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2/05/06
同治二年(1863年2月18日─1864年2月7日)澳門政府下令拆毀原居留地的界牆以及水坑尾、三巴和沙梨頭三座城門,將澳門地界擴展到塔石、沙岡、新橋、沙梨頭、石牆街五村,並將這些村莊數百家民居納入澳門政府管治,還“設馬路、門牌”。厲式金:《香山縣誌續編》卷16《紀事》。
澳門政府下令拆毀界牆和三座城門
塔石,原稱“叠石”。因該處多花崗岩,古岫嶙峋,山石巉峻。在頸頭山處,舊有三巨石,堆叠如塔,天然生成,故人稱之爲叠石,俗稱爲塔石,該區以是得名。塔石區域,本指大炮台東北,舊夷城外之一帶地區。由水坑尾門外起,經荷蘭園、塔石波地,北至羅利老馬路止,而與舊日龍田村接壤,東至塔石花園,西至頸頭山,皆屬原來塔石地區。塔石,實迺舊時濠鏡墺中之一小村。當清朝咸豐末年,尚屬我國統治。至同治初年,才被澳葡佔領。據《中葡外交史》載稱:“及至清同治初,葡人自毁其圍牆,進一步侵入中國人居住之塔石、沙岡、龍田、望廈等七村。”又劇民國時,“省港澳人士勘界維持會代表,晉京向外交部呈明勘界事略文”云:“同治二年,葡人又佔塔石、沙岡、新橋、沙梨頭、石牆街等,是爲舊佔之界。”自從澳葡於同治年間佔領塔石後,開闢馬路,建築公園,拓展球場,案澳葡市政廳之《市街名册》區别之稱:“塔石,此名係指本市塔石街左右兩邊之區,此區大略以下列街道爲界:厚望街,羅利老馬路之一部份,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之一部份,及西墳馬路之一部份。”當塔石仍屬我國官兵管轄時,嘗於澳城門外,即水坑尾門口,(現在馬大臣街處),築有小石屋一間,作爲瞭望站,常川汛兵戍守。雖至道光廿九年,望廈之汛兵營移駐於白石村後,長時期仍由望廈更館遴派更練在此把守。迨至同治年間,澳葡自毁舊城界,拆蕉園圍之石門樓,築塔石花園(後改稱花士古達嘉瑪花園,或稱新花園)。憶《兩行堂詞鈔》有庚午中秋夕遊新花園詞一首,詞牌爲“定西番”云:“聞説澳城門外,侵佔地,又成園。且盤桓。今夜鏡湖月滿,三人生古歡。相信珠還有日,不孤圓。”澳葡後又鏟平頸頭山東面之斜坡,填高山麓之田野,闢爲塔石波地,即今之利宵球場,以爲蹴球及練兵之用,故當時又稱塔石操兵地,或曰青草地。蓋此一片廣闊土地,青草如茵也。汪慵叟嘗有詩詠之云:“昔有戲馬台,後址迺無聞。此地開廣場,草色春氤氳。鞠蹴亦古法,體育舒勞筋。樹的相督校,汗走猶欣欣。兵固不可逸,習勤豈具文。”《澳門市街名册》詳釋塔石波地云:“塔石波地,又名美上校操場。坐落在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與士多紐拜斯大馬路之間,及助學會街,與沙嘉都喇賈罷麗街之間,又名曲棍球場及助學會操場。有矮圍牆環繞,一端爲互助會會址。”塔石區,昔本有一小山,名頸頭山,或稱塔石山。其址即今之三區附近一帶,包括舊西洋墳場及監獄等地。該山雖不甚高,與大炮台遥遥對峙,如岡如坵,向北斜下,至羅利老馬路前止;西面斜坡,綿延至新橋接壤、東便即爲塔石波地也。該山頂端,有三巨石堆叠天然,舊稱“三叠石”,即塔石也。山之險,又有坑水雨穴,分築石圍欄兩道,斜向新橋方面而下,舊稱“丹坑渠”。山上各處,尚有不少中國墳墓,皆澳門及龍田、望廈等村人之祖先塋塚也。