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2/05/06
“十字雙門雨放晴,晚來無事得閒行,偶從白鴿巢邊過,坐愛牙琴舌撥聲。" “鴨綠鱗鱗細浪輕,垂楊深處釣舟橫,兩三蛋女團圞坐,背指鳳凰山月生。" 以上七言詩兩首,迺清朝嘉慶時,李遐齡之《沙梨頭海邊晚步》,見《勺園詩鈔》。 沙梨頭鄉,在濠鏡墺半島中。初本一漁村也,漁民蛋戶,羣聚而居,以其他瀕鏡海,背枕鳳凰山──俗稱白鴿巢山,便於舟楫寄椗,為墺中最古之鄉村。山麓水湄間,有“永福古社",聞始自宋代云。 自從清朝同治年間,澳葡佔領此地後,築堤闢道,現已洋樓相望,馬路交橫,大異疇昔矣。清季丘逢甲之《澳門雜詩》中,有感而詠之云: “五百年中局屢新,兩朝柔遠暢皇仁。自頒一紙蠲租詔,坐看江山換主人。" “遮天妙手蹙輿圖,誤盡蒼生一字租。前代名臣先鑄錯,莫將失地怨庸奴。" “不是花門也自留,中朝全盛有人憂。當時但笑書生見,非策方今見鹿洲。" “白鴿巢高萬木蒼,沙梨兜擁水雲涼。炎天傾盡麻姑酒,選石來談海種桑。" 攷沙梨兜,蓋蛋民語音,即沙梨頭也。清朝同治元年,沙梨頭鄉尚屬我國官吏統治。該鄉原在舊日澳門城牆外之西北方。夷城由白鴿巢傍而下,橫跨沙梨頭村前至海濱而止,中有閘門一道,與沙梨頭相通,名“沙梨頭門"。迨至同治二年,沙梨頭鄉始被澳葡佔據,將閘門拆毀耳。據祝誌載稱: “夷所居地,兩北枕山,高建圍牆,東南倚水為界。小門三:曰小三巴門,曰花王廟門,曰沙梨頭門。" 又據香山知縣楊文駿《查覆澳門新舊租界情形疏》云: “租界由……三巴門轉北,沿白鴿巢至沙梨頭閘門,向西南至海邊高樓,舊有現成界牆。牆以北為華民村居,牆以南為葡人租地。而水坑尾、三巴門、沙梨頭閘,各門均係同治二年拆毀。"又有云: “查沙梨頭,塔石、沙崗、新橋、石牆街五村,共民房舖户數百家,均係同治二年佔去,添設馬路門牌。" 澳葡自從佔領沙梨頭後,填海築隄,建樓闢路,海傍一帶,成為康莊大道;惟內街則矮屋窄巷,仍如舊村,尚無改變也。沙梨頭區範圍,現案澳葡市政廳所編之《澳門市街名冊》稱:“沙梨頭,此名係指本市界綫不清之一地區。該區係環繞白鴿巢花園東西北三部,北向林茂塘及筷子基南灣伸展,東及東北向新橋及三巴門伸展,西向內港伸展。" 沙梨頭,依山面海,據岸成村。村後山岡,巖石盤屈,林木蔭密,山雖不甚高,約二三十公尺,為村之東面屏障,原名“鳳凰山"。清嘉慶時,李遐齡之《沙梨頭海邊晚步》詩有句云:“背指鳳凰山月生"即指此也。 鳳凰山,在沙梨頭境。自從澳葡富人馬葵士,於其南坡建樓僦居後,蓄鴿以自怡。白鴿千百成羣,朝夕迴翔山間,或棲簷宇,遠望其屋,如鴿巢焉,故時人呼之為白鴿巢,該山亦習稱為白鴿巢山,寖且幾忘其名鳳凰山耳。 相傳明末時,利瑪竇曾在山上建觀星石屋以測天象,今遺跡已不可尋。道光時,澳葡闢此山為白鴿巢公園,又稱賈梅士公園,蓋曾立詩人賈梅士銅像於石洞內,以為紀念也。巖頂昔建一亭,後被沙梨頭村民搗毁。