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医疗卫生的历史源远流长。澳门署理主教贾耐劳(Leitão, D. Belchior Carneiro, S.J.)在1569年成立仁慈堂,负责慈善救济的工作,而仁慈堂又设立圣辣非医院(Hospital de S. Rafael,初名为济贫医院,华人俗称“医人庙”、“白马行医院”)和拉匝禄麻风病院,为本地最早医疗机构,为患病的水手和居民提供照顾。另外,16世纪末至18世纪之间,圣保禄神学院及澳门方济各会也设有医疗室和药房,为居澳葡人提供医疗服务。不过,由于在远东的西医甚少,加上他们的技术有限,因此不论华人或洋人更多选择中医。
19世纪中叶,随着澳门人口增长,本地的医疗需求相应提升。1856年,新的军人医院(武营医院)落成,并于1874年改建为圣雅努阿里奥(São Januário)军人医院,因位于若宪山山顶而被称为“山顶医院”,1937年为纪念医院的创建人而改名为仁伯爵医院,并逐步变成今天的现代化医院。1871年,澳门华商设立镜湖医院,是为澳门第一所华人医院,早期的医院为一座医庙,向居民提供传统中医治疗外,亦积极投入本地的慈善事业,直到1892年医院才开始西医服务,而首位华人西医为孙中山。经历多次改建后,该医院已经成为一所现代化的医院。
1676年,澳葡议事会首次聘请世俗医生为市民服务,1723年,澳门聘用“政府医生”的制度正式确立,直至1844年澳葡政府设立“太医局”,以处理本地的医疗和卫生事务,标志著澳门医疗系统的正式确立。部门其后演变为“卫生司”,回归后改为“卫生局”,其职责是通过协调公共和私人卫生机构人员的工作,以及提供澳门居民福利所需的初级卫生保健和专科卫生护理服务,执行推广医疗保健和疾病预防的任务,辖下机构包括仁伯爵综合医院、各区卫生中心、捐血中心、公共卫生化验所等。除了公营体系之外,澳门也有同善堂、坊会和慈善机构设立诊所和医务所,提供传统中医或西医治疗。
参考资料:
阿马罗(Ana Maria Amaro):《澳门医学:名医、药房、流行病及医务治疗》,吴志良、金国平、汤开建主编:《澳门史新编》(第三册),澳门基金会,2008年。
汤开建:《天朝异化之角──16-19世纪西洋文明在澳门》(上卷),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
吴玉娴:《澳门医疗的形成、发展与“近代化”:1557-1900》,澳门大学博士论文,2016年。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局网:https://www.ssm.gov.mo/por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