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民國八年(1919年1月1日-1919年12月31日)5月16日,澳門政府在港務局成立海事博物館,創建人為海軍上將卡爾莫納(Artur Leonel Barbosa Carmona)。該博物館內存放著當地漁船和商船的珍貴模型等物品,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幸被毀。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128頁;Rui Brito Peixoto, Macau's Maritime Museum, in Review of Culture, №. 3, 1987.
澳門政府在港務局成立海事博物館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1日─1927年12月31日) 9月,《真理》周刊第一期報導:“人們已經開始向博物院和圖書館贈書,那些刻有歷史文獻、軍械圖形和皇室徽章及其他內容的碑石在博物院技術負責人之一高美士的指導下放置在市政廳前廳。”不久,在市政廳第一層的幾個廳堂內開始放置圖書館設施。市政廳機構遷往郵政局,而郵政局則遷往澳督府內的某一附屬建築物內。文德泉:《從“澳門人圖書館”到“國立圖書館”》,載《文化雜志》第3期,1987年。
《真理》週刊第一期報導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1日─1927年12月31日) 8月19日,《祖國周報》第632號報導:“爲了挽救保存分散在許多團體的澳門歷史文學財富,市政廳同意提供幾個廳堂作博物院和圖書館。”
《祖國週報》第632號報導
民國二十五年 (1936年1月1日-1936年12月31日)12月12日,賈梅士人種商業博物館遷入聖珊澤宮。該博物館建於1926年,目的是建立一個商業性的陳列窗,以陳列葡萄牙及其殖民地,特別是澳門和帝汶的產品,它包括一個殖民地博物館組,並增加了漁業委員會的標本收藏品。兩年後,博物以月租1000澳門元租下仁慈堂彩票公司廢棄的大廳作為陳列處,直至1936年。羅伊佩、杜基石編著:《聖珊澤》,第31頁。
賈梅士人種商業博物館遷入聖珊澤宮
具有四百多年歷史的玫瑰堂,經過三年大修後,於一九九七年十一月間重開,教堂內外煥然一新。其左側的一幢四層高鐘樓,由有關當局耗資六十萬元修葺,闢為“聖物寶庫”,陳列宗教藝術品,與敎堂同時開放,讓公眾參觀。“聖物寶庫”保留原來鐘樓的木質結構,與教堂建築風格協調。入口是一道長廊,圓拱窗框,安裝鐵欄,頗具歐陸修院色彩;除地下大廳及四樓鐘樓外,二、三樓為陳列室,充滿濃厚宗教氣氛。寶庫內珍藏二百多件宗教文物,種類繁多,材料有金、銀、銅、木及象牙等,製作精巧;聖像也有木雕和石膏製品,形態逼真,其中一具彩色木雕耶穌,像人一般高度,四肢軀體,肌理畢現,栩栩如生;油畫作品,均具歷史性;也有中國絲綢縫製的祭衣,工精料美。這些展品,除了該堂的藏品外,還有來自其他教堂及社會人士捐贈的。遺憾的是二零零零年七月間遇盜,失去價值不菲的念珠四串,其中一串是十九世紀以金絲編織而成的玫瑰聖母念珠,餘三串為二十世紀產品。在二樓特闢一室,以圖片、繪畫及文字介紹玫瑰堂最近一次耗資一千一百萬元大修過程,從中了解這座教堂的歷史和建築結構。敎堂雖在“聖物寶庫”外,但本身也是一件巨大的“展品”。頂樓擺設兩座大鐘,分別是一八零七年和一八二五年鑄造。“聖物寶庫”藏品比“大三巴宗教博物館”豐富,透過這些文物展品,可以了解天主敎在澳門發展的歷史。
玫瑰堂“聖物寶庫”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