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2月14日─1620年2月3日)7月22日,金尼閣在歐洲時,遍歷意、法、德、比等國,其主要目的是招募往中國傳教的傳教士和募集圖書,共招有22位教士7000餘部書籍,於1618年4月16日從里斯本出發,與德籍耶穌會士鄧玉函(Jean Terrenz)同船,於本日抵達澳門。他招來的22位傳教士,後來到中國傳教者僅8人,其中6人死於途中,包括他的胞兄埃利•特里格(Elie Trigault)及堂兄若翰•阿爾伯里克(Jean Albéric),還有6人留在了印度。而7000部圖書抵達澳門後,最初幾年暫存澳門,後逐漸分批帶進內地。北平北堂圖書館之西文藏書,其中最早一部分即來源於這7000部書。據金尼閣稱,這是一次愉快的旅行,因為船上有636人,而僅有50人死於途中,這主要歸功於同船前來東方的名醫鄧玉函神父。據葡文史料掌故,鄧玉函到澳門後,被派分管仁慈堂轄下的貧民醫院、聖保祿學院診所和藥房及麻風病院,並兼任聖保祿學院教師,教授醫學、哲學和數學。鄧玉函在澳門除了救治病人和認真教學外,還帶領亞裔修士進行學術研究,還在澳門茨林圍(Pátio do Espinho)創設“人體解剖工作室(當地稱為‘㓥屍房’)”。鄧玉函在澳門解剖的第一具屍體,是逃難來澳並參加過大三巴營造的日本神父Ymexie的遺體,這是西方醫學家在中國進行的第一次人體解剖。[1]

[1]費賴之:《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第118—119頁;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上冊,第179—181頁;Amaro, Medicina Popular de Macau, p.664, 轉自董少新《形神之間——早期西洋醫學入華史稿》第41頁;金豐居士:《仁慈堂老人院,劏屍房改建百事吉昌》,載《新報》2008年10月9日。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