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4年(明萬曆四十二年),兩廣總督張鳴崗根據海道副使俞安性的建議,為便於對居澳葡人進行管理,將澳門葡萄牙人聚居地方編街道號碼,定立門籍,逐項登記。做法是在葡人居住的大街上樹高柵,掛榜書“畏威懷德”4字。又以《尚書•旅獒》篇中“明王慎德,四夷咸賓,無有遠邇,畢獻方物,服食器用”20字,分別作為門號,分為東10號、西10號,防止奸人進入;同時還禁止葡人在居留地內私藏武器、彈藥,並由在澳門的中國官員對當地房屋進行認真搜查。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2/22
1614年(明萬曆四十二年),兩廣總督張鳴崗根據海道副使俞安性的建議,為便於對居澳葡人進行管理,將澳門葡萄牙人聚居地方編街道號碼,定立門籍,逐項登記。做法是在葡人居住的大街上樹高柵,掛榜書“畏威懷德”4字。又以《尚書•旅獒》篇中“明王慎德,四夷咸賓,無有遠邇,畢獻方物,服食器用”20字,分別作為門號,分為東10號、西10號,防止奸人進入;同時還禁止葡人在居留地內私藏武器、彈藥,並由在澳門的中國官員對當地房屋進行認真搜查。
更新日期:2019/02/22
1611年(明萬曆三十九年),由9艘戰船組成的葡萄牙護航艦隊抵達澳門,中國官府要這支船隊照章交納船税。指揮這支艦隊的梅內澤斯(Dom Diogo de Vasconcelos de Menezes)卻以這些船隻為王家兵船為由,拒絕納税,並威脅中國官吏,必要時將以武力對抗。廣東官府下令封澳,斷絕對澳門的糧食供應,引起了當地葡萄牙人對梅內澤斯的不滿,他們抓住幾個船長,強迫船長向中國官府交税。梅內澤斯等繼續抗拒,市民集結到議事亭,要議事局出面解決。最後,由議事局為艦隊代交了4870兩銀子的船税才使風波平息。
梅內澤斯抗税事件
1604年(明萬曆三十二年),曾隨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到過北京、南京的天主教傳教士郭居靜回到澳門。1606年初,澳門傳出流言説,耶穌會士勾結葡萄牙人、荷蘭人和日本人,要殺在澳的中國人,然後用武力征服中國,並擁戴郭居靜為皇帝。這一謠言迅速傳遍全澳,使中國居民十分驚恐,紛紛返回內地,澳門僅剩下葡人及黑奴。兩廣總督戴耀聞知,亦很緊張,急忙下令調集軍隊,準備防禦;並斷絕與葡人的一切貿易,禁止將糧食運入澳門。澳門得不到糧食,很快就出現嚴重的糧荒,澳葡當局急忙派出一個“最謙恭”的代表團, 去向戴耀表白並無入侵之事。經過各方調查,並派人招見郭居靜和參觀全澳的教堂、旅店、醫院等,證實無戰事跡象。於是,緊張局面得到緩和,中外貿易也恢復了正常狀態。
郭居靜事件
明朝官員強行拆除澳葡當局在澳門非法修築城牆的案件。1623年(明天啟三年),澳葡當局沒有獲得明朝政府的允許,藉口防禦荷蘭的進攻,在水坑尾三巴門間,建築了一道城牆。城牆起於今西望洋山聖母堂附近,分東西兩翼延伸,東翼城牆循東面山坡一直到燒灰爐台止;西翼城牆,則分南北兩幅,南幅止於西望洋山聖母堂的西南山脊,北幅一直伸到媽閣廟的海鏡石。明朝政府對於葡人的這種越權非法行為採取了堅決的行動,廣東海道副使徐如珂首先通知澳葡當局拆毀這道城牆,澳葡不聽。徐如珂即派中軍領兵進駐澳門,自己也隨軍前往,並命令軍隊拆毀城牆。不到兩天,城牆全部拆毀,澳葡不敢反抗。原城牆下的媽閣斜巷等街道,後人俗稱為“萬里長城”。
徐如珂拆毀澳城牆
