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七年(1881年1月30日─1882年2月17日)路環九澳村民在半山處興建觀音廟一座,於1907年重修。[1]
[1]《新建觀音廟碑記》,轉引自鄭煒明:《葡占氹仔路環碑銘楹匾匯編》,第90—91頁;陳煒恒:《路氹掌故》,第72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光緒七年(1881年1月30日─1882年2月17日)路環九澳村民在半山處興建觀音廟一座,於1907年重修。[1]
[1]《新建觀音廟碑記》,轉引自鄭煒明:《葡占氹仔路環碑銘楹匾匯編》,第90—91頁;陳煒恒:《路氹掌故》,第72頁。
更新日期:2019/01/15
蓮峰廟之天后殿,迺本廟之正座,堂皇寬敞,為全澳各天后殿冠。昔日中國官吏審事處,即林則徐嘗駐節之亭階,亦在殿中。玉階重疊,樑棟縱橫,寶座巍巍,香煙裊裊,兩位金甲神,怒目攘臂,左右分立。威嚴肅穆,雕塑極工。蓋即俗傳之千里眼,順風耳二神將也。據謂天后深居天府,常藉此二神將作耳目,以援助苦難人民。而蓮峰廟碑誌中之《慈護宮序》嘗云:“側聞載貨之舟,當風波震作,輒有祥云覆蓋,赤火駐桅,其舟遂定。”所謂赤火,即天后遣二神將示異云。至於一般中國文獻,對於天後兩神將之靈異事跡,亦有如下之記載:《七修類稿》有云:“明成化間,繪事中陳詢奉命往日本,至大洋,風雨作,將覆舟,禱之,有二紅燈自天而降,遂得泊於島上。若有人告曰,吾輩天妃所遣也。” 《廣輿記》又云:“渡海者若遇怪風,舶將傾覆。當人膜拜天妃號救,輒有神鳥集桅上,其舟則鎮定。”以故昔之航海者,倘遇風雨危急,祈天后。常見雙鳥,或赤火紅燈,駐於桅上,其舟遂安。咸認為是天后救生之信號,亦即千里眼,順風耳二神將化身云。此等傳說,雖屬神話,原不足信者。惟是航海之人,在瀕危沒援之際,篤信天后,奮起精神,終能人事勝天。終而歸功天后,傳成美談。故蓮峰廟天后殿內,並塑此兩神將,實亦有由也。
蓮峰廟之千里眼與順風耳傳説
蓮峰廟正殿空階之一座亭台,原是當年兩廣總督林則徐巡視澳門時,在此傳見葡官之遺跡,蓋林則徐於清朝道光十九年巳亥(一八三九)春蒞粵禁煙,在六月三日焚燬鴉片後,仍恐英人及奸商將煙藏匿澳門,故於七月偕鄧廷楨移駐香山,廿五日由香山到前山,廿六日清晨,統領將備管帶弁兵,由前山整隊出關閘,巡視澳門,檢查華洋戶口,並在蓮峰廟正殿之亭台開堂,傳見葡官,因當時澳門仍受中國管轄也,據林則徐之日記嘗載云:“二十六日巳未,晴,卯刻由前山南行十里,曰蓮花莖,蓋澳門三面當海,北面一山峙於海中,曰蓮花峰,山下長隄一道,北通前山,如蓮莖然,故名。於莖之中間橫築垛成數丈,以界華夷,曰關牐,設弁守之,甫出關牐,則有夷目領夷兵百名迎接,皆夷裝戎服,列隊披執行輿前,奏夷樂導引入澳,過望廈村,有廟曰新廟,祀關聖。先詣神前行香,在廟中傳見夷目,與之語,使通事傳諭,即頒賞夷官色綾,摺扇,茶葉,冰糖四物。夷兵牛羊酒麵,並洋銀四百枚,入三巴門,自北而南,至娘媽角天后前行香,小坐,復歷南環街,由南而北,凡澳內夷樓,大都在目矣。夷人好治宅,重樓疊屋,多至三層,繡闥綠窗,望如金碧,是日無論男婦,皆倚窗填衢而觀……已刻出澳。