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註:1835年澳門系列版畫之一。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媽閣古蹟,每多神話,民間談藪,愛說奇聞。天后史事:天后,林姓,福建莆田人,迺宋朝林願之第六女,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九六零)三月二十三日,終於雍熙四年丁亥(九八七)二月十九日,(見天后聖母聖蹟圖說,及林氏宗譜)。幼而神異,少時能言禍福,及長,持齋不嫁,其兄航商海上,曾遇暴風,傳說其瞑目出神而往救之。年僅二十八而卒,後屢顯靈應於海上,航海者皆禱祀之,奉為護航海神,歷朝迭承封謚,初號通賢神女,紹興丙子,以郊典封靈惠夫人,至元朝至元八年,加封為大妃。及明朝,立廟於京師,迺晉封為天后。攷天后,或稱天妃及天母,閩人稱之為娘媽,或媽祖,瓊人稱之為婆祖,昔日閩粵沿海居民,對天后備極崇仰,尤以漁民及航海者,在茫無保障之天空海闊間,只有寄托信仰於天后,藉其保護福庇於冥冥,故敢冒險奮戰,卒抵事業於成就,蓋當科學未昌明時代,迷信固足增加人類之自信心理,而有助於航海冒險事業之成功也,如明朝三保太監鄭和,曾七次下西洋,成就中國偉大航海功蹟,他亦歌頌天后在海上陰護恩德,嘗親手寫一碑誌,立在福建長樂天妃宮內,以資紀念云。至於歷朝追封天后事,實為我國獎勵國民航海事業,及向海外發展之政策也。至於當年來澳之閩潮同胞,多是乘一芥舟,破萬里浪,盡歷艱苦,才能到此謀生者。彼等既得不到封建時代之官僚保護,惟有托庇於冥冥中素所信仰之天后。苟有所成就,都附會於其認為護國庇民,萬能全德之女神。遂在澳立廟樹碑,旌功致敬。澳門媽祖閣溫陵泉敬堂碑誌有云:“…吾閩莆田梅花嶼之有天后聖母也,女中之聖而神者也。天亶聰明,生而靈異。誕降之夕,異香繞室,瑞靄臨門,鄰里遠近,罔不望神光之顯爍,而慶聖瑞之昭彰焉。當其幼通文義,長嗜佛經,歲甫十三,即得真人之元訣。年方二八,更受古井之靈符。聖德自此日益高,神功自此日益妙,而千百年山川鍾毓之奇,洩於湄洲之一島。數十世祖宗留貽之澤,萃於我后之一身矣。試觀滴油成菜,資民食以無窮。化木為杉,拯商船於不測,演法投繩,晏公歸部。書符焚髮,高里輸誡。而又澄神尅金水之精,力降二將。奉詔止雨霪之禍,手鎖雙龍。淨滌魔心,二嘉伏罪。剪除怪族,三寶酬金,觸念通神,爐火隨潮而暴湧。示形顯聖,湖堤拒水而立成。以及琉球穩渡,護冊使於重洋。𥑠硈無虞,祐王臣以一夢。陰兵樹幟,匪船翻浪而衝礁。神將麾旂,賊衆望風而敗仗,米舟赴急,救興泉二郡之奇荒。天樂浮空,出鄭和一身於至險。凡諸有感皆通,無求不應,岡非轉禍為福,化險為夷。…”該碑迺清朝同治年間,翰林黃光周所撰。所言之神異事蹟,皆足反影中國民衆,對天后信仰之備至。關於天后顯聖,尚有如下傳說,俱與媽閣之起源有關。相傳明朝弘治年間,有閩籍商人,駕帆船由福建運貨來粵。臨啟碇時,忽見一女子,蓮步勿速,孑身無物,求船附搭,商人允予方便。詎知船方解纜,便疾駛如矢,不一夜,已抵澳門海面。女子請求泊岸,瘆舟登陸,雖是小腳纖纖,然步履敏捷,見其行至半山中,忽失所在。船衆俱感託異,登山視之,只見遺下雙履,衆遂認為神人。定為娘媽化身,來澳庇蔭,因而在該處建亭立廟,以彰聖靈,是即媽祖閣內半山上之弘仁殿也。又傳明末萬曆年間,有閩幫貨船,來澳遇風,飄至媽閣海面,船正危亟,忽睹一神女顯聖山側,風浪立告平息。衆商獲轉危為安,認為又是天后庇護。因感其德,又在山側增建石殿,並於神女所立之石上,雕一中國古代帆船,桅懸小幡,刻有“利涉大川”四字。是即現在媽祖閣門傍之洋船石也。至於階前另有一石,如樣刻有帆船,此不過是後人增設者。清朝道光時,閩人黃宗漢翰林曾為天后作記,勒碑廟內。其碑云:“吾閩莆田梅花嶼英烈林夫人,禀曹娥之純孝,矢帝女之精誠。應化東南溟渤之間,風濤驚險,慘痛呼救,靈之所感,若響應聲。十閩之人,家屍而戶祝之,若赤子之墓慈母焉。俗呼之曰娘媽,親之也……濠鏡天后廟者,相傳明時,有一嫗自閩駕舟,一夜至澳,化身於此。閩潮之人,商於澳者,為之塑像立廟,並繪船形,勒石紀事。迄合閩之泉漳,粵之潮州,飄海市舶,相與禱祈,報賽為會於此……”