“兩行堂詩鈔"有“庚戍年春日遊鳳凰山白鴿巢"七言絶句一首云: “石屋觀星不可尋,鴿巢亭子蕩無存。詩魔許有微茫感,人亦高呼護國魂。" 鳳凰山上,花木繁生,有一種名鳳凰花,郭沫若之《百花齊放》詩集中,有白話詩一首題《鳳凰花》者,詩云: “我們是大喬木,原名本叫攀霞拿,種在澳門鳳凰山上,故名鳳凰花。 幹和葉都像馬纓花比他更大, 花滿枝頭,周年開放,高攀着雲霞。 花冠五瓣,面紅背黃,湊集在一團,結成長條蒴果每超過一尺有半。清晨迎風暢開,花落後色不凋殘,你看,天上地下真個是緋紅一片。”沙梨頭村前之海灣,原名淺灣,濠鏡墺之北灣迤北。相傳宋朝末年,張世傑奉端宗駐舟淺灣,元兵襲至,鏖戰於此。據“二王紀”稱:“元將劉深攻淺灣,張世傑敗於香山島。”案香山島,即古之濠鏡墺也。淺灣岸邊,鳳凰山麓,有土地廟焉,名勒“永福古社”四字。廟前迴欄石砌,如殿陛制,聞亦迺端宗遺蹟。據“崖山誌”載,端宗遺詔有云:“海桴浮避,澳岸棲存。”是即端宗嘗幸此地無疑;況崖山現有端宗之永福陵,與此處之永福古社之名相同?“大清一統誌”稱:“相傳馬南寶葬端宗於縣南五十里,壽星塘仍稱疑陵。疑陵凡五處,自閩入廣,行宮凡三十餘處。”然則斯地,其爲端宗之疑陵歟?抑爲端宗之行宮歟?只此一疑問耳。永福古社,今人竟奉作土地社公,寶座兩傍,刻有雙聯云:“脤接雄關遠秀,靈敷鏡水長清。”神壇香案,俎豆常馨。每歲二月二日神誕,演戲燒炮,熱鬧非常。昔汪兆鏞有竹枝詞詠沙梨頭土地誕句云:“簫鼓鳴春燈照夜,風光渾已忘居夷。”感慨殊深也!又讀《兩行堂詩鈔》,有“辛亥仲春,過永福古社”七言詩云:“閲歷興亡老社公,曾隨永福表孤忠。傷心近百年間事,盡在胡塵擾攘中。”蓋當時正是蠻夷猾夏之秋也。沙梨頭,既有永福古社之大土地廟,又有沙梨頭街,即石牆街之小土地廟。據“澳門市街名册”稱:“沙梨頭街,又名石牆街,由連勝街之連興街對面起,至石街止,廟宇,有小土地廟。”攷該廟,香火久荒,煙塵寸積,有額題“永戴帡幪”四字。想是昔日漁村時代,蛋民所建者。簷宇矮小,無足道也。古之街坊集議,多擇坊中之廟堂舉行。惟沙梨頭坊則不然,社學一所,坊中有事,聚衆會議於斯;有所爭執,集父老評曲直於斯;閒時,或請宿儒講學於斯;終歲,教子弟誦讀於斯;今則改設沙梨頭坊小學矣,該社學在今麻子街,實迺沙梨頭鄉中,具有長久歷史之鄉公所也。麻子街爲昔日沙梨頭鄉之主要街道,貫通該區南北,據史誌常稱:明清官吏,嘗於其間,設衙置署,寄居宅眷,但百年滄桑,踪跡已不可尋耳。該街舊有閘門,晚間則閂閉以防閑雜;設有更館團練,一夜五更,擊柝巡報,但今俱撤消矣。沙梨頭海邊街,昔日隄道狹窄,店舖成行,多營杉𣛜造船,與及山貨漁具,船艇灣泊於此,橋掟櫛比相望,不失漁村本色。至同治年間,澳葡填海修隄;一九二五年後,更築港闢路,今已成爲繁盛市場矣。昔日沙梨頭隄岸之舖户,多屬造船廠和杉木欄。此等店號之船艇杉排等,皆須藉水流輸送進内者。故多由海邊開一水道流入其場地,舊時海傍沿岸,不少船塢水口,閒時架板橋其上,作爲交通道路,行人由之,車輛由之,習以爲常,無他異也。