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在香港组织交通站;同年与岭南大学同学廖梦醒(廖承志姐姐)结婚。1934年在上海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1937年出狱后被派往华南沦陷区工作。1941年底香港沦陷,随后到澳门一年多,做情报工作,并与母亲在澳门一起生活。1943年至重庆,任《新华日报》记者兼编辑、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秘书。1945年10月8日在送柳亚子回沙坪坝住宅后返回途中,被国民党士兵枪击误杀牺牲。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1930年在香港组织交通站;同年与岭南大学同学廖梦醒(廖承志姐姐)结婚。1934年在上海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1937年出狱后被派往华南沦陷区工作。1941年底香港沦陷,随后到澳门一年多,做情报工作,并与母亲在澳门一起生活。1943年至重庆,任《新华日报》记者兼编辑、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秘书。1945年10月8日在送柳亚子回沙坪坝住宅后返回途中,被国民党士兵枪击误杀牺牲。
更新日期:2019/01/15
广东香山(今中山)人。1926年参加上海工人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赴莫斯科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任中共上海五金机器工会党委书记。1931年脱党。1933年在南京投靠国民党,后在国民党特务情报机关工作。1938年后,历任国民党军统局特训班上校总教官,军统局黔阳特训班情报教官,兰州市中央警官学校特种警官训练班情报系主任教官、总教官。1941年任军统局西北区少将区长。1945年5月调任军统局第三处处长。抗战胜利后,任军统局上海办事处行动组组长兼淞沪警备总司令部稽查处处长、粤汉铁路管理警务处处长、陇海铁路管理局警务处处长。1949年任广东省保安司令部视导室主任、广州卫戌总司令部保防处处长。广州解放前夕赴澳门,后迁居香港,长期来往港澳两地,历任国民党保密局澳门派遣组少将组长、情报局澳门站站长。1964年12月从澳门起义回广州投诚,后任广东省参事室主任、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6月在广州病故。
程一鸣,1907-1986
字德彰,号寿屏。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孙中山长兄。早年随舅父赴檀香山谋生,初作农工,后从事畜牧、垦殖,复经商渐富,接孙中山到檀香山读书。1894年加入兴中会,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07年移居香港九龙。1909年参与筹划广州新军起义,复在九龙联合会党,从者日众,被港府驱逐。1911年移居广州湾(今湛江),任同盟会香港南方支部副支部长,组织民军响应武昌起义,并收复雷州半岛各地。辛亥革命后,曾反对袁世凯窃国。1910年移居澳门。1915年在澳门病逝。
孙眉,1854-1915
烈士。字寿源。广东中山县隆都人。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曾任广州市教育局督学,中山县中学校长,广东省教育厅督学,中山县国民党部书记长,澳门中山联合中学校长,中山县县长。1942年春任国民党海外港澳湾总支部委员兼澳门支部主任委员。当时日军已占领香港,澳门虽未沦陷,但日伪汉奸横行,且扬言要刺杀林卓夫,但林不为所动,继续进行抗日活动,且预立遗嘱,准备牺牲。1943年2月1日下午林卓夫参加澳门镜湖医院新值理就职会并上台演讲,慷慨陈辞,揭露日伪暴行,又主持了国民党纪念活动。晚上8时30分散会,在回柯高马路(今高士德马路)途中,被尾随凶徒连开五枪后逃去,送山顶医院抢救不果,溘然长逝,年仅46岁。出殡之日,澳门各界人士、邑侨亲朋,前往执绋者逾2000人。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中央党部列为35烈士之一。
林卓夫,1897-1943
河北省人。1962年6月移居澳门。先后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第十期、陆军大学兵学研究院、南京陆军大学第十一期、重庆国防研究院第一期。曾任北平惠中中学董事长;陆军大学少将兵学教官,陆军大学编译处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高级参谋,兼中央设计局专门委员;第十一战区参谋长,第十一战区华北受降区北平前进指挥所主任;联合勤务总司令部中将参谋长,兼国防实践研究院军事讲座。曾任澳门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
吕文贞,1909-1995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缔造者。名文,幼名帝象,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1879年(光绪五年),随母赴檀香山,他的长兄孙眉资助他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接受西方的近代教育。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激起了孙中山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热情。他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思想。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结纳反清秘密会社,联络有志之士,准备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1895年2月,在香港联合爱国人士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并决定在广州起义。同年10月,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走日本,赴檀香山,后又游历美国、欧洲。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洲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初步形成了三民主义思想。