天后傳說遺聞
天后誕辰:閩粵人士,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為天后寶誕。澳門媽祖閣亦例於每年是日前後數天,盡量點綴,張燈結線,搭棚演戲,笙歌酒讌,備極熱鬧。而居澳之漳州、泉州、潮州等人士,則例必於事前拈鬮,分訂於三月二十二日、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三天,各自設筵備牲,蒞廟賀誕。唯二十三日則為闔澳及上述三州人士共同慶祝。是日本澳之林族西河堂,定備亭色頂馬,金豬鼓樂,巡街而至,蓋以天后為林氏女也。更有一些天后神會會友,亦皆如是,往往有十餘隻金豬隨行者。查舊日到廟賀誕之燒豬,每逾三四百隻之多云。而海上漁民,以天后為海神,故對天后誕,更為高興。當澳門漁業興盛時期,媽閣海面,帆檣千百,密泊如織。蓋漁船出海捕魚,雖至遠亦必歸來賀誕,燈籠串炮,囑目喧鬧。每當誕日午時,所有洋船汽艇,經過媽閣海面廟前,定必鳴笛致敬者,在卅年前,廟前空地,搭一大棚演戲,男女左右分座,舞台則架於海中,台前正中廣場,為羣衆免費觀劇處。所演皆為第一名班,當誕辰之清早,各大佬信必須粉墨袍笏,入廟賀誕。在殿前演“八仙賀壽”,及“加官”“送子”等劇。至廿四日,又為戲班中田寶二師寶誕,是晨例演“香花山大賀壽”,大撒金錢,觀衆爭拾,熱鬧非常。天后誕前後,常有暴風雨者,謂為接大舅。曾有一次,在光緒三十二年(一九零六),於演畢大賀壽後,颶風猝至,海水暴漲,雖戲棚傾塌,但觀衆只濕衣裳,無一受傷者,衆皆認為天后靈聖所致,誠倖事也。後來自從葡當局在廟前建築一號碼頭後,搭大棚演戲之舉乃輟。近年只有在廟內空階,稍蓋葵篷,點演小劇團,聊申慶祝耳,神誕之熱鬧,已大異當年也。
天后寶誕
媽閣渡頭:媽祖閣門前,原有一片空地,半泓水,幾樹榕蔭,濱海灘邊,尚有石級參差,沿磯下海,為昔日漁家上落埔頭,稱“媽閣渡頭”。古有石碑一塊,豎立岸邊,刻著“媽祖閣渡頭”數字。晨篙客泛,晚渡漁歌,雲水作鄉,本來與世無爭者。詎至明嘉靖間,葡人東來,移舶濠鏡,乃由媽閣渡頭登澳,誤以媽閣廟名作地名,而稱澳門為媽港(Macao)焉。蓋媽祖閣之弘仁殿,建於明朝弘治元年(一四八八),葡人來澳則在明朝嘉靖三十六年(一五五七)。而在葡人來澳之前約七十年,澳門已早有媽閣廟也。所以據外文典籍,多謂(Macao)之名乃由媽閣而來。托利各爾脫著之《中國基督教傳教史(Trigault,Histoire de L’Expedition Chresti-enne au Royaume de la Chine1616)》有云:“澳門之名,起於其地有亞媽一神祠,蓋以神祠之名名其地者也。有亞媽海門之意,此祠迄今猶存。”又強克斯脫著之《中國葡萄牙殖民地略史(Ljungstedt A Historical Sketch of the Portuguese Settlement in China,1836)有云:“於一五五七年,有名‘阿媽’一荒蕪小島,被指定為彼等居住地及彼等乘船直駛其地,知其地即為澳門(Macao)。”日人藤田豐八著之《葡萄牙人佔據澳門攷》其註釋云:“西文之(Macao)因其地有天后宮,即亞媽宮,故名。”至於中國文獻中,方豪著之《中西交通史》有云:“《澳門紀略》圖上有娘媽角,殆即歐人稱(Macao)之起源也。”又陳沂著之《澳門》亦云:“葡人初入中國,寄碇澳口,是處有大廟宇,名曰媽閣,葡人誤會此廟宇名為地名,故以初到所見者以名其地,各國歷史稱中國為馬郊,其名當起於此。”云云。統上以觀,媽閣渡頭,實為葡人最初登澳之地。
