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更新日期:2019/11/16
黄豫樵,香山县(今属中山市)人。[1]清末民初澳门资本家。 父亲黄焯恒。黄豫樵幼时在石岐萧阆潮馆读书,喜欢作诗,擅长书法;[2]先后创办永康置业澳门有限公司、澳门得利公司、澳门广利公司、澳门广裕盛什货、澳门国华戏院、泅德银号[3];成为澳门早期华人富商之一。 1911年前,澳门商人没有成立团体。1911年,华商萧瀛洲等发起筹备组织“澳门商会”,拟定纲领,1912年12月14日获澳葡政府批准立案。1913年,澳门商会正式成立,公推萧瀛洲为首届总理。当时没有会所,暂借同善堂为临时办事处。同时,以“旅澳华商总会”名义,获得中国政府工商部批准立案。1916年,正式定名为“澳门中华总商会”。1930年,卢焯担任总理,黄豫樵担任副总理,购入议事亭前地十八号作为会所。[4] 1935年,濠江中学由前校长黄健接办,黄仲榆为董事长,黄柱记、黄豫樵、黄渭霖等组成校董会。几年后,学校发展为完全小学,1936年开设初中一年级,学生达二百余人。[5]现在澳门云泉仙馆,在抗战前是旅澳西樵道侣的联谊处。抗战期间,西樵沦陷,云泉仙馆同门四散,道侣来到澳门暂避。1940年,黄豫樵、何海科等召集道侣成立联谊处。[6] 1947年,黄豫樵通电全国机关及参议会,提倡恢复读经,并择简要编入高小以上课程,得到五省参议会来电赞同。 民国时期,杨子毅等人倡建中山纪念图书馆,黄豫樵捐国币350万元。[7] 澳门东望洋山“白头坟场”与上松山的斜坡间,有座著名的“焯公亭”,扼守幽径咽喉,背山面海。亭为六角,古朴典雅,两柱嵌有对联,为黄豫樵所撰: 悦耳沸松声,仰瞻乔木高枝,恍忆鲤庭趋对日; 停纵看海景,感到长风巨浪,应多鹏翮奋飞人。 在澳门松山凉亭,黄豫樵撰写(木质)对联一副,白底红字,楷书:[8] 风和日丽,健体强身宜晨运; 花香鸟语,舒胸畅怀乐谈天。 1949年春,黄豫樵出资建立焯公亭,以纪念父亲九秩冥寿。当时,他自行堪舆,选此建亭。他认为此亭选位恰在“松山东南两翼之中”,为吉位名曰鹏背,这样既尊先人宾天,又主后人生发。他对风水术数颇为精通,在澳门文人圈中素有名气。 然而,澳门康公庙前的一众风水师却认为,白头坟场立后山界碑,犹如为白头夷守孝,更有说焯公亭得窥天葬,是大不吉的。据说,焯公亭建后,黄豫樵百病缠身。之后家族四散流离。[9] 20年代,黄豫樵在中山石岐开设泗德银号时,向来稳扎稳打,不做投机买卖。当时石岐广衡银号的倒闭,它由一个有名的资本家开设。因司理人郭炽云炒买币,损失很大,他以欺骗的手法,向泗德银号借了很多金币和黄金。黄豫樵误信同业,致被拖累,损失了几十万元,同时拖累瑞升银号损失了42万元。泗德银号东家从澳门汇回20余万元还债,瑞升银号交出产业,开投变价得款37万元还债。[10] 黄豫樵历任澳门六和自来水有限公司、澳门电灯有限公司、澳门永康有限公司董事长,岐关车路有限公司董事、澳门永廉置业有限公司总司理等职;出任澳门商会副主席及监事长。 他热心教育事业,创办澳门粤华学校、澳门孔教学校,并出任校董;后出任澳门孔教会会长及监事长;著有《孝友齐家集》数种。[1] 1956年3月26日,澳门工商界名流组团赴穗参观展览,黄豫樵任团长,全团共22人。黄豫樵之子黄仲良担任澳门同善堂主席,继承祖父、父亲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贡献良多。[11] 1963年癸卯兔年,澳门孔教会、同善堂于10月14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下午1时举行隆重的祭孔典礼,数百人出席,纪念孔子诞生2514周年,仪式古雅,气氛热烈。当日,孔教会在圣堂举行祀圣典礼,该会主席何贤因事未能到会主祭,改由该会副主席莫培樾任主祭。并由崔德祺、黄仲良、胡煜荣、冼永就、陈伯墉、刘明新、林文照、萧俊钦等知名人士参加。[12] [1]《港澳大百科全书》编委会:《港澳大百科全书》,广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807页。 [2]《澳门名胜楹联辑注》,载“中国对联集成编校室"网,2013年6月6日,http://china-liand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4060。 [3]中山政协:《中山文史》(第1-3辑选刊),中山:中山政协,1989,第93页。 [4]《濠江中学史略》,载“濠江中学"网,2012年12月20日,http://www.houkong.edu.mo/intro/history/before2004.htm。 [5]《澳门中华总商会史略》,载“澳门中华总商会"网,2012年12月18日,http://www.acm.org.mo/intro/history.htm。 [6]李长莉、左玉河:《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440页。 [7]《中山市石岐区文物古迹介绍——赓建图书馆三楼碑记》,载“中山市档案资讯网",2012年12月1日,http://www.zsda.gov.cn/plus/view.php?aid=5072。 [8]《澳门名胜楹联辑注》,载“360doc个人图书馆"网,2014年5月6日,http://www.360doc.cn/article/9731268_351566854.html。 [9]《东望洋山白头坟场成澳门巴斯人天葬台》,载《新报》,2013年3月16日,http://www.hkdailynews.com.hk/macau.php?id=131787。 [10]缪文雨、高焕章:《石岐银业的回忆》,载《中山文史》(第3辑),中山:中山政协,1965,第12-19页。 [11]《澳工商界名流组团,今日赴穗参观展览,黄豫樵任团长全团共二十二人》,载“海外华人华侨剪报资料库"网,2013年11月20日,http://libproject.hkbu.edu.hk/was40/detail?record=8&&channelid=4935&searchword=%E6%97%A5%E6%9C%9F%3D1956.03.26&ispage=yes。 [12]《附件四:同善堂祝圣庆典》,载《澳门日报》,1963年10月15日。
