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望廈荒地水塘,居民在塘邊洗滌用具。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往昔望廈荒地水塘,居民在塘邊洗滌用具。

更新日期:2019/11/16
澳門的街名是十分有趣,好像沒有賊仔的“賊仔圍”、沒有牧羊的“牧羊巷”、沒有鑄炮的“鑄炮斜巷”等。在爛鬼樓附近的果欄街,同樣是一家果欄也沒有,因為真正賣水果的可是是附近的“大碼頭街”,而且是名副其實的“果欄街”。雖然說,澳門的水果不少是來自內地,但大碼頭街向來批發“來佬”水果,而且已經有百多年的歷史,非常悠久!
百年“果欄”街
“抗日戰爭期間,人口急增,糧食短缺,爆發饑荒,每天早上茶樓一開門,便要掃走門前一兩具屍體,等待政府用黑箱將其運走。政府面對這艱難的時刻,為了穩定糧食調配,便下令茶樓要上繳麵粉。戰時供應緊張,茶樓來貨很不容易,我工作的茶樓得知此消息後,便馬上叫員工把麵粉藏在卡位裏。”
細說澳門茶樓業
“當年大片的木屋現在已被淘汰只剩幾家;昔日由大石堆成的幼時玩處“龜池”也被拆建為現時的球場;兒時的玩意踢毽子、踢“西瓜波”也已不再可見;舊時的澳門華僑公立平民學校和鏡湖學校合併為現在的鏡平學校……
專精一技活出彩虹
“日據時期,廣東、香港的一些著名品牌都紛紛將藥廠轉移來到澳門,有流傳到如今的著名藥品品牌,就是那些避難到澳門的藥廠,當年日據時期在澳門所創立研發出來的。比如至今仍暢銷港澳和國內外的京都念慈庵川貝枇杷膏,就是當年在新馬路噴水池附近的藥廠生產的;再比如胃仙U,是當年日本在澳門開設的藥廠生產的,後來轉移到香港,至今仍然暢銷不衰;再比如我們澳門人更加熟悉的幸福傷風素系列,當年也是澳門的藥廠生產,後來再將藥廠搬到香港,如今已經成為了香港人消費最多,也是最耳熟能詳的藥品之一。所以,澳門的製藥業,特別中藥業盛極一時。”
見證澳門中藥業百年興衰
數百年前,澳門已是個中西交匯的地方。所以在歷史上,許多西方元素首次在中國地土出現,都與澳門有關。不過,正因接觸得早,所以就認識得少,且誤會得多。以下介紹的尼姑廟,就是早期華人誤解西方文化的好例子。
家辣堂街的尼姑廟
“澳門自來水公司剛剛成立,有一項從澳門到灣仔竹仙洞鋪設水管的工程,需要運輸大批量的水管、機器和馬達。我趁這個機會從香港回到澳門工作,在來往澳門和竹仙洞的貨船上負責機械修理。雖然還是每天都要在船上,不過起碼晚上可以回到家裏,享受家庭的溫暖。”
從學徒到機械技師
|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 1925年-1941年 | |
| 地點: | 澳門半島--花地瑪堂區 |
| 望廈 | |
| 關鍵字: | 池塘 |
| 群眾 |
| 攝影: | 若瑟‧利維士‧嘉德禮(Catela, José Neves) |
| 資料來源: | 若瑟・利維士・嘉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 : 澳門昔日生活照片》,澳門藝術博物館,2001,第52頁。ISBN 99937-29-26-4 |
| 藏品所有人: | 澳門基金會 |
| 儲存地點: | 澳門藝術博物館 |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基金會 |
| 權限範圍: | 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 語種: | 中文 |
| 英文 | |
| 葡文 | |
| 資料類型: | 照片 |
| 黑白 |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4202x2968, 35.69MB |
| 登錄號碼: | p0000027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