媽閣渡頭
蝦蟆石:蝦膜石原在媽祖閣傍對開之海坦中。澳門紀略嘗稱其為澳門三奇石之一,其記載云:“一蝦蟆石,其形圓,其色青潤,每風雨當夕,海潮初上,則閣閣連聲。”蓋因該石,狀如蟾蜍,其中稍存空隙,故潮來撞擊,便閣閣作響,有如蛙鳴,人遂以為奇耳。迄至清朝同治七年(一八六八),澳門當局填築下環海坦時,此蝦蟆石乃被湮沒,故今已無蹤跡矣。清時香山翠薇鄉名儒吳亮珽,曾有題句云:“臨流莫問蟾蜍石,剩有漁歌晚渡喧。”蓋感此而作也。石獅作崇:媽祖閣門前,有巨石獅乙對。雌雄各一,左右分立。雕刻精美,形態活躍,明朝萬曆三十三年(一六零五),增建石殿時所置,為三百餘年前古物。因昔日國人迷信,每謂陶犬瓦雞,尚若積年累月,感受日月精華,輒能成精作魅,殊謊誕無稽者。而一般村姑野叟,就每好捏造神話,以為瓜棚荳下,茶餘酒後談資。據說,清朝末季,媽祖閣對海之灣仔銀坑一帶農田,忽傳每當午夜更深,常出現一隻龐然怪獸,偷食禾稻,傷害莊稼,至天將破曉,始跨海躍返澳門。後來經過堪輿家認定,此乃澳門媽祖閣門前之石獅作崇。即僱匠將石獅雙目鑿盲,其怪遂輟云。似此無稽之談,曾傳遍一時,實在不足信者。究其捏造事由,當必因為灣仔鄉民,舊日多屬迷信風水,良以媽祖閣門前石獅,張牙舞爪,向正灣仔銀坑,為禁煞計,借此謠言,藉故破壞耳。但可惜媽閣門前好好一對精工雕刻之石獅子,致遭迷信風水損害也!
媽祖閣蝦蟆石傳說
崇禎二年(1629年1月24日─1630年2月11日)澳門華商懷、德二街坊眾集資再次重修媽閣廟之神山第一亭。譚世寶:《澳門媽閣廟的歷史考古研究新發現》,載《文化雜誌》第29期,1996年。
澳門華商集資再次重修媽閣廟之神山第一亭
媽祖閣名攷:澳門媽祖閣,實即天后廟也,其門顏不書“天后廟”,而題“媽祖閣”者,蓋亦有由也。溯澳門媽祖閣,原為在澳之閩潮人士所建。因閩潮人士,皆稱天后為“媽祖”,而瓊崖台灣等地,以及南洋羣島一帶之人士亦然。鄭昭之《貢使入朝中國紀行詩》註釋有云:“媽祖,閩潮土語天妃也。自鄭和修祠立碑之後,奉使漂洋者,莫不虔敬天妃。今南洋各地皆有媽祖宮,與大伯公廟同其不衰,又天妃與協天大帝,關壯繆及舟神,皆舶人所崇拜者。凡舶中來往,俱畫夜香火不絕。”於此可見媽祖宮之名,實為粵東沿海及南洋各地所奉行者也。又因閩潮人士以為若遇急難而呼“媽祖”,則靈效立應。趙翼之《陔餘叢攷》有云:“台灣往來,天妃神跡尤著。土人呼為媽祖,倘遇風浪危急,呼媽祖則披髮而來,其效立應。若呼天妃,則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時刻。媽祖云者,蓋閩人在母家之稱也。”所以澳中閩潮人士,欲得神靈,如響斯應,因此榜廟門曰“媽祖閣”。至於澳人習俗,間有不稱其為“媽祖閣”,而呼其為“娘媽廟”者。則因有人傳說:“天妃姓梁”,閩人間有稱天妃為“梁媽”。娘媽廟者梁媽廟之訛也。至於普通人士,多呼媽祖閣為“天后廟”。古書則載稱為“天妃廟”。良以神在宋朝興化間,已有“妃”稱號。至元朝之至元間,加封“天妃”。沿至清朝康熙間,晉封為“普濟天后”。惟道家則稱其為“英烈娘娘”。但未聞有稱之為“娘娘廟”者。
媽祖閣名攷