午,回至前山用飯,飯罷,乃循來時路,向北行四十餘裡,申刻至雍陌,忽遇暴雨,仍憩鄭氏祠,雨後山路難行。輿人不能前進,遂與鄧制軍同住,比豫厚菴由省城來,適亦至此,三人共飯,二鼓後,厚菴另借他祠,一宿,夜雨歇。”林則徐是次親自蒞澳巡視。是其焚燬鴉片後,更徹底進行禁煙工作。其反對外國資本主義,販毒禍害中國之堅勇精神,令人欽敬。其在蓮峰廟駐驛之亭階遺跡,是值得保存紀念者。攷林則徐,字少穆,福建侯官人,生於乾隆五十年乙巳,嘉慶十六年成進士,歷任淮海道,江蘇及陝西按察使,江寧、湖北、河南等地布政使,東河道總督,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等。道光十九年受命欽差大臣,來粵禁煙。旋於七月廿六日蒞澳巡視,卯刻來,巳刻去,匆匆頭尾不過三時辰,在蓮峰廟傳見葡官,能以上國大憲姿態應付外交,甚為得體。其當時情形,可於其上道光皇帝奏摺知之。茲節錄原疏,俾資研究澳門歷史者參攷:“奏為會同巡閱澳門,抽查華夷戶口,傳見西洋夷目,宣示德威,恭摺具奏,仰祈聖鑒事。竊廣東澳門一區,在廣州香山縣之東南……前山寨設有海防同知,暨前山營都司駐劄,再迤南十五裡建有關牐一座,駐兵防守,為扼吭拊背要區。出關即入澳境。溯自前明許西洋人寄駐,歲輸地租銀五百兩……於四月間曾檄委署佛山同知劉開域,署澳門同知蔣立昂,香山縣知縣三福,香山縣縣丞彭邦晦,仿照編查保甲之法,將澳內華民一體按戶編查,毋許遺漏。並督同夷目搜查夷樓,有無存貯鴉片。旋據該員等查明戶口造冊呈送,計華民一千七百七十二戶,男女七千零三十三丁口。西洋人七百二十戶,男女五千六百一十二丁口。英吉利國僦居夷人五十七戶……臣等因驅逐英國住澳奸夷,由省移駐香山,遂於七月廿五日自香山起程,廿六日清晨,統領將備管帶弁兵整隊出關。夷目若澤‧巴蒂斯塔‧德‧米蘭達‧利馬率領夷兵一百名,迎於關下,兵總四人戎服佩刀,夷兵肩鳥槍排列道左,隊內蕃樂齊作。俟臣等輿衛行過,兵總領導夷兵蕃樂隨行。至新廟,夷目若澤‧巴蒂斯塔‧德‧米蘭達‧利馬具手版稟謁。命之進見,該夷免冠曲身,意甚恭謹。臣等宣佈恩威,申明禁令,諭以安份守法,不許存貯禁物,不許狥庇奸夷,上負大皇帝撫綏懷柔至意。該員點頭領會,據向通事聲稱……等語。以手拄額者三,敬謹退出。臣等當即賞以絹扇茶糖等。並頒賞夷兵牛豚麵臘數十事,番銀四百圓,再辭乃受。臣等即入三巴門……經過三巴媽閣南灣各炮台,俱發一十九炮,詢之澳人,稱係該國大禮,以示尊敬,不輕舉行。兵總率領夷兵,送至關閘,始行撤退……臣等巡視澳門之實在情形也……謹合詞恭摺,具奏伏乞皇上聖鑒,訓示。謹奏。”右錄自林文忠公政書卷六:《使粵奏稿》。
林則徐與蓮峰廟
媽祖閣名攷:澳門媽祖閣,實即天后廟也,其門顏不書“天后廟”,而題“媽祖閣”者,蓋亦有由也。溯澳門媽祖閣,原為在澳之閩潮人士所建。因閩潮人士,皆稱天后為“媽祖”,而瓊崖台灣等地,以及南洋羣島一帶之人士亦然。鄭昭之《貢使入朝中國紀行詩》註釋有云:“媽祖,閩潮土語天妃也。自鄭和修祠立碑之後,奉使漂洋者,莫不虔敬天妃。今南洋各地皆有媽祖宮,與大伯公廟同其不衰,又天妃與協天大帝,關壯繆及舟神,皆舶人所崇拜者。凡舶中來往,俱畫夜香火不絕。”