詎即因此遭遇到清朝同治年間之一場大風災,而釀成澳門亘古未有,溺斃不知多少人命之大慘劇。清朝同治十三年甲戌八月十二日,即公元一八七四年九月廿二日,斯時節近中秋,澳人方興高彩烈,籌備過節。是晚初更,皓月懸空,甫將子夜,天色突變,一場空前未有之猛烈颱風,竟向澳境正襲,水隨風勢,淹浸各街,更因塌屋,引致大火,風火水聯合爲災,居民爲之呼天搶地逃命!住在低窪地帶者,扶老攜幼奔向高地走避。沙梨頭瀕海一帶,水深没脛,且漸有趨漲之勢。附近居民,迫得徹夜逃生。而沙梨頭隄岸爲交通總道,逃難經此者正多,該處有株盛杉舖一所,其門前水道之板橋,因風來水漲,早經漂流失去。是時夜黑天烏,過路者多不察覺,接連失足溺水,雖經店中人大聲疾呼停步,無奈狂風怒吼,叫亦不聞,繼續而來者皆不能倖免。是役溺斃於此者,真不知凡幾!統計該次風災,澳中死人無算,尤以沙梨頭爲最慘,誠屬無妄天災。後來澳中之天主教人士,稱該日爲天災節,每年是日,例必舉行紀念儀式,追悼傷亡云。沙梨頭鄉中各街道,昔日當推麻子街爲最繁盛整潔。石板舖路,磚屋比鄰,自從澳葡佔領後,才改舖石仔路面耳。此間岑樓廣廈,不少爲滿清官吏住眷,如張保仔大屋,迺其中之一也。攷張保仔,爲嘉慶時一名震港粤之大海盗。初本隸屬華南海洋大盗鄭一部下。嘉慶十二年,鄭一遇風溺死,其妻石氏,衆稱爲鄭一嫂,繼爲首領。見張保仔能幹,撥爲副座,分領一部盗艦,稱紅旂艦隊,與郭婆帶之黑旂艦隊,爲鄭一嫂之左右手。及郭婆帶向清朝投降後,張保仔隨亦受撫,以守備起託,官至閩安協副將,因營裘菟於沙梨頭,以安其家眷焉。據《東莞縣誌》紀述兩廣總督百齡招降張保仔之經過稱:“嘉慶十五年二月,海盗張保降。先是石氏見郭婆帶降而得官,迺揚言曰:紅旂亦願降。紫泥巡檢司章予之命周飛熊往問之。周飛熊者,業醫於澳門,知賊情。既見張保,使議舟虎門外沙角以聽命,保許之。予之報總督,總督命予之往探虛實。石氏設酒食相待,予之宿賊船一宵,歸,言賊誠心歸命。制軍再命彭恕往議投降事宜,張保請留船數十,殺賊自贖。予之覆命,總督曰:彼懼我誘降以執之也,吾當親往諭之。使周飛熊先告之。迺駕一舟,偕彭恕章予之直至賊所。賊列船樹旗鳴炮以迎,左右皆失色,總督夷然自若。張保與石氏、鄭邦昌、梁皮保、蕭步鰲等駕長龍出,制軍命之見。保等匍匐登舟乞命。總督限三日條列船艦器械盡數交割,保等唯唯而退。適番舶揚帆入虎沙,賊大驚,謂官軍陰合夷船襲已,遂遁。已而知其誤,石氏欲到省爲質,訴誤遁之故,然後舉家降。予之、飛熊以招降不成懼獲譴,亦往勸之。石氏偕予之到省見制軍,總督迺至香山芙蓉沙受降。令願留者分隸諸將,出海捕盗,不願留者散歸。未幾,餘賊盡平,海氛遂靖。”當年沙梨頭村中之張保仔大屋,雖非巨棟華堂,惟是小園精舍,儼然宦眷,石氏居此。蓋自張保仔及石氏受降後,兩廣總督百齡曾令張保以石氏爲妻室,《香山縣誌》詳記其安撫經過云:“嘉慶十五年四月,賊張保,鄭石氏,簫鷄爛等歸正,總督百齡親蒞香山撫之。是時張保等久居洋面,人衆艱難,鹵潮蝕船,不能修葺。有歸順志,地方吏以兵力不能制,亦遣官諭之,而未信也。