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具有現代氣息的“大笪地”與我們記憶孩童時的“大笪地”不同。往昔百年間,本澳曾在康公廟前地、司打口前地、白眼塘、雀仔園等處出現,由來已久,後來都因環境變化,闢路建屋而陸續消失。所謂“大笪地”,其實是一幅大曠地,江湖賣藝人士及小攤販自發地到來,聚集一起,沒有組織,各佔一角謀生,自然形成“市集”,反映了鄉鎮型經濟和文化活動。檔口有賣武、耍猴戲、玩魔術、下棋、看相、占卜、説書、講古、唱龍舟、賣欖、熟食檔等,入夜後開始活動,各檔多以大光燈及火水燈照明,形成了“大笪地”的傳統特色。那時,居民生活樸實,又沒有什麼文娛節目,晚上多往“大笪地”遊逛,頗為熱鬧。“大笪地”自然成了大眾遊樂場,消閑休憩的好去處。
如今,“澳門大笪地”是傳統“大笪地”的演進,隨着社會經濟發展,經過重新包裝,注入新內容,除攤檔售賣物品外,還安排多姿多彩節目,有曲藝、演唱、舞獅,也有葡國土風舞,日本文化祭、菲律賓之夜等,顯示澳門中外文化交流的特色,推動澳門旅遊經濟發展,這可説是現代“平民夜總會”式“市集”,也帶有懷舊色彩。不管模式如何,只要顯出經濟文化特色,自然受到居民歡迎。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