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湘父,名子駿,字湘父,以字行,新會縣潮蓮鄉(今屬江門市蓬江區潮連街盧鞭村)人。清末民初澳門、香港教育家。盧九侄子。[2] 盧家不算富裕,書香世代,父親、堂兄、同母長兄都是秀才,湘父卻屢試不第。因為家裡負擔不起學費,他少年求學,時有輟學,26歲開始擔任老師,幫補家計。他希望能夠專心致力於八股文,以冀科場得利,於是訪尋名師,通過親戚陳榮褒介紹,師從康有為,成為萬木草堂的學生。 在加入萬木草堂之前,湘父開始從事教育工作,草堂時期繼續著書。他與陳子褒商榷蒙學諸書,認為當時流行的啟蒙課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詩》等,往往不能切合初學者,尤其是成年平民初學者的需要。陳子褒致力編著婦孺課本和讀本,嘗試用粵語注釋,解釋文字和文理。 約1896年,湘父寫成《婦孺韻語》。在體裁上,這是一本《四言雜字》,把日常使用的文字,分成天文、地理、宮室、躊令、器用、服飾、珍寶、音樂、文事、武備、飲食、身體、人倫、植物、動物、性情、人事、活字等分門別類,各編成四言韻語。此書雖有牽強之處,但畢竟是一本非常實用、很能配合傳統語文教學的課本。這書的目的是識字,沒有強調灌輸儒家思想和價值觀念。 清光緒年間,廣州萬木草堂是一所與別不同的學校。康有為領導草堂的學生鑽研經學、關注時事,而不以八股文為務。受到師友的熏陶,湘父對經義的興趣較文辭為深。 若以康有為的思想之發展,分辨“革新政治”與“尊孔立教”兩大方向,梁啟超日後的路向偏於前者,而陳煥章則矚於後者。湘父與梁啟超交情頗深,但他的思想傾向,卻與陳煥章最為接近。 在湘父的《萬木草堂憶舊》裡,最為推許的同學是陳煥章。 “尊孔立教”實為湘父在康有為門下所得之最深、持之最久的信念。戊戌變法,改試策論。湘父得以避開八股文的障礙,就以時務經古,考中秀才,他當時31歲。 他受知於學使的《五洲教派表》一文,其中雖有下少宗教源流史的錯誤,但重點卻在於指出:“強弱之勢,展卷了然。凡在儒門,勸吾將目。若夫開聖學之會,演孔成圖;派傳教之師,交鄰有道,張惶敦義,布護瀛寰。是又在於強有力者矣。"從儒家轉變到孔教,既反映康門思想的一面,也是湘父日後事業的一個重要環節。 湘父的教材得到康有為的嘉許。康有為指出蒙學亟須改良,鼓勵他從事教育大業,並為他“假定書目,發凡起例”。在日後教育事業中,湘父又編寫課本教材,反映他辦學的精神。 1931年夏,湘父編寫《童蒙三字書》、《童蒙四字書》、《童蒙五字書》三種,作為教本。這是回應陳煥章的孔教運動,又得到朱汝珍、區大典的參訂,後來寄到英國,得到英國漢學家瞿理斯的稱許。《詮敘聖跡》在蒙以養正的書本,成為他教材的一部分,但他的教材,仍足以舊有的經、史、詩、賦為主。他的教育不乏創新性,但總離不了舊價值和舊方法。他的私塾教育是傳統教育,是戰前香港社會上辦得成功的傳統教育之一例。 戊戌政變後,湘父遠渡扶桑。1899年,應梁啟超之邀,他出任日本橫濱大同學校教席;1900年回國,擔任澳門張氏家族專席教師;1905年,在澳門創辦湘父學塾,以自編蒙學新教本教學。 1911年,湘父學塾遷往香港,在香港倡辦女子學校,接著開辦男校。[1] 1924年,湘父擔任澳門孔教學院院長;1928年在澳門創辦孔聖堂。1934年,湘父學塾改名湘父中學,1942年日寇侵佔香港後被迫停辦。 湘父在澳門、香港辦學的數十年間,除致力孔教外,極為熱心倡辦和支持宗族和鄉黨的事業。民國之初,陳煥章依附在袁世凱力量之下,圖謀把孔教立為國教,多次失敗後,1930年來港創孔教學院、孔教中學,都得到湘父的慨捐募捐和多方協助。[3] 1942年,湘父繼陳煥章和朱汝珍後,成為孔教學院(當時已改為大成學校)院長,擔任星期日講學宣道。 湘父繼承父親未竟的遺志,在宣統年間花費三年時間,重修《盧鞭盧氏族譜》。開始時並未得到族人的支持,經過兄弟鼓吹,湘父印發章程、組織、募捐等,接著調查、校勘、編輯、以至印刷等都由他領導。之後,他重修續修,要30年一次。抗戰勝利後,湘父80歲時,又主持族譜重修工作,又花兩年時間和精力修譜。1923年,他發起募捐重建毀於風災的宗祠,奔走省港澳各地。在宗族的建設和維繫工作上,他不遺餘力。 1922年,湘父聯合潮連鄉同鄉,倡辦普仁善堂,贈醫施藥,宣講善書,尤其鼓吹西法接生和衛生教育。他倡捐蘆溪義學,使貧困兒童得互求學的機會。為了解決西江水患問題,1924年,他向僑港和海外的鄉人勸捐,購置三台水泵,分設在要害地方,潮連再無水患。1939年饑荒時,他發起鄉人和族人平耀賑粥,以活民命。1943年,他致力收集鄉黨文獻,著成《潮連都志》20萬字。 無論地方公益事業,還是教育、傳道、宗族等事務,湘父都發揚宋儒的精神,發揮傳統士紳的領導地位。20世紀大動盪的時代裡,宗族解體,鄉黨離散,儒教式微,湘父與同仁力挽狂瀾。湘父學塾每年孔聖誕例行祝聖,堅行古禮,守夏曆。以為非此不足以提倡宗教、恢復道德。他桃李滿門,許多香港、澳門名流、學者、實業家都出自其門下。 1970年,湘父在香港去世,終年102歲。[1][3] [1]陸鴻基:《盧湘父先生之生平及其事業》,載《孔道專刊》,香港:香港孔聖堂,1983,第31-35頁。 [2]林廣志:《盧九家庭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第194頁。 [3]《盧湘父》,載“百度百科"網,2012年12月11日,http://baike.baidu.com/view/3612000.htm。 [4]《盧湘父行書》,載“易拍全球"網,2013年6月10日,http://www.epailive.com/items/4/3/474839.shtml。 [5]《歷任院長》,載“孔教學院"網,2013年6月10日,http://www.confucianacademy.com/load.php?link_id=2761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