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更新日期:2019/01/15
梁鏡清,香山縣(今屬珠海市)人[1],以海為家。港澳流動漁民、同盟會會員。 梁鏡清擁有三艘船,經常停泊澳門,往返於香山港澳之間。當時孫中山開展革命活動,在香港成立同盟會,之後在澳門設立支部,進行宣傳和組織革命活動。 梁鏡清膺服孫中山的革命學說,說吾等水上人家,受盡屈氣,非革命不可!他毅然加入同盟會。 朋友梁義是香山縣人,窮於家計,淪為盜賊,成為“綠林”頭目之一。梁鏡清曉以大義,明之以理,勸梁義改邪歸正。梁義悅服,也加入同盟會;並將自己的澳門寓所捐出,作為同盟會支部集會、聯絡之用。[2][3] 1911年,廣州黃花崗起義,革命形勢日趨成熟,孫中山為籌集經費,奔走國內外。梁鏡清常用自己的漁船秘密為黨人送槍械彈藥,接濟內地民軍。[4] 當革命軍出現經濟困難時,梁鏡清變賣自己的一艘漁船,將得到的全部款項捐給同盟會。沒多久,他又將另外兩艘漁船變賣,所得款項同樣全部資助革命活動。因此,他家計困難,但他毫無怨言,被革命同志譽為“疍家之王”。 辛亥革命事起,肇建共和。梁鏡清已一無所有,在一間小廟當司祝以度日糊口。 抗戰時期,梁鏡清在香港去世。 梁鏡清愛國之義舉日月可鑒,值得後人敬仰。[2] 澳門富商蕭瀛洲出資幫助梁鏡清開漁欄和攤館,掩護採購和走私軍火,支持革命黨人採購洋軍火組織武裝起義。[5] [1]蔣樂進:《澳門第一代賭王》,載《南方都市報》,2009年11月17日。 [2]珠海政協:《珠海文史》(第5輯),珠海:珠海政協,1987,第49頁。 [3]珠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珠海人物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第352-353頁。 [4]《同盟會潛伏策劃起義大香山清軍不戰而退》,載《南方都市報》,2009年12月3日。 [5]金英傑:《靈芝藥房秘密搞革命》,載《新報》,2013年9月27日,http://www.hkdailynews.com.hk/macau.php?id=192090。
梁鏡清
黃三,香山縣人。港澳流動漁民、華南機械化捕魚創始人。 黃出身於一個中產漁民家庭,世代漂泊海洋,流徙無定。每年農曆五月和八月颱風季節,黃和父親都回到澳門、灣仔一帶“灣水”(停泊)。 兄弟多個,黃排行第三,與大哥黃寶帶共同經營一對當時深海作業、船型最大的“大蝦九”漁船,兄弟倆捕魚技術都很高。大哥性格內向,不善交往。 黃頭腦靈活,做事得體,交際頗廣。黃天賦聰穎,勤奮工作,雖沒讀過書,但記憶力很強。他對廣東省中、東部深海和近海有名漁場的範圍、底質(沙層、泥層、暗礁)、水深、水流及各種魚類在各個時期的活動情況都瞭若指掌;在航海技術和氣象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他的捕魚和航海技術高超,每次出海捕魚,都是滿載而歸,被一班同類型漁船的漁民推為首領,跟隨黃出海作業,形成港澳有名的“黃三幫”。黃被漁業界稱為“南海漁王”,頗負盛譽。 20世紀初,西歐一些國家普遍使用機動漁船赴深海捕魚。作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漁船仍停留在靠人力和風力支配的18世紀落後的捕魚方式。東方新崛起的資本主義強國日本採用機械化作業,其漁船開始進入我國沿海地區,任意侵佔。中國漁民既羨慕外國的先進機器漁船少受大自然的制約,隨心所欲地到處遊弋,又擔心自己的生產設備落後,將來海上的魚都讓東洋人捕撈了。 黃目睹現狀,激發起改良漁船的願望,決心搞一對機器拖船,與外國人較量。他將自己的想法與大哥商量,得到大哥的支持。兄弟倆節衣縮食,積累資金。經過三四年時間,攢到一萬多銀元,但尚差一萬銀元。黃四處遊說同幫的漁友和平時有經濟交往的魚欄商號等請求支援。但改良漁船裝置機器畢竟是個大膽嘗試,有人持懷疑觀望態度,有人譏笑。有一部分漁民鼓勵和支持黃說,機器捉魚是一件新鮮事物,只要你搞成功,我們堅決跟隨!並且集資相助。黃得到一些好友支持,更是信心十足。 1923年,黃籌足兩萬多銀元,一方面派兒侄兩人去學習駕駛操作;另一方面請來兩名蒸汽機器師傅去購買機器。誰知這兩名師傅不諳漁船的性能和漁業的情況,結果隨便替他買來兩套一百匹馬力的蒸汽機。當機器買回來後,才發現安裝在舊船的艙室根本不適合。因為漁船艙位不多,要容納機體、鍛爐、煤和水,就必須把中間的艙室和大桅後的所有艙室佔據,剩下裝載漁獲物和漁具的船艙空間就很小了。這樣一來,根本做不成漁船。 黃被當頭潑了一瓢涼水,但他沒有洩氣,一連幾天把機器和船艙量了又量,發現這種船型不是不可裝機,而是船艙間隔不合理。若把甲板升高,將船室按機器的體積重新佈置,問題可以解決。但若這樣改動,就要把整條船的中後部拆掉重裝,這樣等於重造一條新船了。 