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販出售的貨品,有吃的和用的,品種繁多,都與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如老照片出現的賣掃帚、蔗、草藥,租賃連環圖書,補衫,剷刀磨鉸剪……隨着社會發展,環境變遷和人們需求,到了今天,不少街邊小販行業被淘汰了,但又以新的形式出現,售賣時興貨品,與往昔有所不同,反映了本澳社會經濟和居民生活變化的一個側面。
人們為了謀生,又找不到工作,或是欠缺大本錢,於是就當小販,做點小買賣,本小利薄,維持生活。按小販買賣形式可分流動攤檔和固定攤檔,多是露天經營的,生意常受天氣影響。固定攤檔是在街邊某地點設置檔口擺賣,不會變動,方便顧客光顧。流通攤檔則是小販用擔挑籮筐或手推車,載着貨品,穿街過巷,到處呼賣;人們在家裡聽到呼賣聲,而又是自己所需的物品,就會從家裡跑出來光顧。
呼賣聲是“市聲”的一種,別有情調。六七十年前,有小販托着一紮長竹竿,沿街兜售,邊行邊叫:“衣裳竹”;也有布販肩托多卷紗綢,在街上高呼:“靚紗綢”,藉以吸引顧客,他們的呼賣聲各有節奏,在寂靜的小巷長街響起,特別響亮,別有韻味。這種“市聲”今已成絕響。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