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原名叶洵,字希夷,祖籍广东省兴宁市合水镇,生于广东省惠阳县秋长镇周田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2]无产阶级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 兄弟姐妹十个,生活十分清苦。叶自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在村里跟腾云私塾先生学习时,开始接受民族主义思想的教育。他16岁时,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小学第七期,后进入湖北陆军第二学校学习。1916年,因成绩优异,他被保送入当时中国最高的军事学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工兵科学习,从此踏上了职业军人的生涯。当时,他非常喜欢阅读由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 1917年冬,叶参加由孙中山在福建漳州组建的援闽粤军,成为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 1921年,叶被任命为孙中山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1922年6月16日凌晨,广东军阀陈炯明命令部队围攻总统府,发动叛乱,孙中山因事先得到情报得以秘密离开,但已怀孕的夫人宋庆龄却被叛军包围在广州粤秀楼。叶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宋庆龄从叛军的重围中脱险,登上“永丰”号舰与孙中山会合。宋庆龄因惊吓不幸流产,但叶的英勇和忠诚,却赢得孙中山和宋庆龄的赞赏和感激。 1924年,在孙中山的推荐下,叶作为第一个国民党党员,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进修,翌年春天,转入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深造。他很快接受共产主义思想,10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9月,因要参与组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叶回到广东。期间,他认识了广东省立执信女子中学高材生、17岁少女李秀文。 李秀文生于1907年,比叶小11岁,祖籍广东东莞,定居澳门。其父李少村是一位开明绅士,贤达爱国,家境较富裕,在父亲和时代的影响下,开朗大方的李秀文非常关心时事,经常阅读一些进步文章。 叶有一位同事住在李家对面,他每次到同事家的时候,碰到李秀文的弟弟在街上玩。叶很喜欢小孩,常跟李秀文的弟弟玩,一来二往,认识了李秀文。谈婚论嫁时,李家说,你是一个穷光蛋,还没当上团长,不可能娶到我的女儿。你当团长以后,就可以跟我的女儿结婚了。 1926年2月,叶和李秀文在广东肇庆一栋临湖的别墅里举行婚礼,证婚人是当时高要县长,男方主婚人是叶的堂兄,女方主婚人是李少村,司仪由独立团团部一位副官担任,婚礼十分简单,连乐队也没有请,参加人员只有双方的亲朋好友,宴会也很简单,甚至还不如其他部队一个连长的婚礼。 此时的叶已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独立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武装力量,骨干成员多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阅江楼就是当年独立团团部所在地。 1926年5月1日,叶新婚还不满三个月,他率领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遣队,从肇庆经韶关挺进湖南,揭开北伐战争的序幕。北伐战争中,叶的独立团在武汉周边的汀泗桥、贺胜桥击溃了吴佩孚主力,为北伐军占领武汉三镇立下了头功。 独立团英勇善战,纪律严明,受到百姓们的爱戴和赞扬,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叶被誉为“北伐名将”,并被国民政府破格从团长提升为少将。 1927年8月1日,叶率部参加南昌起义。同年12月11日,他作为军事总指挥参与领导“广州起义”。因敌强我弱,“广州起义”失败。因此,叶受到李立三、王明等人片面指责和处分,他十分委屈和压抑,国民党大肆搜捕,使他不得不避走香港。 后来,叶辗转逃到澳门,与妻子李秀文和刚出生不久的儿子见面。 “南昌起义”失败后,在中共地下党安排下,叶来到澳门探亲隐蔽。在一座两层楼的房子里,他生活了九年多,当时一家人住在楼上的三个房间里,岳父、岳母住在楼下。当年孩子们出生后一满月,李秀文就把他们交给母亲和奶妈抚养,孩子长大后会被送到离家只有几十米远的幼稚园或小学里去上学。