湖南人周飛熊者,流寓澳門,與保有舊,請於制府,奉檄往説,保等意決,約會舟邑城南大涌村前,面制府爲信、許之。百齡至香山,駐節豐山書院,司道官,委員至大涌,勒兵其北。賊數日艦泊其南,張保,鄭石氏乘輕舟,堅拓安旗,抵石岐,入見百齡。是夕百齡傳令官軍戒嚴。越日,撫議定,衆頭目冠帶見司道官於舟中。百齡令襲其船及炮没官,賊黨給憑冀歸里,或安插耕作;所掠婦女,戚屬領回;張保授千總銜;鄭石氏故鄭之妻。保,其義子也,令室之;餘多授官者。即檄張保領兵捕餘寇,保誘擒麥有全於儋州,以功擢守備。百齡令知縣彭昭麟,築台大涌海邊,額以‘大德曰生’,記其事於上。”張保仔受撫後,雖營大廈於沙梨頭,但仍不能暖席安居於此,蓋清廷質疑忌之。據《金壺七墨》有云:“張保仔投降後,朝中怕其日久生變,以海洋緝盗責之,張卒以此計,奔走海上而死云。”張保仔原非沙梨頭人,本迺廣東新會江門人氏。單名保,作海盗時,人稱之爲張保仔,及投誠後,更名張寶。初以千總戴罪立功,由守備擢陞澎湖副將,後官至福建閩安協副將,大約在道光二年卒於任。其子亦蔭賞千總銜。兒孫皆落居沙梨頭鄉。張寶所營大屋,延至抗戰時期,因建築原料價漲,遂被拆料零沽,故現已淪爲荒地矣。人事滄桑,可慨也乎!查張保仔之投誠,決非戰敗所致,實緣其同黨郭婆帶先降影響,復因清廷誠意招撫,更得在沙梨頭業醫之周飛熊從中斡旋,所以改邪歸正耳。惟事後,澳葡竟自認説服張保,並曾派出數艘戰船,跟隨清軍協剿,壓迫張保投降,故責清廷在功成後對葡人食言。朱薩士之《澳門史》第十五章詳稱此事,茲節錄其對清廷之責備云:“當張保仔投降後,清廷卻對葡人失信,未能履行當時所訂之聯防海盗協定:給予葡人以澳門之一切權利和利便。即使戰利品亦未獲平分,除阿利鴉加留得張保仔之大炮數尊,送往理斯本作紀念外,餘皆讓廣州擢去;且連答應協助澳門之剿匪軍餉亦不付給。自從一八零四年來,澳門曾爲協助剿滅海盗,裝備四艘戰船,共費去白銀四十八萬零五十兩,迫得由澳門市民負擔。”但據《香山縣誌》則云:“嘉慶六年,雷瓊間海盗滋擾,澳門請備二舶,隨舟師海捕,且以九事乞格外恩。知縣許乃來以其拜制,且挾故要求也,卻之。”又據當時香山知縣許乃來諭澳夷檄有云:“……倘挾此要求,議論不決,則捕盗孔亟,斷難延誤,本縣即督率兵役出洋。内地雄兵巨艦,霧集雲屯,隨處可以調動,毋庸爾夷勞動也。爾夷其熟思之!”以上就是澳葡歷來常稱曾協助中國剿滅海盗有功之一段是非經過。
沙梨頭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2月1日─1566年1月20日)12月至1566年元月間,明代著作名家安徽休寧人葉權遊歷嶺南至澳門,以他親眼所見,記下了定居澳門不久的葡萄牙人的外貌、衣飾、信仰及生活習俗等情況,為澳門開埠初期之歷史留下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廣東軍餉資番舶,開海市,華、夷交易,夷利貨物,無他志,固不為害。