1900年10月,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今惠阳)三洲田发动武装起义,因饷械不继而失败。1904年孙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罗(今泰国)、美国等地向华侨及留学生宣传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革命团体,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建立联系。1905年8月,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从1906-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多次组织武装起义。1907年镇南关起义时孙中山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在全国引起巨大震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为争取欧美等国支持革命事业,在美、英、法等国进行外交活动,12月19日,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被迫宣布退位,中国结束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具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2月13日,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选为理事长。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即主张起兵讨袁,但党内意见分歧,仓促应战,旋即失败。1914年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次年发表《讨袁宣言》,1916年又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1917年段祺瑞解散国会,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大元帅,誓师北伐。1918年因受桂系军阀和政学系的挟制,被迫去职至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发表《实学计划》,并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回广东,次年就任非常大总统。1922年因陈炯明叛变,退居上海。1923年在驱走陈炯明后回到广州,重建大元帅府。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同年11月,应邀北上讨论国是,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两大号召,同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段祺瑞、张作霖作斗争。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1929年,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主要著作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他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重要的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11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
孙中山,1866-1925
字苹庵,一号任肩。广东顺德人。1902年被聘为香港《中国日报》副刊主笔,宣传革命。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冬赴日本留学,曾与卢信等人在东京创办《大江月报》。1909年回国,常为香港《中国时报》和广州《平民日报》撰文。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聘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稽勋局审议员。二次革命失败后,弃职回乡,不问政事。曾主持上海精武体育会。1930年任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委员。1938年曾组织民团抵抗日军攻占广州。失败后避居澳门,创办独特的手抄本抗日救亡爱国文艺杂志—─《淹留》半月刊。每期出版数量甚少。为居港教育家蔡元培甚为赞赏,每期购几份,以示支持。1941年底香港沦陷后,1942年从澳门迁居广东曲江,又曾创刊《予心》。1943年4月在韶关病故。
廖平子,1880-1943
珠海香山杨梅斜村(今属珠海)人。陈芳之孙。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夕返回香山,以家乡居屋作为同盟会联络点与军械存放处,策划反清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于11月在澳门参与组织发动前山新军起义,光复香山。辛亥革命后,任首任香山县知事兼警察局长。二次革命失败后被免职,迁居澳门。1922年复任香山县县长。1931年任香山县公安局长。
陈永安,1885-1937
又名鹏超。广东新宁(今台山)人。早年赴新加坡经商。1908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与林君复组织同盟会澳门支部,任副会长兼秘书,并主办澳门濠镜阅书报社。1911年与李天德等在香港创办《民生丛报》,并参加黄花岗之役筹款工作。武昌起义后,参与策动香山县前山新军起义和香山县政府反正。广东光复后,任省临时参议会议员、都督府枢密部参谋。1912年任茂名县(今高州)知县。二次革命后,曾随朱执信从事反袁讨龙(济光)活动,并在澳门教私塾六年。1918年任台山沙捐兼清佃局总办、台山金属团务总局局长等。1926年后,创办香港爱群人寿保险公司、太和医院、广州爱群酒店等。抗日战争时期,寓居澳门、香港。1953年在香港病逝。著有《爱竹斋诗钞》、《爱竹斋全集》等。
陈卓平,1877-1953