同治年間,澳葡既佔領塔石,到光緒末年,便欲開闢此山,遂有盡將山上之中國墳墓掘去之舉。據《香山縣誌•之紀事編》載稱:“光緒三十一年,夷人平毁塔石等處墳墓,投無主遺骸於海云。”澳葡既將三叠石炸燬,又將丹坑渠填塞,更將整座頸頭山鏟平,只餘舊西洋墳場及監獄附近一帶高地而已;後更開馬路,築洋樓,而頸頭山原來面目已泯滅淨盡。據《澳門市街名册》言頸頭山云:“頸頭山,此崗現幾已削平,内有聖美基墳場,原日伸展至監獄附近。該山因建築屋宇之故,幾被削平,實既不存,名亦遺忘。”塔石山上,有一西式墳場,此迺澳葡特爲當時澳中西洋人身故所設之埋葬地,西名聖味基墳場,而我國人則呼之爲西洋墳,及至近年,澳葡又在望廈另闢一新墳場,於是該舊墳場,遂改稱爲舊西洋墳以爲識别。自從道光二十九年,沈米事件發生後,澳葡直視塔石區爲其領土,故當時即在塔石山上,開闢西洋墳場,迨至同治末年,遂實行圍築短垣,並於場中,建築一所教堂,以爲供喪家彌撒之所,該教堂内,供奉一位天主教神像,名爲東方大天神,該神像威嚴肅立,足踏一魔鬼,一手握劍,一手持一天秤,意若公平審判善惡者,一如中國人所謂之閻羅王然。該墳場初時本來只許西洋人埋葬於此,後來漸許信奉天主教之華人教徒寄葬,今則中西人士皆可安葬其間矣,墳場中,墓列整齊,碑碣精緻,花木秀茂,地方潔淨,日常除來吊祭者外,亦有不少遊客來遊也,所以汪兆鏞之《澳門雜詩》中,有竹枝詞兼詠塔石之西洋墳者,其註釋稱:“西洋墳,冢石上皆刻文字,或琢石爲神像,或作十字架,形式不一,雕鏤精潔,時有遊人往觀。”其詞云:“紅毛白頭西洋墳,衰楊蕭瑟摇斜曛,從來墟墓足淒愴,何事遊客常紛紛。”
塔石
“十字雙門雨放晴,晚來無事得閒行,偶從白鴿巢邊過,坐愛牙琴舌撥聲。" “鴨綠鱗鱗細浪輕,垂楊深處釣舟橫,兩三蛋女團圞坐,背指鳳凰山月生。" 以上七言詩兩首,迺清朝嘉慶時,李遐齡之《沙梨頭海邊晚步》,見《勺園詩鈔》。 沙梨頭鄉,在濠鏡墺半島中。初本一漁村也,漁民蛋戶,羣聚而居,以其他瀕鏡海,背枕鳳凰山──俗稱白鴿巢山,便於舟楫寄椗,為墺中最古之鄉村。山麓水湄間,有“永福古社",聞始自宋代云。 自從清朝同治年間,澳葡佔領此地後,築堤闢道,現已洋樓相望,馬路交橫,大異疇昔矣。清季丘逢甲之《澳門雜詩》中,有感而詠之云: “五百年中局屢新,兩朝柔遠暢皇仁。自頒一紙蠲租詔,坐看江山換主人。" “遮天妙手蹙輿圖,誤盡蒼生一字租。前代名臣先鑄錯,莫將失地怨庸奴。" “不是花門也自留,中朝全盛有人憂。當時但笑書生見,非策方今見鹿洲。" “白鴿巢高萬木蒼,沙梨兜擁水雲涼。炎天傾盡麻姑酒,選石來談海種桑。" 攷沙梨兜,蓋蛋民語音,即沙梨頭也。清朝同治元年,沙梨頭鄉尚屬我國官吏統治。該鄉原在舊日澳門城牆外之西北方。夷城由白鴿巢傍而下,橫跨沙梨頭村前至海濱而止,中有閘門一道,與沙梨頭相通,名“沙梨頭門"。迨至同治二年,沙梨頭鄉始被澳葡佔據,將閘門拆毀耳。據祝誌載稱: “夷所居地,兩北枕山,高建圍牆,東南倚水為界。小門三:曰小三巴門,曰花王廟門,曰沙梨頭門。" 又據香山知縣楊文駿《查覆澳門新舊租界情形疏》云: “租界由……三巴門轉北,沿白鴿巢至沙梨頭閘門,向西南至海邊高樓,舊有現成界牆。牆以北為華民村居,牆以南為葡人租地。而水坑尾、三巴門、沙梨頭閘,各門均係同治二年拆毀。"又有云: “查沙梨頭,塔石、沙崗、新橋、石牆街五村,共民房舖户數百家,均係同治二年佔去,添設馬路門牌。" 澳葡自從佔領沙梨頭後,填海築隄,建樓闢路,海傍一帶,成為康莊大道;惟內街則矮屋窄巷,仍如舊村,尚無改變也。