乃今數千夷團聚一澳,雄然巨鎮,役使華人妻奴子女。守澳武職及抽分官但以美言獎誘之,使不為異,非能以力鈐束之也。蓋海市當就船上交易,貨完即行,明年又至可也。島中夷屋居者,皆佛郎機人,乃大西洋之一國。其人白皙潔淨,髠髮多髯,鼻隆隆起,眉長而低,眼正碧。頂紅帽,著褲襖,以撒哈喇為之,或用雲彩綢緞鑾梅花八寶之類於其上,皆鮮豔美好。足登革履,俱勾身為便利,以軟皮為指套,套掌上。有時左手持念珠,右拽一杖。天稍寒,則戴氈笠子,披氅衣,如袈裟。富者用紅撒哈喇,以紫剪絨緣領,胸前綴金鎖雜飾,戒指鑲以西洋寶石,香油塗身,腰懸八喇烏,長咫尺,以金銀錯之,其色稍黑,乃匕首有毒者。隨四五黑奴,張朱蓋,持大創棒長劍。劍之鐵軟而可屈,縱則複伸。雖貧賤與群奴服飾,亦不寂寞,唯有喪者衣青長衫,戴青帽,不用他顏色。婦人更潔白,華鬘被首,裹以幅布,或用錦繡,耳綴金環,拽皮履,以大幅布或錦繡從頂上披下拖地,止露其面,雜佩珊珊。男子以除帽半跪為禮,婦人如中國萬福。事佛尤謹,番書旁行,捲舌鳥語,三五日一至禮拜寺,番僧為說因果,或坐或起,或立或依,移時,有垂涕歎息者。其所事神像,中懸一檀香雕赤身男子,長六七寸,撐掛四肢,釘著手足,雲是其先祖為惡而遭此苦,此必其上世假是以化愚俗而遏其兇暴之氣者也。下設木屏,九格,上三格有如老子像者,中三格是其先祖初生其母撫育之狀。下三格乃其夫婦室家之態,一美婦人俯抱裸男子不知何謂。通事為餘言不了了。其畫似隔玻璃,高下凸凹,面目眉宇如生人,島中人咸言是畫。餘細觀類刻塑者,以玻璃障之,故似畫而作濛濛色,若畫安能有此混成哉!其屋室四面板壁,從脊下出,地藉軟草,坐胡床及凳。火食,飲西洋酒,味醇濃,注玻璃杯中,色若琥珀,無匙箸,用西洋布方尺許,置小刀其上,人一事手割食之。以瓦壺盥沐,水瀉下不更濯。役使黑鬼。此國人貧,多為佛郎機奴,貌兇惡,須虬旋類胡羊毛,肌膚如墨,足趾踈麗長大者殊可畏。海水苦惡,中國人溺,須臾即死,黑鬼能鎮日坐水底,取墮物如拾諸陸。元時仕宦家所用黑廝,國初西域進黑奴三百人,疑是此類。亦有婦人攜來在島,色如男子,額上施朱,更醜陋無恥,然頗能與中國交易。日餘在番人家,見六七歲小兒啼哭,餘問通事,番人所生耶?曰:“非。是今年人從東莞拐來賣者,思父母哭耳。”番人多者養五六人,女子多者十餘人,俱此類也。男子衣服如其狀,女子總髪垂後,裹以白布,上衣西洋布單衫,下以布橫圍,無內衣,赤腳,時十二月甚寒,亦止衣此。島中男女為夷僕妾,何下千數,悉中國良家子,可恨可歎。葉權當為內地文人第一個遊歷澳門且留下記錄者,其對澳門葡人的外形、衣著、佩飾、禮儀、風俗、飲食及宗教情況的描述,給我們留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國人眼中較為完整的葡萄牙人形象。“八喇烏”,為葡語parao之對譯。Parao源自馬來語párang,其義為短刀、砍刀,如今通譯為“馬來刀”。見金國平、吳志良:《東西望洋》,第363頁。明人稱澳門葡人之教堂,均以佛教之寺、廟等詞稱之。葉權:《賢博篇》之附錄《遊嶺南記》。
