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更新日期:2019/01/15
卓犖,香山縣下柵鄉(今屬珠海市高新區唐家灣鎮官塘村)人。攝影家、澳門攝影學會第一屆副會長、中國攝影家協會廣東分會理事。 卓犖早年在北京、湖南等地居住,解放前是國民政府官員。 抗戰期間,卓犖被委任為中山代縣長,開展抗日工作。中山淪陷後,他遷居澳門,繼續工作,搜集敵情。當時他住在新勝街,後為日寇所知,下令通緝。當時,卓犖預知消息,化裝連夜乘漁船逃往香港。[2] 抗戰勝利後,卓犖在香港經商,在半退休時期,經常往返港澳,居住澳門新勝街。[1]當時,卓犖愛上了攝影,因沖曬關係,在水坑尾一家“KK沖曬店”裡認識馮漢復和簡慶福先生,攝影興趣更濃。為了創作,卓犖走遍大江南北。後來,他和馮漢復創辦一家沙龍攝影院,生意不錯。 期間,一群愛好攝影朋友,準備組織攝影學會。卓犖知道後,大力支持,加入組織行列。1958年2月25日,澳門攝影學會成立,成為澳門有史以來第一個攝影學會,卓犖被選為第一屆副會長,後任會務顧問。澳門攝影學會是澳門一個最重要和最知名的攝影組織。 卓犖擔任中國攝影家協會廣東分會理事,不僅攝影技術精湛,而且是一位出色的書法家。在沙龍攝影院期間,他與別人合作不愉快,後來退出。 之後,卓犖覺得無所事事,再與好友經營一家攝影院,即蘭心攝影院,地點設在平安戲院隔壁(即後來永大疋頭鋪位),當時人才濟濟,業務蒸蒸日上,盛極一時。 後來,蘭心攝影院不幸被一場大火全部燒毀。禍不單行,卓犖染上腳疾,屢醫無效,行動不便。但他意志極堅強,不為腳疾而氣餒。不久,他在白馬行醫院對面重操舊業,生意大不如前,終於結束攝影生意。 1989年5月8日,卓犖去世,終年84歲。 好友聽聞消息,非常惋惜。卓犖為人慷慨率直,博學多才,令人景仰。友人特向“攝影”版編輯提供卓犖生前的遺作,刊於報端,以志紀念。[2] 1978年9月,卓犖在石林亭石刻對聯一副,白底綠字,隸書:[1] 漫步曲橋尋畫稿; 閒憑奇石聽書聲。 橫額“石林”,卓犖撰,半坡書。 [1]鄧景濱、葉錦添:《澳門名勝楹聯輯注》,載“360doc個人圖書館"網,2014年5月21日,http://www.360doc.cn/article/9731268_351566854.html。 [2]田伯:《卓犖先生生平簡略》,載《澳門日報》,1989年5月22日。
卓犖,1905-1989
李玉田,人稱“田伯”,原籍廣東新會(今屬江門市新會區)。澳門著名攝影家。[1] 玉田從小就喜歡畫公仔,八九歲在公仔紙上畫梁山人馬,父親很喜歡。15歲時讀完初中後,覺得父親已經年老,自己要承擔家庭責任。他輟學跟了一位在清平戲院寫畫頭的師傅學習,期間,玉田認識歷史學家王文達先生,王文達先生從新加坡回來開了一間攝影店。 當時,李父認識王文達的岳父。父親對玉田說要畫好一幅需要很長時間,不如去學攝影。玉田18歲時,進入攝影界。 玉田入行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做過十幾份苦工,戰後才重回攝影行業。艱苦的生活使他倍感珍惜自己擁有的東西。當時一筒菲林要1.2元,一天伙食才二元。每拍一張照片都很珍貴,在拍攝前,他會想好要拍的地方,記錄下來,然後才去拍照,不像現在隨時隨地,想拍就拍。相機非常昂貴,買不起只有向攝影店租相機來用,後來他買了一個二手相機。 王文達成為玉田的老師,兩人亦師亦友,無所不談。王文達研究攝影是半路出家,並且喜歡發明新技術,是一位琴棋書畫,樣樣都懂的人。他開辦播音室,又愛看百科全書,中西書本都能看,又是文學家,教會玉田很多東西。王文達發明魔術相,等於現在電腦的相片合成技術,將幾張相片拼在一起,是個很會靈活變通的人。 在王文達的影響之下,玉田在拍攝上掌握很大的靈活性,嘗試接受多些新事物和勇於創新。像《大三巴腳下》作品,就是採用三重曝光而成。