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2月2日─1898年1月21日)本年,澳門魚欄行變動較大,向來漁船計有700只,今則實存430只,業漁人數約只5000名,以致承頂轉讓、倒閉等情形頗多。如義友堂劉紹修承頂“源來魚欄”;鄭發等人的“贊利”、“鴻利”二欄的變動;楊士彬承頂澳門營地街市門牌第68號“新兩全”魚欄生意;譚桂甫等人承頂果欄街門牌第19號安吉海味生意;合和堂用本銀1500兩頂受路灣海旁街門牌第14號錦隆魚鋪生意;義合堂張彭及鄭星南、辛儉坡等人合股經營在澳門皇家新街門牌第105號開設的昆隆海味店倒盤等等。據上年的“拱北口華洋貿易情形論略”中透露:澳門鹽價日貴,漁戶皆欲將鮮魚裝往香港醃制也,[1]應是問題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

[1]《澳門政府憲報》1897年3月13日第11號,5月1日第18號,5月23日第21號,7月10日第28號,8月14日第33號,10月30日第44號;《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1887—1946》,光緒二十二年(1896)拱北口華洋貿易情形論略,第178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