沙梨頭區範圍,現案澳葡市政廳所編之《澳門市街名冊》稱:“沙梨頭,此名係指本市界綫不清之一地區。該區係環繞白鴿巢花園東西北三部,北向林茂塘及筷子基南灣伸展,東及東北向新橋及三巴門伸展,西向內港伸展。" 沙梨頭,依山面海,據岸成村。村後山岡,巖石盤屈,林木蔭密,山雖不甚高,約二三十公尺,為村之東面屏障,原名“鳳凰山"。清嘉慶時,李遐齡之《沙梨頭海邊晚步》詩有句云:“背指鳳凰山月生"即指此也。 鳳凰山,在沙梨頭境。自從澳葡富人馬葵士,於其南坡建樓僦居後,蓄鴿以自怡。白鴿千百成羣,朝夕迴翔山間,或棲簷宇,遠望其屋,如鴿巢焉,故時人呼之為白鴿巢,該山亦習稱為白鴿巢山,寖且幾忘其名鳳凰山耳。 相傳明末時,利瑪竇曾在山上建觀星石屋以測天象,今遺跡已不可尋。道光時,澳葡闢此山為白鴿巢公園,又稱賈梅士公園,蓋曾立詩人賈梅士銅像於石洞內,以為紀念也。巖頂昔建一亭,後被沙梨頭村民搗毁。“兩行堂詩鈔"有“庚戍年春日遊鳳凰山白鴿巢"七言絶句一首云: “石屋觀星不可尋,鴿巢亭子蕩無存。詩魔許有微茫感,人亦高呼護國魂。" 鳳凰山上,花木繁生,有一種名鳳凰花,郭沫若之《百花齊放》詩集中,有白話詩一首題《鳳凰花》者,詩云: “我們是大喬木,原名本叫攀霞拿,種在澳門鳳凰山上,故名鳳凰花。 幹和葉都像馬纓花比他更大, 花滿枝頭,周年開放,高攀着雲霞。 花冠五瓣,面紅背黃,湊集在一團,結成長條蒴果每超過一尺有半。清晨迎風暢開,花落後色不凋殘,你看,天上地下真個是緋紅一片。”沙梨頭村前之海灣,原名淺灣,濠鏡墺之北灣迤北。相傳宋朝末年,張世傑奉端宗駐舟淺灣,元兵襲至,鏖戰於此。據“二王紀”稱:“元將劉深攻淺灣,張世傑敗於香山島。”案香山島,即古之濠鏡墺也。淺灣岸邊,鳳凰山麓,有土地廟焉,名勒“永福古社”四字。廟前迴欄石砌,如殿陛制,聞亦迺端宗遺蹟。據“崖山誌”載,端宗遺詔有云:“海桴浮避,澳岸棲存。”是即端宗嘗幸此地無疑;況崖山現有端宗之永福陵,與此處之永福古社之名相同?“大清一統誌”稱:“相傳馬南寶葬端宗於縣南五十里,壽星塘仍稱疑陵。疑陵凡五處,自閩入廣,行宮凡三十餘處。”然則斯地,其爲端宗之疑陵歟?抑爲端宗之行宮歟?只此一疑問耳。永福古社,今人竟奉作土地社公,寶座兩傍,刻有雙聯云:“脤接雄關遠秀,靈敷鏡水長清。”神壇香案,俎豆常馨。每歲二月二日神誕,演戲燒炮,熱鬧非常。昔汪兆鏞有竹枝詞詠沙梨頭土地誕句云:“簫鼓鳴春燈照夜,風光渾已忘居夷。”感慨殊深也!又讀《兩行堂詩鈔》,有“辛亥仲春,過永福古社”七言詩云:“閲歷興亡老社公,曾隨永福表孤忠。傷心近百年間事,盡在胡塵擾攘中。”蓋當時正是蠻夷猾夏之秋也。沙梨頭,既有永福古社之大土地廟,又有沙梨頭街,即石牆街之小土地廟。據“澳門市街名册”稱:“沙梨頭街,又名石牆街,由連勝街之連興街對面起,至石街止,廟宇,有小土地廟。”攷該廟,香火久荒,煙塵寸積,有額題“永戴帡幪”四字。想是昔日漁村時代,蛋民所建者。簷宇矮小,無足道也。古之街坊集議,多擇坊中之廟堂舉行。惟沙梨頭坊則不然,社學一所,坊中有事,聚衆會議於斯;有所爭執,集父老評曲直於斯;閒時,或請宿儒講學於斯;終歲,教子弟誦讀於斯;今則改設沙梨頭坊小學矣,該社學在今麻子街,實迺沙梨頭鄉中,具有長久歷史之鄉公所也。麻子街爲昔日沙梨頭鄉之主要街道,貫通該區南北,據史誌常稱:明清官吏,嘗於其間,設衙置署,寄居宅眷,但百年滄桑,踪跡已不可尋耳。