澳门的安宁生活,却无法平复“广州起义”之后叶内心的苦闷和彷徨,共产国际的投诉无门和国民党的通缉令,使他内外交困。 1928年秋,叶负气出走德国,前往向往已久的马克思故乡。他和妻子李秀文带着不满一岁的儿子辗转于柏林、维也纳、巴黎之间,曾经叱吒风云的将军只能靠开饭馆,卖豆芽、豆腐为生。在艰辛的岁月里,宋庆龄等人接济使叶一次次渡过了难关。远离祖国和党组织的郁闷,却时时困扰著一心报国的叶,在德国几年里,他潜心攻读军事工程学和军事化学领域的大量著作,期待将来能有机会报效祖国。 1931年,日寇占领东三省的消息,令叶悲愤不已,他再也按捺不住对苦难祖国的思念之情,1932年离开欧洲,举家回到澳门。 叶回到澳门后,因没有稳定的工作,一家人生活仍十分清贫,主要靠岳父李少村和一些以前在共产党、国民党里结识的老朋友接济度日,有时甚至要借债度日。但与异国的流亡生活相比,澳门有着更多的亲情和宁静,家里先后有六个孩子出生,尽管日子拮据,但这段日子成为叶坎坷人生中最安定的日子。 叶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给他们讲故事,教他们看图识字,带他们去钓鱼;通过言传身教,要求孩子要好学上进,不要怕吃苦;谁不爱学习,谁耍娇气,都会受到批评,但他从来不板面孔训斥人。从德国回来时,爱好摄影的他买了一架莱卡相机。空闲时,他带着孩子们外出游玩,给他们照相,带他们去游泳。 叶失去与共产党的联系,只得暂居澳门,等待机遇,他常常阅读、研究那套在德国省吃俭用买回来的德文百科全书。期间,陈诚、陈济棠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得知他回到澳门,纷纷以同窗或老友的身份联系他,邀他前去“协力共事”,并许以高官厚禄。但叶明白,他们不是拥蒋剿共,就是武装割据,一概予以回绝。 1935年中秋节前几天,中共中央特派员潘汉年在香港弥敦酒店约见了叶,叶惊喜地看到北伐时的老战友、广东同乡柯麟。从此,叶一家人和柯麟结下了不解之缘。[1] 潘汉年告诉叶说,中共将从推翻国民党统治转变为联合国民党抗日,从反蒋抗日改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他诚挚地希望叶能够运用他在国民党军队将领中的影响力,促进团结抗日的目标早日实现。同时,他希望叶在反蒋的两广等地方实力派中做一些工作,使他们能够同意联蒋抗日。 叶完全同意中共的政策主张,并愉快地接受潘汉年的建议。之后,叶心情舒畅,情绪很高,遇到熟人高兴地说:“我现在好了,和那边(指中共)联系上了,再也不是孤家寡人了!” 按照潘汉年传达的团结抗日的政策精神,叶访问了国民党部队中的老朋友,还向李济深等反蒋人士转达中共中央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7年初,叶在澳门,表示拥护党争取国共合作抗日的政策,愿为抗日救国贡献力量。 在这次见面以后,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地下党员柯麟举家迁往澳门,并在澳门板樟堂街开设诊所,负责与叶联络及照顾其家人。 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城东华清池,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对蒋介石发动兵谏。经过周恩来斡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漫长的十年内战,在国家最危亡之际结束了。 1937年春节过后,叶听从张云逸的建议,举家从澳门迁往上海,在上海静安寺路租一幢小楼住了下来。期间,他频繁与国民党和共产党方面的将领交往,不断了解抗日的战况发展。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当天,周恩来等人赴庐山与蒋介石谈判途经上海,潘汉年告诉他,叶现在上海,周恩来请潘汉年安排与叶见了面,商讨建立“新四军”。10月下旬,叶来到延安,受到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热诚欢迎和亲自接待。毛泽东高度评价叶将军在“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中建立的功绩,热烈欢迎他与我党合作共同抗日。 叶在会上说:“革命好比爬山,许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难,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现在跟了上来,今后一定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坚决抗战到底。”[3] 经过国共两党谈判协商,1937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成立新四军,任命叶为军长。1938年初,叶前往广东、香港等地为刚成立的新四军筹集经费。[1] 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在南昌办公。