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七年(1634年1月29日─1635年2月16日)本年,葡萄牙人巴雷托•雷曾德(Barreto de Resende)神父《澳門平面圖》完成,收入安東尼奧•博卡羅(António Bocarro)的《東印度所有要塞、城市和村鎮平面圖冊》中。該圖以繪畫的形式繪製了當時葡人在澳門半島所建澳門城市的真實狀況。圖中繪製了數百所葡人居住的房屋,大多為兩層,少數為三層。在城外從北往南有中國關閘、望廈村、東望洋教堂、望德堂。在城內,北面的城牆有東望洋炮台,東望洋山下有城門一座(即後來的水坑尾街),大三巴炮台,環伺四周均架炮;炮台前城牆有一缺口,但未見門樓,疑即舊三巴門,旁即為聖保祿教堂,清晰可見,當時僅建成教堂,牌坊尚未修建;其下又有一座炮台,當即沙梨頭炮台(Forte de Patane)。城牆有東望洋山一直綿亙至內港,內港一直延伸至媽閣炮台前均建有圍牆,在沙梨頭口處有一城門,在今十六甫處有一闕口,當為碼頭。東望洋炮台沿東部海亦有城牆相連,東望洋炮台南下有聖方濟各教堂和嘉思欄炮台,南灣一線無城牆,再南則為聖伯多祿小炮台、西望洋教堂及燒灰爐炮台,南部沿海至媽閣炮台一線亦有城牆。當時葡人居住區的澳門全部被城牆包圍。值得注意的是在媽閣炮台有一道城門,這一城門為其他文獻所未載,這是城內通內港及媽閣廟之通道。在聖保祿教堂旁有花王堂,在靠近南灣處有仁慈堂,仁慈堂之西有聖多明我教堂,圖中表十字架處皆為教堂,聖奧斯定堂和老楞佐堂處未標十字架,但從建築形式亦可清楚辨認。城內許多住宅區亦建有圍牆,應為葡人貴族住宅的保護建築。沙梨頭城門對面繪有青洲島,島內已被開發,植有樹木,建有房屋。這幅圖可以大致反映17世紀初期澳門城市發展的規模和城市建設的基本狀況。[1]
[1]雷曾德:《澳門平面圖》(1634),原載1634年安東尼奧•博卡羅著的《東印度所有要塞、城市和村鎮平面圖冊》,現轉載《文化雜誌》第10期,1993年,第17頁;白樂嘉在其《西方開拓者及其對澳門的發現》書中亦附有一幅相近似的圖,其在圖上方標有“1632年”字樣。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