該街舊有閘門,晚間則閂閉以防閑雜;設有更館團練,一夜五更,擊柝巡報,但今俱撤消矣。沙梨頭海邊街,昔日隄道狹窄,店舖成行,多營杉𣛜造船,與及山貨漁具,船艇灣泊於此,橋掟櫛比相望,不失漁村本色。至同治年間,澳葡填海修隄;一九二五年後,更築港闢路,今已成爲繁盛市場矣。昔日沙梨頭隄岸之舖户,多屬造船廠和杉木欄。此等店號之船艇杉排等,皆須藉水流輸送進内者。故多由海邊開一水道流入其場地,舊時海傍沿岸,不少船塢水口,閒時架板橋其上,作爲交通道路,行人由之,車輛由之,習以爲常,無他異也。詎即因此遭遇到清朝同治年間之一場大風災,而釀成澳門亘古未有,溺斃不知多少人命之大慘劇。清朝同治十三年甲戌八月十二日,即公元一八七四年九月廿二日,斯時節近中秋,澳人方興高彩烈,籌備過節。是晚初更,皓月懸空,甫將子夜,天色突變,一場空前未有之猛烈颱風,竟向澳境正襲,水隨風勢,淹浸各街,更因塌屋,引致大火,風火水聯合爲災,居民爲之呼天搶地逃命!住在低窪地帶者,扶老攜幼奔向高地走避。沙梨頭瀕海一帶,水深没脛,且漸有趨漲之勢。附近居民,迫得徹夜逃生。而沙梨頭隄岸爲交通總道,逃難經此者正多,該處有株盛杉舖一所,其門前水道之板橋,因風來水漲,早經漂流失去。是時夜黑天烏,過路者多不察覺,接連失足溺水,雖經店中人大聲疾呼停步,無奈狂風怒吼,叫亦不聞,繼續而來者皆不能倖免。是役溺斃於此者,真不知凡幾!統計該次風災,澳中死人無算,尤以沙梨頭爲最慘,誠屬無妄天災。後來澳中之天主教人士,稱該日爲天災節,每年是日,例必舉行紀念儀式,追悼傷亡云。沙梨頭鄉中各街道,昔日當推麻子街爲最繁盛整潔。石板舖路,磚屋比鄰,自從澳葡佔領後,才改舖石仔路面耳。此間岑樓廣廈,不少爲滿清官吏住眷,如張保仔大屋,迺其中之一也。攷張保仔,爲嘉慶時一名震港粤之大海盗。初本隸屬華南海洋大盗鄭一部下。嘉慶十二年,鄭一遇風溺死,其妻石氏,衆稱爲鄭一嫂,繼爲首領。見張保仔能幹,撥爲副座,分領一部盗艦,稱紅旂艦隊,與郭婆帶之黑旂艦隊,爲鄭一嫂之左右手。及郭婆帶向清朝投降後,張保仔隨亦受撫,以守備起託,官至閩安協副將,因營裘菟於沙梨頭,以安其家眷焉。據《東莞縣誌》紀述兩廣總督百齡招降張保仔之經過稱:“嘉慶十五年二月,海盗張保降。先是石氏見郭婆帶降而得官,迺揚言曰:紅旂亦願降。紫泥巡檢司章予之命周飛熊往問之。周飛熊者,業醫於澳門,知賊情。既見張保,使議舟虎門外沙角以聽命,保許之。予之報總督,總督命予之往探虛實。石氏設酒食相待,予之宿賊船一宵,歸,言賊誠心歸命。制軍再命彭恕往議投降事宜,張保請留船數十,殺賊自贖。予之覆命,總督曰:彼懼我誘降以執之也,吾當親往諭之。使周飛熊先告之。迺駕一舟,偕彭恕章予之直至賊所。賊列船樹旗鳴炮以迎,左右皆失色,總督夷然自若。張保與石氏、鄭邦昌、梁皮保、蕭步鰲等駕長龍出,制軍命之見。保等匍匐登舟乞命。總督限三日條列船艦器械盡數交割,保等唯唯而退。適番舶揚帆入虎沙,賊大驚,謂官軍陰合夷船襲已,遂遁。已而知其誤,石氏欲到省爲質,訴誤遁之故,然後舉家降。予之、飛熊以招降不成懼獲譴,亦往勸之。石氏偕予之到省見制軍,總督迺至香山芙蓉沙受降。令願留者分隸諸將,出海捕盗,不願留者散歸。未幾,餘賊盡平,海氛遂靖。”當年沙梨頭村中之張保仔大屋,雖非巨棟華堂,惟是小園精舍,儼然宦眷,石氏居此。蓋自張保仔及石氏受降後,兩廣總督百齡曾令張保以石氏爲妻室,《香山縣誌》詳記其安撫經過云:“嘉慶十五年四月,賊張保,鄭石氏,簫鷄爛等歸正,總督百齡親蒞香山撫之。