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原名魏遠達,字默深,生於湖南邵陽縣一都金潭(今湖南省隆回縣司門前鎮學堂灣村)。進士、著名經學家、政治家。 先祖原是江西省太和縣人,明朝初年遷徙到邵陽金潭定居。 魏源出身於中小地主官僚家庭,15歲中秀才;21歲時隨父至京師,從劉逢祿治公羊學,並與龔自珍、林則徐結識,共同研究學問,談論時政。1828年,他考中舉人,之後屢試不第,1844年榮登進士。他以知州分發江蘇,歷任東台、興比縣知事,1850年任高郵州知州;1853年組織地主武裝團練,準備抵抗太天平國農民軍。因耽誤驛事,他被清政府革職。不久恢復官職。 晚年時候,魏源在家潛心研究佛學,法名承貫,輯有《淨土四經》。 1857年,魏源在杭州東園僧舍病逝,終年63歲。葬於杭州南屏山方家峪。 魏源一生著作很多,主要有《海國圖志》、《聖武記》、《古微堂內外集》、《古微堂詩集》、《古微堂集》、《元史新編》、《老子本義》、《詩古微》、《書古微》等數十種,其中《海國圖志》、《聖武記》最著名,影響最深遠。 1841年,魏源入兩江總督裕謙幕府,直接參與抗英戰爭,並在前線親自審訊俘虜。後見清政府和戰不定,投降派昏庸誤國,憤而辭官,立志著述。1842年完成《聖武記》,敘述清初到道光年間的軍事歷史及軍事制度。在文中提出“今夫財用不足國非貧,人材不競之謂貧;令不行於海外國非贏,令不行於境內之謂贏。故先王不患財用,而惟亟人材;不憂不逞志於四夷,而憂不逞志於四境。官不材,則國禎富;境無廢令,則國柄強”的人才論觀點。 魏源依據林則徐所輯的西方史地資料《四州志》,參以歷代史志、明以來《島志》及當時夷圖夷語編成《海國圖志》50卷,後經修訂、增補,1852年成為百卷本。它囊括世界地理、歷史、政制、經濟、宗教、曆法、文化、物產,對強國禦侮、匡正時弊,振興國脈之路作了探索;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觀點,主張學習西方製造戰艦、火械等先進技術和選兵、練兵、養兵之法,改革中國軍隊。 為了捍衛中國的獨立自主,他號召“以甲兵止甲兵”,相信中國人能戰勝外國侵略者。他告誡人們在“英吉利蠶食東南”之時,勿忘“鄂(俄)羅斯併吞西北之野心”。他提倡創辦民用工業,允許私人設立廠局,自行製造與銷售輪船、火器等,使國家富強。他主張革新,要求“去偽、去飾、去畏難、去養癰、去營窟”、“以實事程實功,以實功程實事”。 他並在《默觚》中發揮“變古越盡,便民越甚”和“及之而後知,屨之而後艱”的主張,實為近代中國改良思想的前驅。對清王朝長期昧於世界大事,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封關鎖國的閉關政策和媚外求和的路線予以犀利的批判。 1851年,魏源授高郵知州,公餘整理著述,1853年完成《元史新編》。後來,他以“遲誤驛報”、“玩視軍機”革職,不久復職,他以年逾六旬、世亂多故而辭去。 魏源是一個著名的經學家和政治家、清代的進步思想家。他在浙江參加鴉片戰爭;提倡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長處以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反對復古,主張變法和建立近代化工業。編著的《海國圖志》對當時瞭解外國情況,具有很大價值,被人們認為“奇書”。[1] 1848年,魏源用了半年時間,行程八千里,遊遍東南半壁河山,遠至嶺南、澳門、香港,留下了詩篇。 魏源抵澳門後,應好客的“葡萄亞國人”委理多之邀,到他家花園做客。只見亭台樓閣,怪石古木,珍禽異鳥,多為海外種。委理多請魏源登上花園內的小樓,魏源看見室內擺放著一架洋琴,有半張茶几大小,琴上架以銅絲。魏源請主人撥奏給他欣賞,委理多不擅,但入室請出妻子代為演奏。只見女主人按照琴譜,手足應節,洋琴音調和諧,極其妍妙,與禽鳥的啾啾聲、海濤的嘩嘩聲,隱隱應和。演奏罷,委理多又領來兩個孩子相見,都不到十歲,冰肌雪膚,瞳剪秋水,魏源在中原從未見過。委理多知道魏源能詩,請求留句。於是,魏源作《澳門花園聽夷女洋琴歌》,喃喃誦之。委理多聽後大喜,回贈洋畫送別。 《澳門花園聽夷女洋琴歌》[2] 澳門自明中葉為西洋市埠,園亭樓閣,如遊海外。怪石古木,珍禽上下,多海外種。其樊禽之所,網其上以銅絲,縱橫十丈,高五丈,其中池沼樹木,飛浴啄息,空曠自如,忘其在樊也。園主人曰委理多,葡萄亞國人。好客,延登其樓,有洋琴如半几,架以銅絲。請其鼓,則辭不能。俄入內,出其室[3],按譜鼓之,手足應節,音調妍妙,與禽聲海濤聲隱隱應和。鼓罷,復出其二子。長者九歲,仌肌雪膚[4],瞳翦秋水,中原未之見也。主人聞予能文,乞留數句。喃喃誦之,大喜,贈洋畫而別。 天風吹我大西洋,誰知西洋即在澳門之島南海旁。怪石磊磊木千章,園與海濤隔一牆。牆中禽作百蠻語,樓上人通百鳥語。鳥聲即作琴聲譜,自言傳自龍宮女。蟬翼纖羅發鬌鬖[5],廿弦能作千聲彈。初如細雨吹雲間,寫出天風海浪寒。故將兒女幽囪態[6],似訴去國萬里關山難。倏然風利帆歸島,鳥唬花放檣聲浩。觸碎珊瑚拉瑟聲,龍王亂撤珍珠寶。有時變節非絲竹,忽又無聲任剝啄。雨雨風風海上來,蕭蕭落落鐙前簇。[7]突並千聲歸一聲,關山一雁寥天獨。萬籟無聲海不波,銀河轉上西南屋。烏乎,誰言隔海九萬里,同此海天雲月耳。[8]膝前況立雙童子,一雙瞳子翦秋水。我昔夢蓬萊,有人長似爾。[9]鞭騎麼鳳如竹馬[10],桃花一別三千紀。[11]烏乎,人生幾度三千紀,海風吹人人老矣![12] [1]夏劍欽、熊焰:《魏源研究著作述要》,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第1-33頁。 [2]黃雨:《歷代名人入粵詩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0,第445-446頁。 [3]出其室:請出他的妻子來。 [4]仌:“冰”的古字。 [5]鬌鬖:低垂。 [6]幽囪(聰):嫺靜聰明。 [7]鐙前簇:箭落馬前。 [8]耳:語助詞。 [9]爾:你。以上二句比他為仙童。 [10]麼鳳:鳥名。一名桐花鳳。此處指仙鳳。 [11]桃花:指天上蟠桃花。《武帝內傳》載:“此桃三千年一生實。”以上二句,意謂自從夢裡見他,別後至今已三千年。 [12]作者想像豐富,寫琴聲可與《琵琶行》媲美;結束處尤為奇妙,使人有天馬行空之感。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