又名国芬。广东香山杨梅斜村(今属珠海)人。早年随叔父赴美国夏威夷经商。1870年创办芳植记公司,从事甘蔗种植和制糖业,后渐发迹为夏威夷巨富,成为早期的华侨“百万富翁”,被誉为“商界王子”,并成为夏威夷国王驸马。1878年后,曾任夏威夷政府枢密院顾问、华人商董、中国驻夏威夷领事。1882年辞职。1890年变卖资产60万美元,返香港、澳门投资火轮业和酒店业,定居澳门。首先引进汽车来澳门,出资捐建从关闸往前山的七公里长的宽敞石板路,并在家乡创办学校和其他慈善事业。1906年在澳门病逝。
陈芳,1825-1906
名仕年,字礼遐。原籍广东香山(今中山),生于澳门。1886年就读于广州算学馆。后常与孙中山、尤列、陈少白倡言革命,并称“四大寇”。1892年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受其资助在澳门、广州等地设立药店,从事秘密革命活动。1895年在香港加入兴中会。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总统秘书。旋随孙中山一起解职。后移居澳门。1921年被孙中山聘为广东非常大总统府顾问。1923年任港澳特务调查员。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隐居澳门。1934年在澳门病逝。
杨鹤龄,1868-1934
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廖仲恺、何香凝之子。原籍广东惠阳。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赴日本。1928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日本政府拘捕。同年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被中共派往德国国际海员工会工作。1932年回国,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全国海员总工会党团书记。1933年任中共川陕苏区省委常委。1934年任红军第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1935年参加长征途中,曾被张国焘拘捕。后在周恩来解救下获释。1937年冬,赴香港主持第十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工作。日本占领香港后,赴粤北参加中共南方委员会领导工作。1942年在广东乐昌被国民党拘捕关押。1946年1月由中共中央营救出狱。1946-1949年,历任中共南方局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新华社社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青年团中央副书记、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外交部顾问、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华侨大学校长、北京外国语学院院长、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会长、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主席等职。是中共第八、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第一、四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改革开放后组建国务院港澳办公室。
廖承志,1908-1983
记者、作家。字小配,别号禺山世次郎,笔名黄帝嫡裔。广东番禺塘司(今属广州)人。早年赴南洋谋生。1901年加入南洋中和堂,倾向革命。次年冬至香港,任《中国日报》记者。1903年撰文批驳康有为的保皇主张,并协助郑贯公创办《世界公益报》、《广东报》及《有所谓报》。1905年参与设立澳门优天影粤剧团,倡导粤剧改革,采用广州话演唱,而不用官话;在澳门南洋演出,影响尤大。同年在香港加入同盟会。1907年独办《少年报》,提倡民族主义。1911年广东独立后,任广东民团总局局长。1913年春被粤督陈炯明诬陷侵吞军饷罪,逮捕入狱。陈离职后,继任都督胡汉民依原议执行,遂被冤杀。生平勤于著述,小说创作蜚声晚清文坛,曾被时人誉为“晚清奇才”。著有《洪秀全演义》、《廿载繁华梦》、《宦海升沉录》等,风行一时。
黄世仲,1872-1913
字皭然。广东茂名(今高州)人。早年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及广东高等警察学堂,后加入同盟会。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奉命回高州与林云陔等人谋响应,旋以新军失败而止。次年参与光复高州,至讨袁军兴,协助策动高雷两阳四邑讨龙(济光)。1917年任大元帅府秘书,参加护法斗争,旋亡命澳门。嗣历任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财政部秘书,广东高等审判厅书记官长,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候补监察委员等。
熊英,1888-1943
原名华国,号抱香居士。广东嘉应(今梅县)人。17岁入读香港皇仁书院。21岁即任《亚洲日报》总编辑,评论时政,倡导女权。此后任职于《中国日报》、《少年中国报》、《民国日报》等报社。曾先后任教于南武公学、梧州中华学堂、圣约翰学校、保罗书院、檀香山华文学堂等。1907年加入同盟会,后参加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之役筹划工作。继在港参与组建“支那暗杀团”,并于1910年筹建同盟会澳门支部。在澳门开办濠镜阅书报社,1910年秋赴檀香山,参加《自由新报》与保皇党笔战。武昌起义后返粤,任同盟会粤支部部长、广东都督府高级顾问。二次革命失败后,亡命美洲。1916年返国。次年参加护法运动,任大元帅府秘书、众议院议员。1924年参加国民党一大。曾参与西山会议。后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并先后在上海、广州执律师业,兼主持广州市立博物院及黄花考古学院。1936年出任广东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广州沦陷后移驻广宁。1939年8月在广宁病故。著有《人海航程》等。
谢英伯,1882-1939
又名国芬。广东香山杨梅斜村(今属珠海)人。早年随叔父赴美国夏威夷经商。1870年创办芳植记公司,从事甘蔗种植和制糖业,后渐发迹为夏威夷巨富,成为早期的华侨“百万富翁”,被誉为“商界王子”,并成为夏威夷国王驸马。1878年后,曾任夏威夷政府枢密院顾问、华人商董、中国驻夏威夷领事。1882年辞职。1890年变卖资产60万美元,返香港、澳门投资火轮业和酒店业,定居澳门。首先引进汽车来澳门,出资捐建从关闸往前山的七公里长的宽敞石板路,并在家乡创办学校和其他慈善事业。1906年在澳门病逝。