是時張保等久居洋面,人衆艱難,鹵潮蝕船,不能修葺。有歸順志,地方吏以兵力不能制,亦遣官諭之,而未信也。湖南人周飛熊者,流寓澳門,與保有舊,請於制府,奉檄往説,保等意決,約會舟邑城南大涌村前,面制府爲信、許之。百齡至香山,駐節豐山書院,司道官,委員至大涌,勒兵其北。賊數日艦泊其南,張保,鄭石氏乘輕舟,堅拓安旗,抵石岐,入見百齡。是夕百齡傳令官軍戒嚴。越日,撫議定,衆頭目冠帶見司道官於舟中。百齡令襲其船及炮没官,賊黨給憑冀歸里,或安插耕作;所掠婦女,戚屬領回;張保授千總銜;鄭石氏故鄭之妻。保,其義子也,令室之;餘多授官者。即檄張保領兵捕餘寇,保誘擒麥有全於儋州,以功擢守備。百齡令知縣彭昭麟,築台大涌海邊,額以‘大德曰生’,記其事於上。”張保仔受撫後,雖營大廈於沙梨頭,但仍不能暖席安居於此,蓋清廷質疑忌之。據《金壺七墨》有云:“張保仔投降後,朝中怕其日久生變,以海洋緝盗責之,張卒以此計,奔走海上而死云。”張保仔原非沙梨頭人,本迺廣東新會江門人氏。單名保,作海盗時,人稱之爲張保仔,及投誠後,更名張寶。初以千總戴罪立功,由守備擢陞澎湖副將,後官至福建閩安協副將,大約在道光二年卒於任。其子亦蔭賞千總銜。兒孫皆落居沙梨頭鄉。張寶所營大屋,延至抗戰時期,因建築原料價漲,遂被拆料零沽,故現已淪爲荒地矣。人事滄桑,可慨也乎!查張保仔之投誠,決非戰敗所致,實緣其同黨郭婆帶先降影響,復因清廷誠意招撫,更得在沙梨頭業醫之周飛熊從中斡旋,所以改邪歸正耳。惟事後,澳葡竟自認説服張保,並曾派出數艘戰船,跟隨清軍協剿,壓迫張保投降,故責清廷在功成後對葡人食言。朱薩士之《澳門史》第十五章詳稱此事,茲節錄其對清廷之責備云:“當張保仔投降後,清廷卻對葡人失信,未能履行當時所訂之聯防海盗協定:給予葡人以澳門之一切權利和利便。即使戰利品亦未獲平分,除阿利鴉加留得張保仔之大炮數尊,送往理斯本作紀念外,餘皆讓廣州擢去;且連答應協助澳門之剿匪軍餉亦不付給。自從一八零四年來,澳門曾爲協助剿滅海盗,裝備四艘戰船,共費去白銀四十八萬零五十兩,迫得由澳門市民負擔。”但據《香山縣誌》則云:“嘉慶六年,雷瓊間海盗滋擾,澳門請備二舶,隨舟師海捕,且以九事乞格外恩。知縣許乃來以其拜制,且挾故要求也,卻之。”又據當時香山知縣許乃來諭澳夷檄有云:“……倘挾此要求,議論不決,則捕盗孔亟,斷難延誤,本縣即督率兵役出洋。内地雄兵巨艦,霧集雲屯,隨處可以調動,毋庸爾夷勞動也。爾夷其熟思之!”以上就是澳葡歷來常稱曾協助中國剿滅海盗有功之一段是非經過。
沙梨頭
往時,從澳門進入氹仔,沿史伯泰海軍將軍馬路前行,向左邊望去,便見到大幅田園菜地,低矮簡陋的小房舍散佈其間,這就是卓家村,再向前不遠,就是三家村與周家村。現今,路旁已高樓大廈矗立,遮擋了卓家村,而三家村也十室九空,成了待發展地段,周家村早已消失,為新建築代替。卓家村歷史在本書第一集已談過,這裡着重介紹三家村與周家村。三家村約建於七十多年前,與卓家村僅隔一條“坑口河”(即水溪),原來只有姓林的三家人建屋而居,初時稱為“林家村”,後來陳、李兩姓人家陸續遷進,於是改稱“三家村”。村屋多為平房木屋、磚舍,只有一間兩層高的磚屋。村民以種菜、種菊謀生,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多種薑花,在澳門出售。那時,路經史伯泰海軍將軍馬路,常見路旁種植大片薑花,花開時清香撲鼻。