他剛好拍了兩張大三巴腳的照片,角度很近似;先用膠片套紅水,套紅的部分放出來就是白色,三張照片分三次曝光在一張相紙上,要對準位才可以放得好,試了三張才成功;花邊是在文具店買的膠花紙,然後將圖案放上相紙上。除了技術的配合外,玉田對於視覺上的美感,以及題材上的意念,是經過從小喜歡畫畫及王文達的教導積累而來。 玉田非常喜歡拍建築及風景照片,為了達到視野寬闊的效果,往往都是幾張相片接駁在一起,造成全景照片。 玉田居於大三巴後面的茨林圍,是澳門少數未拆的平房屋。他在這區住了70多年,戰前已住在這裡,後來經歷很多事,在和平後又買回該區的房子。 每個早上,玉田都會拿相機去拍照,一是當作晨運,一是喜歡攝影,直到幾年前扭傷了腳,才沒有天天去拍照。現在都帶著數碼輕便相機上街,去到哪裡,看到好的東西就會拍下來。他沒有其他嗜好,都要找一些事情來打發,自己一個人拍照又不覺得寂寞。[2] 玉田先後在港澳各大影樓任職,從事攝影工作逾半個世紀,經歷許多風風雨雨,默默耕耘,為澳門留下了歷史的見證。他只求耕耘,不計收成,以拍攝紀實攝影為樂事,娛人娛己,雖年屆90高齡仍背著相機到處獵影,在澳門各大小景點都留下他辛勤的足印。[1]近一個世紀,他以平實的鏡頭,清晰地記錄澳門的重大歷史事件、社會變遷、百姓生活細節和濃厚的鄰里人情味。[3] 作品包括:40年代澳門的最高建築十層樓的中央酒店;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澳門各界為慶祝國慶而搭建的國慶牌樓;當鋪、茶莊、爆竹鋪、中藥房、巡邏的警察、訓練的葡國兵;第一屆格蘭披治賽車、第一次葡式鬥牛。政治風雲,古老民俗,一幅幅照片就是澳門的一頁頁歷史。照片上阡陌縱橫的田野,如今已矗立起一座座摩天大樓,漁民們曬網泊舟的地方,如今早已填海造地,變成車水馬龍的現代都市。[4] 玉田是澳門攝影學會榮譽高級會士、澳門攝影學會會務顧問、澳門綜藝攝影會名譽顧問。 1990年出版《大三巴牌坊》一書,並為澳門海事博物館出版的《澳門另一面》提供照片。[5]1992年出版《大三巴攝影集》;1998年出版及舉辦個展“濠江寫真六十載”;2005年舉辦個展“國慶牌樓回顧——李玉田攝影展”;並出版《國慶牌樓回顧——李玉田攝影展》一書。[1] 2008年8月12日,“李玉田鏡下的澳門——攝影作品展”在盧廉若公園春草堂展出,開幕當天就吸引數千人參觀。展出大部分作品都是澳門昔日的黑白照片,讓參觀者緬懷澳門昔日的風景及情懷,為紀念今次攝影展,主辦機構更特別推出玉田的精裝攝影集,收集這次展出的作品。[6] [1]《李玉田》,載“藝術家"網,2013年12月30日,http://www.macaucreations.com/ch/artists/view/lok-tin-lei。 [2]施援程:《老實攝影家——李玉田》,載“新浪博客",2013年12月28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09fb3d0100i0ad.html。 [3]《〈澳門人4〉專訪李玉田》,載《澳門日報》,2014年2月15日。 [4]劉明:《九九回歸看澳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第49-51頁。 [5]吳志良、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第308頁。 [6]《李玉田攝影展澳門精彩展出》,載“廣東省文化廳公眾服務網",2013年12月28日,http://www.gdwht.gov.cn/show.php?id=20751。
李玉田,1918-2017