於此可見媽祖宮之名,實為粵東沿海及南洋各地所奉行者也。又因閩潮人士以為若遇急難而呼“媽祖”,則靈效立應。趙翼之《陔餘叢攷》有云:“台灣往來,天妃神跡尤著。土人呼為媽祖,倘遇風浪危急,呼媽祖則披髮而來,其效立應。若呼天妃,則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時刻。媽祖云者,蓋閩人在母家之稱也。”所以澳中閩潮人士,欲得神靈,如響斯應,因此榜廟門曰“媽祖閣”。至於澳人習俗,間有不稱其為“媽祖閣”,而呼其為“娘媽廟”者。則因有人傳說:“天妃姓梁”,閩人間有稱天妃為“梁媽”。娘媽廟者梁媽廟之訛也。至於普通人士,多呼媽祖閣為“天后廟”。古書則載稱為“天妃廟”。良以神在宋朝興化間,已有“妃”稱號。至元朝之至元間,加封“天妃”。沿至清朝康熙間,晉封為“普濟天后”。惟道家則稱其為“英烈娘娘”。但未聞有稱之為“娘娘廟”者。
媽祖閣名攷
蓮峰廟外之欄河右傍,尚有一石,平地隆起,渺小不高,殊乏景緻,但當局圍以鐵鏈,伴以蒼松,似甚愛護之者。如斯冥頑蠻石,究何德於人乎?查該石,前面勒一葡國國徽,並刻著“一八四八”數字。舊時之人嘗呼之為“乞兒婆石”,或亦稱之為“亞婆石”。但其形狀不像人樣,直視如公廁耳。蓋昔之遠行者,小解常多即之,後來始嚴禁絕。何以名之?顧名思義,原來昔有一丐婦,常聽此求乞者。事緣公元一八四八年, 葡人兵頭亞馬勒(J.M. F do Amaral)曾將昔日通往關閘之小徑,擴關成為馬路,故於廟傍石上,刻看年份,並葡國徽誌,以作紀念云。聞亞馬勒好馳馬,每於傍晚餘暇,與副官馳騁於此馬路上。時至該石處,常見有一老丐婦,蹲於石前行乞。故亞馬勒定必駐馬石傍,對丐婦稍為施與,例以為常。當一八四九年八月二十二日黃昏,亞馬勒又與其副官萊特二人,照常馳騁於關閘馬路上。當其行近廟前石傍,將錢幣施與丐婦後,方回轡踏沙欲行,忽遇華人刺客七人。為首者姓沈名米字志亮,瞰亞馬勒猝不及防,突出鐮刀,砍落馬下,並從下巴部份,將頭顱割去。其副官萊特亦被餘人圍毆,負傷逃脫。當時只有丐婦在場喚救云。該事件詳載在東華錄之兩廣總督徐廣縉上道光皇帝奏摺,及葡人蒙特托‧地‧朱薩士之《澳門史(Historico Macao)》故今蓮峰廟傍該石,視為歷史遺跡,而南灣之銅馬像,蓋葡人紀念亞馬勒所立也。
蓮峰廟傍刻有葡國盾徽之石塊
蓮峰廟在澳門當年,香火非常鼎盛,以其獨有佛教異跡流傳也。據傳蓮峰廟於清朝光緒初年,擴建闢作禪院時,曾由印度迎回佛舍利子一顆,藏在廟中供奉,作為鎮壓山門之寶,拜澳門別間寺院所能有者。攷舍利子,原為佛教高僧於圓寂火化後,在燼餘中有骨子如五色珠,晶瑩明亮,堅如金石,火不能壞,佛教徒得之,視如拱壁,什襲珍藏,或建塔以供之,為佛門靈物。當時蓮峰廟之主持僧,迎得此佛舍利子,亦嘗造一小型舍利塔以盛之,供諸廟中,後來主持僧老矣,尋且死矣。巳不知其將該舍利子藏之何所,只餘下此小型舍利塔,現尚留存廟內耳。據說,該舍利子乃蓮峰廟至寶,主持僧生前,特將之埋藏廟內,不使人知。並謂將來如有人能發現該舍利者,即該舍利子必能幻成該人相貌,以示將來重興蓮峰廟,必此人也云云。查舍利子一物,在佛教僧人圓寂火葬時,確常有發現,決非握造者。惟一般虛張誇大,說其如何靈異,虛杳無憑,當此科學時代,殊不足置信者也。蓮峰廟更有一傳說,謂昔年嘗有一靈猴,每當僧衆念經時,常來竊聽,故已通靈云。查實該猴,原為某僧所蓄,久經熟習,故縱之後山中,殿前檐角,時見其跡。不知者誤會虛傳,更且故神其說,致流傳開來,比諸馬騮精齊天大聖,謂該猴已有佛性云云。