迨至清朝道光癸卯二十三年(一八四三),又有兩位副將西密揚阿及張玉堂來遊媽閣,曾留下不少詩文字蹟,為摩崖衆詩之表表者。蓋二人雖屬武員,但對詩書畫皆精,且均能用指頭作書畫,西密揚阿曾步張道源韻,題詩一首於崖上,詩云:“蓮峰浮遠島,廟貌仰雲亭,萬頃凌霄際,千艘仗赫靈,海流天地外,神護汐潮青。萬國朝宗日,馨香極冥冥”。張玉堂亦和詩一首云:“魚龍朝闕處,勝地著聲靈。玉樹遍巖翠,蓮峰浮海青。苔侵三徑石,竹繞半山亭,更上層巒望,煙波人杳冥”,此詩迺用指頭所書者,書法勁秀異常。誠難得之墨寶也。另又賦七言律詩一首云:“何須仙島覓蓬萊,海覺天然古剎開。奇石欲浮濠鏡去,善雲常擁鱟帆來。蓮花涌座承甘露,榕樹蟠崖蔭玉台。誰向名山留妙筆,淋灕潑墨破蒼苔。”並書“海鏡”二字,字大數尺,筆勢雄厚,刻於媽祖閣山傍。面對海平如鏡,故後人稱澳門為“海鏡”。及至咸豐八年戊午(一八五八),張玉堂又再來遊,再書“名巖”兩字,字徑及尋,勒於弘仁殿之巨石上。遊人睹此,皆交譽之。為媽祖閣點綴,生色不少也。張玉堂,字翰生,號應麟,廣東歸善縣(即今惠陽)人,出身行伍,官至副將,曾任順德協龍鑒都司。能書工詩,妙擅蘭竹。見李子黼柳堂師友詩錄。西密揚阿,滿洲正紅旂人,姓覺羅氏,字文暉。官至杭州副將,工指頭畫,山水蒼渾有氣勢,雜卉尤佳。-二人來澳之日,在道光癸卯(一八四三)。正當鴉片戰爭之後,各帝國主義國家,虎視眈眈,想分一杯羹之時。而兩位武員,守土有責,當是為著捍衛沿海,順道來遊者也。
西密揚阿及張玉堂遊媽祖閣題詩
神舟奇蹟:媽祖閣內,天后殿前,素來供設一艘小帆船,舵長數尺,桅几三枝,錨舵齊全,蓬艙畢具,張帆繫纜,形狀精緻,梢翁篙手,眉目玲瓏,直類一龜大眼雞船模型,為中國之古式海舶。當年天后附航來澳,即乘此種帆船也。而洋船石上所刻之圖樣,故亦作如是式矣。蓋媽閣天后殿前該艘小神舟,在舊日也曾有過一番奇異事蹟。溯每當年年三月二十三日天后神誕,於誕前三天之早晨,則媽閣廟諸值事,例必焚香燃燭,親臨江邊,將此小神舟,送放落海中,任其飄流泛去。該小船雖是無人駕駛,但隨波逐浪,漸漸就不知浮到何處耳。經過兩日,事果神奇,該小船竟在天后誕前一天,必定安然飄流回媽閣岸邊,屆時諸值事又在海傍陳設香案,恭迎小神舟回廟內,如舊供奉。據說此舉,乃天后駕船往接大舅(她的哥哥),同來共慶誕辰云。而媽閣廟值事對於此舉,從來皆如是進行,該小船未嘗有傾覆或失蹤者。惟至距今約五十年前,曾有一次該小船在海上飄浮時,被一洋船水手看見,愛其靈活精緻,背人將其撈去,至是該小船迺告遺失。而媽閣廟值事嗣後亦以外賊難防,遂罷此舉,只得依樣再做回一艘小神舟,仍供設天后殿中,聊資紀念耳。該小神舟之已往奇蹟,據現在之老於澳門者,尚有不少人曾親見其事,津津樂道之。但其何以能自然往返,及從未失蹤,今試從科學辨證之:大概自小船被放落海中後,浮泛在水面,即人或見之,但以崇信天后,故決不敢干擾及之,不慮有遺失矣。小船跟隨潮水退去,自然會隨看潮漲回來,在迷信時代之人看來,就以為神奇也。
媽祖閣神舟奇蹟傳聞
時間: | 建國之後(1949-1999年) |
1981年 | |
地點: | 澳門半島--風順堂區 |
媽閣廟(Templo de A-Má) | |
關鍵字: | 廟宇 |
宗教建築 | |
船舶 |
攝影: | 博爾傑 |
資料來源: | 澳門檔案館,檔案編號: MNL07.32b.Icon |
典藏單位: | 澳門檔案館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檔案館 |
權限範圍: |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轄下 |
澳門檔案館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資料類型: | 圖片 |
木板畫 | |
彩色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2000x1481, 8.47MB |
登錄號碼: | p0005616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