黄豫樵,1882-
杜连玉,西名Herculano Hugo Goçalves Estorinho,生于澳门巴冷登街三号的寓所内。画家。 父亲是葡国拉戈阿(Lagoa)人约瑟‧岗萨维斯‧杜(José Goçalves Estorninho),母亲是澳门人彭美拉(Palmira Maria Augusta Estorninho),连玉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九。[1] 连玉在澳门长大,开始入读圣约瑟修院,之后转读殷皇子学校。在他的授课老师中,有著名的画师拉拉‧雷伊斯(Lara Reis),还有使他在绘画及作曲上受益匪浅的波达罗‧包热斯(Bordalo Borges)及安东尼‧圣克拉拉(António de Santa Clara),在他们的美术启蒙教育下,连玉八岁时拿起了水彩画笔,随Brigite Reinhart学习水彩画并在澳门美术学校学习进修水彩技法,之后进入奥地利维也纳专业艺术学院随祖士学习专业艺术。[2] 连玉33岁时,在受洗礼的教堂成婚。当时,他的职业是气象台观测员,在此岗位勤勤恳恳地干了17年;1984年3月23日,获颁“气象功勋证书”。 连玉在气象台负责观察与记录大自然工作,迎合他热爱观察大自然的天性,他喜欢看澳门的自然风光:水、天空、植物、建筑等。当时澳门气象台建在大炮台上面,周围绝大多数是二层高的西洋别墅和唐楼,大炮台上的气象台居高临下,澳门的景色一览无遗。 连玉深邃而温柔的目光,总是注视著天空,也注视著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 连玉是一位勤奋好学、博采众长的艺术家,他从来没有种族和门户偏见。他向两位德国后裔Brigitte Reinhardt及Frederick Joss学画。他在殷皇子学校学生为其举办的展览上接受一家澳门报纸的访问时,说过“Frederick Joss是一位教给我许多绘画知识的人”。1963年,连玉与Frederick Joss在澳门市政厅举办画展。 连玉一生崇尚自然,从没放弃过写生,但其后期风格逐渐趋向自由。在他的最初几幅水彩画中,图案的线条较为明显,但晚年时期,线条均消失得踪影全无。连玉的随意性及绘画技巧几乎成了一个连贯的整体。另外,色彩的搭配及题材的简洁显示出表现主义对他深刻的烙印。 连玉深受法国巴比松(Barbizon)学派的美学观点及印象主义时期各学派的美学观点影响,非常了解印象派画家的技巧理论。他在初期作品中经常显示出模仿的痕迹。水彩画本身就使画家有一个较大的表现自由的空间,可以反映画家在景物面前的激情。题材的选择与色彩的运用,成为画家诗一般目光的反映,这在杜连玉的水彩画中比比皆是。 水彩画《亭桥》是连玉一生中画得最有中国情调的作品。这幅画证明中国美术对连玉的影响,也证明生活在澳门的土生葡人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另外,连玉使用的水彩画颜料中有些矿物质含量较高,所以在画风景特别是远山,水彩颜料在背景上沉淀,造成特殊的山峦肌理效果。他的水彩画还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就是他的画面紧凑的构图。他的水彩画作是紧凑与流动的结合体,这种对立的统一使连玉的水彩画具有十分独特的个性和原创性。 1968年前,连玉前往东帝汶主持帝汶旅游暨娱乐公司;1970年回到澳门后,继续其企业家的生涯;开始担任葡京酒店的董事;1974-1976年任澳门旅游娱乐公司的顾问;1976年,开始担任澳门南湾新建成的新丽华酒店经理,一做就是17年。虽然工作忙碌,但连玉一直没有放下画笔,1976年,他与中国籍画友郭士等人在市政厅举办画展,在贾梅士博物馆举办两次个展。在他执掌新丽华酒店期间,他的办公室是“画廊”、“画室”、“视听室”及“图书馆”,成为朋友们聚会、交流、学习的场所。[1] 1962年,连玉发起成立“天虹艺术社”,成为创会成员;1963年1月,在澳门市政厅画廊,他与祖士和谭智生合办画展;1964年2月,在澳门市政厅画廊举办“天虹艺术社美术展览会”,获得空前成功。自1965年始,他在葡国、澳门和香港等地举办个展,其作品获私人及政府机构如葡萄牙贝南宫、里斯本澳门之家、帝汶总督府、澳门艺术博物馆和葡萄牙驻墨尔本领事馆等收藏。[2] 1994年,连玉去世,终年73岁。 [1].徐新:《澳门水彩画》,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9,第47-52页。 [2].《杜连玉》,载“澳门艺术博物馆"网,2012年9月12日,http://gb.mam.gov.mo/showcontent2.asp?item_id=20100612010203&lc=1。 [3].《杜连玉平生作品》,载“孔夫子旧书网",2013年11月28日,http://book.kongfz.com/9748/199245990/。
杜连玉(Estorninho, Herculano Hugo Goncalves),1921-1994
