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翥,字竹林,一字少鵬,號南池,雲南省蒙化縣人。香山知縣、詩人。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彭翥高中舉人,乾隆四十七年(1782)挑發廣東,初任封川知縣;乾隆五十一年(1786)調任香山。[1] 同年,發生葡人兇殺中國居民案,澳葡頭目初時藏匿兇手。經過中國官員的鬥爭,兇手最終交由中國政府審理。彭翥親自帶上公文拘捕,澳葡頭目謝病不見,又想使彭翥屈服見面於夷廟。 彭翥說吾天朝命吏,夷廟豈能辦公地!?就張幕設案於通衙,盛儀衛,召見通事和澳葡頭目。起初,都行夷禮不跪。彭翥震怒,並且叫手下杖打澳葡頭目,嚇得通事用泥塗首謝罪,表示自辱服罪,並代澳葡頭目哀求乞憐。彭翥終令西洋頭目懾服,送兇犯受審。[2] 乾隆五十三年(1788),督水師兵200人出海捕盜,生擒700餘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彭翥與澳葡夷目以及澳門紳士商量,欲建一座街墟亭台,以便華商入亭經營。之後,由澳葡呞咑館(稅館)出資建造營地街墟亭,豬肉、鮮魚、雞鴨、瓜菜四行都在亭內擺賣,市容歸整方便,成行成市。[3] 後來,彭翥以功升任瓊州同知(知府副職、正五品),權力相當於知府;因染煙瘴而歿,年僅50歲。彭翥師法袁枚,成為隨園門下弟子;著有《海天吟》。現錄彭翥的詩一首: 《歸自澳門》[1] 自公歷鹿幾曾閒[4],來往煙波草樹間。[5]天上風雲全護水[6],海中村落總依山。 鬼樓縹緲臨濠鏡,沙脊微茫界粵關。[7]鎖鑰前山原巨鎮,時平汀鳥掠城還。[8] [1]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明清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216-218頁。 [2]黃鴻釗:《澳門史綱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第91頁。 [3]林廣志:《晚清時期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6,第31頁。 [4]歷鹿:一作轣轆,象聲詞,形容車聲。《廣雅‧釋器》記:“繀車,謂之厤鹿。”厤同歷。另一解釋轣轆,一作轆轤,汲水器。 [5]煙波:霧靄茫茫的水面,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草樹;宋之問《奉使蒿山》詩:“草樹饒野意,山川多古情。”以上二句說自接任視事以來,一直在江海山野間奔波忙碌,未有閒暇。 [6]天上句:海面風平浪靜,天上雲霞明淨,風雲彷佛全都在護衛著海水。 [7]鬼樓:鬼子樓,當時粵人對澳門和廣州十三行西式樓房的俗稱。沙脊,沙堤。指蓮花莖。 [8]鎖鑰二句:前山寨原為全粵鎖鑰,海防重鎮。時值太平時世,連沙洲上的鳥兒也無憂無慮地從城寨上空掠過,飛回鳥巢。巨鎮,白居易《和渭北劉大夫借便秋遮虜寄朝中親友》詩:“巨鎮為邦屏,全材作國楨。”汀鳥,李中《江館秋思因成自勉》詩:“江邊候館幽,汀鳥暝煙收。”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