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挺,原名葉洵,字希夷,祖籍廣東省興寧市合水鎮,生於廣東省惠陽縣秋長鎮周田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2]無產階級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之一。 兄弟姐妹十個,生活十分清苦。葉自小聰明伶俐,勤奮好學,在村裡跟騰雲私塾先生學習時,開始接受民族主義思想的教育。他16歲時,考入廣州黃埔陸軍小學第七期,後進入湖北陸軍第二學校學習。1916年,因成績優異,他被保送入當時中國最高的軍事學府——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工兵科學習,從此踏上了職業軍人的生涯。當時,他非常喜歡閱讀由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誌。 1917年冬,葉參加由孫中山在福建漳州組建的援閩粵軍,成為孫中山的忠實追隨者。 1921年,葉被任命為孫中山大元帥府警衛團第二營營長。1922年6月16日凌晨,廣東軍閥陳炯明命令部隊圍攻總統府,發動叛亂,孫中山因事先得到情報得以秘密離開,但已懷孕的夫人宋慶齡卻被叛軍包圍在廣州粵秀樓。葉冒著生命危險,掩護宋慶齡從叛軍的重圍中脫險,登上“永豐”號艦與孫中山會合。宋慶齡因驚嚇不幸流產,但葉的英勇和忠誠,卻贏得孫中山和宋慶齡的讚賞和感激。 1924年,在孫中山的推薦下,葉作為第一個國民黨黨員,前往莫斯科東方大學進修,翌年春天,轉入蘇聯紅軍學校中國班深造。他很快接受共產主義思想,10月,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9月,因要參與組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葉回到廣東。期間,他認識了廣東省立執信女子中學高材生、17歲少女李秀文。 李秀文生於1907年,比葉小11歲,祖籍廣東東莞,定居澳門。其父李少村是一位開明紳士,賢達愛國,家境較富裕,在父親和時代的影響下,開朗大方的李秀文非常關心時事,經常閱讀一些進步文章。 葉有一位同事住在李家對面,他每次到同事家的時候,碰到李秀文的弟弟在街上玩。葉很喜歡小孩,常跟李秀文的弟弟玩,一來二往,認識了李秀文。談婚論嫁時,李家說,你是一個窮光蛋,還沒當上團長,不可能娶到我的女兒。你當團長以後,就可以跟我的女兒結婚了。 1926年2月,葉和李秀文在廣東肇慶一棟臨湖的別墅裡舉行婚禮,證婚人是當時高要縣長,男方主婚人是葉的堂兄,女方主婚人是李少村,司儀由獨立團團部一位副官擔任,婚禮十分簡單,連樂隊也沒有請,參加人員只有雙方的親朋好友,宴會也很簡單,甚至還不如其他部隊一個連長的婚禮。 此時的葉已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團長。獨立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支武裝力量,骨幹成員多為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閱江樓就是當年獨立團團部所在地。 1926年5月1日,葉新婚還不滿三個月,他率領獨立團作為北伐先遣隊,從肇慶經韶關挺進湖南,揭開北伐戰爭的序幕。北伐戰爭中,葉的獨立團在武漢週邊的汀泗橋、賀勝橋擊潰了吳佩孚主力,為北伐軍佔領武漢三鎮立下了頭功。 獨立團英勇善戰,紀律嚴明,受到百姓們的愛戴和讚揚,為第四軍贏得“鐵軍”的稱號。葉被譽為“北伐名將”,並被國民政府破格從團長提升為少將。 1927年8月1日,葉率部參加南昌起義。同年12月11日,他作為軍事總指揮參與領導“廣州起義”。因敵強我弱,“廣州起義”失敗。因此,葉受到李立三、王明等人片面指責和處分,他十分委屈和壓抑,國民黨大肆搜捕,使他不得不避走香港。 後來,葉輾轉逃到澳門,與妻子李秀文和剛出生不久的兒子見面。 “南昌起義”失敗後,在中共地下黨安排下,葉來到澳門探親隱蔽。在一座兩層樓的房子裡,他生活了九年多,當時一家人住在樓上的三個房間裡,岳父、岳母住在樓下。當年孩子們出生後一滿月,李秀文就把他們交給母親和奶媽撫養,孩子長大後會被送到離家只有幾十米遠的幼稚園或小學裡去上學。澳門的安寧生活,卻無法平復“廣州起義”之後葉內心的苦悶和彷徨,共產國際的投訴無門和國民黨的通緝令,使他內外交困。 1928年秋,葉負氣出走德國,前往嚮往已久的馬克思故鄉。他和妻子李秀文帶著不滿一歲的兒子輾轉於柏林、維也納、巴黎之間,曾經叱吒風雲的將軍只能靠開飯館,賣豆芽、豆腐為生。在艱辛的歲月裡,宋慶齡等人接濟使葉一次次渡過了難關。