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1/01/28
更新日期:2021/01/28
“望洋臨絕頂,千樹燭續紛,照海光搖電,烘天焰結雲。鵲橋疑入曉,銀漢逼斜曛,萬里歸帆近,燈花艷紫氛。”清朝乾隆時,海防軍民同知印光任,詠東望洋山燈火詩也。蓋東望洋山頂,自昔已有燈塔一座,日則靈光歸然,夜則探燈四射,成為澳門唯一之標誌。攷東望洋山,為澳中最高之山。海拔九十三公尺,面積約二英里,綿亘於澳門東岸,可遠望九洲洋,故名東望洋山。據《勤勉堂詩鈔》左秉隆詩云:“葡人家本住西洋,到此如何不望鄉?高築石台知有意。要看旭日出扶桑。”或亦有所本也。東望洋山,古稱琴山,因其橫卧若瑤琴然。而遍山繁植松樹,故今多稱之為松山,或稱萬松嶺。所以汪傭叟之《澳門雜詩》有云:“岧曉燈塔下,亦日萬松嶺。危疆咽寒濤,響撼瘮蛟影。蟠曲若無路,深翠闢奇境。幽人汛瑤琴,衆籟動淒警。風帆時去來,縹緲吵盪千頃。”東望洋山,縱貫澳門南北,惟被東望洋斜巷隔斷,可分為兩段:北段之頂峰,有燈塔、教堂、炮台,東望洋山馬路環繞著半山,其間有松山亭、半山亭、水塘、及松山花園等;其南段有天文台、山頂醫院等,東望洋新街盤其麓,昔日還有古城牆,沿山高下而築,以為澳門之海濱防禦工事焉。東望洋山,既分南北兩段,明末時期,澳葡築城自固,遂將東望洋山之南段,劃作澳門城基;更擇山之高處,築一碉堡,初名之為聖伯多祿堡(St. Pedro),後易名為聖耶安連摩堡(St. Jerónimo)。迨至拆城後,堡亦被拆毀。一八七二年,澳葡將沿山之城基,改建為仁伯爵醫院(Hospital Conde de S. Januário),即山頂醫院。又於一八八零年,更將城堡廢址,建成天文台。現在天文台山下,近雀仔園斜坡處,尚遺有當年古城之斷垣殘堞一小段,足資歷史攷證者。東望洋山之北段,以東望洋燈塔處為最高,登該處,可以俯瞰全澳,遠望大洋。未建燈塔前,該處已被稱為望洋台。當年明末義士張穆,嘗至該台,有《登望洋台》五言古詩一首,見《鐵橋山人詩稿》,其詩云:“生處在海國,中歲逢喪亂。豪懷數十年,破浪已汗漫。故人建高纛,樓船若鵝鸛。因之慰奇觀,地力盡海岸。西夷近咸池,重譯慕大漢。寶玉與夜珠,結市異光燦。若夢遊仙瀛,金宮赤霞爛。危樓切高雲,連亮展屏翰。水上多神山,青削屢續斷。澄波或如鏡,一葉亦足玩。及爾長風迴,氣色忽已換。狂瀾渺何窮,萬里生浩嘆!”蓋當時香港尚未開埠,澳葡獨握市舶之貿易霸權,而澳門處此黃金時期,故樓船云集,貨寶常川,其繁盛情況,在東望洋山下,誠有如是者。望洋台上,澳葡於一六二六年,首先在此建立起一座小教堂,是為東望洋山上之最古建築物。該教堂僻處山巔,遠隔市廛,環境至為幽靜。因此在一六三七年時,聞有四位西籍之天主教聖家辣會修女,初到澳門,就隱居其內,堅持苦修,謝絕世面,如是者,嘗歷數十年云。該教堂所祀之神,為聖母雪地殿(Cidade do Santo Nome de Dues),葡人奉為護衛航海之神。猶閩粵漁人之祀奉天后然。聞其嘗著靈異,昔日澳葡相傳,有一神話,謂當年曾有數艘葡國貨船,揚帆來澳,在半途中,黑夜遇風,迷失方向,正陷疾風駭浪間,危險非常。忽睹空際,發現一盞明燈,閃耀前行,為之引導,卒安抵澳境,明燈遂隱沒山上。各船既得脫險,翌晨細察,乃知此為東望洋山,衆便認為聖母顯靈云。後來澳葡因本其旨,於教堂之側,建立一座燈塔,俾得夜間,照耀海上行旅,意至善也。現該教堂內,還有數個古墓,嵌葬壁間。蓋此乃舊日羅馬教古例:凡神甫死後,便將屍體連棺,埋藏於教堂之厚牆內,以示尊敬。故澳中教堂,亦有多間理有棺槨者,如大廟頂及三巴仔等之教堂內,亦如是也。自從澳葡在望洋台上,建設炮台,而該教堂,亦被視作軍事禁區,不許閒人登覽。惟於每年之八月五日,乃該教堂之聖母雪地殿紀念日,例行開放一天,任人登山遊覽。自從一六二二年。經過荷艦襲澳後,澳葡或亦感覺澳門海岸防禦工事之重要,於是驅使戰勝時擄獲之荷蘭俘虜,開始修築望洋台上之堡壘。後來該隊俘虜之荷酋臨終時,嘗請求澳葡,准其刻一石像,竪立在望洋台上之教堂門外,俾作紀念。該像後來曾在一個時期,移置於議事亭內之樓下大堂,作為古物陳列,是亦澳門歷史之遺物也。據《澳門三百年(Macau Na Epoca da Restauração))對東望洋炮台曾註云:東望洋炮台,至一六三七年嘗擴大增修,翌年一六三八年才完成。有一碑誌刻著:當時司令為諾朗也云。聞該炮台,佔地七百公尺,迺由華人承建者,建築費竟達白銀七千兩整。澳葡擴建此炮台,隱藏在東望洋山中,堅巧異常,其用心亦工矣。據清朝康熙時,澳門關前街有中國關部行台,當時首任粵海關監督成克大嘗蒞此,曾登望洋台,並有五言古詩一首,見《畿輔詩傳》十三。