黃最後放棄了改裝舊船的念頭,打算打造新船,四出活動,籌措資金。當時香港“均和造船廠”大力支持黃,他們答應新船的建造費可賒欠一半,等船出海以後生產償還。黃雄心勃勃,立即將這兩條舊船和家裡的金銀首飾等全部變賣,傾盡家財。 黃東拼西湊,仍不夠數;不得不向高利貸借錢,總算湊足建造新船的資金。為了製造這對史無前例的機械化漁船,均和造船廠鄭重其事,在香港仔鴨脷洲西側新建一個船排,請名師負責設計和建造。造船之前,黃要求師傅仍按“大蝦九”船型設計,排水量為150噸,保留原有的桅和帆等艤裝,舵仍採用舊式柄舵。 1925年夏,新船造成。這對大號機器拖船每隻重量達200餘噸,總價值四萬四千多元。但均和造船廠是第一次製造和安裝機器漁船,計算和設計不夠嚴密,結果達成船身深重,吃水很深,載滿足夠的煤、水、漁具等物品時,已接近滿載排水量,沒有多少艙位來裝載漁穫了。況且為保存桅帆,主帆的左右擺動,防礙了鍋爐的排煙。 黃擇定這年中秋節晚上,舉行新船下水試航儀式。他邀請同幫漁民兄弟數百人上船,一起巡航慶祝。當晚華燈初上,只見船上張燈結綵,桅杆扯起了一條條五彩繽紛的萬國旗。一陣鞭炮放後,漁船慢慢落排下水了。黃等乘著新造的機器漁船,一邊航行,一邊鑼鼓齊鳴。當漁船循著香港仔、赤柱、筲箕灣等環遊一周時,轟動了整個漁港。 次日,黃趁著這個當令魚汛季節,立即率領船工和家人出海捕魚了。他們首先來到二門外海漁場,一開始就顯示了機械化的優越性。過去風帆漁船到達深海處作業,需要半個多月時間才能回港一次,而且很少滿載。如今,機械拖船出海只用六七天時間就可以回港一次,而且滿載而歸。有時漁穫過多,就拋掉一部分煤和水來裝魚,每隻船魚計有六百多擔。 這個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傳遍了珠江口兩岸。不少漁民都躍躍欲試,想步黃的後塵。香港仔“利棧什貨店”和筲箕灣的“大德山貨店”的老闆看到黃用機器船捕魚有大利可圖,準備集資成立“火船拖”公司,與黃等漁民進行競爭。 但是,黃經營“火船拖”好景不長。機器船體本身的結構設置不合理,致使機船經常發生故障而停航修理,同時僱請的司乘人員又不習慣海上生活,經常拋錨不能出海,後來換了小火輪的駕駛人員,情況並未改變。結果,黃的機船成了“三日打魚,兩日曬網”的不景氣狀態。初時,漁欄看見黃生產尚好,都願意繼續貸款給他修理機器,但後來看見他的生產經常歉收,疑慮四起,馬上緊縮“欄信”,以免虧蝕。黃失去了經濟後盾,心裡非常徬徨,每月打打停停地勉強維持生計。 1926年春的一天,黃開船到東海捕魚,漁船經過惠陽縣砣靈島時,被國民黨當局所設的海關下令停航檢查。本來條例規定,漁船經過海關時一般不受檢查的,但他們看見黃駛來的是一對機動汽船,上船翻艙倒匣地搜查了一通,沒有發現走私貨。不由分說,把黃連人帶船一起拘留在島上。 之後,他們瞭解到黃是一個頗有名望的漁民,認為在他身上有油水可撈,被敲起“竹槓”來,說要黃交出十兩黃金,就可贖回船隻。當時黃的漁船出海還不到半年,經營還未走上正軌,造船經過幾番波折,已把家財用盡。但不交贖金,就要到廣州打官司。 黃派人到廣州進行訴訟,經過無數次往返,三四個月後,被判為“查無實證,予以釋放”。人和船雖被釋放了,但黃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債台高築。舊債不能還,新債沒處借。船一停航,債主不客氣了,通過律師向香港法院起訴,提出要把黃的一對機船查封拍賣。後給一個商人買去了,改作運貨船,行走香港與澳門之間。 黃被宣告破產,血本無歸。他受了極大的打擊,以致精神失常,整天楞坐家裡,喃喃自語,不久鬱鬱而終,年僅48歲。黃三的祖墳安葬在澳門路環。 黃三生育兩個兒子:黃華瑞、黃華好。黃三曾對人說,給孩子取名“華”字輩,是使他們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國。1934年,廣東省建設廳從日本購買一對比黃三的“火船拖”小一半的手操網機器漁輪,由留日學水產的技正鮑應中駕駛回國,取名“海底”、“海鷗”號。其中一條機船為當時香洲水產專業學校的學生作出海實驗之用;另一條機船在附近海面生產作業,成為華南第二對機械化漁船。後不久,因管理不善而長期擱淺。之後20多年,機械化捕魚一段長時間中斷。 1947年,香港筲箕灣漁民黎廣就,裝成一對新式機械漁輪。從此,華南的漁船機械化逐漸發展起來。[1][2] [1]《黃三(1881-1929)》,載“珠海僑網",2012年12月28日,http://www.zhoverseaschn.com/huaqiao/hqShow.aspx?sshowid=54&ttid=91。 [2]黃海志等:《南中國海第一對機器漁船流動漁民黃三改革漁船的事蹟》,載《珠海文史》(第5輯),珠海:珠海政協,1987,第42-48頁。
黃三,1881-1929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