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環街附近原是一個向內彎的小海灣堤岸,往昔屬北灣的一部份。北灣是由媽閣至沙欄仔的一個海灣,十九世紀後期,有關當局將北灣填海成陸,拉平堤岸,建屋築路,乃有河邊新街等街道,下環街不再臨海濱,變成內街。下環福德祠原設在街上,路邊奉祀,後來才遷建河邊新街,廟內碑石也有記載此事。北灣面貌大改,成了歷史地名。
下環街是一條狹長彎曲街道,保留海灣形態,也是本澳一條古老街道。二十世紀初,下環街已建有不少富戶大屋,店舖毗連,繁華興旺。因海灣是漁船停泊地和海產集散地,船具店及魚欄多集中於此。其後,在新填地上闢路建屋,擴大街區範圍。數十年前,區內主要商業區為河邊新街、下環街、下環小市街等。河邊新街至媽閣廟一段,更為漁業集中區域,魚欄林立;而對開海面仍為漁船停泊之所。媽閣街、陳樂巷等一帶橫街小巷,住宅櫛比。近十多年來[約1980-1990年代],下環不少舊樓陸續拆卸重建新廈,商業隨着時代轉變,開設其他行業, 仍為本澳一個商住區。
下環街街名牌的葡文譯作“蝦蟆灣街”,因往昔近媽閣廟前海邊,原有一塊“蝦蟆石”,其形圓,其色青潤,每當風雨當夕,海潮初上,則“閣閣”有聲。該奇石自北灣填築後埋沒。澳門的中葡文街名往往不是互相對照的,此是一例,而葡文街名,則保留原來地理特徵。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