卢荣锡,原籍新会县潮莲乡(今属江门市蓬江区潮连街卢鞭村),生于澳门。卢怡若之子。 父亲卢怡若深受孙中山的教育和影响,一生致力于革命,成为澳门华人中最早的同盟会成员,同时是澳门同盟会负责人之一。1906年,卢怡若与八弟卢寿荪留学英国,入读伦敦皇仁书院;他和尢列、谢英伯等在广州创办广东归国华侨子弟学校,出任校董。卢怡若娶有妻妾四个,生育子女七个,长子卢荣均,七子卢荣勋居住台北,卢荣锡还有卢荣标、卢荣坚等兄弟。 1955年,卢荣锡和父亲及高世俭等人发起成立澳门新会同乡会,帮助滞留澳门同乡;积极参与澳门华人事务,赈济、教育及华葡交涉等活动。[1] 继祖父卢九、伯父卢廉若之后,卢荣锡出任第三任澳门商会华人代表。[2]澳门商会于1916年正式改为“澳门中华总商会”,活跃于澳门社会的商业性社团。[3] 抗战期间,澳门四界(学术界、音乐界、戏剧界、体育界)救灾会历次筹募活动中,不但得到当时澳门商会(中华总商会前身)、各界救灾会、妇女慰劳会、中华教育会等各大社团支援,而且得到工商界著名人士和社会名流的积极赞助。首期筹募得到社会热心人士的慷慨捐助。 捐赠结婚戒指的有殷商傅渔冰、梁洁英夫妇,陈章唐、李淑颜夫妇,苏无逸、陈紫英夫妇,六人各捐婚戒一枚。游艺大会购买名誉入场券和捐款的有殷商及各界知名人士高可宁、郑芷湘、黄豫樵、陈声始和杨惠馨夫妇、梁鸿勋及梁太夫人、卢荣锡、柯麟、梁彦明、陆电明等人。[4] 1953年,卢怡若、卢荣锡为吴铁城撰写挽联一副:[5] 数十年作革命前锋,党国早著贤劳,羨当代皆称元老; 四五载悲沉沦大陆,鼓鼙正思将帅,惜中枢遽折良材。 卢荣锡之子卢景昭是澳门兴昌行、澳门实业有限公司、香港高得利贸易有限公司董事;1999年12月14日首次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1967年,他在美国Lake Forest University主修经济,取得文学士学士学位;担任政协江西省委员、加拿大的University of Victoria校长(亚洲)特别顾问及澳门British American Tobacco Plc公共关系顾问;并为澳门(中国)青年商会总会创办人和澳门扶轮会前会长、澳门高尔夫球总会主席。[6] 现今,在江门市潮连街卢鞭村海田街11号的名宦家庙,坐南朝北,宏伟大门,精致雕刻。一个刻有“名宦家庙”四个大字的牌匾格外醒目,牌匾原有的颜色变得黯淡。牌匾四周环绕着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和壁画,上面的花、鸟、历史人物都栩栩如生。2000年9月成为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7] [1]林广志:《澳门华人与孙中山和同盟会──〈革命史系‧卢公怡若传〉述略》,载“神州交流"网,2013年10月4日,http://www.riccimac.org/ccc/gb/ccc83/world/article2.htm。 [2]娄胜华:《转型时期澳门社团研究:多元社会中法团主义体制解析》,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第79-81页。 [3]黄雁鸿:《清末民初澳门华商对经济及社会的影响》,载“澳门经济学会"网,2013年10月4日,http://acemacau.org/book/34/10.pdf。 [4]濠江风云儿女编辑组:《濠江风云儿女》,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第15页。 [5]祝秀侠:《吴铁城先生纪念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编辑169),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69页。 [6]《卢景昭》,载“华富财经"网,2013年10月4日,http://www.quamnet.com/peopleSearchDetail.action?request_locale=zh_TW&ppId=9474 [7]《寻访名宦家庙——探岭南古风》,载《江门日报》,2012年8月3日。
卢荣锡
李锦裳,原籍新会县七堡(今江门市新会区七堡镇)涌沥村,定居香山县南水墟(今属珠海市高栏港经济区南水镇)。“李锦记”创始人。 父亲早逝,锦裳与母亲蔡氏相依为命,靠耕种为生。他自幼习武,青年时练就了一副强健体魄。他18岁时赴会城应考从军,名列前茅,回家等候官府征召。同村一个富家子弟不服锦裳的武功,妒忌他在考场上受到主考官的青睐,恣意挑起事端,找来几个人围打锦裳。锦裳避走到香山县南水墟替人打工。他和堂兄弟李万添、李惠灿在南水做搬运工、樵夫,又帮人家养蠔、打鱼,为糊口四处奔波。后来,锦裳母子开一家小食店,从此定居南水。 锦裳在南水村东(今李兆南纪念学校西侧)开设小食店,母子待人诚恳,诚信经营,蒸包卖粥,生意兴旺。母亲去世后,锦裳孤身一人,难以支撑小食店,就用蒸包的大铁锅为人家煮蠔、加工蠔豉。一次,他把蒸熟的蠔捞起,在拿出去晒蠔干之时,忘记关掉炉火,结果炭火把蠔汤熬得半干。他回家打开锅盖一看,蠔汤变成蠔油,黄澄澄地凝结在锅底。他用手点了少许放入嘴里,味道非常鲜美。他将蠔油盛起,拿给李万添和李惠灿品尝。他们尝后点头称好,劝他就做蠔油生意,别再为人家加工蠔豉了。 锦裳觉得言之有理,从此白天收蠔,晚上熬蠔油。每次将约一百斤蠔汤熬至十斤左右,加入适量盐后盛起,除去锅底渣砂,就成为美味的蠔油。他拿着蠔油上街出售,马上成为抢手货。南水熬蠔油生意成行成市,从几家迅速发展到十多家,江门、石岐、广州等地商人到南水采购渔货时,顺便采购蠔油;而更多的蠔油销往澳门。