隨着氹仔市區發展,三家村不少村民陸續遷出,房舍大多空置,等待發展。周家村在雞頸公路入口處一側,靠近光遠炮竹廠,對開就是三家村。四十多年前,周家村村地屬於本澳一名富戶,僱請一名姓周的老伯看守。周某乃建屋開地耕種,其後一些人家遷進來,茅舍漸多,有廿多戶,儼然成村,時人以“周家村”呼之。由於地方狹小,缺地種菜,村民多靠做炮竹、養豬雞謀生,生活貧困。多年前,村地獲發展,開闢道路,興建酒店、住宅大廈,周家村便被湮没,僅在路旁留有周家村巴士站名,作為佐證。
氹仔三家與周家村
民國十年(1921年1月1日─1921年12月31日)1912─1921年10年間,澳門道路有較大改進和增加。華人城區開闢街道,舊城牆外的沼澤地已鋪成平地並在上面建起房屋和街衢。總計已建成長約20英里公路,其中大多數為優質水泥路面,供汽車通行。莫世祥等編譯:《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1887─1946)》,第106頁。
華人城區開闢街道,澳門道路有較大改進
民國十七年(1928年1月1日─1928年12月31日)10月8日,關閘附近的華人村屋發生火災,約有400餘間木屋被大火焚毀,2000名居民無家可歸。Eauardo A. Veloso e Matos, Forças de Segurança de Macau, p. 237; 澳門歷史檔案館藏民政管理檔,第92號卷宗,第S-C號文件,轉引自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224頁。
關閘附近的華人村屋發生火災
清光緒元年(1875年2月6日─1876年1月25日)3月11日,路環、氹仔統領馬丁斯.馬德拉中尉(João Procópio Martins Madeira)報告稱:“氹仔炮台對面是小橫琴島,那裡有三個村子,小橫琴村、夏灣村和石嶺村。儘管這些村子擁有漁網、蠔場和許多捕魚捉蟹的小船,並且在漲潮時將柴草運出小橫琴島,但他們並不向政府納稅。我曾走訪過一個村子,派人叫來一位擔任小橫琴村“地保”的老華人業主,得知1850年6月24日美士基打中校任命他為“地保”,從那時起再未委任過其他人。但這種任命根本無用,因為村民完全不理會這種權威,甚麼也不向其繳納。根據這種情況,我收回了該“地保”的委任狀,並派人通知所有主要村民到本據點來,命令他們應該選出“地保”並從今年起要繳納“什一稅”。於是他們選出一位叫“阿貴”的人做“地保”,我發給他委任狀,由他負責收“什一稅”。他繳納了本年第一季度的稅款9.5元。如果讓小橫琴村的居民免於因無人過問而經常遭受劫掠,那麼這個村子就會變得很重要,就有可能在其大片土地上出現商鋪和船棧。然而只要3名士兵和1名下士就已足夠,村民們也十分渴望得到發展。我認為很快就會有成效,待時機成熟就可去收繳法律規定應繳納的稅項。如果結果並非理想,亦損失很小,因為所建房屋可給亦由我任命的村中民防隊員駐守。”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99-120頁。Manuel Teixeira, Taipa e Coloane, pp. 23—24.
路環、氹仔統領擬在小橫琴島設民防隊及徵稅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