1574年(明萬曆二年),明朝政府在澳門半島與內地相連的沙堤——蓮花莖的中段(今關閘馬路中段),設置關閘一事,史稱“莖半設閘”。此座中式城樓形式的關閘,位於澳門與內地之間的險要處,扼內地通往澳門的陸上咽喉。開始時每5日開啟一次,設官兵把守,成為限制民夷出入之要隘。後逐漸成了一個重要關卡,至清代則由幾日開啟一次變成日日開啟的“官關”。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改為“關閘汛營”,由前山派兵駐守。至道光年間(1821~1850)林則徐任欽差大臣時,關閘更由重兵鎮守。後來,關閘變成了邊界,不僅限制洋人出入境,更禁止居澳葡萄牙人擅自越過關閘到前山打鳥。1849年的關閘事件中,關閘城樓首次被葡兵佔領,延至1870年(清同治九年),澳葡當局竟將關閘城樓拆毀,夷為平地。蓮花莖古關閘存世近300年,只餘關閘城樓刻着“關閘門”3個字的匾額,迄今仍鑲嵌在民政總署大樓入口大堂的牆上作為古關閘的唯一證物,也成為殖民擴張的歷史見證。
蓮花莖建關閘
1580年(明萬曆八年),居澳葡萄牙人擅自選舉首席法官,並在當地實施葡萄牙法律。1582年新任兩廣總督陳端奉朝廷之命,前來查辦這一事件。陳瑞先傳令澳葡地方長官,即中日貿易船隊司令米蘭達(Aires Gonsalves de Miranda)和薩(D. Leonardo de Sá)主教,前往兩廣總督駐地肇慶。澳葡派出與中國官員關係密切的司法官本涅拉(Mattia Penella)和傳教士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作為代表去與總督周旋。在參見陳瑞時表示,居澳葡人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總是中國皇帝的順民,並承認兩廣總督殿下是他們的保護者,懇請總督對他們加以扶助及慈愛。接着又把隨身帶去的一批天鵝絨、水晶鏡等總值超過1000金幣的厚禮送給陳瑞。於是陳瑞便吿訴他們可以在澳門繼續居留,但必須服從中國官員的管轄。
陳瑞受賄事件
朱印船即指1592年(明萬曆二十年)至1639年(明崇禎十二年)間持有幕府將軍朱紅印執照、可以從事海外貿易的日本商船。1608年11月30日, 一艘日本“朱印船”的船員在澳門的碼頭上與葡萄牙人發生糾紛,接着,他們上岸尋釁,打傷了前來勸解的澳葡官員。澳葡中日貿易船隊司令佩索阿(André Pessoa)和憤怒的士兵、市民一起進行反擊,殺死、俘獲近百名日本船員。1609年秋,消息傳到日本,日本政府決定懲罰正在長崎進行貿易的佩索阿。他們調集軍隊於1610年1月3日對佩索阿的船隊發動圍攻。戰鬥持續四日,直到1月6日晚,最後,佩索阿點燃船上的火藥庫將自己連同價值上百萬的金銀和近3000擔生絲全部炸沉海底,事件遂告平息。
朱印船事件
明朝官兵在廣東新會沿海撃退葡軍的一次戰役。1522年(明嘉靖元年),葡萄牙人別都盧率海艦5艘、部屬1000餘人入侵廣東新會西草灣,明備倭指揮柯榮、百戶王應恩等率軍反擊,擒其首領別都盧、疏世利等42人,斬首35人,繳獲葡船2艘,均按海賊罪處死。西草灣之役明軍獲全勝,葡人從此逐漸放棄武力攻華之野心。
西草灣之役
蔡善繼,字伯達,浙江烏程人,明萬曆年間(1573-1620)任香山縣知縣。1608年(明萬曆三十六年),澳葡當局對一名首犯判刑,引起一部份葡人不服鬧事,澳門陷入混亂,無法控制局面。蔡善繼獲知此事後,“單車駛澳”,親自出面處理了這一宗案件,平息了騷亂。事後訂出了《制澳十則》,警告葡人不得在澳門置物業、蓋房屋;主張對澳門葡萄牙人嚴加管制,受到兩廣總督張鳴崗的採納。蔡善繼廉潔奉公,執法嚴明,使葡人無機可乘,在澳門葡人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其制澳事蹟亦在香山縣人民中廣為流傳。
蔡善繼制澳
