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得勝,祖籍香山縣(今屬中山市)石岐,生於澳門,在石岐長大。香港十大首富之一、慈善家。 得勝小學畢業後,隨父經營百貨批發。他天資聰明,記憶力強,很快掌握做生意的門道。 抗戰期間,得勝隨家人逃難到香港。抗戰勝利後,他在香港上環得勝開設鴻興合記雜貨店,經營雜貨和工業原料批發;後來擴展改稱為鴻昌百貨批發商行,專營洋貨批發,銷售遍及省港澳乃至東南亞各地,人們稱他為“洋雜大王”。[1][2] 得勝在事業上的轉捩點,就是取得日本的“YKK”拉鍊的獨家代理權。50年代末,拉鍊服裝興起,拉鍊的應用大行其道,所有成衣和布袋,都以拉鍊取代原有的紐扣。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得勝認識了日本YKK公司的要員。YKK公司被他的誠實作風所感動,將YKK在香港的經銷權交給鴻昌百貨獨家代理。當時香港以製衣工業為主,拉鍊的需求急劇增長。得勝利用自己多年來在洋雜生意中建立的批零網絡,使拉鍊在港澳及東南亞各地暢銷。 60年代起,得勝每年經營拉鍊的營業額逾1000萬元,同時,他代理台灣“良友牌”尼龍絲及多家日本生產的尼龍製品;這都是六七十年代的新興工業產品,以輕盈、美觀及清潔衛生見長,很快取代傳統的鹹水草和麻繩,尼龍產品銷量節節上升,60年代每月銷量約十萬鎊。得勝日進斗金,躍身成為香港富豪。 得勝瞅準機會獨家經營幾種產品暢銷後,並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1958年,他抓住香港地少人多、住房潛在需求大的特點,成立一家專做地產生意的公司,開始進軍地產建築業,使其旗下的生意多元化;首先組建永業有限公司,經營拆樓、買小地盤建樓和收購沙田酒店。 1963年,得勝和馮景禧、李兆基合資創建新鴻基實業有限公司,大舉進軍地產市場。60年代,香港工業開始萌動,廠家對工業樓宇需求迫切。時任公司董事總經理的得勝看準機會,大量興建工業廠房。新鴻基很快就在地產市場站穩了陣腳,從此,公司在全港率先推出分層出售和提供長年期的分期付款買樓服務,這一舉措大受中小廠家的歡迎。 他們寧願購買工業大廈,也不願租樓,因為租約滿時大幅度加租而使成本失去預算。新鴻基實業有限公司一炮而紅。得勝和馮景禧、李兆基在地產界被稱為“三劍俠”。後來,香港幾經動盪,新鴻基實業有限公司始終屹立不倒,成為首屈一指的地產公司。 得勝憑藉自己精準的目光,在香港地產業一舉成功。在地產低潮時,他大膽地以低價吸入大量土地,等到地產市場復甦時,再以高價出售而獲利。 1965年,香港多家銀行出現擠提,被迫緊縮信貸,致使物業價格大幅下降。1967年香港社會動盪,百業蕭條,物業無人問津。在這種環境下,新鴻基實業有限公司堅信“否極泰來”的經濟循環原則,採取“人棄我取”的投資策略,繼續大量吸納土地,興建樓宇。1968-1970年,香港工商業復甦,對樓宇需求逐漸增加,地產開始出現高潮,因此,新鴻基實業有限公司獲取極為可觀的利潤收益。 70年代,“三劍俠”分道揚鑣,馮景禧率先退出新鴻基公司成立“新鴻基證券”,投資證券業;李兆基另創“恆基兆業”,仍然從事地產生意;得勝將新鴻基實業公司易名為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並自任董事長。得勝乘著地產和股票投資的熱潮,將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上市。 時值香港市民正陷入瘋狂搶購股票風潮中,股價搶至令人吃驚的程度,恆生指數一日數漲。原本,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推出股票上市時集資一億元,但瘋狂的股民將十億元匯至該公司,超過新發行股票銀額的十倍。 1967年,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的綜合純利躍升至9000萬元。之後三年完成了三級跳式投資躍升,資產劇增,經營繼續擴大,逐漸發展為一個多元化的集團公司,除經營地產外,還經營保險、財務、物業管理、投資控股、交通運輸和建築業,得勝從中賺取了巨額財富。[3] 1987年末,香港發生股災,經濟陷入低潮。得勝大量吸入擁有帝苑酒店全部股份及新城市廣場50%股份的新城市股份,1988年,繼續低價作出全面收購。後來,物業價值大幅上揚,旅遊業攀上高峰,新鴻基地產集團發展日益壯大。從鴻昌合記到新鴻基地產,從年純利幾十萬到年純利近億元,得勝創造了時代的奇跡,同時,為香港的經濟繁榮作出重要的貢獻。 得勝的成功之路充滿傳奇的色彩。他穩健踏實,待人以誠,講求信用;具備敏銳的目光和獨到的投資技巧,尤其是他的“人棄我取”的戰略,善於及時地把握每一個稍縱即逝的機遇,從一個普通商人躍升為“地產大王”。他的資產總值達130億港元,在香港富豪排名榜中,與包玉剛、鄭裕彤三人並列第二位。新鴻基的地產市價總值僅次於長江實業,1972年上市時,市值是1.6億元。現在市值近220億元,膨脹達137倍。 得勝一向愛國愛鄉,大力支持家鄉建設。1982年初,他捐款港幣1000萬元在石岐興建孫中山紀念堂,並捐資擴建華僑中學。為表彰他支持中山建設的重大貢獻,1989年9月16日,中山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予得勝中山市榮譽市民稱號,並由中山市政府頒授“榮譽市民證書”和金鎖匙。[1] 1990年10月底,得勝因心臟衰竭,在香港病逝,終年79歲。 消息傳出後,香港地產、證券界人士深感惋惜。中山市領導專程前往香港,弔唁並慰問郭得勝的親屬。[1][2] 之後,郭得勝的三個兒子共同管理新鴻基地產發展公司。長子郭炳湘生於1948年,擔任香港新鴻基地產發展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全國政協常委、香港地產建設商會主席、香港公益金歷屆董事委員會主席。 二子郭炳江生於1952年,香港新鴻基地產集團有限公司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上海市第九屆政協常委、香港地產建設商會第一副主席、香港公益金董事、香港社會福利政策服務委員會及公開進修大學校董會委員。 三子郭炳聯生於1954年,香港新鴻基地產集團有限公司副主席、新意網集團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 1994年,郭炳湘和弟郭炳江、郭炳聯捐資700萬港元裝修中山市孫中山紀念堂;2003年11月捐資780萬港元、2004年捐資1020萬港元作為中山市孫中山紀念堂專項維護基金;2004年投資兩億港元,在中山城區開發建設奕翠園住宅區。 2004年3月19日,經市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郭炳湘獲授“中山市榮譽市民”稱號。[4] [1]《郭得勝》,載“中山市檔案資訊網",2012年12月14日,http://www.zsda.gov.cn/plus/php_mr_details.php?renid=5398。 [2]林宣:《郭得勝先生事略》,載《中山文史》(第51輯),中山:中山政協,2002,第45-48頁。 [3]李旭昭、馮焯南:《郭得勝先生的創業概況》,載《中山文史》(第13輯),中山:中山政協,1987,第40-42頁。 [4]《郭炳湘》,載“中山市檔案資訊網",2012年12月2日,http://www.zsda.gov.cn/plus/view.php?aid=273445。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