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宣統三年(1911年1月31日─1912年1月18日)11月2日,奉孫中山先生之命,由林君複及林警魂[1]主持的澳門同盟會總機關策劃香山起義。林警魂為君複之從兄弟,其與“港澳商人、海外華僑及各省革命黨人,相識甚多”。因此,由他來負責香山起意的經費籌措。當時由於澳門富商陳芳之孫陳永安亦加入同盟會,所以資金問題很快解決。參加策劃香山起意的主要人物包括澳門同盟會主盟人林君複,負責人林警魂,香山同盟會會員鄭彼岸、蕭楚碧、蕭叔鸞、鄭仲超、劉卓堂和東莞的莫紀彭、何振,湖南人任鶴年。香山起意的第一步軍事行動先在小欖爆發。當地紳士何倍樵和綠林李就成、伍順添等人揭櫫義旗,高喊“推倒滿清,有米平吃”,收繳了當地200多個鄉勇的槍械。石岐副將馬德新派黃龍彰率兵百餘入圍捕,而黃龍彰卻被鄭彼岸說服加入同盟會,官兵與同盟會合流。馬德新遂棄石岐奔廣州求援。[2]5日,留在澳門總機關的林君複、莫紀彭、何振和鄭仲超等負責運動駐前山的新軍。前山新軍共約3000人,其軍隊成員年輕,軍官多系陸軍學堂畢業的年輕人,而鄭仲超和何振也是陸軍速成學堂的畢業生,他們與新軍軍官多是同學或相識,新軍中的營長任鶴年思想進步。故到5日時,前山新軍已經和澳門方面聯絡成熟。當天晚上,準備起意的官佐等聚在陳永安之祖居石室內開會。一聲暗號,前山各處遍樹白旗,起意軍即推任鶴年為司令,何振為副司令,兵不血刃即控制前山。新軍在前山起意後,石岐方面並未收到任何消息。澳門同盟分會會長林君複即日兼程趕至石岐,在同盟會機關蕭世冰宅第召開黨人緊急會議,決定石岐於本日起意。下午,隆都谿角鄉、龍聚環鄉、象角鄉、豪吐鄉、坎下鄉、港頭鄉、安堂鄉、申明亭鄉、南文鄉等各鄉團勇共兩三千人,紛紛集合,直趨石岐。各隊伍到達石岐後,先在龍王廟集合,然後分作兩隊,一隊由坎下鄉梁守帶領,由南門入城;一隊由鄭彼岸帶領,從西門入城。當時馬德新已被小欖起意軍捕獲,軍中無主,守城防勇不敢抵抗。縣知事覃壽堃見大勢已去,亦不敢抵抗,因此兩隊人馬未經戰火即安然入城。王作標帶領的縣署親兵隨即反正投入革命隊伍。覃知事交出印信,表示降服。革命軍接受縣印,香山縣城光復。同日,澳門同盟會主盟人林君複及鄭彼岸組織廣東軍民,在司令任鶴年、副司令何振、參謀長莫紀彭率領下,分別由澳門以北的前山出發,配合香山縣城一帶民團改編成的“香軍”,進攻廣州西關一帶。[3]
[1]林警魂,綽號林銷魂,加入同盟會之前為香山縣前山一帶之大盜,是閩潮籍疍民出身。先是在惠州沿海失手殺死敲詐勒索之清廷官兵,後逃至香山,又劫殺唐家灣保安團練一家,遂拉起隊伍成為橫行香山、澳門的大盜。清末時,他在望廈北面的永安圍開設一家“安生攤館”,成為該土匪集團在澳門的安生窩點。金豐居士:《永安圍“安生攤館”》,載《訊報》2007年3月10日。
[2]鄭彼岸等:《香山起義回憶》,載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辛亥革命回憶錄》第2冊,第340頁。
[3]馮自由:《革命逸史》第4集《澳門華僑與革命運動》,第75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