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昌盛 和諧共融─澳門回歸25載”攝影展圖片徵集評審結果出爐!。
>>立即查閱入選名單
是次比賽屬“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2024”之第二部分,參加者需以上述選舉之當選者霍去病的生平、改革事跡、文學作品等為主題,完成專題研習報告並上傳至“澳門記憶”文史網以參賽。
回歸二十五載有獎問答遊戲的得獎結果出爐!每位得獎者可獲 “中西合璧古地圖” 澳門通雙卡套組。澳門記憶團隊已透過得獎者註冊會員時登記之流動電話號碼,以短訊形式發送得獎通知,再次感謝會員們的支持和參與!
>>立即查看得獎名單
天啟元年(1621年1月22日─1622年2月9日)5月13日,去年脫難的“聖巴爾托羅梅烏”號帆船的船員們履行諾言,向澳門奧斯定會的龍嵩堂捐贈了一些錢,由他們代建和管理隱修院。當時約定,若不建造,捐贈取消。捐贈者終生為隱修院的管理人。l4日,澳門主教平托•比埃達德(D. João Pinto da Piedade)批准起造隱修院。由於捐贈錢數不夠,奧斯定會又斥資300帕塔卡用於建設。1622年4月29日正式建成啟用,定名為“法國之岩聖母(Nossa Senhora de Penha da Franca)教堂”。法國之岩聖母信仰在1587年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昂征北時傳入葡萄牙,16世紀末,里斯本市內東部即出現了“法國之岩聖母堂”。至此,法國之岩聖母信仰亦傳入澳門,由於奧斯定會從教宗處獲得“法國之岩聖母”信仰的壟斷權,故所建堂交澳門奧斯定會管理。該堂建於西望洋山山頂,初冠名為“卑拿教堂(Penha Church)”。“卑拿”葡文意為“山岩高崗”。“卑拿教堂”後經修葺,並在大堂屋頂處豎有大理石雕刻的聖母像,故澳人又稱其為“西望洋聖母堂。”這是當時澳門唯一的一座不是由天主教區或天主教教會教士所主持興建的教堂。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9, p.271; Manuel Teixeira, Toponímia de Macau, Vol.1, p.89; 金國平、吳志良:《西望洋外文名稱的由來》,載《東西望洋》,第287—288頁;金豐居士:《西望洋聖母堂,位處天璇麗珠永不衰》,載《新報》2009年5月14日。
順治二年(1645年1月28日─1646年2月15日)4月29日,弘光帝命意大利耶穌會士畢方濟(François Sambiasi)為欽差大臣出使澳門,宣佈開放海禁,允許葡商自由貿易之詔令。其文如下:爾畢生為貴國盡職服務,忠誠謹慎,且精通科學,而今朕命爾為欽差大臣,赴廣東向澳門城的商人開放海禁詔令,安撫眾人,商船可往返,中華賴有供應,人民得以便利,朕發現爾等系……之人,可自由往返貿易,任何人不得阻攔。此事雙方共贏;爾等長居鎮境,並經常在遷貿他國,此已非一朝之事。茲朕廢除海禁,依照律例,所有往來船隻,所裝商品接受檢查,你們追求應得利益,朕亦得便。從今以後,不得受奸人指使,違反律例,不得矇騙稅口,夾帶貨物,收贓,否則將遭懲處。朕之官員應為朕著想,善待番商,中外一體,勿滋事,戒突亂。此詔書下達之時尚未繳納之關稅,特赦免繳。爾等忠誠,中華受益,朕當另行開恩,爾等定不會失望。欽差大臣須謹慎行事,使其知曉朕之旨意。為朕事業之效勞,當得重報。臨行前,弘光帝為畢方濟題詞:“誠於事天,端於修身,信義素孚。弘光歲次乙酉春王吉旦立。” 阿儒達宫圖書館:《耶穌會會士在亞洲》,JA49-V-13fo 381v─386。 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上冊《畢方濟》,第200頁。
清嘉慶元年(1796年2月9日─1797年1月27日)5月13日,葡印總督維嘉•卡布拉爾(Francisco António da Veiga Cabral)關於在澳門居留外國人致澳門議事會函:重申里斯本王室發給本首府關於禁止外國人在澳門居留的命令。此事在貴市議事會於去年12月19日致我的信中亦曾提及,而我的前任亦在1793年4月29日回復貴市議事會時稱,1792年12月29日函時所發佈的命令應全部得以落實執行。如果讓這些外國人在澳門居住,他們帶給澳門居民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為了避免這些危害繼續下去,我特此致函澳門總督,命其盡可能付諸實行我的前任於1793年4月29日寫給議事會信函中最末一段的規定。據此及前述重申的命令,除了現時在澳門的公司商務代表以外,不管何種身份的外國人都不得與土生人士通婚及居留此地。Luís Virgilio de Brito Frazão, História e Desenvolvimento dos Correios e das Telecomunicações de Macau, Vol. 1, p. 32.