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鏡湖醫院籌募經費,南通銀行積極響應大力支持。當年南通銀行致鏡湖醫院函件。
註:澳門南通銀行1950年6月21日成立,1987年元旦正名為“中國銀行澳門分行”。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3
1954年鏡湖醫院籌募經費,南通銀行積極響應大力支持。當年南通銀行致鏡湖醫院函件。
註:澳門南通銀行1950年6月21日成立,1987年元旦正名為“中國銀行澳門分行”。
更新日期:2019/11/13
“日據時期,廣東、香港的一些著名品牌都紛紛將藥廠轉移來到澳門,有流傳到如今的著名藥品品牌,就是那些避難到澳門的藥廠,當年日據時期在澳門所創立研發出來的。比如至今仍暢銷港澳和國內外的京都念慈庵川貝枇杷膏,就是當年在新馬路噴水池附近的藥廠生產的;再比如胃仙U,是當年日本在澳門開設的藥廠生產的,後來轉移到香港,至今仍然暢銷不衰;再比如我們澳門人更加熟悉的幸福傷風素系列,當年也是澳門的藥廠生產,後來再將藥廠搬到香港,如今已經成為了香港人消費最多,也是最耳熟能詳的藥品之一。所以,澳門的製藥業,特別中藥業盛極一時。”
見證澳門中藥業百年興衰
在《澳門流動小販》明信片第一輯中,見到《草藥小販》及《跌打醫生》兩幀老照片,引起我一些模糊的回憶。街頭賣藥在數十年前仍很流行,晚上常見在康公廟前地、司打口前地及南灣等處大笪地開設攤檔。江湖賣藥師父與幾個伙計開檔,燃點大光燈,敲鑼打鼓,表演武術及“心口碎大石”、劈磚等硬氣功,有聲有勢,吸引觀眾圍觀,頗為熱鬧。演出至高潮時,就開始售賣膏丹丸散之類醫治跌打刀傷藥物,師父在介紹藥物時,伙計在旁和應,大力推銷,雖然圍觀者眾,但購藥者寥寥。一般跌打藥攤檔較為簡單,檔主單人匹馬走江湖,揹着一個大藥箱,選定熱鬧街道,就地開檔,在地上鋪一塊寫有藥名藥效的白布,放置藥物,靜待客人光顧,檔主還會替人診病。售賣蛇藥的攤檔也無助手,檔主用布袋盛載幾條蛇,開檔時將蛇拉出布袋,讓牠在地上爬行,作為生招牌,途人好奇地駐足觀看,聽着檔主介紹蛇藥好處。不過,售賣春藥的,多是晚上在街上開檔,檔口簡陋,在地上鋪了一小塊紅布,上置火水燈及數小瓶藥物,檔主揚言自誇藥效神奇,途人多是匆匆而過,檔口冷清,偶爾有人上前與檔主交談、購藥。藥物中以售賣草藥較多,除店舖外,還有流動攤檔,檔主熟悉藥性,自採生草藥擺賣,掙錢謀生;有的還懂得一點醫術,替人診病。其中乾草藥檔攤,除了自製藥油供銷外,還陳列各種乾草藥,在藥草上加上藥名、藥效的簡單標籤。隨着時代變遷,西醫藥普及應用和當局管制藥物,江湖賣藥及草藥攤檔逐漸消失,今已鮮見了。
從賣藥老照片說起
康熙十三年(1674年2月6日-1675年1月25日)3月27日,方濟各會中國教區會長文度辣神父在澳門寫信給在馬尼拉的塞巴斯蒂昂·羅德里格斯(Sebastião Rodrigues)神父稱:“艾腦爵神父和方濟各會傳教士、聖家辣修道院的修女一起,堅守貧困,堅持醫療工作。我要不是有病在身,也想和他們一起參加救助工作;因為這裡的醫生醫療方法極不科學。”。Manuel Teixeira, Macau e n Sua Diocese, Vol. 3, p. 495.
文度辣神父匯報澳門的醫療工作
時間: | 建國之後(1949-1999年) |
1954年07月02日 | |
1950年06月21日 | |
1987年 | |
關鍵字: | 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 |
鏡湖醫院 | |
南通銀行 | |
中國銀行澳門分行 | |
捐款 |
資料來源: | 廖澤雲主編:《鏡湖春秋文物集Ⅱ》,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2011,第383頁。 |
著作財產權人: | 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 |
權限範圍: | 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系列: | 鏡湖春秋文物集——抗戰時期的後勤支援工作 |
語種: | 中文 |
資料類型: | 圖片 |
印章 | |
信函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4440x5733, 34.58MB |
登錄號碼: | p0010038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