其詩云:“峻嶺有高台,突兀南溟岸。長風萬里來,天際帆影亂;極目荒徼外,一氣疑未判。蛟室邈難知,蜃樓聚復散;天吳時出沒,驪龍珠光燦。四海無揚波,重澤來浩瀚;百貨走如鶩,有無相易換。澳賈圖市利,此地立壟斷。攘奪釁竇開,掩襲肆狡悍。橫山起軍壘,張威護里開;外禦異己者,會使諸夷憚。我來一登臨,狙橘信難捍。嗟彼番鬼謀,貿易操勝算;但恐恣驕縱,與世成冰炭。濫觴不在多,積微因有漸。勿令登台人,徒作望洋嘆。”東望洋燈塔,在東望洋炮台上,聖母雪地殿教堂之左方,屼立澳門之最高峰,為遠東歷史上最古之第一座燈塔。澳葡於一八六四年興工,至一八六五年五月始告完成。塔身高十三公尺,在該年九月二十四日晚上,開始放出第一次光芒,向澳門四週,循環掃射,終宵不停,其光線射程,可遠達二十五海浬。燈塔內部之構造,因當時機器尚處落後,故只用木輪繩錘等物,並利用擺力使其旋轉,循環不息。雖屬木製粗笨,但頗見思巧。聞由一位澳門土生之葡人,名賈勞士域臣地洛查(Carlos Vicente da Rocha)所設計造成者。該座燈塔,在一八七四年九月,即清朝同治甲戌十三年八月時,遭遇到澳門一場空前兇暴之大風災,慘被毁壞,因此停止發光。後來經過一段長時間,加意重修,改換新式機器,配用法國反射鏡,才於一九一零年六月二十九日晚上,再放光明。後來澳葡更於燈塔頂端,裝設一架新式之精密望遠鏡,雖數百里外之人物,遠如前山地方,亦能悉收覽於鏡中,纖毫畢現,清楚非常。燈塔前面,有旗杆一枝,高逾二十公尺,為懸掛徽誌,及標示風訊之用者。東望洋山上之旗杆、燈塔、教堂與炮台等,聯結一起,互相輝映,成為澳門之唯一特別標記。而遠來之船舶及飛機等,一望便可認識此迺澳門焉。東望洋燈塔下,半山間,有一環山大道,迺公開任人遊覽者,不比東望洋燈塔之炮台區域,視作禁地然。環山路上,古松夾道,蓊鬱蒼勁,有若虬龍,故今人到此半山遊覽,都稱之為松山。松山西面,有一“半山亭”,該亭正中,懸一匾額,題曰:“半山”,迺翁桂清所書者。但當時澳門商會之理事長劉柏盈,名之為“商人節紀念亭”,有“商人節紀念亭碑記”云:“近世自勞動節日始,迺至婦女,兒童亦有節日,於是吾國商人,亦定每年之十一月一日為紀念節日。節者序也,取其社會階層,無不有序,有序有循,循序以進,日進無極之義云。我僑同人,因思其義,擬紀其事,爰集資金,建小亭於松山之麓,用使遊人得以憩息焉。籌建人澳門總商會理事長劉柏盈,暨全體理監事同立石,民國卅八年五月廿八日。”此正全國解放前,故同胞被稱為僑胞焉。亭之兩傍,有聯一比曰:“一亭庇抵萬千廈,喬木種徑三百年。”又有序云:“澳門互市以還,歷今三百八十餘載,戊子歲冬,中華總商會同人,發起於松山置亭,為遊人憩息之地,以誌商人慶節。語云:樂與人同,斯亭有焉。爰為紀言,以留鴻爪,以名其勝。已丑小春,梁溪八十老漁,錢寶和二南撰書。”竊思松山上之良辰佳節,最熱鬧莫若重陽,遊山登高,毋過於此。自來不少文人墨客,嘗於是日,在此吟哦寄意,於所謂某節何有哉!蓋松山高冠澳中各處,所以每年九月九日重陽佳節,澳中人士,靡論男女老少,輒多聯袂偕來,作登高之舉。惜東望洋燈塔區域,已被列為軍事禁地,否則一臨東望洋燈塔頂層,實為澳中最理想之登高處也。惟是環山道上,仍屬熱鬧非常,或攜壺備饌,作半日之流連;或拍照提機,留一時之紀念;或繞山漫步;或據石評棋;或練氣弄拳,觀摩較技;或觸情興感,唱和聯吟。猶憶繆君侶之“百尺樓詩稿”,有“重九松山登高”五言一律云:“吟嘯非無地,登臨卻有山。萬松融滴翠,三徑滿含斑;謝屐行猶健,柴門掩未關。秋原多景色;白髮映朱顏。”又讀《兩行堂詩鈔》,有“重九登東望洋山,應友人茗酒之會,用東坡庚午九日韻,呈同座諸子”,七言一律云:“勞生誰復羡長閒,露頂人前鬢亦斑。習俗未忘重九節,舉頭已見萬松山;且隨紫菊茱萸會,不落疏風冷雨間。多謝主人能愛客,邀將明月送君還。”重陽佳節之東望洋山上,影相攤檔,隨處營生;食物販子,沿山叫賣,一改閒日山林幽靜之情況。每年是日,還有一個臨時小集團,名為松山舊侶,邀集一羣多年常到松山散步,或習拳之仕女,在此聯歡聚餐。移爐灶於山間,飛羽觴於松下;筵開多席,盛極一時;擬桓景之登高,效孟嘉之共醉;老少咸集,履烏交錯,亦韻事也。松山東面,在環山道傍,又有一“松山亭”,此亭之式樣,儼如“半山亭”然。亭前柱上,亦有聯一對,分嵌“松”“山”二字於兩比之首,曰:“松風徐送,正盪胸懷,更看鏡海波光,蓮峰嵐影;山雨欲來,且留脚步,遙聽青洲漁唱,媽閣鐘聲。”並附有序云:“中華民國卅八年春月,澳門華商總會,倡建松山亭。落成,屬題紀念。錢城李供林敬撰並書。時年六十有八。”該聯工整貼切,詞句如珠,誠佳作也。