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註:
A: 石排灣 B: 路氹連貫公路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3/03/29
標註:
A: 石排灣 B: 路氹連貫公路
更新日期:2023/03/29
民國三年 (1914年1月1日─1914年12月31日)6月27日,澳門政府公佈將進行下列工程:修整行政公署內側、馬交石防疫醫院和船政廳全座,並準備在東望洋炮台建造一所兵房,修整西墳馬路街道、厚堂街之街道及街渠由羅利老馬路 (Estrada de Adolfo Loureiro)起至7號屋止,重建風順堂外牆。《澳門政府憲報》1914年第24號,第279頁。
澳門政府進行修整行政公署內側等工程
本澳路窄車多,交通擠塞,居民嘖有煩言。為了疏導交通,除挖隧道外,還建行人行車天橋,廿多年(約1970-1980年代)來已有卅多條。說起天橋,最早是往昔大賽車期間在賈羅布馬路出現的臨時行人天橋,方便南灣與新口岸行人來往,賽車後即拆卸。有一年,竹搭的天橋因觀眾聚集看賽車,不勝負荷,突然折斷,多人受傷,之後改為鐵架天橋。行人天橋分佈較廣,粗略統計,荷蘭園馬路、東望洋斜巷、賈羅布馬路、約翰四世馬路、火船頭街、漁翁街、何賢紳士馬路、巴波沙馬路、黑沙環馬路、黑沙環海濱公園及氹仔史伯泰海軍將軍馬路、運動場馬路、氹仔機場前,各有一條;友誼大馬路、水坑尾街、罅些喇提督馬路、羅理基博士大馬路及氹仔孫逸仙博士大馬路各有兩條。初建的行人天橋,都要拾級上下,人們怕費時費力,貪圖方便,寧願冒險橫過馬路;後來增加配套設施,設置電動扶手電梯及路欄,吸引行人使用天橋。其中使用率最高的是水坑尾街麥當勞前天橋,而行人稀疏的是黑沙環馬路與馬場海邊馬路的天橋,主要原因選址不當。別具特色的行人天橋是連接大廈而建,如約翰四世馬路的天橋,連接中華廣場和一定好商場。何賢紳士馬路的行人天橋,設有斜坡式路面,是本澳唯一方便坐輪椅的殘疾人士使用的天橋。行車天橋建設,規模較大,佔地較多,耗資甚巨,利用率高,行車暢順。這類天橋分別座落高士德馬路、羅理基博士大馬路、友誼大馬路、罅些喇提督馬路、馬場北大馬路及氹仔機場前等處。從目前交通狀況來看,以後還將會陸續增建天橋,密如蛛網,務求路路暢通無阻,屆時,將成澳門交通特色之一。
蛛網式的城市天橋
民國二年(1913年1月1日─1913年12月31日)8月6日, 澳門政府公佈將進行下列工程:修整大炮台數種工程, 築平賣菜街(Rua da Estrelas)及整修溝渠, 接續東望洋斜巷(Calçada de Guia)之渠道由該巷16號屋起至東望洋斜坡(Rampa da Guia)止。《澳門政府憲報》1913年第27號, 第314頁。
澳門政府公佈修整大炮台工程
橫塘亂石,春水漪漣,蘆葦荻花,秋風蕭瑟。古澳風景,蘆石塘佔盡風光;舊港水濱,濠鏡墺推此水口。蓋昔者蘆石塘街中段,一面臨海,兩端内街,岸畔橋棧參錯,河上船艇縱橫。前面一列水口,如:舊茂記水口、十八間尾水口、吉慶里水口、第頭巷水口、植槐巷水口及桔仔圍尾水口等,皆當年澳門之渡頭也。蘆石塘,原屬古時濠鏡墺北灣一部分,半泓綠水,兩掖沙灘,環抱成塘。岸前砂路,即名蘆石塘街。至清朝同治年間,澳葡始堵塘建屋,砌石成街,無復舊觀耳。蘆石塘畔,草堆街傍,早年清廷在此建立佐堂衙署,門口朝向蘆石塘街,委任澳丞駐此署理民夷詞訟。該澳丞至道光二十九年,迺爲澳葡兵頭亞馬勒所逐,衙署亦被毁。現草堆街側尚有橫巷名佐堂欄尾,即其遺跡也。澳丞,即香山縣分防澳門縣丞也。本駐香山縣城。雍正年間,移駐前山寨。至乾隆八年,再移駐澳門。及至道光廿九年爲澳葡所逐,迺再遷回前山寨焉。據《香山縣誌》稱:“議者以澳門民蕃日衆,而距縣遼遠,移香山縣丞於前山寨,改爲分防澳門縣丞。至乾隆八年,以按察使潘思榘總督策楞議,移縣丞駐澳門。”又云:“道光廿九年,葡人毁縣丞署,縣丞遷署前山城内。”