陈芳,1825-1906
又名鹏超。广东新宁(今台山)人。早年赴新加坡经商。1908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与林君复组织同盟会澳门支部,任副会长兼秘书,并主办澳门濠镜阅书报社。1911年与李天德等在香港创办《民生丛报》,并参加黄花岗之役筹款工作。武昌起义后,参与策动香山县前山新军起义和香山县政府反正。广东光复后,任省临时参议会议员、都督府枢密部参谋。1912年任茂名县(今高州)知县。二次革命后,曾随朱执信从事反袁讨龙(济光)活动,并在澳门教私塾六年。1918年任台山沙捐兼清佃局总办、台山金属团务总局局长等。1926年后,创办香港爱群人寿保险公司、太和医院、广州爱群酒店等。抗日战争时期,寓居澳门、香港。1953年在香港病逝。著有《爱竹斋诗钞》、《爱竹斋全集》等。
陈卓平,1877-1953
字德彰,号寿屏。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孙中山长兄。早年随舅父赴檀香山谋生,初作农工,后从事畜牧、垦殖,复经商渐富,接孙中山到檀香山读书。1894年加入兴中会,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07年移居香港九龙。1909年参与筹划广州新军起义,复在九龙联合会党,从者日众,被港府驱逐。1911年移居广州湾(今湛江),任同盟会香港南方支部副支部长,组织民军响应武昌起义,并收复雷州半岛各地。辛亥革命后,曾反对袁世凯窃国。1910年移居澳门。1915年在澳门病逝。
孙眉,1854-1915
广东香山(今中山)人。1926年参加上海工人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赴莫斯科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任中共上海五金机器工会党委书记。1931年脱党。1933年在南京投靠国民党,后在国民党特务情报机关工作。1938年后,历任国民党军统局特训班上校总教官,军统局黔阳特训班情报教官,兰州市中央警官学校特种警官训练班情报系主任教官、总教官。1941年任军统局西北区少将区长。1945年5月调任军统局第三处处长。抗战胜利后,任军统局上海办事处行动组组长兼淞沪警备总司令部稽查处处长、粤汉铁路管理警务处处长、陇海铁路管理局警务处处长。1949年任广东省保安司令部视导室主任、广州卫戌总司令部保防处处长。广州解放前夕赴澳门,后迁居香港,长期来往港澳两地,历任国民党保密局澳门派遣组少将组长、情报局澳门站站长。1964年12月从澳门起义回广州投诚,后任广东省参事室主任、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6月在广州病故。
程一鸣,1907-1986
名仕年,字礼遐。原籍广东香山(今中山),生于澳门。1886年就读于广州算学馆。后常与孙中山、尤列、陈少白倡言革命,并称“四大寇”。1892年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受其资助在澳门、广州等地设立药店,从事秘密革命活动。1895年在香港加入兴中会。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总统秘书。旋随孙中山一起解职。后移居澳门。1921年被孙中山聘为广东非常大总统府顾问。1923年任港澳特务调查员。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隐居澳门。1934年在澳门病逝。
杨鹤龄,1868-1934
英国上议院议员、勋爵、皇家海军大校。1833年代替东印度公司派出的大班,被任命为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监督,处理英国商人在广州的各项事务。1834年7月15日到澳门,提出以武力占领香港的主张。7月25日擅自进入广州,要面见两广总督卢坤。由于违反惯例,卢坤令行商劝他返回澳门。律劳卑态度傲慢,断然拒绝,导致中英贸易中止、广州至澳门交通被封锁。9月5日律劳卑要求停泊虎门的两艘英舰闯入黄埔,以威胁中国改变既定政策。卢坤调集大军据险设防并断绝英国商行的粮食供应,以惩戒其践踏中国法律、砲轰城寨、军舰擅闯珠江之罪,限期派人要把他押回澳门。时人称此事件为“律劳卑战争”或“律劳卑的失败”。律劳卑被迫于21日在清廷恢复贸易的条件下率领军舰退回澳门。10月因患疟疾死于澳门。
律劳卑(William John Napier),1786-1834
珠海香山杨梅斜村(今属珠海)人。陈芳之孙。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夕返回香山,以家乡居屋作为同盟会联络点与军械存放处,策划反清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于11月在澳门参与组织发动前山新军起义,光复香山。辛亥革命后,任首任香山县知事兼警察局长。二次革命失败后被免职,迁居澳门。1922年复任香山县县长。1931年任香山县公安局长。
陈永安,1885-1937
生于葡萄牙。1939年起定居澳门。在澳门中学毕业,并服兵役。1943-1976年在澳门担任公职,1966-1974年任澳门市政厅厅长及咨询会官委委员;1976-1980年出任咨询会间选委员。澳门电力公司行政委员会创会人及首届主席。曾任澳门消费者委员会主席及在公职推行使用中文委员会主席、法律翻译办公室顾问及律师高等委员会成员、澳门语言状况关注委员会成员、澳门大学校董会成员、澳门司法委员会成员及澳门基金会信托委员会成员、澳门扶轮社社长、促进学会主席、仁慈堂值理会主席、葡萄牙红十字会澳门办事处负责人及澳门俱乐部大会主席等工作;1987年起为澳门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1976年任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秘书长,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基金会委员。早年在澳门地区参与筹办土生葡人的聚会,是第二届土生社群聚会筹委会主席,1980-1984年出任第一届立法会直选议员。1996年成为第六届立法会官委议员。特区成立后委任为法官委员会委员。曾获多项荣誉勋章和荣衔,包括葡萄牙殷皇子绅士勋章、葡萄牙公职军官勋章、澳门政府颁授体育英勇勋章及体育功绩勋章、葡萄牙红十字会荣誉勋章。2003年4月因交通事故丧生。
欧若坚(Joaquim Morais Alves),1924-2003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