且其序說明為松山亭焉。但當時澳門商會之理事長劉柏盈,名斯亭為“柯維納總督紀念亭”,且泐有“柯維納總督紀念亭碑記”,姑照錄之:“澳門自展拓商埠以來,僑業日趨興盛,迨太平洋戰起,雖有東亞防空壕之目,惟是交通影響,物質不無窒息。幸世界和平後,柯維納總督蒞止,施政不逾年,而繁榮重𡲶。同人等深慶得人,爰集資金,建亭紀念,亦甘棠之頌也。籌建人澳門中華總商會理事長劉柏盈,暨全體理監事同立石,民國卅八年五月廿八日。”亭之正中,亦懸一匾額,題曰“松山”,更有跋謂:“比來吾僑能休養生息,重睹繁榮,實拜柯維納總督之賜,用建斯亭以誌不忘。戊子長至日傅德蔭題,翁桂清書。”惟松山亭之左右,竟生薇草,澳中高士,嘗有采而食之者。憶張學華之《闇齋詩稿》,有“食薇歸而有作”,其詩云:“日夕望松山,不識山中薇,想像嶔崎人,抱節耐長饑,小草亦何幸,千載有光輝。瞿然念身世,芳躅誰能追。南方狀草木,眼底紛陸離;空谷閟孤秀,寒歲留幽姿。合寫高士圖,未許流俗知。在山何必深,素質自芳菲;海濱述風土,記載亦偶遺。當筵佐盤餐,莫笑口腹私;庚郎足鮭菜,吳客憶蒓絲。風味略相似,肉食彼何為。淟涊尚偷生,野老只自悲。岧岧首陽巔,世晚吾安歸。”讀是詩,倍覺詩人之清高,與世之阿諛奉承者,當不能並論也。松山之陰,既有二龍喉花園依其麓,本築有石級可以登山者。但自從二龍喉花園改建作動物公園後,遂將石級拆毁,封鎖通道,致與半山隔斷。而曩日半山間,尚有一個松山花園,環繞著山上水塘,綠蔭深處,別有天地,花間鳥語,松壑風濤,都盡堪流連者。憶昔劉草衣有《春曉登松山聽鵑》七言絕句一首云:“薄袖禁寒坐曉煙,萬松陰裡聽啼鵑,飄零有客如張儉,為汝臨風一惘然。”又江仲春有《松壑聽濤》五言絕句一首云:“萬馬共奔騰,蒼虬日夜鳴,羊腸徑屈曲,明月照人行。”園中奇花異草亦夥,據《雨屋深鐙詞稿》有《三姝媚》詞一闋。序云:“丙寅偕今嬰登萬松山,有紫花數叢,不知其名,詢諸花傭,言來自海西,以棠梨接之,花色益艷,因名以海紫杜鵑花。”其詞云:“瓊蕤籠繡葆。訝東風吹晴,落霞多少姹影撩人,漫誤猜寒信,雁來秋老。西域移根,才做就盈盈輕小。幾度銷凝,鸚眼微舒,鳳毛低裊。倦客扁舟歸早。憶野色林邊,暗餘殘照。露泣煙唬,便夢飛天末,怎生拋了? 一捻鵑痕,還惹起傷春幽抱,望盡芳菲,誰寄丹青寫好。”園內花坪草地,往日不少遊客在此憩息,或玩拳聊天,地方雖小,惟面臨一池春水,亦一好境界也。惜今該園,又被澳葡封鎖,列為軍事禁區,只有水塘一角,在環山道上,尚可聞蛙聲咯咯耳。松山水塘,在東望洋山間,三面峭壁拱護,已廢之松山花園環其上,餘空一面,築石壩禦水,環山馬路經其前,下有濾池,水經喉管而流達各處。該塘原為松山之巖壑,泉水之淵源也,澳葡於三十年前,在此築石貯水,更導山中雨澤,灌聚於斯,遂淤積成塘,滿以為可作自來水供用。蓋當年澳門人口無多,不過五、六萬人丁耳。但因塘小,深不過數丈,面積亦不過幾百尺,蓄水有限,且來源無多,故成夢想。後來將之作為洗街水喉,及備作遇有火警時,作救火之需。後來澳門自來水公司成立,迺在東望洋山脚,另設水塘,所以《澳門市街名冊》竟謂:東望洋山區有水塘兩個焉。茲附錄《澳門市街名冊》註釋東望洋山區云:“東望洋山,該山係本市最高之岡陵,位於馬交石與若憲山之間,四週約以下列地方為界:與海邊馬路平行之外港填池,海邊馬路一部份;士多紐拜斯大馬路一部份;何東花園;得勝馬路;與火藥局斜巷等。此山大部份為樹林,其中有水塘兩個,憩息亭二座,燈塔一座,聖堂一間,舊式炮台一座,兵營一所,及花園數處。另有下列之街道:地厘古工程師馬路、海邊馬路、水邊斜坡、東望洋斜坡、劏狗環斜坡、火藥局巷、東望洋眺望台、海之聖母眺望台等。”以上就是澳葡當局所稱之東望洋山區,其葡文名稱為“基亞”(GUIA),蓋即當年荷蘭俘虜酋長石像之名也。
東望洋山
“一灣水弱不流花,寂寂連山長草芽。五月海風多帶雨,亂帆隨雨過前沙。”黑沙灣在澳門東北隅,沿關閘沙海灘至馬交石山麓,成一巨灣。隄岸背靠蓮峰山,面對九洲洋,平沙漠漠。雜生水草,是即黃節詩所謂:“寂寂連山長草芽”也。又因海水沙色,均呈黝暗,故名黑沙灣。按鍾鳳石於嘉慶時遊澳,在其所著《讀書樓詩鈔》之澳門詩十二首中,有註釋云:“澳門一島,狀如蓮花。香山盡處,有路名關閘沙,直出抵澳,若蓮莖焉。其兩傍為內外洋,水分二色,內紅外黑,亦曰紅黑海。”攷關閘沙之兩旁,內為西江,其水挾上流之泥土而下,故色紅赭。外為九洲洋海,水色黝深,其沙亦呈暗黑色。潮挾沙來,堆積成岸,如半環形,故又名黑沙環。據《澳門之市街名冊》稱:“黑沙環──本市望廈山東北,及螺絲山園之北,全部地區,包括由黑沙灣船塢起,至馬交石,即漁翁街附近止,所有之新填地。