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芷湘,原名鄭帝淅,字其集,號芷湘,香山縣三鄉橋頭鄉(今屬中山市三鄉鎮橋頭村)人。[2]民國政要、岐關車路公司董事長。 青年時代,芷湘與宋子文是留法同學。[3] 1928年,芷湘見中山公路交通不暢,於是與鄭禮卿、黃昌恆、吳梅一等三鄉人發起創辦岐關公司,芷湘擔任第一任董事長。該公司原名是岐關築路行車公司,後簡稱為岐關車路(岐關東路從石岐至拱北關閘)公司。[4]同年7月,岐關公司在廣州西堤二馬路設中山縣岐關車路有限公司籌備辦事處。同年12月,將辦事處遷往澳門新馬路。芷湘主持修建從石岐到珠海拱北的岐關公路,該公路成為廣東第一條民辦公路,沿用至今。[1] 除芷湘等人發起外,還有一百多人參加創辦岐關車路有限公司,大多數是當時軍政界及工商界人士,省、縣級官員。由於芷湘擔任兩廣煙酒稅局長,結交許多軍政界人士,如陳濟棠、香翰屏等。他與財政部長宋子文關係特別好,對建築岐關公路更為有利。該公司的總辦事處原設在石岐,澳門只稱作代辦處,因為它在國內註冊。 岐關公司集資辦法有兩種,一種是投資認股,每股毫銀五元。另一種是築路收購土地作股,即公路經過的土地,以地價作股。 因當時土地按價太低,曾有過抗拒收購的事件,但因該公司財雄勢大,抗拒不起作用,結果還是不得不把股票收下。除收購土地時出現問題外,沿途經過的村落,因風水問題發生爭執,更有因利益衝突而打官司。如小隱至石岐的一段路,當時由濠頭鄭仲楚經營,他認為岐關路應築至大環止,大環至石岐這段路生意就得由莆隱路經營,但結果岐關公路終於改道經庫充等村落,經華陀廟進入石岐。 岐關車路開始只有東線,即從澳門、蕭家村、那洲、大金鼎、翠亨、南朗、張家邊至石岐。從1931年起,從蕭家村開始增建西線,經三鄉、麻子、深灣、恆美、竹秀園、華陀廟、石岐與東線接通。中山鄰近港澳,客商來往頻繁,加上公路取得專利權,汽車零件、汽油可免交關稅,生意十分興旺。 當時處於國民黨統治,幣值日落,所收車費補償不了港澳購置的汽車及零件、汽油等費用,加上搭霸王車的車警又多,收入大受影響。抗戰期間,大環橋和古鶴一段路被破壞,阻止日寇運輸,但日寇侵佔中山後,迫使民工很快把路修復。中山淪陷期間,岐關公司沒有汽車,全部停業,把全部車輛及零件存放在澳門。抗戰勝利後,1946年恢復通車,但當時收入因貨幣貶值很快,公司虧損很大,最後改收港幣,扭虧為盈,一直到解放。 解放初期,1950年人民政府認為岐關公司是官僚資本,實行接管,收歸國有,但該公司絕大部分財產在澳門,而澳門是葡萄牙殖民地。最後通過該公司廣大職工把在澳門的全部財產接運過來。接管後,該公司改為廣中公司,當時公司拓展到廣州,而澳門仍保留用岐關車路公司名稱。[4] 芷湘是一位認真嚴肅之人,但說話很隨和。當時很多老鄉請他找活幹,他都爽快答應“好!好!”他幹著前人未想之事業,卻永葆一顆赤子之心。 晚年時候,芷湘前往美國定居。[3] 1977年,芷湘在檀香山去世,享年92歲。[1] 鄭芷湘侄子鄭誠之捨身取義,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譜寫愛國主義的壯麗篇章。[5] 現在從三鄉鎮橋頭村牌坊進入,繞過兩條小巷就到了鄭芷湘舊居,跨過一條狹窄的廊橋,一棟低矮的普通舊房,透過近兩米高的院牆,露出幾分滄桑。院前一口池塘。據說池塘在夏季開出鮮艷的荷花,院旁幾棵木棉樹,亭亭如蓋。[3] [1]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中山市人物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第125頁。 [2]《祠堂遍佈整條村》,載《中山日報》,第3396期,B5版,2004年4月24日。 [3]林子英:《岐關公司史略》,載《中山文史》(第14輯),中山:中山政協,1988,第133-136頁。 [4]《舊股票“述說”中山資本風雲》,載《中山日報》,第5344期,A3版,2009年9月3日。 [5]《(兩岸情深)澳門:愛國義捐不遺餘力》,載“金羊網",2006年11月16日,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5-08/15/content_961994.htm。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