明代著作名家葉權遊至澳門
清光緒元年(1875年2月6日─1876年1月25日)3月11日,路環、氹仔統領馬丁斯.馬德拉中尉(João Procópio Martins Madeira)報告稱:“氹仔炮台對面是小橫琴島,那裡有三個村子,小橫琴村、夏灣村和石嶺村。儘管這些村子擁有漁網、蠔場和許多捕魚捉蟹的小船,並且在漲潮時將柴草運出小橫琴島,但他們並不向政府納稅。我曾走訪過一個村子,派人叫來一位擔任小橫琴村“地保”的老華人業主,得知1850年6月24日美士基打中校任命他為“地保”,從那時起再未委任過其他人。但這種任命根本無用,因為村民完全不理會這種權威,甚麼也不向其繳納。根據這種情況,我收回了該“地保”的委任狀,並派人通知所有主要村民到本據點來,命令他們應該選出“地保”並從今年起要繳納“什一稅”。於是他們選出一位叫“阿貴”的人做“地保”,我發給他委任狀,由他負責收“什一稅”。他繳納了本年第一季度的稅款9.5元。如果讓小橫琴村的居民免於因無人過問而經常遭受劫掠,那麼這個村子就會變得很重要,就有可能在其大片土地上出現商鋪和船棧。然而只要3名士兵和1名下士就已足夠,村民們也十分渴望得到發展。我認為很快就會有成效,待時機成熟就可去收繳法律規定應繳納的稅項。如果結果並非理想,亦損失很小,因為所建房屋可給亦由我任命的村中民防隊員駐守。”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99-120頁。Manuel Teixeira, Taipa e Coloane, pp. 23—24.
路環、氹仔統領擬在小橫琴島設民防隊及徵稅
“沙岡應解憶荒蕪,前輩惟聞説鏡湖。月風不知人事變,可憐還認舊輿圖!”“三巴門外塚纍纍,雄鬼喧呼去不回。並向夜台傳露布,任教白骨盡成灰。”爲《兩行堂詩鈔》中“庚戌清明出三巴門外經沙岡舊地有感而作”之七言詩二首也。沙岡,在濠鏡墺中,大炮台西北之一帶地區。由夷城之三巴門外起,沿連勝街、鏡湖醫院、連勝馬路、而至三盞燈附近,北對望廈,東連塔石,西與新橋接壤,是爲原來沙岡舊區。攷沙岡原爲澳門城門外之墦坵,黃沙漠漠,荒塚纍纍,於白楊衰草之間,岡陵起伏,因此稱爲“沙岡”。蓋迺昔日之叢葬義地,有如昔之關閘沙然。沙岡既在三巴門外,實屬我國領土。自從清朝同治二年,始被澳葡佔領,毁墳滅骨,建屋開路,改作民居耳。據《梁燕孫年譜》載稱:“同治二年,葡人佔沙岡,建築馬路。”沙岡既被併入澳門市區後,今成十里洋場矣。案《澳門市街名册》劃分該區云:“沙岡:此名係指本市二小區,位置在羅白沙街,連勝馬路,柯高馬路,及罅些喇提督大馬路之間。現屬新橋區,此名漸不爲人用。”沙岡義地,本迺澳中平民身後之埋葬處。顧初時澳中人口有限,富者自置山地,毋須埋葬於斯,所以沙岡雖小,而墳墓尚不甚密,只不過荒塚落漠,殘碣蕭疏而已。惟自從同治十三年八月十二夜,澳門經過一場大風災,遭難者無算,事後撿拾水上浮屍,路中遺骸,皆掩埋於此,沙岡遂有墳滿之象。