黑沙灣填地,包括本市拱形馬路起,至漁翁街之低部止所有新填地。現在此區,將黑沙灣與馬交石連接起來。除黑沙環馬路附近一小部份有建築物外,其餘大部分作菜園用。以上所示,即澳葡現在認為是黑沙灣之區域也。黑沙灣隄岸馬路,迺由馬交石斜坡起,直落黑沙環而至拱形馬路,逕抵關閘門止者。此路於一八四八年,為澳葡兵頭亞馬勒(J. M. F. do Amaral)所開闢。當年他於傍晚時候,定必跨馬馳聘於此沙隱中,習以為常,卒被龍田村民沈米瞰殺於此。現在沙隄之拱形馬路中,澳葡刻有一石,泐明“一八四九年八月二十二日”等字,作為紀念。據《澳門市街名冊》稱:“拱形馬路──由罅些喇提督大馬路,與巴波沙大馬路之間,即青洲大馬路對面起,至黑沙灣馬路,即馬場海邊馬路對面止。紀念物,刻有一八四九年八月二十二日石一件。”黑沙灣北端,即關閘門東邊海灘,澳葡填海時,曾於此築一跑馬場,由澳門賽馬會(The Macau Jockey Club)主辦,每月賽馬一次,不數年便告停辦。因此空闊場地,日漸荒蕪,後來任由澳中貧農在此墾植,現終變成供給澳中民食之菜田矣。又據澳門市街名冊稱:“跑馬場──此係本市新填地區,位於黑沙灣船塢之北,原設有澳門騎師俱樂部之跑馬場。此區大略以馬場海邊馬路,及騎士馬路為界,現幾全部闢作菜園。”黑沙環及馬場海邊馬路一帶,地闢人稀,十里平沙,空闊無比;且海邊空氣清佳,最宜於調鞍試馬。嘗讀《澳門雜組月刊》,江仲春有濠江八景詩,其中之“黑沙躍馬”云:“風高天昏黑,遍地煙塵生。羣雄爭為首,何事伏櫪嗚?”黑沙灣跑馬場之南,有只可供漁艇避風用之黑沙灣船塢。該塢本為澳門填海工程之一,原定將該塢築成一道小運河,鑿穿蓮花莖之關閘馬路,而貫通青洲內河,使澳門半島變成海島,然後在小運河上架一橋樑,俾得仍通關閘焉。後因變更計劃,致改作船塢耳。黑沙灣中部,原有基督教志道堂初址一所,迺澳門基督教最初傳道之處。後於一九一八年,才遷往馬大臣街之新建會堂耳。茲據余美德口述,吳桂華筆記之《澳門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成立史略》稱: “……民房堂舍,面積無多,會衆擠擁,難於容納,迺蒙謝榮先生據概捐送黑沙灣屋地兩間,以為建築會堂之倡。復由當時之熱心信徒,籌募款項,續購屋地四間,會堂之基址備矣。於是由余美德、李星泉、廖德山、司徒邇臣及謝榮等輩,熱烈募捐,鳩工備材,歷時未久,而寬敞之志道會堂,建立於黑沙灣矣。其時香港倫敦會道濟會堂,贈來金地黑字匾額一方,顏曰:福音初至之地……夫黑沙灣之地段也,僻居市北,遠隔人煙,交通工具,未有如今日之繁榮,既無巴士,復鮮汽車;疾雨暴風,往還跋涉,傳道困難,豈非憾事乎?當是時也,會衆閒談中,感覺有另建新堂之必要焉。意志已決,機會自來,……曾幾何時,而巍峨之志道會堂,聳峙於馬大臣街矣。” 志道會堂雖已喬遷,但黑沙灣舊址現仍存在,不過易為民居耳。澳葡鑿山填海,已將黑沙灣面目改觀,古蹟亦被湮沒不少,滄海桑田,儼然菜園瓜圃,雞犬成村矣。傳說不一之馬交石,一說該石實於黑沙灣海中,即今之留香花園對開海面。三小石支持其下,半浮水面,圓滑可撫。其朝向黑沙灣之一面,題有馬交石三個大字,雕鑿甚深,並刻有一條如鏈形之花邊圖案環繞之。卅年前,澳中耆宿,嘗泗水至石,為之撫摩不至云。但自填海後,或被爆去,現已湮滅矣。觀音堂之後山花園,原迺背枕黑沙環,後顧九洲洋,風景佳絕者。自澳葡掘泥填海後,將觀音堂之後山,掘去過半,闢俾利喇馬路,建合金棚兵營,現只遺下半壁後山,掩護梵宮耳。黑沙灣為澳門之東北邊陲。往日,一灣鹵海,半岸黑沙,水中亂石參錯,蛤蠣叢生。沙灘上,更繁殖一種觀音螺,螺殼而蟹爪,如負殼之蟛蜞然。沙間還雜生各種貝類,形狀奇異,顏色美麗,兒童常愛拾玩。自填海後,亦皆絕跡矣。黑沙灣亦迺觀潮佳處。東風來時,驚濤拍岸,有如萬馬奔騰。清朝道光時進士鮑俊,其《行香子》詞有云:“颶母時鳴,百丈潮生,捲腥風,浪迫蛟鯨。沙關夕照,海角朝晴,愛臘魚黃,銀蝦白,石螺青。”
黑沙灣
“西灣與媽閣,脊聳隔一山。鑿空闢坦途,石氣青孱顏。驅車得捷徑,勞頓忘躋攀。危崖怒潮立,聲在杳靄閒。撫松時小憩,翛然煩慮刪。”右為汪慵叟詠澳門西灣詩也。其註釋云:“南灣與媽閣,山徑阻閡,近年始開鑿通行,地名‘西灣街’。山下潮涌,時有高至盈丈者。”讀此可知從前澳門本無所謂西灣者。根據《香山縣誌》稱:“澳有南北二灣,規圓如鏡,故曰濠鏡,是稱澳焉。”於此亦未聞有言及西灣者。蓋當年南灣與媽閣,正如《澳門雜詩》所載,山徑阻閡,近年始開鑿通行。攷澳葡約於一九一零年間,始將西望洋山及媽閣山,兩山南面山麓之海灘,填築成隄岸馬路。其東端近燒灰爐一段,稱西灣街;其西端近媽閣山一段,稱民國大馬路。