2月11日凌晨,叶军长一行到达南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省红军游击队,在大江南北向敌人的后方挺进,像一把把钢刀插在敌人的胸膛,与日、伪军展开殊死的搏斗。叶为创建新四军所作的贡献,永远载入了史册。[3] 在汉口,许多外国记者采访了叶。著名美国记者斯诺的笔下描述了当时的他“他读过不少书,对中国的政治问题特别有研究,他之所以成为一个著名的革命军人,与其说是因为有军事的天才或卓越的勇气,毋宁说是因为他有了丰富的政治知识。” 同年12月,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正式成立。不久,叶奔赴皖南前线,终于走上他盼望已久的抗日第一线。1941年1月,正在转移的新四军部队突然遭到国民党重兵袭击。1月14日,为了保全一大批高级干部和部队,叶下山与国民党谈判,被非法扣押。 叶被俘后,在五年多时间里,先后被监禁在江西上饶、广西桂林、四川重庆、湖北恩施等地。李秀文经过多方奔走说情,带着女儿叶扬眉,找到了叶。不久,李秀文的母亲和其他孩子与他们在桂林相聚。为了解决一家17口人的生活,叶在软禁的日子里,带着家人养猪、养鸡,糊口度日。后来,他被单独押解到恩施,为减轻妻子的负担,叶又向国民党请求,把儿子叶正明、叶华明和女儿叶扬眉带到自己的身边。 1944年春,被迫与叶分开的李秀文,把三个孩子交给丈夫后,带着一家老少13口人,在桂林开始了逃难生活,他们靠变卖衣物买一些地瓜干充饥,后来,在李济深的帮助下,全家人好不容易回到广州安顿下来。 1945年9月,国民党秘密地把叶从恩施押往重庆,为了不让孩子们住进监狱,并把自己被囚禁在重庆的消息传递给周恩来,叶决定寻找机会让孩子们逃跑,让机灵的叶扬眉带着哥哥们去找周恩来。 那天晚上十点多,叶和孩子住在一个小旅馆楼上,特务住楼下。 叶说,明天他们要把我送到监狱去,你们不可能跟着我坐监狱啊,所以你们明天去找周伯伯,就是周恩来同志。第二天早上只有一个特务在监视,觉得时机成熟,他就让孩子们出发。孩子们一出门,就碰到另一个特务回来,问他们干甚么去,叶正明说给父亲买烟去。之后,特务就跟着他们。孩子们坐了两辆黄包车,让车夫在下坡的时候钻进了一个小胡同,甩掉了特务,找到曾家岩街52号,问看门口的人周伯伯是不是住在这里?之后孩子们在外面等著,过来好几个特务赶孩子们走,孩子们也不说话,就蹲在地上。过了两三分钟,有人出来让他们进去了。 叶被关押在重庆期间,严词拒绝国民党的多次威逼利诱,并以“六面碰壁居士”的名字,写下了人们所熟悉的《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著,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给尔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期望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1946年3月4日,经过共产党和国民党反复交涉,被囚禁了五年两个月的叶将军终于获得自由。他出狱后仅十小时,马上向中共中央提出重新入党的要求。电报发出的第三天,中共中央批准了他的请求。 细心的周恩来特意安排叶扬眉和李秀文分别从延安和广州赶到重庆,迎接叶出狱。在叶初步休养后,准备前往延安再次投入革命斗争的时候,4月8日,叶夫妇和女儿叶扬眉、幼子阿九,与王若飞、秦邦宪、邓发等同志在从重庆前往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一同在山西境内遇难。当时,叶挺年仅50岁,妻子李秀文只有39岁。 澳门是叶挺的第二故乡。现存澳门“叶挺故居”在贾伯乐提督街76号。叶家人离开澳门后,交给何贤先生托管,后交给澳门青年组织使用,成为澳门妇联第二托儿所。[1] 2006年8月13日上午10时,为隆重纪念叶挺将军,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在为“叶挺故居”进行挂牌仪式,行政长官何厚铧为“叶挺故居”牌匾揭幕。该牌匾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亲笔题写。[4] [1]《叶挺:北伐名将澳门避难》,载“网易新闻"网,2010年2月11日,http://history.news.163.com/09/1209/16/5Q3U9SAI000140IU_2.html。 [2]苏荷:《中外名人纪念日演说精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第288页。 [3]牟音:《感动中国的抗日战争故事青少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第56-57页。 [4]《一代名将叶挺澳门故居挂牌》,载“中新网",2007年8月16日,http://www.cnr.cn/2004news/internal/200608/t20060813_504268558.html。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