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2月20日─1834年2月8日)4月29日,澳門第一份不定期中文期刊《雜聞篇》(Tsu-Wan-Pien,“A Miscellaneous Paper”)出版,由馬禮遜編輯,在馬家英式印刷所印刷。該刊共出版了3期,第1期是1833年4月29日,第2期是1833年8月29日,第3期則在1833年10月17日,每期印刷達2萬份。《雜聞篇》比1833年8月1日在廣州創辦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還要早3個月,是中國最早的近代化中文期刊,也是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第一份中文期刊。蘇精:《馬禮遜與中文印刷出版》,第51—53頁;林玉鳳:《鴉片戰爭前的澳門新聞出版事業:1557—1840》,第92頁。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2月20日─1834年2月8日)4月29日,郭實獵牧師在英商威廉·渣甸的率領下,乘坐飛剪船“氣精(Sylph)”號在中國沿海進行了第三次航行後返回澳門。威廉·渣甸,蘇格蘭人,1784年生。原是一名外科醫生,1802年從英國到印度,棄醫從商。1819年他作為一位名叫科瓦斯治(Framjee Cowasjee)的亞美尼亞商人的代理人來到澳門和廣東,與馬格尼亞克公司(Magniac & Co)合作經營鴉片生意。他沒有遵循“港腳商人”生意模式,與有權有勢的華商合作,主要與伍浩官合作,尋求新的貿易和方式。在他的倫敦生意夥伴的幫助下,他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並給當時的對華貿易帶來很大的變化。參閱J.M.Braga, A Seller of“sing-song”, Journal of Oriential Studies, Vol.6, 1961—1964, HKU Press, 1967. Chinese Repository, Vol.2, No.1, p.20; Journals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 1832 & 1833, p.254.
《知新報》第一百一十七期刊登《譯日本竹越君中國人種侵畧世界篇》、《頤和園駐兵》、《漢口市情四則》、《義和團近事彙紀》等文章。《知新報》於1897年2月22日(清光緒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創刊,由康有為籌劃出版、梁啟超兼理筆政、何廷光(字穗田)出資、康廣仁則負責具體運作創辦,該報於維新運動時期所創辦,為維新派在華南地區的重要刊物。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的百日維新失敗後,《知新報》仍繼續出版。1899年7月20日,康有為在加拿大創立保救大清皇帝會後,更將《知新報》與《清議報》定為會報。《知新報》原按上海《時務報》模式創辦,初擬為《廣時務報》。及後經梁啟超斟酌後,才定名《知新報》,報頭使用篆書。其辦報宗旨,正如其創刊文章的「知新報緣起」指出:「不慧於目,不聰於耳,不敏於口,曰盲、聾、啞,是謂三病」而「報者,天下之樞鈴,萬民之喉舌也,得之則通,通之則明,明之則勇,勇之則強,強則政舉而國立,敬修而民智。」《知新報》是澳門第二份中文報紙,翻譯不少西文報刊,錄英、俄、德、法、美、日等各國大事,同時遠銷海外舊金山、悉尼、安南、新加坡等地。設社址於澳門南灣大井頭四號,其後在1900年11月22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十月初一)出版的第129期有遷館告白:從大井頭四號移寓至門牌十九號。初為5日刊,自1897年5月31日(清光緒二十三年五月初一)的出版的第20冊起,改為旬刊 (十日刊),篇幅較前增加一倍;又至1900年2月14日(清光緒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12冊開始,再改為半月刊,每期約60餘頁,冊裝。目前所收集的最後一期是1901年2月3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34冊,是否仍有後續出版的刊冊,有待進一步研究。本會感謝中山大學圖書館的支持,合作將該館珍藏的共134冊《知新報》原件進行電子化,得以在此平台與公眾分享。此外,本會為每期之目錄加設鏈結功能,以便各方讀者閱讀。《知新報》主要撰述和譯者如下:撰述:何樹齡、韓文舉、梁啟超、徐勤、劉楨麟、王覺任、陳繼儼、歐榘甲、康廣仁、黎祖健、麥孟華、林旭、孔昭炎、康有為 英譯:周靈生、盧其昌、陳焯如、甘若雲葡譯:宋次生德譯:沙士日譯:唐振超、山本正義、康同薇
更多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