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綺羅洋服”是主要度身訂做傳統西服的一間老店鋪,於1954年開業,現交由第二代繼任人余志明先生,但該行業在澳門已日漸式微。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2/05/06
光緒八年(1882年2月18日─1883年2月7日)11月17日,出現澳門歷史上第一宗有關環境污染的投訴案。因富商曹有在白馬行街3號(今國華戲院院址,曹有之祖屋)所設之有利繅絲廠,噴出臭氣,甚為騷擾。由於該廠建於市井繁華之處,附近士紳居民紛紛投訴,要求將白馬行街之繅絲廠遷往別處,並揚言“若不秉公妥善處理,將罷市封廠以作抗爭”。澳門政府見事態嚴重,趕緊派軍警往白馬行街巡邏。並派人前往調查,繅絲廠環境污染情況確實不甚樂觀。最後,根據調查結果,澳門政府判決白馬行街繅絲廠必須做9項整改措施,否則就要關廠遷出白馬行,甚至要吊銷其牌照。曹有計算,依法整改所花銀錢比建一座新廠還多,遂將有利繅絲廠關閉結業。《澳門政府憲報》1882年10月21日第42號及11月11日第45號;金英傑:《有利繅絲廠,招抗議改行開賭販煙》,載《新報》2009年8月27日。
出現澳門歷史上第一宗有關環境污染的投訴案
1990年11月28日,澳門政府代表團與美國達成協議,美國同意維持與澳門的紡織品協議,並撤銷在日內瓦國際紡織品法庭的指控。翌日澳門代表團在美國與美方達成美澳紡織品雙邊協議。
澳葡政府與美國就紡織品達成協議
民國六年 (1917年1月1日-1917年12月31日)11月13日,澳門政府為了發展工業,與英國伯明翰有關公司交涉,為澳門企業家容穆堂 (Iong Moc Tong)提供針織機器、馬達及其配件。容穆堂織造局於1900年創辦,設在盧善德巷8-17號。開辦後,該廠擁有100台針織機,僱傭工人300名,每月生產襪子1萬~1. 2萬雙,產品出口中國、葡萄牙各殖民地、波斯、印度及歐美國家。這一時期的織造廠還有8家,最有名的為東亞織布廠,有土織機200架,工人180人;東華布廠,有土織機100架,工人100人。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 (1900-1949)》,第109頁、234頁;莫世祥等編譯:《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 (1887-1946)》,第105頁。1932年《澳門指南》之《澳門的實業》;又楊彤英:《雪松軒詩鈔》第12頁有“容穆堂織襪廠”之詩4首,並稱該廠“銷路極暢”。1941年俞永濟:《澳門指南》之《工業名錄》中尚有“容穆堂手巾廠”。[參見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 (民國卷)上冊,第153-156頁。]
澳門企業家容穆堂向英國購置機器以發展工業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