蘆石塘之佐堂衙門,原迺滿清官吏統治澳門時期,香山縣丞之駐澳官署。攷舊日縣令,俗稱縣正堂。縣丞屬佐理縣事者,故稱佐堂。而澳丞爲委駐澳門,佐理民夷政事者,故在澳門蘆石塘設佐堂衙門。清朝道光二十九年,適爲汪政在任。汪本順天府監生出身,清吏素來庸懦,而汪尤迂腐。會逢强暴之亞馬勒,竟使黑兵毁衙迫吏,據傳汪逃走時,猶鬧官派,乘坐四人伕轎,並在轎中催促轎伕快跑,頻頻高呼曰:“行得快,有頂戴!”意即勉伕轎畀他速逃,將可獲嘗做官戴頂也。該語後爲民衆聞悉,遂流傳爲澳門諺語云。澳葡在蘆石塘毁衙逐吏後,至同治間始填海築路,初仍號蘆石塘街。及開闢新馬路後,將蘆石塘街截爲兩段,將由新馬路至草堆街之一段蘆石塘街,改名爲庇山耶街;又將由新馬路至福隆新街之一段蘆石塘街,改爲蘆石塘巷。在蘆石塘街中段,有上架行會館,此爲澳門之最早工會也。創建於清朝道光二十年間,初時門前臨海,故其碑誌有句云:“適蓮峰開市,蘆石成塘。”至其間之同善堂,則爲一九二七年期間,因澳葡興建郵電局徵地,由原址議事亭前地遷建於蘆石塘街者,不過卅年前事也。
蘆石塘
塔石,原稱“叠石”。因該處多花崗岩,古岫嶙峋,山石巉峻。在頸頭山處,舊有三巨石,堆叠如塔,天然生成,故人稱之爲叠石,俗稱爲塔石,該區以是得名。塔石區域,本指大炮台東北,舊夷城外之一帶地區。由水坑尾門外起,經荷蘭園、塔石波地,北至羅利老馬路止,而與舊日龍田村接壤,東至塔石花園,西至頸頭山,皆屬原來塔石地區。塔石,實迺舊時濠鏡墺中之一小村。當清朝咸豐末年,尚屬我國統治。至同治初年,才被澳葡佔領。據《中葡外交史》載稱:“及至清同治初,葡人自毁其圍牆,進一步侵入中國人居住之塔石、沙岡、龍田、望廈等七村。”又劇民國時,“省港澳人士勘界維持會代表,晉京向外交部呈明勘界事略文”云:“同治二年,葡人又佔塔石、沙岡、新橋、沙梨頭、石牆街等,是爲舊佔之界。”自從澳葡於同治年間佔領塔石後,開闢馬路,建築公園,拓展球場,案澳葡市政廳之《市街名册》區别之稱:“塔石,此名係指本市塔石街左右兩邊之區,此區大略以下列街道爲界:厚望街,羅利老馬路之一部份,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之一部份,及西墳馬路之一部份。”當塔石仍屬我國官兵管轄時,嘗於澳城門外,即水坑尾門口,(現在馬大臣街處),築有小石屋一間,作爲瞭望站,常川汛兵戍守。雖至道光廿九年,望廈之汛兵營移駐於白石村後,長時期仍由望廈更館遴派更練在此把守。迨至同治年間,澳葡自毁舊城界,拆蕉園圍之石門樓,築塔石花園(後改稱花士古達嘉瑪花園,或稱新花園)。憶《兩行堂詞鈔》有庚午中秋夕遊新花園詞一首,詞牌爲“定西番”云:“聞説澳城門外,侵佔地,又成園。且盤桓。今夜鏡湖月滿,三人生古歡。相信珠還有日,不孤圓。”澳葡後又鏟平頸頭山東面之斜坡,填高山麓之田野,闢爲塔石波地,即今之利宵球場,以爲蹴球及練兵之用,故當時又稱塔石操兵地,或曰青草地。蓋此一片廣闊土地,青草如茵也。汪慵叟嘗有詩詠之云:“昔有戲馬台,後址迺無聞。此地開廣場,草色春氤氳。鞠蹴亦古法,體育舒勞筋。樹的相督校,汗走猶欣欣。兵固不可逸,習勤豈具文。”《澳門市街名册》詳釋塔石波地云:“塔石波地,又名美上校操場。坐落在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與士多紐拜斯大馬路之間,及助學會街,與沙嘉都喇賈罷麗街之間,又名曲棍球場及助學會操場。有矮圍牆環繞,一端爲互助會會址。”塔石區,昔本有一小山,名頸頭山,或稱塔石山。其址即今之三區附近一帶,包括舊西洋墳場及監獄等地。該山雖不甚高,與大炮台遥遥對峙,如岡如坵,向北斜下,至羅利老馬路前止;西面斜坡,綿延至新橋接壤、東便即爲塔石波地也。該山頂端,有三巨石堆叠天然,舊稱“三叠石”,即塔石也。山之險,又有坑水雨穴,分築石圍欄兩道,斜向新橋方面而下,舊稱“丹坑渠”。山上各處,尚有不少中國墳墓,皆澳門及龍田、望廈等村人之祖先塋塚也。