蓮峰廟之佛教異跡傳説
沙崗地區之連勝馬路,有短垣一列,綠竹出牆,鐵門半開,顏題“竹林”二字,是即竹林寺,又名紫竹林也。小院閒階,既雅而潔;佛堂僧舍,亦精且虔。地雖不廣,境殊清幽。以故法事常開,香煙不輟。致竹林寺原址,本迺澳門之城郊,附郭之墦地。昔者,纍纍青塚,莽莽沙崗,自從同治年間,葡人闢路,遷墳毀骨,建屋成衢。迨至清末,此間有一道觀,名祥雲仙院者,其主持人蔡紫薇已無意潛修,有心相助,知紫竹林慈善會覓地建寺,迺將道觀相讓,玉成善舉,遂成今之竹林寺焉。紫竹林慈善會之創辦人堅性老和尚,原迴廣州華林寺妙證堂僧人,曾作白云莊長老,別號若木山人。精通禪理,欲闡揚佛法,迺獨自來澳,另行籌建竹林寺。當時得澳中善信,如蕭瀛洲、盧廉若、梁裕簡、許尹琴、歐卓羣、陳純甫、鄭心齋、劉吉大等,連堅性老和尚,合共九人,每捐五百元,由文第士律師經手,組織紫林慈善會。於清朝宣統辛亥三年,即公元一九一一年,與蔡紫薇讓得祥雲仙院,稍事修葺擴建,創立竹林寺,而堅性老和尚,遂被推為竹林寺之首任住持。蓋在中國之建築而言,道觀與寺院之型式,均崇尚翬飛鳥革,綠瓦紅牆,無甚差別者。故該寺改建時,只將“祥雲仙院”之匾額除下,易為”紫竹林”三字,便成現狀耳。其道觀時期之門聯:“金天皆化日,玉洞露長春。”現仍在門傍,語氣充滿道教色彩。惟是當時祥雲仙院,只屬孤屋一進,室無傍通。其左右荒鄰,或為野畦,或為菜塘,俱被土霸佔據,堅性老和尚既改建竹林寺後,藉著當地洪恩教頭護法之力,於是築牆圍地,闢苑連雲,佛門為之光大焉。堅性老和尚,精醫眼科,學自陳道人;兼擅丹青,喜附庸風雅,愛交文人畫士。故當時之名畫家羅寶珊氏,與之相交最稔,常寄寓寺中,為之策劃助理該寺。羅寶珊又名寶山,號遊戲山人。曾與當年之馮潤芝、潘達微、何劍士、鄭侶泉、梁覺幻、高劍父、高奇峰兄弟等,創辦《真相畫報》,名重一時。且馮潤芝之哲嗣,亦在竹林寺披薙,法號戒聞,俱善寫人物畫,所以竹林寺內,現尚藏有各人之佳作不鮮。而當時之文人畫士,咸多鶩趨;詩客名僧,常留鴻爪。如當年雪筠為圓晉事,來澳寓竹林寺。《百尺樓詩稿》有詩詠之云:“大教遭時劫,一肩負法來。居停青士宅;淨業白蓮台,僧老常關目;辯多不礙才。圓晉龍象演,相對話黃梅。”又如《微尚齋詩續稿》有《辛未七秩初度竹林寺作》之七言律詩一首云:“蕭寺重來又一時,半天風雨正迷離。劬勞岡極思親日;歌哭無端去國悲。自分浮生老江海;翻成浪跡混華夷。孱年濁世偏多病,冥想空山覓藥師。”案竹林寺內所供奉者,藥王菩薩也。
竹林寺
漁民出海作業,海上風浪難以預測,漁民信奉水神,除了祈求風調雨順,更祈求出海平安、魚蝦大汛。澳門面積雖小,街道卻林立着大大小小與海神有關的廟宇,了解海上信俗,為讀者深入了解澳門的廟宇文化提供了另一個視角。
逐海而居:海上保護神