遠離祖國和黨組織的鬱悶,卻時時困擾著一心報國的葉,在德國幾年裡,他潛心攻讀軍事工程學和軍事化學領域的大量著作,期待將來能有機會報效祖國。 1931年,日寇佔領東三省的消息,令葉悲憤不已,他再也按捺不住對苦難祖國的思念之情,1932年離開歐洲,舉家回到澳門。 葉回到澳門後,因沒有穩定的工作,一家人生活仍十分清貧,主要靠岳父李少村和一些以前在共產黨、國民黨裡結識的老朋友接濟度日,有時甚至要借債度日。但與異國的流亡生活相比,澳門有著更多的親情和寧靜,家裡先後有六個孩子出生,儘管日子拮据,但這段日子成為葉坎坷人生中最安定的日子。 葉非常疼愛自己的孩子,給他們講故事,教他們看圖識字,帶他們去釣魚;通過言傳身教,要求孩子要好學上進,不要怕吃苦;誰不愛學習,誰耍嬌氣,都會受到批評,但他從來不板面孔訓斥人。從德國回來時,愛好攝影的他買了一架萊卡相機。空閒時,他帶著孩子們外出遊玩,給他們照相,帶他們去游泳。 葉失去與共產黨的聯繫,只得暫居澳門,等待機遇,他常常閱讀、研究那套在德國省吃儉用買回來的德文百科全書。期間,陳誠、陳濟棠等國民黨高級將領得知他回到澳門,紛紛以同窗或老友的身份聯繫他,邀他前去“協力共事”,並許以高官厚祿。但葉明白,他們不是擁蔣剿共,就是武裝割據,一概予以回絕。 1935年中秋節前幾天,中共中央特派員潘漢年在香港彌敦酒店約見了葉,葉驚喜地看到北伐時的老戰友、廣東同鄉柯麟。從此,葉一家人和柯麟結下了不解之緣。[1] 潘漢年告訴葉說,中共將從推翻國民黨統治轉變為聯合國民黨抗日,從反蔣抗日改為逼蔣抗日、聯蔣抗日。他誠摯地希望葉能夠運用他在國民黨軍隊將領中的影響力,促進團結抗日的目標早日實現。同時,他希望葉在反蔣的兩廣等地方實力派中做一些工作,使他們能夠同意聯蔣抗日。 葉完全同意中共的政策主張,並愉快地接受潘漢年的建議。之後,葉心情舒暢,情緒很高,遇到熟人高興地說:“我現在好了,和那邊(指中共)聯繫上了,再也不是孤家寡人了!” 按照潘漢年傳達的團結抗日的政策精神,葉訪問了國民黨部隊中的老朋友,還向李濟深等反蔣人士轉達中共中央制定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1937年初,葉在澳門,表示擁護黨爭取國共合作抗日的政策,願為抗日救國貢獻力量。 在這次見面以後,按照黨組織的安排,地下黨員柯麟舉家遷往澳門,並在澳門板樟堂街開設診所,負責與葉聯絡及照顧其家人。 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城東華清池,張學良、楊虎城將軍對蔣介石發動兵諫。經過周恩來斡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漫長的十年內戰,在國家最危亡之際結束了。 1937年春節過後,葉聽從張雲逸的建議,舉家從澳門遷往上海,在上海靜安寺路租一幢小樓住了下來。期間,他頻繁與國民黨和共產黨方面的將領交往,不斷瞭解抗日的戰況發展。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當天,周恩來等人赴廬山與蔣介石談判途經上海,潘漢年告訴他,葉現在上海,周恩來請潘漢年安排與葉見了面,商討建立“新四軍”。10月下旬,葉來到延安,受到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的熱誠歡迎和親自接待。毛澤東高度評價葉將軍在“北伐戰爭”、“南昌起義”、“廣州起義”中建立的功績,熱烈歡迎他與我黨合作共同抗日。 葉在會上說:“革命好比爬山,許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難,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現在跟了上來,今後一定遵照黨所指示的道路走,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堅決抗戰到底。”[3] 經過國共兩黨談判協商,1937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宣佈成立新四軍,任命葉為軍長。1938年初,葉前往廣東、香港等地為剛成立的新四軍籌集經費。[1] 1938年1月6日,新四軍軍部在南昌辦公。2月11日凌晨,葉軍長一行到達南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省紅軍遊擊隊,在大江南北向敵人的後方挺進,像一把把鋼刀插在敵人的胸膛,與日、偽軍展開殊死的搏鬥。葉為創建新四軍所作的貢獻,永遠載入了史冊。[3] 在漢口,許多外國記者採訪了葉。著名美國記者斯諾的筆下描述了當時的他“他讀過不少書,對中國的政治問題特別有研究,他之所以成為一個著名的革命軍人,與其說是因為有軍事的天才或卓越的勇氣,毋寧說是因為他有了豐富的政治知識。” 