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婉,女,又名孫金婉,原籍香山縣翠亨鄉(今屬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生於檀香山。孫中山次女。 孫生於11月12日,與父親孫中山同月同日生。1907年,她隨母親遷居香港九龍牛池灣。1910年,祖母楊氏去世。她與母親離港赴馬來西亞檳城與父親團聚,後隨父親訪問滬、鄂、閩、粵等地。同年7月,她與兄長孫科、姐姐孫娫同赴美國求學。1913年,孫娫因病去世。鑒於此,孫眉在孫婉名字上加個“金”字,意為“金不換”之意。 孫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文學系。1915年,她與王伯秋在美國結婚,生育女兒王纕蕙、兒子王弘之(海平),後離異。 1920年離婚後,孫決定回澳門侍奉母親盧慕貞。1921年,她回到澳門陪伴母親,住在澳門文第士街孫公館。後經兄長孫科介紹,她認識了1918年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戴恩賽。1921年3月,她與戴恩賽在澳門結婚。宋慶齡致函祝賀,並寄來禮金4000元。[1] 1921年3月19日,孫科遵照母親盧慕貞的意見,在澳門孫公館為妹妹與戴恩賽主持結婚典禮。孫戴婚姻,不僅父母同意,而且得到盧慕貞的重視。婚前,盧慕貞向兒子和女婿提出一些特別要求:一是婚禮要在澳門孫公館舉辦。二是指定孫科擔任他們的主婚人。三是女婿結婚後要長居澳門。戴恩賽滿口答應,一切為了愛妻,甚麼條件他都樂於接受。 這場婚禮得到父親孫中山和宋慶齡的支持與關愛。3月11日,宋慶齡致函孫,說你父親和我很高興聽說你們的婚禮在澳門舉行,希望你們十分幸福,寄給你禮金4000元。或者如你父親所說,這是你的嫁妝。兩人結婚時,孫中山在廣州。那天,孫中山突然通知政府部分官員去吃飯,人到齊後,孫中山突然向大家宣佈:這次請大家來吃個便飯,是因為我女兒孫婉與戴恩賽博士結婚。事先未有通知大家,以免贈送禮物。在座官員聽後,無不感慨,更敬佩孫中山的為人和處事方式。 孫與戴恩賽結婚後夫妻恩愛,相敬如賓,開車到廣州東山等地度蜜月。1922年,孫與戴恩賽的女兒在香港出生。時值孫中山在桂林北伐,希望一舉成功,就給外孫女起名“成功”。1923年夏,孫在香港生下兒子。當時,孫中山為紀念在“永豐”號艦(後改為“中山”號艦)蒙難事件,給外孫起名“永豐”。孫中山十分喜愛兩個外孫。同年,孫中山任命戴恩賽為梧州海關監督兼外交部特派廣西交涉員。 1927年,戴恩賽被任命為廣東治河督辦。1929年2月,戴恩賽被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任命為國民政府駐巴西公使,孫準備隨夫一起赴巴西就任。6月1日,孫在動身前辦理兩件重要事情:一受邀參加中國國民黨舉行的奉安大典,安葬父親孫中山在南京中山陵。二為解決兒女撫養權問題與王伯秋相約見面。11月,孫把戴成功、戴永豐託付給在澳門的母親撫養,隨夫到巴西上任。 1929年,孫參加孫中山奉安大典。1933年,戴恩賽結束公使的使命,與妻子一起回國。1936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任命戴恩賽為財政部廈門海關監督;次年又任命為粵海關監督。戴恩賽擔任翠亨村中山紀念中學代理校長一職,日軍入侵廣東後,他在海關工作被停止,八年抗戰期間,沒有任何收入,中央政府也無接濟,沒有退休金。為了維持生活,孫與戴恩賽日夜辛勞,身體日漸孱弱,需要休養。戴恩賽給蔣介石和孫科去函,希望他們能撥點款資助他赴國外療養身體,但信函發出後,沒有得到回覆。 