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作猷,字汝宏,號仲秩,香山欖都(今屬中山市小欖鎮)人。進士、翰林院編修。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何作猷榮登戊戌科第215名進士,殿試二甲第十名,授翰林院編修。光緒二十九年(1903),何作猷為癸卯科鄉試擔任十八省磨勘官;光緒三十年(1904),他為甲辰科會試任同考官;朝廷賞戴花翎二品銜。後來,何作猷擔任甘肅甘州府知府。[1]
中日戰爭後,清廷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尤其牽動人心。內外官員、在京會試舉人2000多人紛紛上書,要求廢約抗戰,反對割地賠款,涉及當時全國23個省區,與台灣島內的抗日戰鬥一起形成中國近代史上轟轟烈烈的“反割台鬥爭”。何作猷參與上書。當時,他住在北京珠朝街中山會館,也是會館管理者。孫中山曾蒞臨中山會館。[2]
1917年,廣東圖書館復館時,實行董事會制,馮願等五人任董事,朱念慈任監理,後改委員制。第一任館長是馮願,李茂之、何作猷、茅謙之先後繼任館長。[3]
澳門哪吒古廟簷際懸一匾額,題“哪吒古廟”四字,乃何作猷所書。該廟所在地原名柿山,既有廟碑及對聯參證。[4]
何作猷墓在邑城外龍拱村(今中山市城區槎橋村龍拱街)。
現今小欖何家祠,又稱僕射何家祠,是清康熙初年,由何越巢倡建,經歷200年之後,清同治十二年(1873)建成,1915年重修,三進三間,台樑式木架構,後座寢室原有頂脊長聯一副,以表彰僕射何公的忠烈史跡,是由清浙閩總督何璟所撰長聯:
諫二帝割三鎮,早知和議之非,其如國步艱難,一木當風支大廈;
察敵騎將再來,代草勤王之詔,豈意人心渙散,孤魂隨日返虞淵。
中座亭堂有一副頂脊聯,是時任清翰林院編修何作猷所撰:[5]
上祀合兩房,兄弟發祥鐘鳳嶺;[6]
孤忠垂萬古,君臣大節樹燕山。[7]
[1]王遠明:《風起伶仃洋──香山人物譜》,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第459頁。
[2]劉征:《海峽兩岸的文化樞紐》,載《中國文化報》,2009年2月3日。
[3]方志欽、蔣祖緣:《廣東通史》(近代下冊),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1317頁。
[4]郝雨凡等主編:《澳門學引論──首屆澳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第425頁。
[5]何仰鎬:《欖溪風物》,載《中山文史》(第46輯),中山:中山政協,2000,第159-221頁。
[6]鳳嶺:指小欖。
[7]燕山:指徽、欽二帝被金人囚禁老死之所。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