17世紀初澳葡守軍擊敗荷蘭海軍進犯澳門的一場戰鬥。葡人來澳不久,荷蘭亦覬覦澳門。1601年(明萬曆二十九年),荷蘭數次向明政府提出借地通商的要求,均被拒絕。又於1601年和1604年兩次進攻澳門,均未成功。1622年(明天啟二年),荷蘭大舉侵澳,出動巴達維亞8艘戰艦,並聯合艦長苗活的4艘戰艦,配備巨炮60門,士兵1000人,由荷蘭提督賴啫臣(Kornelis Reyerszoon)統率,於6月10日出發,直奔澳門。6月21日,荷艦抵澳門海面。當時澳門守備力量僅50名火槍兵,100多名能執武器的土生葡人和三座配備不全的炮台。6月24日破曉,荷蘭軍艦猛轟嘉思欄炮台,炮台守軍全力回擊,當即擊毀一艘。賴啫臣即率800名精鋭部隊在劏狗環一帶登陸,葡軍憑藉新挖戰壕向荷軍反擊,賴啫臣腹部中彈返回,命盧芬(Hans Ruffijn)代他指揮。荷軍在盧芬上校的指揮下很快佔領龍環村、龍田村一線,被大龍泉、二龍泉匯合的坑水阻擋。葡方的伯多祿炮台發炮轟擊,命中荷軍火藥車,使荷軍死傷慘重。這時,澳葡中日貿易船隊司令薩門托(Lobo Sarmento de Carvalho)也親臨前線,並發出反攻命令,葡軍、市民、修道士及黑奴們一起出擊,特別是黑奴作戰勇敢,奮不顧身,當場擊斃盧芬,荷軍全面崩潰。是役,荷軍死136人,傷126人,其中11名校級軍官,死傷的日本人和印尼人也達數百人,還有一名上校及一批士兵被俘。葡方傷亡極輕。澳門葡軍獲得了完全的勝利。為了紀念這一空前大捷,澳葡當局將6月24日定為澳門城市日。
荷蘭進攻澳門
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4月,潮州柘林水兵因缺餉斷糧而嘩變,變兵隊伍在徐永泰等人率領下,聯絡其他一些武裝,進抵虎門附近的三門海,對兵力空虛的廣州構成嚴重威脅。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取悦於明朝政府,曾任濠鏡(澳門)葡萄牙人首領的佩雷拉(Diogo Pereira)派人前往廣州,向明將俞大猷表示,願意幫助明政府鎮壓兵變。獲得同意後,佩雷拉與中日貿易船隊司令德梅洛(Luiz de Mello)率領300名葡萄牙士兵參戰,分成兩隊,登上幾艘裝備有西式火炮的中國戰船,直駛三門海,以突然襲擊的戰術,很快擊敗叛兵。此役生擒變兵612人,斬首不計其數。
三門之役
1644年(清順治元年),崇禎帝自盡,明王朝傾覆後,澳門葡萄牙人仍全力支持殘存的南明政權的抗清事業。1645年3月,耶穌會士畢方濟(François Sambias, 1582-1649)奉南明福王之命前往澳門求援,受到澳葡當局的隆重接待。由於福王政府旋即覆亡,畢方濟又向建立在福州的唐王政府表示忠誠,與信奉天主教的太監龐天壽一起去澳門購炮請兵。葡萄牙人予以積極的支持,給他們提供了一批大炮,還選派了300名士兵。唐王政府則同意將對面山下的一塊地方作為耶穌會士陸若漢的墓地,開始了葡人居留對面山的歷史。不久,唐王政府被清軍消滅,龐天壽就帶這支葡萄牙軍隊去投奔建在桂林的桂王政府。葡萄牙的軍事援助對於桂王政府的抗清起了很大的作用,多次擊退清軍,同時,耶穌會士也積極地在南明君主中傳播天主教,南明君主紛紛皈依天主,太后、皇后及太子均入教。1648年(南明永曆二年),久病的太子在受洗後恰好病愈,王太后還派龐天壽前往澳門,請求耶穌會的司鐸們舉行彌撒大祭。10月17日,龐天壽入澳,各炮台鳴炮致敬,修道士們列隊出迎。10月31日,聖保羅教堂為南明王室隆重地舉行彌撒,彌撒結束,澳門總督又設宴款待使者,還贈送火槍100支作為給桂王政府的禮物。桂王政府也因之答應永遠豁免每年500兩的地租銀,並豁免澳葡數年的船舶餉税。澳葡政府與南明政權一直保持着良好的關係,直至桂王政權的最後滅亡。
澳葡與南明政權的關係