事緣葡萄牙本國,適於是時政變,改憲共和,所以即將西灣定名為民國大馬路(Avenida da Republica),以資紀念焉。據《澳門市街名冊》釋云:“民國大馬路──由西灣街即燒灰爐斜巷下段起,沿隄邊至媽閣上街即媽閣炮台附近止。在媽閣山之南坡,有一斜巷分為二枝,均與此大馬路相連,且亦屬於此大馬路。西灣街──由民國大馬路,即燒灰爐斜巷附近起,至羅飛勒前地止。”查習俗相沿所指之西灣區域,一般皆以東端由竹仔室炮台起,沿隄西行,其中有海環兩個,而至西端之媽閣炮台止。或稱西灣為西環。西灣在澳門之南,沿南灣海濱迤西,因灣築隄,背枕西望洋山麓,前臨十字門海面,浪擊隄石,湍激澎涯,波濤萬頃,氣象萬千,極饒景緻。昔澳中雪社諸子,有《西灣觀濤》詩,如黃沛功之五言云:“吐納魚龍氣,源頭東海來,西灣一片月,盪作金銀台。” “遠望疑煙生,陡起如雲矗;打上山樹巔,隨風散珠玉。” 七言詩中,劉草衣有云:“倚樹吟殘夕照西,一灣新漲綠淒迷。浪花飛起三千尺,卻捲春雲貼水低。” “前度通詞意未忘,伊人宛在水中央。無端吹皺春波綠,不許螺鬟照晚妝。” 深哲士之二首云:“雷喧雪濺浪花高,日日灣頭有怒濤;鐵弩三千沉霸氣,江山如夢幾英豪。” “拍岸驚濤樹杪過,靈胥白馬戰較鼉。澄清攬戀平生志,滄海橫流感慨多。”周佩賢詩曰:“首夏風光忽轉常。漫天雲冷水湯湯。浪花開到隄邊樹,一望濛濛盡帶霜。”趙連城之七絕云:“風入西灣景最奇,拍隄波浪散銀絲。浪花不識高飛苦,飛到沿隄百尺枝。”馮秋雪二首云:“西灣風物落吟邊,雪浪銀濤最可憐;清白豈終隄下水,今番高過綠榕巔。”“零雨絲絲日向西,拍天波浪欲吞隄。何因借得錢王弩,射到潮頭肯自低。” 蓋西灣隄岸,正處於河海交流要衝,右有西江水滚滚而下,左有九洲洋滔滔而來,苟遇風起水湧,則每每浪高覆樹,其淋灕景象,已被雪社詩人細緻刻劃矣。西灣西端,有一古堡,名“媽閣炮台”,葡稱“Forte de Barra”,即“澳門紀略”所稱:“娘嫣角炮台,在西望洋下,炮二十有六。”《香山縣誌》又謂:“娘嫣角炮台,列炮二十五,銅具十二,餘鐵。” 西文《澳門三百年史Macau Three Hundred Years Ago》,當述及該古堡云: “此堡險踞澳城入口河道,古名聖戴鴉高炮台(S. Tiago)。面積縱一百五十步,橫五十五步,形成一個閱台,離海面三十英尺。炮台牆基厚二十八指尺,牆頂厚十七指尺,而其欄高,只不過離台面三指尺,高不能禦人,或炮,惟適應鎗戰用也。堡中有石池,可貯水三千墩。背後營房,駐兵六十人,一隊長率領之。地平下有軍械糧食貯藏庫。一圍牆將炮台與營房連系,約距十五步,便是海濱牒壘,佈置重炮,以握守中國廟宇媽閣之通道云。”以上皆為古籍對媽閣炮台之紀戰。查該古堡建於公元一六二二年前。澳葡築此,以防禦澳城之入口水道也。但今時軍事進步,古之炮台碉堡,已失去戰鬥時之重要性,被時代淘汰矣。媽閣炮台亦然。所以現在之西灣馬路,可以橫貫炮台而過。且當局於台前遍置石椅,植樹蒔花,以供遊人憩息,或綸絲垂釣,竟視同風景區焉。西灣西端,媽閣山麓之古堡牆內,又有一小天主教堂。建自一六二二年前,廣不盈丈,深十餘尺,門面簡樸,階前促,尖頂不高,為澳中天主教堂之最小者。年中只開放一次,俾教徒參拜,餘日均封閉,因其處於軍事防地中也。其堂號聖戴鴉高堂(Chapel de S. Tiago),所以媽閣炮台亦因其名而又稱聖戴鴉高炮台焉。西灣中段,有一所防癌病院,迺紀念葡國教師喇拉利士者,葡文名為(Pavibao Lara Reis)。查喇拉利士迺葡萄牙人,初由本國來澳,視察航空,後以澳地無可用武,迺改任教育,在本澳利宵中學擔任美術教師之職。因其人擅美術,尤愛中國藝術,所以在其所居之西灣別墅中,一切陳設皆為中國式傢具,且愛交中國文人,惜其病染肝癌,卒於一九四九年病逝澳寓。因其在澳原屬鰥居無偶,又乏兒女,故其臨死遺囑,願將其所居之西灣別墅,捐作防癌病院,以利世之與同病者,意至善也。現在該院交由仁慈堂負責管理,敦請醫生主持醫務,房舍雖少,但環境清幽,為澳門唯一之癌病療養所也。西灣之媽閣山最高峰處,昔日汎美航空站曾於此築一氣象台。但自從汎美客機停航澳門後,當局遂將該處改為軍事哨崗矣。據《澳門市街名冊》稱:“媽閣山,山頂有軍事哨崗,東北斜坡有總督私邸。”在西望洋山與媽閣山之間,即聖珊澤馬路口,有澳葡總督私邸在焉。據《澳門市街名冊》稱:“聖珊澤馬路,本省總督私邸在該馬路,俗稱竹仔室兵頭住家云。”攷古時澳葡兵頭,原擇居於二龍喉側之兵頭花園內者。嗣因舊日草澤荒蕪,虐蚊太多,迺遷居於南灣兵頭行。繼以兵頭行改充澳督行政公署,故另擇環境幽美之西灣山上,特築精舍,作為總督私邸焉。今該邸為二層洋樓,四週花圃,背山面海,居高臨下。