聞是役也,迺一八七四年九月廿二日晚,風狂水漲,沙梨頭海邊溺人最多,猶幸花王堂適遇祝融,火光燭天,照耀該區,庶拯回不少路人性命耳。現在花王堂門之石碑,尚勒有:“一八七四年重燬於火”(De Novo lncEndiada 1874)等西文。至今天主教人士,每年是日定必舉行巡遊紀念,稱是日爲“天災節”云。光緒十四年時,澳門境内,曾遇鼠疫流行,死人更多,皆叢葬於沙岡。斯時沙岡墳地,早已葬滿,迫得重叠,堆積如岡,連綿起伏,真一片觸目傷心之象也。及至光緒三十一年後,澳葡實行遷墳拓地,修路建屋,將沙岡改爲今日之住宅區焉。猶憶當年尚餘無主孤墳八十二穴,澳葡將其移葬於黑沙環觀音堂之後山處,後又開山取泥,迺由澳門水陸超幽會將其骸骨合營一塚,葬於觀音堂後園山上,以迄於今也。昔日澳城,以三巴門爲出入門户,三巴門外即爲沙崗。沙岡原有一條沙路,直通蓮花逕,爲澳門與中國各地之交通總道。明末清初,中國官吏巡視澳門,必由沙岡入澳,故澳葡官兵,均列隊迎於三巴門外之沙岡道上。據《澳門紀略》記稱:“凡天朝官如澳,澳判事官以降,皆迎於三巴門外。三巴礮台燃大礮,番兵肅隊,一人鳴鼓,一人颭旗,隊長爲帕首革袴狀,舞槍前導;及送亦如之。”迨至清朝道光二十九年,龍田村民沈米,沮殺澳葡兵頭亞馬勒後,澳葡軍曹未士基打,竟帶兵突出三巴門外,經沙岡直撲蓮花逕,將古關閘佔領。後據《香山縣誌》稱:“同治二年,葡人强佔沙岡塔石。”又稱:“同治十三年,葡人因租界齟齬,乘間闖入,拆毁關閘泛牆,改設捕房,另立大關閘。由三巴門以北至舊關閘,均認爲葡界。”又稱:“光緒三十一年,葡人平毁沙岡塔石等處墳墓,投無主遺骸於海。”統觀以上所述,澳葡以清朝官吏節節退讓,而其連續得手,故將開闢沙岡之馬路,改名爲“連勝街”。及“連勝馬路”焉。清朝同治年間,澳葡佔領沙岡時,三巴門外一帶,尚屬郊野地區,荒煙蔓草,杳無人居者。迨至同治九年,澳葡公物會才有批准華人請建醫院於三巴門外荒地之佈告。翌年,澳紳王祿、曹有、沈旺及德豐等,向澳葡公物會辦理領取醫院地址立契手續,以後經之營之,至同治十二年癸酉,鏡湖醫院始行築成開幕焉。嗣是三巴門外至鏡湖醫院一帶,始漸有人建屋居住。光緒中葉,成立三巴門街坊會。因鼠疫流行,曾舉行迎神保安,更發起籌建包公廟等一列廟宇,於是該坊日漸成爲澳門廓外之平民住宅區矣。 惟鏡湖醫院以北之義地,仍屬茺塚纍纍,故醫院之傍,築有長亭,俾扶殯送喪者,可以在此祭餞也,今則改爲門診贈醫處。其側之鏡湖馬路,舊日有陰陽路之稱,蓋逾此則爲墓地。每屆日暮或陰雨時候,輒覺暮氣陰森,無人敢經此路者。一九一九年左右,澳葡當局拓展該區。遷救火局於此,修路政,建新樓,並規劃三盞燈附近之各馬路線,以三盞燈爲中心,四通八達。聞三盞燈處,澳葡擬立亞利鴉架銅像,故該處有一馬路名爲亞利鴉架街,藉以紀念當年之澳葡領袖亞利鴉架氏云。昔日沙岡義地,在連勝馬路段内,墳墓叢密。至光緒卅年以後,澳葡禁止喪者再事營葬,尋且勒令已葬者遷徙,無主荒塚則毁墳棄骨,鏟平岡坵,改建成無數小屋,縱橫行列,儼然爲一平民區。