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淡然,女,乳名淑淑,小字秋雲,生於香山縣濠頭鄉(今屬中山市火炬開發區濠頭村)。中山知名畫家。 父親鄭彥聞是個熱心鄉梓文化事業的開明士紳。母親杜慧劍是中山張溪人,1913年在石岐創辦華益女子學校,並任校長。兄弟姐妹七個,淡然是長女。叔叔鄭哲園在清末和劉思復等共倡革命,後自設海天書屋講學,成為知名的詩人和老報人。 淡然出身於一個知識份子的家庭,從小對藝術有所嚮往;七歲起,父親聘請畫家梁雲樵教她畫畫,同時,她隨叔叔鄭哲園習詩填詞。 三年後,淡然師從李鹿門、李君彝父子。李鹿門出身於番禺居廉先生門下,曾東渡日本學畫,是中山書畫名家。在名師悉心指點下,淡然在畫藝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礎,李鹿門和高劍父師出同源,使她日後赴“春睡畫院”深造、在藝術流派上一脈相承、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當時,淡然不過15歲,她卻成為中山藝林中的活躍人物。她和同學黃少嫻(中山書法名家黃孟徒之女)、李恣馨(李鹿門孫女)成立“藝遊畫社”,畫名遠播海外。她的個人詩集《秋雲小閣詩草》大半內容創作於這個時期。 之後數年間,李鹿門、李君彝不料相繼去世。當李君彝病入沉屙之時,16歲的淡然承擔起為老師籌劃醫藥和家費之責。她的畫在檀香山、大呂宋的華僑中很受歡迎,她將賣畫所得,盡付老師治病之用。復又登上中山師範講壇,代李君彝傳授美術課。李君彝彌留之際,淡然正代他授課,她放學後聞訊,匆匆趕去,卻未能見老師最後一面。之後多年,她一直為此事感到遺憾。 1929年,為求深造,淡然負笈前往廣州,經由從國外歸來的族叔引薦,登門向嶺南派大師高劍父求教。高劍父見了她的畫作,十分高興,當即留她在春睡畫院習畫。 高劍父對她頗為器重,除傳授畫業外,常帶她參加陳樹人所主持的“清遊社”,郊遊賦詩。在春睡畫院。經高劍父介紹,淡然認識何香凝,兩人結為忘年之交,合作了一些畫,其中一幅是何香凝畫的梅花,她畫雀鳥,可惜在40年代淪陷時期散失了。淡然非常勤奮,白天在春睡畫院習畫和在廣州市立美術學校任教,晚上在國民大學進修。之前她僅讀過私塾,跳過了整個中學階段。 三四十年代,成為淡然創作的黃金時期,許多主要作品,如《踏雪鴻泥》、《晨》、《春燕》、《蛇瓜》等,先後參加廣州、南京、上海、廣西、香港、澳門多次畫展,廣受讚譽。國畫《鴿》送往莫斯科參加“中國美術展覽”。 淡然與張坤儀、伍佩榮並稱為“嶺南畫派三女傑”。淡然人如其名,畫如其人。她的畫,並不缺乏女藝術家常見的細膩入微,但更注重追求“畫外之象”,畫作飄逸、豪放,是她的詩人氣質使然。淡然在藝術上不趨時,不媚俗,卓立不群。有一個時期,受高劍父的影響,她畫《孤夢》、《殘荷》,其意不在蕭颯,而是要在物象的不完美中,創造出完美的藝術境界。 淡然反對濃塗艷抹,也反對盲目堆砌。畫面上,常只留下簡約到無可再簡的背景作烘托,寥寥數筆,突兀而出。將要著意表現的活生生地勾勒出來,卻又不是北派的大寫意,保留著濃郁的嶺南畫派的工筆寫意、渲染與潑墨並重的特色,尤重傳神,不尚形似。[1] 中山淪陷期間,淡然避居澳門,狹域蝸居,反而給她潛力習藝的機會。 當時不少廣東畫人流寓澳門,春睡畫院的弟子如李撫虹、關山月、淡然、司徒奇、何磊、羅竹坪、伍佩榮等人在澳門繼續追隨高劍父,觀音堂、新橋的天海茶樓就是他們經常聚集的場所。[2] 1940年,淡然與劉道明結婚。劉道明祖籍廣東梅縣,早年留學日本,是一位頗具才華的詩人和評論家。寓澳期間,淡然畫作頗豐,尤以善於捕捉瞬間的動態著稱。她畫的《落牡丹》,重現的是千載難得親睹的美,卻毫無花落流紅的“人生無常”的悲歎。她最喜愛的一句格言是“藝術賦人生以幸福,人生賦藝術以生命”。 1946年,淡然從澳門返穗,任教於南中美術院(春睡畫院前身);1949年,返石岐侍奉臥病的母親之日為止,畫筆不曾一日小歇。 1988年,淡然赴澳門參加“澳門、中山、新會書畫聯展”開幕式,展出的《木棉》一畫中,她題詩“爆竹聲中歲序移,閒調彩墨寫花枝。潑朱催促木棉發,願比春風早些兒”。[1] 1995年6月,應澳門教育文化藝術協會邀請,淡然在澳門文化廣場舉辦“鄭淡然花卉展”,深受社會各界歡迎。1996年,她出版《鄭淡然畫集》,卻把這些辛勤耕耘後的豐收,看作是“閒調彩墨寫花枝”的把玩。[3]1997年4月,她應廣州嶺南美術館之邀,舉辦畫展。[4] 淡然是政協廣東省中山市委員會第四屆委員,擔任廣東省文史館館員等職。 1997年12月23日,淡然因腦溢血而病逝,終年86歲。 現錄鄭淡然的詩一首: 《七夕》[1] 銀河耿耿清光照,花果筵開爭炫耀。 織女牽牛事有無,徒倚欄杆發長嘯。 [1]《鄭淡然》,載“中山市檔案資訊網",2010年2月15日,http://www.zsda.gov.cn/plus/php_mr_details.php?renid=15379。 [2]上海書畫出版社:《嶺南畫派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第217-218頁。 [3]《真放本精微絢爛歸平淡——嶺南畫派女傑鄭淡然》,載“中山網",2008年1月27日,http://www.zsnews.cn/zt/zsarts/showcontent.asp?id=558460。 [4]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中山市人物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第252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