階前露台,可俯瞰西灣全隄,旖旎洋場,風光別緻。蓋西灣風光。靡論在晨曦月夜,俱足引人入勝者。曾記百尺樓主繆君侶有《夏初早遊西灣》之五言一律云:“流水隨灣轉,飛花著地殘。服綿方覺熱,衣葛又生寒;林鳥啼初日,潮兒戲淺灘。微風吹過處,猶足起波瀾。” 又昔日崇實校長梁彥明有《偕友夜遊西灣》之七言古詩云:“澳中清士馮周梁,聯袂遨遊意與狂。時維首夏多梅雨,人間火宅盡生涼;蒼茫領略西灣景,聽罷濤聲看電影。阿香作態示威靈,霹靂頻頻起南嶺,漫漫黑夜誰與俱?惟我三人步復趨。魚龍出沒海之角,雙眸千里窮冥邈,衣襟雨濕何淋灕。手挽銀河清斯濯,風起水湧浪排山,潮流澎湃似時艱!乾坤整頓待何日?匹夫有責恥投閒,濠江溷跡將廿載,歲月蹉跎鬢漸斑!蒼生苦陷滔溺深。力挽狂瀾仗婆心,社會混濁有如風雨惡,浪捲波翻起蛟鱷。弱肉強食說天演,螳螂捕蟬飽黃雀。我生不辰拼與戰,安忍坐視任侵略?吾懷如此人亦然,相期努力勵仔肩。久雨望睛亂望治,默祝天心如人意。噫!吁!嘻!嘻!西灣遊遍復南灣,世外桃源屬此間。”西灣東端,西望洋山下,竹仔室炮台在焉。竹仔室炮台,處於南灣與西灣之間,為兩灣之分界處。該古炮台,前章“南灣”已詳言及。因其缺乏軍事作用,久已廢置。其與媽閣炮台,分踞西灣東西兩端,斜陽古堡,同是淪為西灣風景之點綴物耳!峰景酒店,昔日原稱竹仔室酒店,在竹仔室炮台之上,洋樓畫閣,高峙於兩灣之間,美景當前,風光佔盡,迺澳中住處也。其下石壁,嘗題有擘窠之葡文 (Bela Vista),義即美麗風景也。誠然,西灣風景,美灣怡人,雖風雨晦睛,俱足欣賞,澳中騷客,為之寫過不少詩篇,如冰雪女士之《西灣遇雨》詩二首云:“蜿蜒隄樹碧參差,櫛雨梳風景亦奇。一片玄云頭上過,今番真是雨催詩。”“隄邊一霎無情雨,滄海橫流捲地來。幸有綠榕張翠幕,不然人作水中鯛。” 又如宇雪女士之《夏雨乍晴晚步西灣》詩一首云:“驟雨狂風又乍晴,是隄車寂冷逾清;南灣何似西灣好,新水粼粼嚙石生。” 又如秋雪之《雨夕出西灣》之五言絕句二首云:“雨入西隄迥,憑闌世欲忘。人間千萬意,誰及雨絲長。靜到無人到,西灣風雨秋。可堪在睛日,俗客滿隄頭。”西灣地勢,兩環曲水,宛似雙眉;十里長隄,獨居一面,遠離市井,唯見蛋艇漁罾;近水樓台,都是豪門巨宅。綠榕載道,長蔭遊人;朱椅間陳,聊息過客。道傍球場張網,時見玩侶雙雙;海濱汽車飛馳,反覺御者逐逐;何如安步?大可散心。清晨來此散步者,可以吸海風而曝陽光,極目煙波,看不盡風帆沙鳥;薄暮來此散步者,可以揖落霞而履明月,寄情江畔,數不盡漁火隄燈。似此清靜整潔之好去處,誠澳中最佳之風景區也。今試將文人對西灣之歌詠,聊錄一二,以見一斑。馮秋雪之《西灣即景》七言絕句云:“不曾日日到灣前,誰信風光景萬千。最是半珪明月上,晚霞低向水邊眠。”梁彥明之《西灣觀魚》七言絕句云:“風風雨雨過隄西,萬頃洪濤壓網低。逐隊銀鱗漁顧樂,秋涼肥透小鱒鱗。”馮印雪之《辛酉中秋西灣玩月》五言古詩一首云:“碧落懸飛鏡,海天任橫恣。初迺籠薄雲,須叟已消澌。湯湯一江水,月色佈其媚。遼迥足遊目,景物孕幽異。微波碎金塊,片帆渡鷺翅。遠山如美女,婉嫻臨流巋。偃坐隄上石,玩賞真無忌。衆皆趨喧鬧,我獨蒞此地。嗜好殊酸鹹,炎涼區胸次。幾歲幾中秋,詩篇屈指記。哀樂不猶人,圓缺示天意。搶攘一世間,譬彼響擿埴。蹉跌本司空,奈何境役志。曷若抱月終,不事問榮椊。水風夜傾洞,肅然逗回思。踉蹡踏月歸,通衢警歌吹。”
西灣
咸豐三年(1853年2月8日─1854年1月28日)10月24日,澳督吉馬良士致函海事及海外部稱:“許久以來,我一直想擴展在華的葡萄牙領地。在我職內,終於將氹仔變成了完全的葡萄牙屬地。開始從路環及荔枝灣這兩個較遠的村落徵收少量的稅收。但它實際上的意義不止於此,其重要性在於確立我們的權利,讓這些居民逐漸熟悉我們的所有權。我們以為這是對他們的要求,因為,我們的十字門炮台司令及其武裝兵船為他們提供了保護,而他們應該付出一點捐稅。若我們有更大的實力,所獲應不止於此。”時人庇禮喇亦稱:“在亞馬留政府之後,路環及其周圍村落自願併入我們的治下,開始向我們納稅。對此,香山縣官未提出任何異議。因此,路環港成為澳門三個歷史悠久的港口之一。”路環又名過路環,最得形勝,四通八達,圓轉如環,不似橫琴之荒遠。其港門緊抱,灣澳頗多,不似氹仔之孤露。其堂局開展,峰巒環拱,不似舵尾之破瘦。葡人視路環較氹仔稍輕,蓋由近而遠,力尚未及,且恐民心不服,未敢遽收雜費,只於前三五年,借點燈修路為名,陸續給牌照,索公鈔而已。其西面路灣海中,拖漁船停泊甚多,街南北斜長1700餘步,店戶、居民約200家,街南頭有譚仙廟,山旁有天妃廟,街中兵房1所,約前10年建成。