其中分爲數條街道,有名“義字街”者,即義地之謂也;又有名“盧九街”者,紀念盧九曾襄其事也。攷盧九迺當年澳中富户,曾承投得澳門第一屆賭餉。按《新會潮蓮蘆鞭盧氏族譜》記載云﹕“盧九,行三,字育諾,號焯之。妻妾九人,生十七子。授監運使銜,賞戴花翎,二品頂戴,廣西特用道,叠封文林郎,誥授中議大夫。曾四次捐助盧氏鄉中平糶,改建名宦家廟,捐資三萬餘元,連年捐助義學。”又云﹕“焯之以寨畯起家,憫貧民不識字者多苦,迺於光緒廿二年丙申,捐貲延師義學兩所於鄉中。……迨光緒廿九年癸卯,焯之又思推愛於一鄉,擴充規模,增爲四區。……焯之又慮無監學者,則收效尚少,迺委族姪之經理。其教法注重認字解書,務使學童速通文義,故就學未久,輒能作淺白信札,歲時考校,勸而誘掖之。如是兩年,戴義頌聲四起。卅一年乙己,以節省經費,故只設本鄉二所。……卅三年丁未,又裁爲一區。是歲,焯之卒。”由是推知盧九死於光緒卅三年。聞其生前,嘗在廣州承辦闈姓等賭博,以餉項事發,畏罪自縊於澳寓,遺資甚豐,在澳中稱爲一時首富云。
沙岡
民國十年(1921年1月1日─1921年12月31日)1912─1921年10年間,澳門道路有較大改進和增加。華人城區開闢街道,舊城牆外的沼澤地已鋪成平地並在上面建起房屋和街衢。總計已建成長約20英里公路,其中大多數為優質水泥路面,供汽車通行。莫世祥等編譯:《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1887─1946)》,第106頁。
華人城區開闢街道,澳門道路有較大改進
清光緒元年(1875年2月6日─1876年1月25日)3月18日,就日前路環、氹仔統領馬丁斯.馬德拉中尉(João Procópio Martins Madeira)提交的報告,提及計劃在小橫琴島設民防隊及徵稅一事,澳門總督通過其輔政司馬些度作出答覆:“總督閣下十分滿意地看到您為使小橫琴、夏灣和石嶺三個村的居民開始向財政署繳納“什一稅”所做的努力。雖然眼下這些稅收效果微不足道,但無論如何會因此而消弱他們對我們主權的漠視,這是至關重要的。總督同意您對上述村莊“地保”的任命。關於在那裡建一房屋駐紮一支小分隊之事,閣下認為最好暫時不做為妥,因為在與主權有關的談判中需要在某種程度上採取極其謹慎的態度,要一點一點地去獲取利益,而不是使用可能會引起中國當局注意的如此明顯方式。您可以在島上組織一支在所謂“地保”領導下由該幾個村中服從當局的人組成的小型民防隊。這才是目前可以做的事。”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99-120頁。Manuel Teixeira, Taipa e Coloane, pp. 23—24.
總督建議路氹統領謹慎處理小橫琴島事務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