1949年10月,廣州解放前夕,孫隨戴恩賽攜女兒戴成功移居澳門。戴永豐不願回澳門,執意留在廣州嶺南大學工作。孫和丈夫尊重兒子的選擇。1952年6月,戴永豐在嶺南大學宿舍突然去世。戴永豐身體一直很好,家人對他的突然病逝感到很蹊蹺。當時社會上傳言,說國民政府駐巴西公使戴恩賽的兒子戴永豐是在“三反五反”運動中遭迫害致死的。 戴永豐死後被葬在嶺南大學校園內的西洋墳場(今廣州中山大學校園)。當兒子病逝的消息傳到澳門時,戴恩賽遭受沉重的打擊,只能與女兒抱頭痛哭,不敢對孫講,直到孫離世時,還以為兒子在大學教書。戴恩賽無法接受這一殘酷的現實,從此一病不起,1955年1月16日在澳門美副將大馬路戴公館宅中病逝。 從此,孫母女倆相依為命,晚年生活十分艱難。全家生活陷入了窘境。戴成功變買了父親留下的戴公館房產,一家人搬到澳門士多紐拜斯大馬路51號兩層小住宅居住。 1964年,孫母女在澳門清平直街開了一家“成記古董店”,並請人代理,處理戴恩賽留下的一批古董,換得一點錢,勉強維持一段時間。戴成功寫信給廖承志舅舅(戴家與廖家是遠房親戚)和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希望國家給予一點補貼。後來,新華社澳門分社出資接濟孫家人。 司徒倩生於廣東開平赤坎一個富裕的華僑家庭。1963年初春,司徒倩的丈夫龐錫垣突然在香港尖沙咀遇到不見十多年、同在澳門粵華學校就讀的同班同學戴成功。兩人簡要訴說了從澳門分別後的情形,當龐錫垣聽到戴家發生的巨變後,感到非常震驚。 龐錫垣在澳門讀書時,與戴永豐關係很好。他從戴成功口中得知,最近陪伴母親住在香港尖沙咀格蘭酒店。司徒倩聽龐錫垣說到孫戴兩家的情況。1963年冬,孫正式接納司徒倩為乾女兒。在司徒倩的調解下,孫與王纕蕙見面,抱頭痛哭。王纕蕙與母親見面後,每夜共枕同眠,互訴分離後的孤獨與淒涼。王纕蕙回到台灣後,將自己在香港和母親見面的情形和母親思念兒子的事寫信告訴弟弟王弘之。由於種種原因,王弘之始終未見到自己日夜思念的母親,成為終生遺憾。1968年,蔣介石派員赴澳門勸孫移居台灣,她以年老體弱,行動困難婉拒。 1971年,孫最後一次港澳之旅。司徒倩陪伴她從香港回到澳門時正趕上過年。除夕,司徒倩正在廚房做飯菜。孫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在起身上洗手間時,不小心從沙發跌坐在地毯上。次日,鏡湖醫院救護車直接開到家門口,司徒倩和戴成功陪伴孫入住鏡湖醫院特等病房,經檢查,孫摔了一跤後盆骨粉碎。 春節過後,新華社澳門分社秦介平與柯正平、何賢等人來到澳門家中看望孫並查詢病情。北京方面還派出骨科名醫到澳門給孫醫治。後來孫一直是在傷痛中度過,戴成功日夜陪伴在母親身邊。中央人民政府負責孫長期在鏡湖醫院治療和調理費用,並通過駐澳門機構南光行每月撥款3000元生活費。[2] 1979年6月3日[2],孫在澳門鏡湖醫院逝世,終年83歲。 葬禮由何賢主持,並宣讀祭文。孫婉遺體安葬於澳門氹仔孝思永遠墓園。1989年遷葬於香港薄扶林道墳場戴家墓地與戴恩賽合葬。 [1]《孫婉》,載“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網,2012年2月16日,http://www.sunyat-sen.org/sun/showqshy.php?id=19。 [2]孫霄:《孫中山女兒孫婉的悲喜人生》,載“辛亥革命網",2012年12月6日,http://www.xhgmw.org/archive-51252.shtml。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