跡刪迺明末之志士,清初之高僧也。釋名光鷲,後易名成鷲,跡刪是其字耳。是廣東省番禺縣人。俗姓方,原名顓愷,字趾麐,為明朝舉人方國驊之子,生於明季萬歷五年丁丑(一五七七),隆武時補諸生。父殁後,奉母羅浮,躬耕盡孝。當滿清平靖二王入廣州時,督學使者檄諸生,如不到試者,以叛逆論罪,顓愷誓死不赴,遁往鼎湖削髮為僧,一向戎律精嚴,道範高峻。但母殁時,痛哭奔喪,一遵儒禮,雖俗僧譏之弗顧也。平生工詩能文,尤擅草書,一時名公巨鄉皆盛譽之,爭與往還。丁丑夏(一六三七),當移錫望廈觀音堂。在觀音堂曾賦詩《寄東林諸子》云:“但得安居便死心,寫將人物寄東林。蕃童久住諳華語,嬰母初來學鴂音。兩 岸山光涵海鏡,六時鐘韻雜風琴。只愁關禁年年密,未得閒身縱步吟。”又贈劍平上人詩云:“避暑真宜地軸偏,欣將生計在林泉。弟兄聚會惟今日,松竹蔭深異昔年。坐老青山添白髮,吸乾滄海種紅蓮。洛伽此去無多路,門外何須問釣船。”此二詩甚得澳人諷誦。 跡刪晚年,掩關大通寺,致力著述。至康熙元年壬寅(一六六二)迺示寂。時年八十六歲也。遺著有:《咸陟堂文集》十七卷,《詩集》十五卷,《詩文續集》三卷,《鹿湖近草》四卷,《楞嚴經直指》十卷,《金剛經直說》一卷,《道德經直說》二卷,《莊子內篇》一卷,《鼎湖山誌》八卷。現在普濟禪院內,尚藏有其草書條屏,墨潘淋灕,筆意奔放,誠可寶貴之珍物也。
跡刪和尚與普濟禪院
聚龍社,在聚龍通津,迺一具有悠久歷史性之社壇。短垣半壁,圓門一道,內奉社公。攷社公,為古之土神。疏云:“社,五土之神,能生萬物者,以古之大有功者配之。”亦即今之土地。公羊傳註云:“社者,土地之主也。”聚龍社者,即舊日澳門聚龍通津及關前一帶所奉之土地廟也。不知建自何時,大抵迺前明所立。該一帶地區,古稱泗勝坊,為關口出入之孔道,碼頭上落之津梁,人煙稠密, 舖戶櫛比,常時招致火災,蓋舊時救火設備簡陋,只靠多鑿水井耳。清朝嘉慶時, 曾因連年火災,故《香山縣誌》有云:“嘉慶二十四年,海防同知鍾英,以營地關前連歲失火,凡岸上船上不許私搭篷寮,並禁填築海傍官地建屋。”所以聚龍社內,亦曾樹立一碑,載及此事。茲抄錄該“聚龍社碑誌”如左:“泗勝坊,迺闔澳咽喉之地,兼近海隅,舖戶民居甚密。日前失火延燒,皆由無備之故也。茲奉周戎台尊論,闊坊義捐,鰍開舊井,疏通渠道,造碼頭,以便商民,以防火患,共仰戎台愛民若子之心。嗣後碼頭地段,不許擺賣及阻塞侵佔,井傍不得洗身宰狗澣灌一切穢物,致防汲飲,如違禀究。嘉慶二十四年六月;值事:人和當、公和當、同盛當、同茂號、定合號同立。”由聚龍社碑誌,可以知道在清朝嘉慶時,澳門之行政權,尚為中國官吏管轄也。
聚龍社
時間: | 清後期(1845-1911年) |
1881年 | |
1907年 | |
地點: | 路環島--聖方濟各堂區 |
九澳村 | |
關鍵字: | 寺廟 |
資料來源: | 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第四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1907頁 。ISBN 978-7-218-06327-0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t0006342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