锦裳的蠔油干净卫生,浓度适中,而且他为人豪爽,人缘好,顾客盈门,供不应求。 1888年,锦裳请人在店铺写上“李锦记”招牌,意为蠔油由李家经营、锦记为号。之后“李锦记”蠔油品质最好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干脆都把锦裳叫作“李锦记”。他借助南水天然丰富的海产资源,闯出一条新路来。 锦裳经营蠔油有方,赚了些钱,生活走出困境,之后结婚生子。1902年,一场无情大火烧去了半条南水街,“李锦记”蠔油店也被烧得精光。锦裳看着火灾后的家,一筹莫展,只好心痛地离开南水,前往澳门谋生。[1][2] 在澳门创业之初,“李锦记”的原料生蠔主要由锦裳的堂兄弟在南水代理收购。锦裳经常带着年幼的三子李兆南往返南水,付款取料。李兆南16岁时开始独自回南水收购原材料,海盗猖獗的磨刀门海域当时是条危险的航线,三次在进货途中遇劫。为了儿子的安全,锦裳痛下决心中断南水的货源,将眼光投向了同样盛产生蠔的横琴和银坑,开辟出新的货源。 横琴湾海水咸淡适宜,温度适中,水质肥沃。横琴蠔身体肥硕,鲜嫩质美,清甜味香,以“一大、二肥、三白、四嫩、五脆”的特点,确保“李锦记”蠔油的品质。很快,“李锦记”的招牌在澳门站稳了脚跟。通过精心配制和加工,“李锦记”蠔油不仅适合国人口味,而且西方人将它当作高级调味品和送礼佳品,澳门人返乡和华人到外埠都随身带几瓶“李锦记”蠔油,它成为一种手信。[3] 后来,李兆南一方面协助父亲采购横琴和银坑的生蠔,另一方面学习吸收酱料的制作方法,经过精工炮制所生产出来的蠔油,成本降低,香滑可口,独具一格,适合国人和西人口味,一时畅销起来。“李锦记”蠔油庄生意日渐兴隆,路越走越宽。 1929年2月15日,锦裳在澳门逝世,终年61岁。[1] 李锦裳之子李兆登、李兆南继承“李锦记”事业,30年代初,开辟广州“李锦记”蠔油庄和美国“李锦记”蠔油代销点,1932年在香港设立生产点,1946年发展为股份公司,总部从澳门迁往香港,生意越做越大。 “李锦记”在抗战时期一度衰落,20世纪50年代再次崛起,“李锦记”蠔油迅速恢复发展,产品畅销省、港、澳地区及东南亚部分国家,“李锦记”成为香港实力雄厚的经济实体。 1972年,李兆南年纪渐大,其子李文达掌管产业,产销业务不断拓展。1987年建立新厂,安装11条自动化流水线,电脑控制生产过程。除生产蠔油之外,还生产芝麻油、饮料及酱油等十多个品种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此,“家有李锦记,餐餐陪住你”这句广告词,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1][2] 80年代,李文达的五个子女相继学成回香港加入公司,引进最新的管理文化和科学技术﹐加速“李锦记”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步伐;1983年“李锦记”在美国加州洛杉矶设立办事处;1986年美国“李锦记”在纽约中国城设立办事处;1991年美国“李锦记”在洛杉矶工业市设立厂房;1996年“李锦记”在中国广东新会市建成面积达一千多万平方尺的酱油生产基地;2002年美国“李锦记”迁入位于洛杉矶工业市的全新办公大楼;2008年“李锦记”集团主席李文达先生获美国著名百森商学院(Babson College)授予“杰出企业家学院奖”;2008年美国“李锦记”在洛杉矶扩建的另一间十万尺新厂房开始投产;2009年“李锦记”集团主席李文达荣膺“香港杰出工业家奖”;2010年“李锦记”集团在加拿大设立办事处。[4] 现在,“李锦记”蠔油日销80万瓶,创造了“从一开始就是第一”的传奇。 [1]《李锦裳(1868-1929)》,载“珠海侨网",2012年12月1日,http://www.zhoverseaschn.com/huaqiao/hqShow.aspx?sshowid=18&ttid=90。 [2]珠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珠海市人物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第106-107页。 [3]《李锦记》,载“百度百科"网,2012年12月3日,http://baike.baidu.com/view/555756.htm。 [4]彭健:《李锦裳:美味世家的缔造者》,载“晶报多媒体数位报刊平台"网,2009年1月1日,http://jb.sznews.com/html/2008-04/24/content_148533.htm。
李锦裳,1868-1929
李葵,广东南海(今属佛山市南海区)人。澳门工商界知名人士。 李葵早期从事澳门工会工作,是澳门工联会发起人之一,1949年出任该会副理事长,1958年及1960年再度担任。 后来,李葵转到澳门中旅社工作,担任澳门中国旅行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澳门中旅(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澳门富豪酒店、濠臻酒店、京都酒店及香港新雅图酒店董事长。另外,他担任澳门中华总商会会董、常务会董。[1] 抗战时期,1943年,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时,中共党组织先后派郑秀、郭宁、冯彬、黄乐天等人赴澳门。郑秀借着其舅舅在澳门开设的马康公司作为掩护,在高士德马路19号建立抗日游击队秘密办事处,散发宣传材料,动员当地青年参军,开展与各界的联络工作。