聞葡人向因救火而進步者,譚仙廟旁山角兵房,係光緒十年(1884)建成,同時建女瘋院於九澳兩處,葡兵不過10餘人,並無電線通澳門。路環北面曰荔枝灣,澳棚十數家,小店一陳姓,海豐人,居此10餘年,荔枝灣東曰大灣,約二三十家。又東曰竹牌灣,約數家,打石營生者。以上三灣,皆有漁船停泊。又東北轉向南曰九澳,與潭仔雞頸山相值,澳門有三聖廟,坐巽向乾,供關帝、洪聖、譚公,係光緒九年(1883)重修,旁有吳氏祖墓,山內秧田約數頃,農民數十家,墳墓甚多。 東南循山轉行數百步,見瓦房數椽,即女瘋院,海旁拳石兀立,其地名曰小九澳。從九澳村西南翻山,便至黑沙,為路環東面農田村舍,與九澳相若,惟地形散漫外,無遮攔,海濤拍岸,驕如怒馬。其路環面南夾山成凹,微沙淤灘,受風甚遠,闐無居人。又路環街西瀕海,街東為山場農田,百數十丘,山北一墳巍然,碑題陳公墓,同治元年(1862)秋重修,南山有湖溏、社神,舊廟旁有繆宅、稅界、石碑,其餘墳墓累如貫珠。吉馬良士1853年10月24日致海事及海外部D號機密文件,轉引自薩安東:《葡萄牙在華外交政策:1841—1854》,第223—224頁。A. F. , Marques Pereira, As Alfândegas Chinesas de Macau, p.28.《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第3冊《幕客程佐衡著》,第339頁。
澳督吉馬良士稱氹仔變成了葡萄牙屬地
“浮天拜水力,一氣日含空。舶口三巴外,潮門十字中;魚飛陰火亂,虹斷瘴雲通。洋貨東西至,帆乘萬里風。”明末志士屈翁山先生,於清初避居澳時所詠西望洋山詩也。攷當明末清初之際,澳門實迺遠東之貿易中樞,故在當年登西望洋山,俯瞰十字門,每覺洋帆騖集,外貨雲屯,濠鏡泊口,極一時之盛也。蓋西望洋山,在澳門之極西端,前臨南環西環二灣,遠望九洲伶仃大洋,故稱西望洋山。又與東望洋山遥相對時,分控東西海隅,形勢雄壯。山高六十九公尺,為澳門之第三高崗,巍峨秀麗,亦為澳中之名勝風景區。西望洋區域包括頗廣,據澳葡市政廳出版之《澳門市街名冊》稱:“西望洋山,位於媽閣山東北,並與之相連四週,約以下列街道為界:聖珊澤馬路、鮑公馬路下段、媽閣上街之一部份、媽閣廟前地、媽閣斜巷、媽閣街、亞婆井街、西坑街之一部份、竹室正街及高可寧紳士街等。山頂有西望洋聖堂,露德聖母山洞及主教府。西面斜坡有港務局。西望洋馬路,由竹仔室斜巷與衣灣斜巷之間,即高可寧紳士街對面起至鮑公馬路,在媽閣山與西望洋山交界轉拗處止。本省總督私邸在該馬路,俗稱竹仔室兵頭住家云。”攷西望洋山,葡文稱之為“卑那”(Penha),即山巖之謂。可知舊時該處,本是一嚴石高崗也。十七世紀初期,澳葡經已在西望洋山築成炮壘兩座:在西望洋山頂者名西望洋炮台,又名卑那炮台,葡稱Nossa Senhora da Penha de Franca;在西望洋山麓即南灣西端之海濱者,名竹仔室炮台,葡稱Nossa Senhora do Bom Parto。聞西望洋之兩座炮台,在一六二二年荷蘭艦隊襲澳時,經已存在,且更發揮威力。惟西望洋炮台至一八九二年時,經已拆毀,隨後更清除殆盡。竹仔室炮台則至今仍然存在,惟已廢置久矣。據葡文之《澳門三百年史(Macau Na Epocada Restauracao)》曾記載該炮台稱:“卑那炮台,在竹仔室炮台之山頂上。稜堡內,設備有銅炮兩尊,每尊可以發射七磅重之鐵彈。”昔日西望洋山,築有古城牆一道,在西望洋炮台之南。城牆沿看斜陂而下,與南環海濱之竹仔室炮台聯繫。西望洋炮台後方之城牆,則沿著西望洋山頂北行,隨山高下綿延至媽閣山,才斜落至媽閣廟前之海鏡石迺止。該道古城牆,雖只得小小一段,未嘗與澳城東北之城牆聯接者,惟實迺澳門古城之西南隅海防工事。按《香山縣誌》有云:“澳夷所居地,西北枕山,高建圍牆,東南倚水為界。” 又云:“澳城固而庫,明所毀餘也,今在聚廬中,與西北圍牆不相屬。”蓋此道西望洋山城牆,前臨西灣,即所謂東南倚水為界也。今城牆雖早已拆除,惟雉堞遣跡,頹垣斷壁,如峰景酒店園中,尚有跡可尋也。西望洋山上之炮台故址,現有天主教禮拜堂一間,迺澳中葡人供祀馬利亞聖母之所也。鐘樓高聳,靈光巋然。古廟創建於一六二二年,曾經幾度重修改革,至一九三五年重新修建,始成為現代之新型殿堂,莊嚴宏麗,羡奐美輪焉。該教堂前面之臨海處,堅立著一尊大理石刻之聖母像,玲瓏活躍,雙手作合十狀,似為衆人禱祝,因面向大海,俗稱之為“望海觀音。”石像下方,又有一座露德聖母巖洞(Gruta de Nosaa Senhora de Lurdes)。此迺象徵古時聖母在法國露德城(Lourdes)時,顯靈出現之情狀。