繼西、葡、荷之後,英國成為最強盛的殖民國家。雖然葡、英間早於1661年訂有《梅吐英條約》,但這並未能避免這兩個盟國在歐洲以外的競爭、衝突。英國以履行條約之名,藉口幫助葡人守衛澳門,行圖佔之實。自16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之後,對葡萄牙人租佔下的澳門覬覦不斷。據統計,從1623年至1840年間曾發生10餘起英人圖佔澳門事件。其中以1808年事件最為嚴重。1807“半島戰爭”中,法軍破里斯本,葡萄牙本土淪陷,王室出逃巴西避難。1808年8月,英印總督援引兩國間的攻守盟約,要求澳督同意英軍進駐澳門,以防法軍的可能進攻。此議遭澳門當時總督花利亞(Bernardo Aleixo de Lemose Faria)拒絕後,英軍強行登陸並佔據砲台多座。
英國圖佔澳門事件
18世紀80年代葡萄牙王室強化對澳門直接管治權的行為。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澳葡當局根據葡萄牙殖民大臣卡斯特羅(Martinho do Melo e Castro)的指令(即王室制誥),在澳門進行了一場“政治改革”。主要內容包括:首先是加強總督的權力,總督不僅是作為澳門的軍事首領,而且可以干預當地的日常政務,否決議事局的一切提案,成為澳門的最高首長;其次是解散過去的市政衛隊,組成一支由100名火槍兵和50名炮兵組成的印度兵衛隊,增強澳門的警衛力量;再次是確立由總督和王家法官審計國庫收支,取消議事局代營的制度。
1784年澳門政治改革
1913年,孫中山領導的“討袁之役”失敗後,不少同盟會員、會黨領袖避居澳門,曾任瓊崖安撫使、老同盟會員、著名會黨領袖黃明堂也在其中。廣東都督龍濟光恨黃明堂不為己用,遂拉攏澳葡當局,對其加以迫害。1914年,龍濟光派遣的密探偵知黃明堂在澳門住址,即誣其為匪首,帶領葡萄牙警察將其逮捕,還企圖引渡回粵,加以殺害。幸孫中山及時獲悉,多方設法營救,使澳葡當局未便引渡。1916年夏,黃明堂被囚禁一年多後,始獲釋放。
黃明堂案
19世紀中葉澳葡藉機向清守軍報復並襲擊關閘的事件。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的“關閘事件”,是關閘第二次遭受大規模進犯,且是遭受英、葡的水、陸夾攻。此次事件的引發,導火線是極力推行殖民擴張的澳督亞馬留(João Maria Ferreira do Amaral)被望廈龍田村民沈志亮等人刺殺。1849年8月22日,亞馬留被刺殺後,澳葡當局在英、美、法列強支持下,有恃無恐,藉此挑起事端,於8月28日早晨,由炮兵軍曹米士打基打率領100多名正規軍和20名志願軍,攜三門大炮,在快艇炮火支持下,對關閘發動進攻,戰事擴展到拱北北嶺,古關閘城樓被炮火轟毀。駐守關閘汛營的清軍兵力薄弱,由於援兵未到,面對來勢洶洶的葡兵,措手不及,不戰而退,關閘為葡兵佔據。在關閘事件中,葡兵1名重傷,清軍4人死亡,葡兵且將戰死的1名清兵的手臂和1名軍官首級砍下,作為戰利品,掛在竹竿上,帶返澳門,遊街示眾。經此一役,清軍退守前山寨。這是清王朝在澳門的主權地位受到嚴重挑戰的一次重大事件。
1849年關閘事件
辛亥革命期間一次較有影響的起義行動。澳門同盟會成立後,就全力以赴準備策動香山起義,新任主盟人林君復與莫紀彭、何振、鄭仲超等負責策動駐在前山的新軍,鄭彼岸等負責策動駐在香山縣城的防營、團練。駐守前山的新軍約有2000餘人,他們參加過1910年的廣州起義,軍官中很多人有革命思想,其中營長任鶴年尤為激進。澳門同盟會員利用同學關係與任鶴年等人聯絡,很快控制了這支軍隊。香山縣城駐有副將馬德新率領的防營,鄭雨初、黃龍彰率領的團練,王作標率領的縣署親兵。經澳門同盟會員的活動,鄭雨初、黃龍彰、王作標先後入會,從而使同盟會又控制了團練和縣署親兵。