炎方霜雪少,海氣夜寒生。飄搖舟一葉,遊子衣裳輕。 饑渴莫我問,骨肉萬里情。泠泠晚潮水,凄清欸乃聲。 獨憐宵征客,憔悴百愁並。顧影無儔匹,仰盼悲參橫。 《濠鏡澳即事》 編竹張飛蓋,肩輿類短牀。兜羅衣尚錦,篤耨珮含香。 茉莉蒸花露,檳榔當酒漿。倭絲襟底貯,但嗅不須嘗。 [1].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明清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58-62頁。
成克大
作家。葡萄牙文學象徵主義派代表人物。生於科英布拉。1891年畢業於科英布拉大學法律系。1894年4月到澳門,在利宵中學及其附屬的商業學院任教。多次代理法官職務。1900年一度出任物業登記局局長。他對中國的歷史和語言頗有研究,喜歡收集中國的藝術品,曾將若干珍貴中國名畫贈給葡萄牙政府,現分別藏於里斯本和科英布拉博物館內。他出版了一部詩集《漏鐘》(Clepsidra);還出版一本雜文集《中國》,文中記述了孫中山1912年5月在澳門接見中西知名人士的情景。澳葡政府為紀念他,將爐石塘街命名為庇山耶街。1982年澳門發行的100元澳門幣即以其肖像為圖版。
庇山耶(Camilo de Almeida de Pessanha),1867-1926
人物: | 何連旺,1855-1931 |
時間: | 清後期(1845-1911年) |
1855年 |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
1931年 | |
關鍵字: | 晚清澳門華商 |
賭商 | |
工業 | |
澳門地區官員 | |
政治活動 | |
社會活動 | |
慈善公益 | |
新聞 | |
華人宗族 | |
實業家 | |
慈善家 | |
社會活動家 | |
知新報 |
資料來源: | 黎細玲編︰《香山人物傳略1》,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年,第538-539頁。ISBN978-7-5034-5235-2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i0000388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