同年12月,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正式成立。不久,葉奔赴皖南前線,終於走上他盼望已久的抗日第一線。1941年1月,正在轉移的新四軍部隊突然遭到國民黨重兵襲擊。1月14日,為了保全一大批高級幹部和部隊,葉下山與國民黨談判,被非法扣押。 葉被俘後,在五年多時間裡,先後被監禁在江西上饒、廣西桂林、四川重慶、湖北恩施等地。李秀文經過多方奔走說情,帶著女兒葉揚眉,找到了葉。不久,李秀文的母親和其他孩子與他們在桂林相聚。為了解決一家17口人的生活,葉在軟禁的日子裡,帶著家人養豬、養雞,糊口度日。後來,他被單獨押解到恩施,為減輕妻子的負擔,葉又向國民黨請求,把兒子葉正明、葉華明和女兒葉揚眉帶到自己的身邊。 1944年春,被迫與葉分開的李秀文,把三個孩子交給丈夫後,帶著一家老少13口人,在桂林開始了逃難生活,他們靠變賣衣物買一些地瓜乾充饑,後來,在李濟深的幫助下,全家人好不容易回到廣州安頓下來。 1945年9月,國民黨秘密地把葉從恩施押往重慶,為了不讓孩子們住進監獄,並把自己被囚禁在重慶的消息傳遞給周恩來,葉決定尋找機會讓孩子們逃跑,讓機靈的葉揚眉帶著哥哥們去找周恩來。 那天晚上十點多,葉和孩子住在一個小旅館樓上,特務住樓下。 葉說,明天他們要把我送到監獄去,你們不可能跟著我坐監獄啊,所以你們明天去找周伯伯,就是周恩來同志。第二天早上只有一個特務在監視,覺得時機成熟,他就讓孩子們出發。孩子們一出門,就碰到另一個特務回來,問他們幹甚麼去,葉正明說給父親買煙去。之後,特務就跟著他們。孩子們坐了兩輛黃包車,讓車夫在下坡的時候鑽進了一個小胡同,甩掉了特務,找到曾家岩街52號,問看門口的人周伯伯是不是住在這裡?之後孩子們在外面等著,過來好幾個特務趕孩子們走,孩子們也不說話,就蹲在地上。過了兩三分鐘,有人出來讓他們進去了。 葉被關押在重慶期間,嚴詞拒絕國民黨的多次威逼利誘,並以“六面碰壁居士”的名字,寫下了人們所熟悉的《囚歌》: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 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呵!給爾自由! 我渴望著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軀體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期望著,那一天,地下的火沖騰, 把這活棺材和我一齊燒掉,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 1946年3月4日,經過共產黨和國民黨反覆交涉,被囚禁了五年兩個月的葉將軍終於獲得自由。他出獄後僅十小時,馬上向中共中央提出重新入黨的要求。電報發出的第三天,中共中央批准了他的請求。 細心的周恩來特意安排葉揚眉和李秀文分別從延安和廣州趕到重慶,迎接葉出獄。在葉初步休養後,準備前往延安再次投入革命鬥爭的時候,4月8日,葉夫婦和女兒葉揚眉、幼子阿九,與王若飛、秦邦憲、鄧發等同志在從重慶前往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一同在山西境內遇難。當時,葉挺年僅50歲,妻子李秀文只有39歲。 澳門是葉挺的第二故鄉。現存澳門“葉挺故居”在賈伯樂提督街76號。葉家人離開澳門後,交給何賢先生託管,後交給澳門青年組織使用,成為澳門婦聯第二托兒所。[1] 2006年8月13日上午10時,為隆重紀念葉挺將軍,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在為“葉挺故居”進行掛牌儀式,行政長官何厚鏵為“葉挺故居”牌匾揭幕。該牌匾由全國政協副主席馬萬祺親筆題寫。[4] [1]《葉挺:北伐名將澳門避難》,載“網易新聞"網,2010年2月11日,http://history.news.163.com/09/1209/16/5Q3U9SAI000140IU_2.html。 [2]蘇荷:《中外名人紀念日演說精編》,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第288頁。 [3]牟音:《感動中國的抗日戰爭故事青少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第56-57頁。 [4]《一代名將葉挺澳門故居掛牌》,載“中新網",2007年8月16日,http://www.cnr.cn/2004news/internal/200608/t20060813_504268558.html。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