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8日,統籌小組將流感大流行的戒備狀態提升至第V級,並進一步採取多項預防措施:包括通過教青局促使全澳學校和學生服務機構進一步加強預防措施,包括家長每日上學前為學生測量體溫或學校在入口處為進入的學生測溫;指定教師或人員每日兩次檢查學生健康狀況;加強通風和共用設施設備清潔消毒;延期進行校際學生活動,減少班際學生活動,如有必要聚集學生進行文化或體育活動,要先查核參與學生的健康狀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2/11/10
2009年5月18日,統籌小組將流感大流行的戒備狀態提升至第V級,並進一步採取多項預防措施:包括通過教青局促使全澳學校和學生服務機構進一步加強預防措施,包括家長每日上學前為學生測量體溫或學校在入口處為進入的學生測溫;指定教師或人員每日兩次檢查學生健康狀況;加強通風和共用設施設備清潔消毒;延期進行校際學生活動,減少班際學生活動,如有必要聚集學生進行文化或體育活動,要先查核參與學生的健康狀況。
更新日期:2022/11/10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1月22日─1899年2月9日)澳門各行公推鏡湖醫院總理12位:鄭炳劭(莘農,鄭寶蔭堂)、曹善焜(子良,曹善蔭堂)、陳樹鵠(秋浦,益隆號金銀行)、黃福齡(渭樵,悅記南北行)、鄭天佐(以文,裕祥號綢緞行)、黃榮耀(星南,福隆煙膏行)、何仲衍(壽田,公信和闈姓行)、冼寶芳(鑒堂,林茂集木店)、林能愛(日初,成隆號酒米行)、葉鈞芳(金波,順益山貨行)、蘇良材(駿聲,屈臣氏藥材行)、黎自成(杏郵,公源番攤行)。《鏡湖醫院征信錄》上,第16頁。
澳門各行公推12位鏡湖醫院總理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1月22日─1785年2月8日)10月1日,澳門聖若瑟修院開學。有學生8名;修院由遣使會士負責管理,來自果阿的科雷亞‧瓦倫特神父擔任修院第一任院長。先是,葡萄牙人方濟各會士湯士選主教在果阿見葡國遣使會管理的修院頗上軌道,於是他決定在澳門亦成立一座修院,遂將聖若瑟修院重新修繕,湯士選主教提供必需品,並指定規則,修院教授拉丁文和中文語法、數學、修辭學、 哲學、倫理神學等。為此他請了果阿的二位遣使會士瓦倫特和魏臘兒至澳門,在耶穌會昔日的聖若瑟修院內,收了第一批修生;一切費用由葡國女王維持,因她曾批准成立。這是澳門著名的聖若瑟修院的來歷,最初是教區的,後來成為全國性的。它先後從海外招選了一批教師。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它由開始時葡法兩國遣使會士合作的局面,改變為各自為政。它的主體部分為葡國遣使會控制的聖若瑟修院葡國會院,另一部分為由法國遣使會管理的法國會院。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3, p. 668; 樊國陰:《遣使會在華傳教史》,第128—129,160頁;衛青心:《法國對華傳教政策:清末五口通商和傳教自由(1842—1856)》,第88頁。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183頁;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宣聖委員會:《中華殉道聖人傳》之《聖董文學司鐸》,第130頁。
澳門聖若瑟修院開學
光緒十年(1884年1月28日─1885年2月14日)澳門各行公推鏡湖醫院總理12位:余成表(朗軒,張祥泰九八行)、陸名傑(耀石,德成號山貨行)、盧植朝(卓卿,慎成號金銀行)、鄭弼堯(柱臣,昌利欄鮮鹹魚)、李麟輝(士昭,乾元號綢緞匹頭行)、歐坤(傳忐,成泰號木行)、黃始翹(南山,南記行洋貨行)、梁成(尤昭,泰盛藥酒米行)、黃理聰(丹昭,逢泰號故衣)、劉源號(匯川,三利廠巨益堂)、林敬猷(鶴鵬,林世昌堂)、盧應龍(雲舒,盧善餘堂)。《鏡湖醫院征信錄》上,第13頁。該名單括弧中為該人的字或號,字號後為該人經營商號,下同。
澳門各行公推12位鏡湖醫院總理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2月10日─1900年1月30日)澳門各行公推鏡湖醫院總理12位:王華璨(雲卿,王厚德堂)、陳嘉善(鐸卿,陳崇福堂)、盧光裕(舜渠,恒和公司)、李鎮輝(裕堂,名利就闈姓行)、陳念文(輝林,和濟公司)、麥子豪(作舟,時和號南北行)、林化祥(子璋,逢吉號酒米行)、葉堯炷(燮芳,順益號山貨行)、余伯和(達卿,廣源益公白行)、趙士雍(艾文,華裕盛綢緞行)、黃求滔(惠南,恒和公司)、黃景賢(文蔚,成泰杉集店)。《鏡湖醫院征信錄》上,第16頁。
澳門各行公推12位鏡湖醫院總理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1月29日─1904年2月15日)本年,澳門各行公推鏡湖醫院總理12位:梁郁明、鄺子麟(永義堂白米店)、何善階(合泰和杉集行)、鄭岳宗(安生和魚欄店)、許亦荷(寶裕號金銀店)、黎品卿(永泰號故衣店)、李瑞階(大寧堂藥材店)、楊潤生(兆源號南北行)、薛佳培(錦章號綢緞行)、阮穗楠(順合號山貨店)、黎偉臣(廣源號炮竹行)、陳慧泉(元記號洋貨店)。《鏡湖醫院征信錄》上,第17頁。
澳門各行公推12位鏡湖醫院總理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1月26日─1896年2月12日)10月,西洋種痘之法於嘉慶朝即已傳入澳門,而華人種痘之處所主要在三街會館。鏡湖醫院原擬在院內設置痘局,澳門政府不予批准。適香山縣灣仔地區居民患天花者無處求醫,因此,灣仔海船就醫保安公所將其就醫地方無條件送給鏡湖醫院開設痘局,以協助灣仔居民治理預防天花工作,是為鏡湖醫院分局,全事一體稟明香山知縣立案。1915年改稱廣善醫局。吳潤生主編:《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會史:1871—2001》,第14頁。
鏡湖醫院分局成立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