該巖洞雖屬人工道成,但怪石嶙峋,儼然古洞。洞內又立一聖母像,雍容慈藹,仿若當年。巖洞之前,攔以鐵柵,虔肅整潔,清靜出塵。 此一幽美遊地,雖具濃厚之宗教色彩,但不拘格禁,遊人大可登高眺遠,游目聘懷,俯瞰澳門,遥揖路氹。故每當花晨月夕,招來不少雅客遊蹤;水色山光,贏得幾許詩人妙句也。憶昔澳中名宿何仲恭,曾有“遊西望洋山,造其極巔”之七言絕句詩一首云:“聯袂登高縱笑歌,襟懷豁朗鏡初磨。坐觀沿岸紛纓絡,煙水微茫隱翠螺”。 又《二研齋詩稿》江仲春,有《西山夕照》詩云:“天畔醉流霞,邊城啼暮鴉。波光驚宿鷺,老眼為昏花。”原詩並註:“西望洋山看日落,紅霞變幻,大有奇觀。”露德聖母巖洞前之空階上,有一刻有葡文之古銅墓碑,掩蓋在地上,此為昔日澳門天主教之主教埋骨處也。一九一八年二月十七日,約翰鮑連那主教(D.João Paulino)在澳邸逝世,寄葬於西望洋山上。《澳門雜詩》中,有竹枝詞一首詠其事云:“威容最是法王尊,衢路人知駕駟轅。一旦遷神歌薤露,黑紗素燭集諸蕃。”並註譯去:“澳中雙馬車,唯主教與兵頭得乘之,戊午正月,主教若安殁於西望洋山寺,諸僧環立念咒,醫士開剖臟腑,以藥水醃洗之,用金漆木箱盛屍,舁之以行。送殯者華洋教徒盈萬,皆以黑紗纏臂,手棒白燭,或持念珠花圈隨之。寺樓擊大鐘,聲不絕耳。教中行輩較長者,執紼高歌,音甚哀,響震山谷。掘塚約二尺餘,謂異時將函骨返西洋也。” 案昔日澳門之主教府邸,原在大廟頂處,主教出入必高車駟馬,儀容甚盛者,因當時澳中甚少汽車也。後來汽車流行。交通利便,主教府迺遷於西望洋山上,與聖母堂毗鄰。現在西望洋山上之主教府,迺建於一九三五年者。該府邸巍峨高崎,玲瓏華麗,園亭台闕,備極堂皇。將西望洋山,點綴如畫;康莊大道,繞達門前。旅遊者乘車山間,濠江景色,盡收眼底,所以澳葡將該處劃作風景區焉。在西望洋山聖母堂後方,離主教府不遠,有一座新型之建築物。精潔瑰麗,高居山上,如接天邊,故名“天涯別墅”。其門前壁上,題有英文“Sky Line”字樣。此別墅實迺澳門電燈公司總經理英人嘉利仁(F. J. Gellion)之私邸也。該邸佔地頗闊,台階寬敞,欄杆迴環,花圃草坪,噴泉座椅,皆作美術圖案,均屬西洋格式;且牆壁全堊白色,純潔異常,別饒風緻,大有人詠濠鏡澳洋樓詩:“白滿蓮莖屋作花”之概。西望洋半山上,古有竹仔室村。該村原在西望洋山之東面斜陂間,竹寮茅舍,百十人家,均屬平民宅舍。澳葡開闢馬路後,將該小村改稱竹仔室區,建成數條街道,有:竹室正街、竹室圍、竹仔室橫街、竹仔室斜巷、聖珊澤馬路等,據《澳門市街名冊》稱:“竹仔室村,原日坐落在西望洋斜陂,即竹仔室斜巷,及高可寧紳士街之上,現已不存。” 對於竹仔室區,《澳門市街名冊》又稱:“竹仔室區,此名係指本市西望洋山之東區,包括高可寧紳士街、衣灣斜巷、竹仔室斜巷、及聖珊澤馬路之一部份。此名現已漸不為人用,其南部,現已改名為聖珊澤。”西望洋山,雄踞器澳門西岸,與東望洋山對峙,風景如畫。昔汪兆鏞有《詠東西兩望洋山詩》云:“東西兩望洋,崷然聳雙秀,地勢繚而曲,因山啟戶牆;南北成二灣,波平鏡光逗,登高一嘯舒,空翠撲襟袖。”
西望洋山
澳門雖然有幾座小山,實際屬丘陵,儘管如此,過往也有幾處山泉。據《香山縣誌》記載:“澳山泉,曰大龍泉,曰二龍泉,曰小龍泉,俱在東望洋寺右。曰山水泉,在西望洋山下,皆水自石出,清冽甘美。”但而今泉跡難覓。大龍泉與二龍泉都是往昔澳門名泉,水質清甜,尤以二龍泉水為最,居民多汲飲;這兩道山泉都在松山,涓涓流下,匯成溪澗,在舊日龍田村山邊,與小龍泉相距不遠。一八四八年間,村後開闢馬路,在溪澗處搭架石橋,方便行人,橋下水聲淙淙。其後,村子的山坑谷地被收購,闢作花園別墅(即今二龍喉公園)及火藥庫,溪澗被填塞。二龍喉公園設有水池,貯蓄地下泉水,引喉至門口,供居民取用。流向得勝花園之二龍泉湮沒,因汲水沽人,仍以大龍泉水作二龍泉水,而所在花園也被呼為二龍喉(另一説是因有兩個水龍喉而得名)。 在西望洋山北坡,山上有一山泉水冽而甘,名山水泉,與二龍泉齊名。傳説明朝以前,有一老婦僱人鑿山引水,築基貯水,方便附近人家汲水飲用。人們感其恩德,呼水池為“阿婆井”;後因井基日久失修坍塌,其時已有自來水供應,於是將之堵塞。傳說當年居住附近之葡人土生對此泉水很歡喜,表示“誰飲了阿婆井水必不會忘記澳門”。又據彭海玲《汪兆鏞與民初居澳文士》記述,南灣與媽閣中隔一山,山麓有一泉穴,“味清而甘,不溢不涸,虛沖自守,是有君子之德”,汪兆鏞賦詩讚為“君子泉”,並有所寄託。唯該泉於一九二四年闢路後已失。
澳門名泉舊跡難覓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