他們還派人聯絡各鄉村志士和綠林,約好一起起事。起義的籌餉工作由同盟會澳門支部機關負責人林警魂擔任,他從港澳商人、海外僑胞中募集了部份活動費用,其中澳門富家子弟、同盟會會員提供了相當的經費。經過周密準備,1911年11月2日,香山起義在香山縣(今中山市)小欖爆發。11月5日,前山的新軍與縣城的團勇親兵同時起義,並於當天光復香山縣城。隨後,以前山新軍為主體的香山起義軍改編為“香軍”,進駐廣州西關。不久,香軍編入廣東北伐軍,進抵江蘇前線。同時,不少澳門女同盟會員,如許劍魂、陳秉卿、梁國體、嚴淑姬、梁荃芳、梁雪君等,也參加廣東女子北伐附隊,經南京一直進抵徐州前線。
香山起義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8月19日,英軍對澳門地區的中國駐軍發動進攻,他們進攻的目標是控制葡萄牙出入的關閘。中午,英軍3艘軍艦和運輸船逼近蓮花莖,向關閘和關閘附近的炮台猛烈開火。守衛關閘內外的軍隊除有近幾個月內進駐的1300人外,還有臨時趕來增援的督標參將波啟善、署肇慶協副將多隆武、署撫標守備程步韓等率領的兩標官兵及升任南澳鎮總兵暫留香山協的惠昌耀指揮的水師,水陸官兵共達2000人左右。面對英軍的攻擊,中國駐軍一齊出動。新授廣東高廉道台暫駐澳門的易中孚率兵從澳門一帶北進,多隆武、波啟善等率兵自北山一帶南進。惠昌耀的水師駛抵青洲海面,隔着蓮花莖向英船開炮。雙方展開激戰,葡萄牙人按兵不動,以示中立。由於英軍在武器技術方面明顯佔有優勢,經過約1小時戰鬥,英軍擊毀關閘的界牆及附近的炮台,擊敗中國軍隊,參將波啟善、守備陳宏光等負傷。接着,300名英印士兵登上蓮花莖,佔領關閘,並升起了英國國旗,還用關閘上的大炮轟擊望廈等處的中國官兵。最後,他們搬走架設在關閘等處的20餘門大炮,堵塞其餘大炮的火門,放火燒毀中國軍隊的棚房,才登船撤離。關閘之役以中國軍隊的失敗而告終。
中英關閘之役
澳葡當局鎮壓澳門居民事件。1966年11月,澳門氹仔居民自籌經費興建坊眾小學,因事先未向澳葡當局申請而自行架搭竹棚架,澳門市政當局派人強迫停工,當地居民不服,雙方對峙。11月15日,澳葡當局出動軍警毆打民眾,打傷34人。氹仔居民對此表示抗議,並提出5項要求。澳門各界代表亦支持氹仔居民的要求。12月3日,澳門各界代表為氹仔事件赴澳督府請願,澳葡當局派軍警毆打請願代表,致使45人受傷,激起澳門人民極大的憤慨,紛紛走上街頭,抗議當局的暴行,市內發生騷動,而澳葡當局不顧一切地鎮壓群眾,又造成3人死亡,63人受傷,製造了“一二•三”血案。事後,澳門各界舉行罷工罷市,憤怒群眾將紀念曾於1849年率葡軍侵略中國“有功”而豎立於市政廳前地美士基打(Vicente Nicolau de Mesquita)銅像拖倒,以表示強烈抗議。但澳葡當局無視群眾的抗議行動,繼續大規模鎮壓,在兩天內又打死8人,打傷107人。12月5日,澳門中華學生聯合會向澳葡當局提出5項嚴正要求,遭到拒絕。澳門人民的抗議行動,得到中國內地人民的支持。12月9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外事處向澳葡當局提出4項嚴正要求,包括接受氹仔居民的5項要求和中華學生聯合會的5項要求,嚴懲兇手、賠償損失、不許蔣介石特務在澳門活動等等。12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嚴厲警告澳門葡萄牙當局》的評論員文章。1967年1月29日,澳葡當局被迫宣佈無條件接受所有要求,事件遂告平息。
“一二•三”事件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