盧勢東,中國攝影名家。[1] 1934年8月,盧勢東加入黑白影社。[2]約1935年,他從廣州前往日本,進入東京的武藏野寫真專門學院學習攝影。在那個年代,很少人到外國學習攝影。之後,他和家人從廣州赴安南(今越南)西貢,開辦中菜館維持生計。 抗戰期間,盧勢東來到澳門,在議事亭前地利斯大廈(今旅遊局商務旅遊中心)樓下開設一家美苑影室。1938年3月31日,澳門四界(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救災會舉行賣黃花籌款,上午8時,在該會辦事處集合後,一起赴大三巴牌坊攝影,以留紀念,盧勢東擔任義務拍攝。[3]美苑開業時,盧勢東展出澳門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張照片。他用4吋×5吋底片拍攝西望洋山的主教堂,放大成40吋高、60吋寬的巨型黑白照片,在店內陳列,轟動一時。當時澳門總督柯維納專程前往觀賞。 他是澳門第一位使用四乘五寸新聞攝影機Crown Graphic的人。他的外影攝影師是美籍華僑青年李源清,李源清的4×5大機加上閃光燈泡,成為澳門鮮為人見的東西。美苑影室最先在澳門展出彩色幻燈片,盧勢東當年為“澳門美人”的趙鳳桂小姐拍了一套十張4吋×5吋彩色透明片,用燈箱照明陳列店內,吸引不少人前來欣賞。盧勢東也是澳門第一位沖洗彩色幻燈片的人。 另外,他極大推動“微粒顯影”技術,在美苑櫥窗展出用一三五底片拍攝、放大成20吋×30吋的大黑白照片,旁邊貼上一張底片原來大小的照片作比較,介紹“微粒顯影”的優點。[1] 盧勢東與許多著名書畫界人物關係密切,1949年春節後,張大千來到澳門,住在蔡克庭家裡。盧勢東是張大千的好友,張大千經常從羅結地巷沿著斜路走到美苑攝影室與盧勢東談天說地,研討美術與攝影的關係。黃蘊玉與盧勢東私交甚篤,在美苑攝影室結識張大千,並把澳門畫人容漱石、馬少如、招名山等介紹給張大千。[4] 1948年,中國攝影大師郞靜山老先生在澳門舉行第一次個人攝影展覽,盧勢東協助籌畫促成展覽成功舉辦。1952年,經離任的澳門總督柯維納介紹,盧勢東到當時葡萄牙非洲殖民地莫桑比克首府盧凌素馬習忌士,開設攝影院。[1] 1935年,盧勢東留日期間,撰寫《山嶽攝影》一文發表在《黑白影刊》創刊號,1936年7月出版;作品《水上偵察機北洋號》、《戰鬥爆擊偵查萬能機之形狀》、《九二式戰鬥機》、《試驗聽聲筒》從東京寄回國,發表在《東方畫報》第22期上。 [1]《在澳門,誰是新概念攝影引入的先驅?》,載“澳門資訊網",2013年9月27日,http://www.infomacau.net/freeaskdetails.asp?id=167。 [2]龍憙祖:《中國近代攝影藝術美學文選》,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第450-455頁。 [3]濠江風雲兒女編輯組:《濠江風雲兒女》,澳門:澳門星光書店,1990,第135頁。 [4]徐新:《張大千在澳門的藝術活動》,載“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網,2013年9月27日,http://www3.icm.gov.mo/gate/gb/www.icm.gov.mo/exhibition/daqian/ActivityC.asp。 [5]《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國的攝影記者》,載“王秋杭的博客",2013年12月27日,http://blog.big5.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51011_p_1.html。
盧勢東
資料來源: | 黎細玲編︰《香山人物傳略4》,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年,第366-368頁。ISBN978-7-5034-5235-2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i0000657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