同治年間,澳葡既佔領塔石,到光緒末年,便欲開闢此山,遂有盡將山上之中國墳墓掘去之舉。據《香山縣誌•之紀事編》載稱:“光緒三十一年,夷人平毁塔石等處墳墓,投無主遺骸於海云。”澳葡既將三叠石炸燬,又將丹坑渠填塞,更將整座頸頭山鏟平,只餘舊西洋墳場及監獄附近一帶高地而已;後更開馬路,築洋樓,而頸頭山原來面目已泯滅淨盡。據《澳門市街名册》言頸頭山云:“頸頭山,此崗現幾已削平,内有聖美基墳場,原日伸展至監獄附近。該山因建築屋宇之故,幾被削平,實既不存,名亦遺忘。”塔石山上,有一西式墳場,此迺澳葡特爲當時澳中西洋人身故所設之埋葬地,西名聖味基墳場,而我國人則呼之爲西洋墳,及至近年,澳葡又在望廈另闢一新墳場,於是該舊墳場,遂改稱爲舊西洋墳以爲識别。自從道光二十九年,沈米事件發生後,澳葡直視塔石區爲其領土,故當時即在塔石山上,開闢西洋墳場,迨至同治末年,遂實行圍築短垣,並於場中,建築一所教堂,以爲供喪家彌撒之所,該教堂内,供奉一位天主教神像,名爲東方大天神,該神像威嚴肅立,足踏一魔鬼,一手握劍,一手持一天秤,意若公平審判善惡者,一如中國人所謂之閻羅王然。該墳場初時本來只許西洋人埋葬於此,後來漸許信奉天主教之華人教徒寄葬,今則中西人士皆可安葬其間矣,墳場中,墓列整齊,碑碣精緻,花木秀茂,地方潔淨,日常除來吊祭者外,亦有不少遊客來遊也,所以汪兆鏞之《澳門雜詩》中,有竹枝詞兼詠塔石之西洋墳者,其註釋稱:“西洋墳,冢石上皆刻文字,或琢石爲神像,或作十字架,形式不一,雕鏤精潔,時有遊人往觀。”其詞云:“紅毛白頭西洋墳,衰楊蕭瑟摇斜曛,從來墟墓足淒愴,何事遊客常紛紛。”
塔石
咸豐三年(1853年2月8日─1854年1月28日)6月15日,《華友西報》報導,香港按察司休姆(John Walter Hulme)9年後重遊澳門時,發現澳門城市建設有不少的進步,特別是澳門郊區有許多進步,使“聖名之城”更加適合居住了。一條重要的從荷蘭園出發圍繞望廈廟的大車道(它環繞內港和穿過大三巴後的墓地,然後越過大炮台後的小山回荷蘭園)是一項策劃者們值得信賴的工程。The Friend of China, June 15th,1853, Vol. 12, No. 48, p. 190.
《華友西報》報導澳門城市建設有不少的進步
澳門地方细小,街道狹窄。隨着城市發展,車輛增加,交通繁忙,人流眾多,只有因地制宜,上架天橋,下挖隧道,才能改善交通擠塞清況。廿多年來,本澳已建設六條隧道,方便行人行車,雖然都很“迷你”,但仍起着一定的作用。最早興建的是氹仔隧道,高四米,長約四十米。為了連貫西北海邊交通,本來可將中間阻隔的炮台仔山丘鏟平,開闢馬路,但為了保存炮台古蹟,於是改挖隧道,建成於一九七四年,既可通車,也可人行。加思欄行人隧道,一九九零年間建成,由南灣花園後新馬路,橫越加思欄馬路,有三道階梯直落新填海區,其間闢設小花圃,佈置假山流水,環境雅致。工程較大的是松山行車隧道,貫穿松山,西接新口岸羅理基博士大馬路,北連二龍喉街,銜接高士德馬路,改善外港與中區一帶交通擠塞情況。這項工程一九八九年二月動工,一九九零年五月竣工通車,全長三百米,寬廿米,雙線行車。羅理基博士大馬路近何賢公園附近,建有立體交叉行車通道,一九九六年建成,疏導松山隧道來往中區及北區車輛,下層為隧道,長二百五十米,寬八米,雙線行車,只准輕型車輛行駛,上層則為巴士、貨車等重型車輛通過。友誼大馬路行人隧道有兩條,其一是一九九六年建成,由何賢公園至皇朝廣場,將兩區連接,兩端均有兩個出入口;其二是二零零一年建成,由葡京酒店側至藝園。由於友誼馬路車輛來往頻密,車速又快,建設隧道,方便行人。關閘行車隧道,一九九七年建成,由何賢紳士馬路通往馬場北大馬路,以免增加關閘廣場關閘前的交通壓力。此外,近年新建的南灣湖廣場行車隧道,也因應交通,延長隧道行車綫。
隧道建設因地制宜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