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原名魏远达,字默深,生于湖南邵阳县一都金潭(今湖南省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湾村)。进士、著名经学家、政治家。 先祖原是江西省太和县人,明朝初年迁徙到邵阳金潭定居。 魏源出身于中小地主官僚家庭,15岁中秀才;21岁时随父至京师,从刘逢禄治公羊学,并与龚自珍、林则徐结识,共同研究学问,谈论时政。1828年,他考中举人,之后屡试不第,1844年荣登进士。他以知州分发江苏,历任东台、兴比县知事,1850年任高邮州知州;1853年组织地主武装团练,准备抵抗太天平国农民军。因耽误驿事,他被清政府革职。不久恢复官职。 晚年时候,魏源在家潜心研究佛学,法名承贯,辑有《净土四经》。 1857年,魏源在杭州东园僧舍病逝,终年63岁。葬于杭州南屏山方家峪。 魏源一生著作很多,主要有《海国图志》、《圣武记》、《古微堂内外集》、《古微堂诗集》、《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书古微》等数十种,其中《海国图志》、《圣武记》最著名,影响最深远。 1841年,魏源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直接参与抗英战争,并在前线亲自审讯俘虏。后见清政府和战不定,投降派昏庸误国,愤而辞官,立志著述。1842年完成《圣武记》,叙述清初到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及军事制度。在文中提出“今夫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材不竞之谓贫;令不行于海外国非赢,令不行于境内之谓赢。故先王不患财用,而惟亟人材;不忧不逞志于四夷,而忧不逞志于四境。官不材,则国祯富;境无废令,则国柄强”的人才论观点。 魏源依据林则徐所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州志》,参以历代史志、明以来《岛志》及当时夷图夷语编成《海国图志》50卷,后经修订、增补,1852年成为百卷本。它囊括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之路作了探索;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主张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械等先进技术和选兵、练兵、养兵之法,改革中国军队。 为了捍卫中国的独立自主,他号召“以甲兵止甲兵”,相信中国人能战胜外国侵略者。他告诫人们在“英吉利蚕食东南”之时,勿忘“鄂(俄)罗斯并吞西北之野心”。他提倡创办民用工业,允许私人设立厂局,自行制造与销售轮船、火器等,使国家富强。他主张革新,要求“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 他并在《默觚》中发挥“变古越尽,便民越甚”和“及之而后知,屦之而后艰”的主张,实为近代中国改良思想的前驱。对清王朝长期昧于世界大事,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封关锁国的闭关政策和媚外求和的路线予以犀利的批判。 1851年,魏源授高邮知州,公余整理著述,1853年完成《元史新编》。后来,他以“迟误驿报”、“玩视军机”革职,不久复职,他以年逾六旬、世乱多故而辞去。 魏源是一个著名的经学家和政治家、清代的进步思想家。他在浙江参加鸦片战争;提倡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长处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复古,主张变法和建立近代化工业。编著的《海国图志》对当时了解外国情况,具有很大价值,被人们认为“奇书”。[1] 1848年,魏源用了半年时间,行程八千里,游遍东南半壁河山,远至岭南、澳门、香港,留下了诗篇。 魏源抵澳门后,应好客的“葡萄亚国人”委理多之邀,到他家花园做客。只见亭台楼阁,怪石古木,珍禽异鸟,多为海外种。委理多请魏源登上花园内的小楼,魏源看见室内摆放著一架洋琴,有半张茶几大小,琴上架以铜丝。魏源请主人拨奏给他欣赏,委理多不擅,但入室请出妻子代为演奏。只见女主人按照琴谱,手足应节,洋琴音调和谐,极其妍妙,与禽鸟的啾啾声、海涛的哗哗声,隐隐应和。演奏罢,委理多又领来两个孩子相见,都不到十岁,冰肌雪肤,瞳剪秋水,魏源在中原从未见过。委理多知道魏源能诗,请求留句。于是,魏源作《澳门花园听夷女洋琴歌》,喃喃诵之。委理多听后大喜,回赠洋画送别。 《澳门花园听夷女洋琴歌》[2] 澳门自明中叶为西洋市埠,园亭楼阁,如游海外。怪石古木,珍禽上下,多海外种。其樊禽之所,网其上以铜丝,纵横十丈,高五丈,其中池沼树木,飞浴啄息,空旷自如,忘其在樊也。园主人曰委理多,葡萄亚国人。好客,延登其楼,有洋琴如半几,架以铜丝。请其鼓,则辞不能。俄入内,出其室[3],按谱鼓之,手足应节,音调妍妙,与禽声海涛声隐隐应和。鼓罢,复出其二子。长者九岁,仌肌雪肤[4],瞳翦秋水,中原未之见也。主人闻予能文,乞留数句。喃喃诵之,大喜,赠洋画而别。 天风吹我大西洋,谁知西洋即在澳门之岛南海旁。怪石磊磊木千章,园与海涛隔一墙。墙中禽作百蛮语,楼上人通百鸟语。鸟声即作琴声谱,自言传自龙宫女。蝉翼纤罗发鬌鬖[5],廿弦能作千声弹。初如细雨吹云间,写出天风海浪寒。故将儿女幽囱态[6],似诉去国万里关山难。倏然风利帆归岛,鸟唬花放樯声浩。触碎珊瑚拉瑟声,龙王乱撤珍珠宝。有时变节非丝竹,忽又无声任剥啄。雨雨风风海上来,萧萧落落镫前簇。[7]突并千声归一声,关山一雁寥天独。万籁无声海不波,银河转上西南屋。乌乎,谁言隔海九万里,同此海天云月耳。[8]膝前况立双童子,一双瞳子翦秋水。我昔梦蓬莱,有人长似尔。[9]鞭骑么凤如竹马[10],桃花一别三千纪。[11]乌乎,人生几度三千纪,海风吹人人老矣![12] [1]夏剑钦、熊焰:《魏源研究著作述要》,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第1-33页。 [2]黄雨:《历代名人入粤诗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第445-446页。 [3]出其室:请出他的妻子来。 [4]仌:“冰”的古字。 [5]鬌鬖:低垂。 [6]幽囱(聪):嫺静聪明。 [7]镫前簇:箭落马前。 [8]耳:语助词。 [9]尔:你。以上二句比他为仙童。 [10]么凤:鸟名。一名桐花凤。此处指仙凤。 [11]桃花:指天上蟠桃花。《武帝内传》载:“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以上二句,意谓自从梦里见他,别后至今已三千年。 [12]作者想像丰富,写琴声可与《琵琶行》媲美;结束处尤为奇妙,使人有天马行空之感。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