李葵和李成俊等澳门青年来到五桂山参加抗日活动,游击队专门为李葵等人开办代号为“纽约桥”的训练班。[2] 1960年春节前夕,以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何贤先生为首,组织澳门各界代表45人,来到水库工地慰问,澳门代表感谢民工为澳门居民的饮用水而付出的辛勤劳动,并向民工赠送慰问品。同年3月8日大陆正式向澳门供水,澳门各界更是群情激昂,澳门工会联合总会副理事长李葵说:“祖国输水澳门,使澳门同胞结束水荒的威胁,饮水思源,澳门同胞应更加热爱祖国。”澳门各界对中山县人民政府建设竹仙洞、银坑两水库充满感激之情。[3] 70年代初期,为了拓展澳门、中山旅游业,时任澳门中旅社总经理李葵,与副总经理陈源来到中山,与县领导商议开辟两地旅游线、中山选景点,澳门中旅社组织客源。[4] 澳门南海沙头同乡会民间社团成立于1946年12月,成为澳门较早成立的民间社团之一。由崔昭光、何炳祥、崔翼周等乡贤发起成立,以同心同德,合行善举为宗旨。后因时局动荡,会务停顿。1961年5月,该会复会,6月举行复会第一届理事会就职典礼。之前该会只设理事会,从第24届起,因会务蓬勃发展,与家乡联系日益增多,改为会长与理、监事会制,两年一届。 崔德祺连任第24至27届会长,李葵和老永担任副会长,崔顺与为理事长。第28届改由李葵担任会长。1997年为第30届,会长由李葵担任,理事长崔世荣,监事长林擎。[5] [1]《港澳大百科全书》编委会:《港澳大百科全书》,广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807页。 [2]欧初:《战斗岁月:在澳门杀敌锄奸的往事》,载“新华网",2013年1月6日,http://news.xinhuanet.com/xhfk/2012-08/02/c_123513016.htm。 [3]蔡尚途:《澳门与水》,载“金山区水务局"网,2013年1月6日,http://jswater.jinshan.gov.cn/html/EN77/914441128310.html。 [4]《中澳渊源流长》,载“中山网",2012年12月2日,http://www.zsnews.cn/zt/zszx2012/showcontent.asp?id=558373。 [5]《澳门南海沙头同乡会》,载“搜搜百科"网,2012年12月2日,http://baike.soso.com/v7194374.htm。
李葵
梁昌,原名梁润昌,广东番禺(今属广州市番禺区)人,生于澳门。港澳知名富商。 年青时代,梁在银铺和办馆任职。[1]抗战时期和战后初期,梁因为认识当时知名商人钟子光,又结识经济局长兼富商葡人罗保(Pedro José Lobo),获得罗保赏识。 40年代中期,梁在内港海旁开设英昌行(润昌的谐音),经营火水(煤油)及白米生意。 二次大战结束后,澳门开始成为世界主要的黄金走私地方,当时国际订定黄金价公价为每安士是35美元。许多地区包括香港在内,黄金进口受到管制,而澳门因为不是国际货币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的成员,不受国际公价的规限,因此,成为世界知名的黄金市场。1973年,黄金的国际公价撤销。香港取消限制黄金进口后,澳门才失去这一地位。 1948年开始,澳葡政府将黄金进口生意批给一个恒昌公司经营,由经济局局长罗保、商人何贤、钟子光等组成,从外国(主要是英国和南非)进口黄金,这些贵金属由国外用飞机运到香港,再用飞机转运到澳门。当时飞航港澳航线的水陆两用客机,当黄金运到香港时,梁在恒昌公司任职,负责将黄金转运到澳门;并获邀加入专营黄金的恒昌公司成为股东,获得分红,他开始赚得第一桶金。[2] 60年代,梁在香港开办港澳水翼船公司,经营港澳两地水上交通生意;又在香港开设燕昌置业公司,在地产、股票上发展顺利,成为港澳两地著名富商。 梁一生宣导文化体育事业,热心慈善公益事业;1961年捐资50万元,在澳门南湾兴建孤儿院;1965年再捐款为梁文燕培幼院增添设备。 梁两次获得葡国授勋;太平洋战争时期,他因援救英军有功,1973年获英皇颁授CBE勋衔。 1979年6月4日,梁在香港要司机开车载他兜风,到了浅水湾道1001号浅水湾花园大厦下车。他独自进入大厦A座,不久便坠下大厦入口处地上,当场身亡,终年61岁。[1] 梁昌与元配妻子梁文燕生育五子二女。1962年,梁文燕因癌病去世。 梁昌向当时澳门政府公共救济处(今社会工作局)捐款50万元,作为抚育孤儿之用。在西环“烧灰炉”兴建了一座梁文燕孤儿院,后改名梁文燕培幼院。梁昌捐钱在香港沙田兴建一所梁文燕纪念中学。 后来,梁昌娶了原是管家兼子女的家庭教师何杏庄为继室,生育三子。1977年,何杏庄向香港高等法院申请与梁昌离婚,后双方协议离婚。之后,梁昌心情大受打击,性情大变,经常拿着一叠钞票,在街上向途人分派;在一家表行买了一大堆手表,见人就派。[3] 明朝末年,澳门被葡人占据开埠时,西望洋山有疍家人在此建寮屋楼居住,形成“烧灰炉”和“竹室仔”两条自然村。清朝时,澳门正式成为中国唯一的洋场租界并由澳葡管治,当时西望洋山两条自然村自然消失了,之后二百多年,西望洋山从未有华人建屋居住。 1911年,澳葡修筑西望洋山脚东南侧马路,将南湾西湾与妈阁前地连通。因马路修好之际,恰逢葡萄牙国内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澳葡遂将此新路命名为“民国大马路”。50-60年代,梁昌率先在西望洋山东麓“烧灰炉”附近,英国公使官邸旁边兴建西式大宅并入住,成为200年来第一位在此置业居住的华人。之后,梁昌事业蒸蒸日上,生意越做越大。这时港澳华商官员蜂拥而至在西望洋山置业居住,从此西望洋山一带便成为“澳门地王”。