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國在澳門的駐軍到1975年底。部份駐軍留下,轉入保安部隊工作,其餘撤走。1975年12月31日,葡國在澳門的駐軍在嘉思欄兵營舉行了告別儀式。
圖為列隊行經板樟堂前地前往議事亭前地參加檢閱遊行的軍人,圖中可窺見柯麟醫師的招牌。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8
葡國在澳門的駐軍到1975年底。部份駐軍留下,轉入保安部隊工作,其餘撤走。1975年12月31日,葡國在澳門的駐軍在嘉思欄兵營舉行了告別儀式。
圖為列隊行經板樟堂前地前往議事亭前地參加檢閱遊行的軍人,圖中可窺見柯麟醫師的招牌。
更新日期:2019/11/18
乾隆十七年(1752年2月15日-1753年2月2日)1月19日,若瑟.席爾瓦(José da Silva)神父請求議事會下令在聖安東尼堂(花王堂)附近建造一座堡壘。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145頁;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XVIII, p.458.
若瑟.席爾瓦神父請求建造堡壘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1月24日─1850年2月11日)3月19日,澳門第33號葡萄牙快艇通過急水門時遇海盜襲擊,負責郵件的西班牙代理商船長奧倫瑟(Orense)和一名華人乘客淹死,海盜搶劫了船上的郵件和其他貨物。Chinese Repository, Vol. 18, No. 12, p. 667.
葡萄牙快艇通過急水門時遇海盜襲擊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1月20日─1559年2月6日)3月,許棟往日本糾倭寇謀大舉,及還潮,養子許朝光設席迎於石牌,伏兵舟中,殺之。許棟,潮州饒平黃岡人。周碩勳:《(乾隆)潮州府志》卷38《征撫》。
許棟往日本糾倭寇謀大舉
嘉靖二年(1523年1月17日─1524年2月3日)據若奧•巴羅斯(João Barros)記載,在本年,葡萄牙人多明戈斯•塞薩斯(Damingos de Seixas)前往暹羅丹那沙林(Tenasserim,今緬甸德林達依)採購食物時,與另外16名葡萄牙人一起被暹羅國王軍隊捕捉,國王見他們熟悉火炮,便將他們編入暹羅軍隊。這些葡萄牙人曾多次參加暹羅與鄰國的戰爭,多明戈斯•塞薩斯甚至擔任王室部隊的高層指揮官,手下有30000名步兵,5000名騎兵,每年有18000克魯紮多的俸祿。Calouste Gulbenkian Foundation, Thailand and Portugal, 470 Years of Friendships, p. 44,費爾南•平托(Fernão Mendes Pinto):《遠遊記》第183章,第564──567頁;參見湯開建、田渝:《16──17世紀在暹羅的葡萄牙人》,載《世界民族》2005年第3期。
多明戈斯•塞薩斯前往暹羅丹那沙林
咸豐元年(1851年2月1日─1852年2月19日)1月27日,澳門管理華人事務官勞倫索.馬葵士發佈告示:現查得大街各圍裡有屋窩藏匪類,夜間出來偷搶。本西洋官當留心查明,已悉該匪頭等名,合行曉諭在澳各居大街等處良民知悉,爾等欲免咎累,切勿容留此等奸細,且不許鄰舍有窩匪之者,凡疑有奸細所住之處,應即前來通報,必定相護查拿,各宜知悉。大街,又稱營地大街,故稱澳門大街,亦即所謂澳門街。大街自明朝以來,即為諸夷薈萃之地,故又有澳夷聚廬之稱。聚廬大街之北石閘門外,昔有“畏威”、“懷德”兩街(即今之關前街及關前後街)。王文達:《澳門掌故》,第173—174頁。《澳門政府憲報》1851年1月18日第9號。
華人事務官勞倫索‧馬葵士告示命令居民不能窩藏匪類
咸豐七年(1857年1月26日─1858年2月13日)9月29日,澳督吉馬良士頒佈訓令正式組建街市巡捕。先是,澳門華商龐阿容(Aiong-Pang)私人僱聘了一批歐洲人組成一支類似中國看更守夜的小衛隊。葡商先拿.飛南第(Bernardino de Senna Fernandes)與部分華商共同協力又增加了這支衛隊的實力,以便兼顧保護各家之財產。在此基礎上,他們向政府申請給予這支衛隊的合法地位。於是,澳督於本日頒令批准了他們的申請正式組建集市巡捕,並由當時的50人增至100人。Eduardo A. Veloso e Matos, Forças de Segurança de Macau, p. 41; 文德泉(Manuel Teixeira):《阿爾諾索伯爵筆下的澳門》,載《文化雜誌》第7—8期,1989年。
澳督吉馬良士頒佈訓令正式組建街市巡捕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1月25日─1763年2月12日)1月8日,瑞士遇難商人雪兒滿等135人分搭瑞士商船回國。先是,瑞士商船一艘在陸豐縣白石礁被颱風擊碎,溺死3人,121人在陸豐甲子港登岸,尚有17名漂至澳門,在南環上岸,獲救者共138人。除阿兒木已於1761年11月12日附搭澳門月旺•疏夏(João de Sousa Magalhães)第十號額船先行回國,哈哩、色綠(Senna)2人於1763年1月22日後回國外,其餘135人均於當日回國。《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第1冊《兩廣總督蘇昌題報清乾隆二十六年分發遣難番歸國日期本》,第365—366頁;《廣東巡撫明山題報清乾隆二十七年分發遣難番歸國日期本》,第370頁。
瑞士遇難商人分搭瑞士商船回國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1940年代 | |
地點: | 澳門半島--大堂區 |
板樟堂前地 | |
關鍵字: | 軍隊 |
軍人 | |
軍服 | |
槍械 |
資料來源: | 利冠棉、林發欽:《19-20世紀明信片中的澳門》,澳門歷史教育學會,2008, 第225頁。精裝ISBN 978-99937-927-1-0;平裝ISBN 978-99937-927-0-3 |
藏品所有人: | 利冠棉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
權限範圍: | 利冠棉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系列: | 明信片中的澳門--澳門軍事 |
語種: | 中文 |
英文 | |
葡文 | |
資料類型: | 圖片 |
明信片 | |
黑白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1632x1026, 12.16MB |
登錄號碼: | p0007349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