据说,梁昌是经粤港澳著名风水师霍鉴清的点化,劝他不必顾虑甚么。霍鉴清说,一是辛亥革命开创民国,国运地大有变化。二是澳葡辟设民国大马路,改其风水作“龙首披挂”,“龙首鸡”之啄克已被化解。三是氹仔岛上的鸡颈山“鸡首石”已自然崩塌了,形坏则克然亦坏。因此,梁昌敢率先在西望洋山东麓置宅。[4] 其子梁仲豪继承家业。梁仲豪为前上海大酒店副主席,担任新世界发展董事。他拥有港澳水翼船公司股权;1987年出售30%大酒店股权,套现16亿;在泰国拥有Thai Hong Kong Real Estate,投资超过40亿港元。他又与泰商Wise Power及何添合作发展曼谷SV City 121万平方米楼面和8.3万平方米商铺写字楼和高级商住区,投资额达35亿港元,建立梁仲豪财团。[5] 1992年,何杏庄捐款港币55万元,作为东华三院“梁昌纪念安老院”建设费用,以彰梁昌的功德。为贯彻政府安老政策和响应社会需要,该院获社会福利署批准于2006年2月1日起,逐步转型为提供持续照顾的护理安老院。[6] 梁昌家族于2007年及2010年分段吸纳地盘前身的四栋旧楼,购入价共3.86亿元,一度有意重建成酒店,及后有见零售业大旺,改变主意重建成银座式商厦作楼上铺之用,总楼面46379方呎。兴建霎东街15-21号银座式商厦楼花OLIV,因应同区铜锣湾地带拆售,即时推出发售,套现逾13.58亿元,赚近十亿元。[7] 2011年,巨龙船务董事总经理梁仲豪担任董事的两间投资公司,向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借钱后,未能如期还款。中国银行澳门分行日前入禀高等法院,向出任担保人的梁仲豪追讨合共1.6亿元及利息。原告中国银行澳门分行指,2008年3月与莱祺投资有限公司及晴域投资有限公司,分别签订两份贷款协议,批贷款额合共3.2亿元。 巨龙船务股份有限公司、吴福(译音)及被告梁仲豪作为独立担保人,而被告的保证金额共1.6亿元。两公司未有按原告要求清还贷款,截至2011年9月,莱祺投资仍欠原告逾8000万元,晴域投资有限公司拖欠逾9400万元。巨龙船务提供来往港澳的廉价客运航线,经营14个月后至2011年9月,突然宣布清盘。[8] 梁仲豪因其个人决定放下活跃的业务工作,2013年7月22日起辞任公司非执行董事。他服务于新世界33年,1979年11月获委任为公司董事,1986年出任执行董事,2012年3月改任为非执行董事。[9] [1]《港澳大百科全书》编委会:《港澳大百科全书》,广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805页。 [2]《细说澳门故事——澳门巨富梁昌致富之路》,载“文汇资讯"网,2011年8月3日,http://info.wenweip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22930。 [3]福哥:《澳门旧话——充满传奇色彩的巨富梁昌》,载“aomenMACAU.com"网,2011年8月3日,http://bbs.aomenmacau.com/viewthread.php?tid=520。 [4]金丰居士:《西望洋山曾无华人敢居》,载《新报》,2013年8月18日,http://www.hkdailynews.com.hk/macau.php?id=188019。 [5]王文祥:《香港澳门百科大典》,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第567页。 [6]《梁昌纪念安老院》,载“东华三院"网,2011年8月3日,http://twghscsd.apaci.com.hk/tc/our-services/elderly-services/extended-home-for-the-elderly。 [7]《梁昌家族拆售商厦 速套13亿》,载《苹果日报》,2013年2月22日。 [8]《中国银行上诉法院向巨龙船梁仲豪追讨1.6亿》,载“中国资本证券网",2012年12月20日,http://www.ccstock.cn/HKstock/guoqinews/2011-11-09/A616361.html。 [9]《梁仲豪辞任新世界(00017.HK)非执行董事》,载“网易财经"网,2013年8月18日,http://money.163.com/13/0722/18/94DJ85TO002529IR.html。
梁昌,1918-1979
陈康大,又名陈龙,生于香山斗门南山(今属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南山村)。 康大18岁时,随父兄经澳门,飘洋过海到美国加里福尼亚谋生,起初,他白天在胞兄开设的米店做搬运工,晚上到华人区教堂学习英文,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对他日后与洋人打交道和事业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两年后,康大在加州萨克拉门地区,按照四六分成,租种2000英亩土地种植芦笋(龙须菜),每年雇用华人农工五千余人。[1] 1906年,康大转到桑尤干垦区在北加州三角洲中南部斯托克顿附近,以每年7000元租金租下1125英亩土地,种植马铃薯和谷物。他与许多华人佃农一样,同时租种几家地主的土地,但他经营规模很大。20世纪30至40年代,他在三角洲租种土地,几乎构成一个农业帝国。20多年来,康大一直是萨克拉门—桑‧尤干三角洲中心最大经营者。1913年,他在俄勒冈科雷默斯瀑布附近买下2000英亩土地,雇人种植优质马铃薯。30年代,除供应加州市场外,康大的马铃薯销售到美国其他地方,因此,康大被称为“薯仔大王”。 康大出身于中国南方农村,放过牛,念过私塾,但他并不擅长耕种技术,而他善于经营管理。他每年雇用五六百名农业工人,既有华人,又有墨西哥人,拥有70匹马和两艘驳船用作运输。他自己乘船或乘马车经常来往于各片土地之间,进行筹画和监督耕种。 康大生育五子:陈荣、陈华、陈富、陈贵、陈寿。他们说,父亲的成功,主要在于他擅长与地主、债主们谈判;懂得找多少工人进行耕种、收割;懂得如何运送工人、安排他们的工作和食宿及把握市场行情,以最好的价格将马铃薯等农产品销售出去,所以,经营状况特别好,每年从农业上获取十多万美元的利润。 除在三角洲经营马铃薯种植业外,康大把业务扩展到其他领域中去。1884-1900年,他在阿拉斯加包装协会的大马哈鱼罐头厂当“包工头”,后在萨克拉门加利福尼亚州首府开设一家星记公司;在三藩市开设一家出口公司和一家“上海大公司”的包装公司。当时,他在中国最大商业机构之一的上海永安公司购买不少股票。1919年,陈氏家族成员成立一个“美国华人农场总公司”,资本达到100万美元。 康大羁旅异邦,心怀桑梓。辛亥革命前夕,在同盟会会员、旅美同乡陈耀恒的影响下,他积极回应孙中山在美国向华侨发出的“踊跃捐资,以助成革命大业”号召,捐款支持孙中山开展革命活动,并经陈耀恒引荐结识孙中山,他们多次在三藩市陈典敬(珠海斗门华侨)开设的“五湖药店”见面,亲自聆听孙中山宣传革命反清的道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不少旅美华侨失业,生活无著。康大乐意安排他们在自己的企业工作,薪酬特别优厚。20世纪20年代,家乡盗贼蜂起,鸡犬不宁。康大闻讯,慨然捐款资助南山乡建造一座防御性的碉楼“镇南楼”,捐款购置枪械,增强家乡的联防力量,一直到抗战时期,乡亲们仍使用“康大公的枪”。1938年,南山乡一群进步青年为了抗日战争的需要,兴办活然小学(后更名前锋小学),当时在澳门定居的康大慷慨出资赞助。 康大凭著智慧和毅力,在美国环境中艰苦创业成长起来的华侨企业家和资本家。虽为巨富,但他从不炫耀,生活俭朴,乐善好施,常常接济有困难的乡亲。一辆小汽车成为他唯一的“奢侈品”。他不惜把财富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公益事业。 康大是第一个拥有福特牌履带拖拉机的华人。1933年,他结束在美国半个多世纪的创业生涯,回国安度晚年。[1][2]20世纪20年代,他在澳门荷兰园一带买房定居,经商贸易。[3] 1939年,康大在澳门逝世,终年75岁。 其长子陈荣在三藩市经营公司。次子陈华管理星记领地。三子陈富以管拜伦领地。四子陈贵负责俄勒冈的土地,后加入商船队,再后开餐馆。五子陈寿是一个菊花种植者。[4] 1989年,孙子陈国男等捐献钜款给家乡兴建一座新学校,乡亲父老将学校命名为“南山康大学校”,以作纪念。之后,陈国男每年捐赠500美元给学校用于奖学奖教,深受乡亲和师生的赞扬。 一个世纪以来,康大子孙昌盛,人才辈出,现今定居在美国的有三四百人。他们当中有“菊花大王”、“玫瑰大王”、医学教授、牙科医师、工程师、律师、厨师、神学士等。每年7月的第二个星期天,聚居在加州陈氏族人举行一次陈氏家族野餐会,陈康大的孙辈轮流主持,与会者二百多人,热闹非凡。 陈康大的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功,后人将他的名字和事迹载入加州的史册。著名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麦礼谦将他的事迹收录在《美国华侨简史》一书。[1][2] 2001年7月,陈氏家族一行19人,在陈国男的带领下回家乡寻根访祖。陈国男生于澳门,并在澳门读书,12岁时随家人移民美国加州。大学毕业后专攻玫瑰花的改良栽培,有“加州玫瑰花王”的美誉;拥有圣荷西最大的花卉种植园,是圣荷西所属的圣地克拉拉郡农场局主席和第一位华城市规划委员。圣荷西是世界著名的矽谷,当年华人在政界几乎没有代表。作为湾区菊花会创始人之一,农学专家陈国男带动和扶助了一批亚裔人士参政,为争取亚裔权益积极奔走,并推动湾区华裔青年参与公众事务,参与创建为亚裔移民提供各种服务的社区机构亚美社区协进会。[5] 2007年7月4日,陈国男遗孀率领陈氏家族一行16人,在珠海市、区、镇侨务部门领导的陪同下,回到斗门区乾务镇南山村寻根访祖,参观南山康大学校及祖屋,并探望亲人,增强与家乡联系。陈国男夫人表示,他们在美非常想念家乡。今次回乡,发现珠海发生很大变化,感到很高兴。南山康大学校2003年并入五山中心小学,该校占在面积十万平方米,政府投资3500万,是一所设备、功能齐全的省一级学校。原南山康大学校现成为五山中心幼稚园。陈夫人表示,康大学校虽不存在了,但陈氏家族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会持续下去,今后每年他们将从美国的陈国男基金会中拿出部分资金,说明家乡的贫困学生。[6] 2009年3月,美国第十大城市、湾区圣荷西举行揭牌仪式,“陈国男邮政大楼”在众人欢呼声中正式更名。陈国男的亲属及加州湾区地方官员、各界人士、华人代表等出席揭牌仪式。[5] [1].《陈康大》,载“珠海档案资讯网",2012年12月18日,http://new.zhda.gov.cn/gqdaw/index2_12.asp。 [2].区达权:《美国“薯仔大王”陈康大》,载《珠海特区报》,2008年7月16日。 [3].罗祖宁:《乡情,为四化建设添砖加瓦》,载“珠海市地情网",2010年11月28日,http://www.gd-info.gov.cn/shtml/zh/zszh/2009/09/04/11613.shtml。 [4].《乾务历史人物》,载“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网,2011年6月21日,http://qianwu.zhnews.net/2010/1022/190.html。 [5].《以斗门华侨命名美国陈国男邮政大楼圣荷西揭牌》,载“广东侨网",2010年5月30日,http://www.gdoverseaschn.com.cn/qw2index/2006dfqw/2006dfqwzh/200903170006.htm。 [6].《美国著名侨领陈康大后裔返珠海寻根》,载“广东侨网",2008年12月10日,http://gocn.southcn.com/qw2index/2006xgzl/2006xgbd/200707060011.htm。
陈康大,1864-1939
黄新,香山县人。 黄新是澳门中国旅行社有限公司股东大会主席。 1939年,黄新参加澳门四界(学术界、音乐界、体育界、戏剧界)救灾会回国服务团第三队工作,并在香港参与爱国活动,担任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指导员、虹虹歌咏团负责成员。[1] 1952年,黄新来到澳门南光公司工作,担任助理总经理兼人事部部长。南光(集团)有限公司是总部设在澳门的国务院国资委直属中央企业,1949年在澳门建立,起初名称为“南光贸易公司”,直至1999年,几十年来一直充当着中国官方在澳门的政治和商业代表。[2] 黄新担任镜湖医院办公室主任、《澳门日报》社经理等职。 1986年,黄新退休。[1] [1]吴志良、杨允中主编:《澳门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第265页。 [2]《璀璨南光》,载“新浪网",2012年11月3日,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mroll/20120305/173311517510.shtml。
黄新,1920-2013
叶恒澍,葡人称为“阿西”(Asee),香山县人。澳门鸦片商、华人领袖。 叶恒澍购买一艘缯船,经营渔业。后来,他涉足鸦片走私贸易,成为澳门大鸦片商。[1] 1808年农历八月初五,英吉列人入侵澳门,想据为己有。澳葡当局弱不能拒,总督吴熊光奏奉谕旨,用兵驱逐。练总叶恒澍晓英吉列人以利害,英吉列人俯首服罪,随即离开澳门回国。因此,叶恒澍获各官奖赏,并授予匾额,仍负责缉捕洋匪。 1817年,叶恒澍担任澳门新庙(莲峰庙)首事,先后协助地方官管理一些事务,与官府过从甚密。 1821年,叶恒澍被捕了,罪名是贩毒。当时,叶恒澍有好几重身份。在官方看来,他是位候补官员,通过捐官获得“州同”官衔,同时是一位经营渔业的老板。 根据两广总督阮元给清廷的报告,案情如下:1821年7月,叶恒澍船泊妈祖阁,偶遇来澳门贸易的相熟者福建人陈五。陈五告诉叶恒澍有一批鸦片,每斤12银元,要否买进。于是,叶恒澍与同伙一起凑集1320银元,向陈五购入110斤。不久,他以一斤16元洋银价钱,卖给一位不知名的客商。后来,叶恒澍被逮捕。 根据在华西方人记载,叶恒澍被捕是因为杀人或雇凶杀人。最后,他因贩毒而被判枷号一个月、发配充军、到达配所后杖一百。但在上报中央的报告中,广东地方官只字不提叶恒澍行凶杀人之事。 叶恒澍作为一个小老板、州同,结果逃过了杀身之祸,化险为夷。原来,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澳门行贿基金中间人。1820年,澳葡当局设立,对输入澳门的鸦片每箱征收40银元,专款用于对大清官员的行贿。根据当时鸦片进口量推算,该行贿基金每年收入十万银元(约七万两,折合人民币1400万元)。 叶恒澍被审讯时,爆出与杀人案无关的大量行贿细节。这张遍布广东官场的鸦片保护黑网,最后成了他的救命符,广东当局只能重罪轻判。 1823年8月,澳门沿海一带有居民私筑铺屋。因澳门地方华夷杂处,规定不得于旧有铺屋之外,添建一椽一石。香山知县马德滋催促澳门地保余有功、史文机、刘德高,立即协同澳门绅士赵允箐、叶恒澍等人,马上查明沿海一带各居民铺屋,如系与人买受,及遵例投承者,就令交出屋契,票缴核验。最后,经叶恒澍、赵允箐清查出澳门私占官地屋铺,绘图列折禀覆,以凭按勘押拆。[2] [1]林广志:《晚清时期澳门华商与华人社会研究》,广州:暨南大学,2006,第44-45页。 [2]雪珥:《腐烂的帝国》,载“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网,2012年12月28日,http://zgrmdx.dooland.com/wap/article.php?id=176747&verify=&m=2。
叶恒澍
人物: | 何贤,1908-1983 |
时间: | 建国之后(1949-1999年) |
1983年 | |
1984年 | |
1985年 | |
关键字: | 商人 |
资料来源: | 澳门档案馆,档案编号: MNL.03.25.058.F |
典藏单位: | 澳门档案馆 |
数位作品提供者: | 澳门档案馆 |
权限范围: |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辖下 |
澳门档案馆授权澳门基金会使用。如需使用有关资料,需征得有关版权实体的同意。 |
资料类型: | 图片 |
照片 | |
黑白 | |
登录号码: | p0004143 |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